都说秦军无胄,为何连汉军重骑兵都没头盔
Posted 兵马俑
篇首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都说秦军无胄,为何连汉军重骑兵都没头盔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都说秦军无胄,为何连汉军重骑兵都没头盔
对于很多刚刚接触军事史的人来说,可能对于历史时代军队的印象,都是来自于各个图书杂志上,那些精美的历史复原插图。而根据现在的考古和文献,以它们为基础进行的复原,其实也有着它们的不同复原思路。本期就从复原秦汉军队的画作,破解下曾经困扰很多专家学者的所谓「 ”秦军无盔”的历史疑问。 首先我们先来看两个比较经典的秦汉军队复原形象。 ▲现代复原的秦朝军队 ▲现代复原的汉朝军队 可能有读者要好奇了,两图中的秦汉军队,可以说都是参照了现代出土的套用进行复原,似乎应该没什么问题吧。而问题就在这里,首先我们要知道所有出土的陶俑,在古代的作用,都是用来镇守陵墓或者用以服侍死者。因此这其中就涉及了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秦汉兵马俑,未必都是一种临战或者说全装备状态。 ▲秦始皇兵马俑 以我们所熟知的秦始皇兵马俑为例,整个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一大特点,便是全员无论兵种地位,都没有佩戴头盔。加上《战国策·韩策一》中记载秦军「 ”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的记载,让很多人理所应当的认为历史上的秦军作战确实不戴头盔。 且不说《战国策》中说的秦军是「 ”捐甲”只是说不穿铠甲,而不是全套都不穿。其实在秦始皇陵兵马俑中,也出土了相当数量石片拼接的铠甲和头盔,这说明秦军本身装备当中,实际上也是有头盔的。只是因为某种原因,使得秦始皇兵马俑都是光着脑袋的状态。 ▲秦始皇陵出土的石制盔 如果研究秦汉时期得兵马俑和雕塑中不同的兵种形象,也可以发现,那种认为他们不戴头盔,并不合理。实际上不仅秦汉时期的轻、重步兵形象没有佩戴头盔,再汉代的一些重骑兵,甚至后来南朝的具装骑兵雕塑形象,都是没有装备头盔。 ▲没有佩戴头盔的汉代重骑兵 对于这些兵种来说,不佩戴头盔不仅会让自己的「 ”马革裹尸”概率直线飙升,而且对于像重步兵、重骑兵还有具装骑兵这样的兵种来说,既然已经追求铠甲的防护,那么把重要的头部暴露给敌人,就实在说不通了。 ▲南朝具装骑兵,同样没有佩戴头盔 可能这时候有人要说了,在尹湾出土的《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中,记载了铠甲「 ”甲142701(乘舆379),乘舆铁股衣225两1奇,铠63324,股甲衣□□□万563,铁甲札587299,革甲14斤”。而与之相比,头盔仅有「 ”(左革右是)暓98226(乘舆678)”。 ▲《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 从竹简上的记载来看,铠甲的数量的确是远远多于头盔,因此似乎能支持现代复原的形象。但是要说的是,首先我们今天看到的竹简文字其实并不完整。还有大量的武库存货,因为文字空缺,而无法确认究竟保存的是什么装备。除此之外,这个位于江苏这个并非战争前线的地区,竟有接近十万的头盔存货,这个存货已经多于实际需求了。所以单纯看上面的数字对比,就说汉代军队不戴头盔,就太过武断了。 ▲汉代兵马俑头上的头巾,其实很有可能就是一种头盔内衬 那么,假设不是因为对实战军队的复原,这些兵马俑和雕塑形象,为什么不佩戴头盔呢?这一点就要从文献中的礼仪来找理由了。在《左传》中,就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郤至见客,免胄承命,曰:‘君之外臣至,从寡君之戎事,以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拜命,敢告不宁君命之辱,为事之故,敢肃使者。’” ▲《左传》中记载了大量春秋时期的历史 在《左传》的这段中,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古代将士们,在面见君主或者接受君主命令时,是要摘下头盔行免胄礼。这一点在《史记》和《汉书》中,有关汉文帝和周亚夫的著名故事——「 ”细柳营”里,也有可以相对应的记载。在汉文帝到细柳营大帐时,周亚夫以「 ”介胄之士不拜”为由,「 ”请以军礼见”。因此可见一直到秦汉时期,头戴头盔面见君主,本身就是带有几分不敬的意味在其中。而兵马俑作为陪葬,其目的除了镇守陵墓,还要在死后世界展现君王的威仪,它们的形象,自然需要以一种对君主毕恭毕敬的造型来陪葬了。 ▲明代绘本中的《细柳营》 说到这,肯定会有读者要质疑了,在三国和西晋时期墓葬中,也出土过许多头戴头盔的兵马俑形象。在后来的北魏以及一直往后的朝代,出土的这些时代的兵马俑,也基本都是头戴头盔的。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佩戴头盔的唐代具装骑兵形象 其实这一点倒也容易解释,在三国西晋时期出土的头戴头盔的武士俑形象,很多相貌都是明显的胡人特征,而且它们的造型也是使用兵器格斗。因而这些陶俑其实并不是一种传统的兵马俑,而是东汉以来,一种展现各行各业的人物俑。 ▲西晋武士俑 至于北魏及其之后的兵马俑形象,可以解释为,伴随着五胡入华,给当时的中国北方,带入了大量游牧民族文化,传统免胄见君的观念淡化,从而对丧葬陶俑形象产生了影响。并且从东汉开始单一的兵马俑,开始逐渐和人物俑的融合,到了北魏时期的兵马俑,已不再单纯只是呆板的士兵形象。 ▲著名的北魏骑兵俑 总的来说,历史的一大乐趣,正是在于对它不同方向的解读,总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古代所留下的画像与人偶,现代据此而制作的精美复原图,可能确实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一面,但未必是历史真实的全面……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静默之鸮,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相关参考
导语:盘点秦隋类似之处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好几次乱世出现,其中,延续时间比较长,格局变化比较纷乱的有春秋战国和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两个时间段是中国历史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中国历史社会
导语:盘点秦隋类似之处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好几次乱世出现,其中,延续时间比较长,格局变化比较纷乱的有春秋战国和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两个时间段是中国历史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中国历史社会
秦始皇陵兵马俑规模宏大、栩栩如生,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大量的士兵头上戴着一种麻布做的头巾,军官模样的戴着牛皮做的板状帽子,而更多的士兵则把长发盘在头上,挽成一个个发髻。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秦军
隋末农民大起义,起义军以高涨的士气和灵活机动的作战方法打垮了装备笨重的隋王朝军队,也摧毁了重装甲骑兵赖以存在的世族门阀制度和部曲私兵制。战争中,轻骑兵和重骑兵的较量,表现在机动性和装甲方防护力的较量,
天汉二年,汉将军李陵率步卒五千出居延,与匈奴数万人遭遇,在箭矢用尽,突围无望的情况下,李陵不得以遣散步卒,投降匈奴。>▲《大汉天子》中的李陵>李陵所部汉军步卒与匈奴交战十数天,杀伤匈奴上万人,而李陵投
相信很多朋友都注意到了,清朝军队中,八旗军的战斗力最强。八旗军一般穿棉甲、戴头盔,清军头盔上有一根非常长的樱枪,被俗称为避雷针。那么,一根重要的问题出现了,清朝军队的头盔上,为何总有一根这样的东西呢?
秦孝文王是个悲情君王,等了几十年终于轮到自己当皇帝,却在位仅仅三天,就寂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此之前,先王昭襄王,带领着秦国在一统天下的道路上,不停地奔走努力着,并且将秦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终于在
火与剑游戏封面游戏中的翼骑兵部队在骑马与砍杀:火与剑的战场上,有这样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他们手持有着红白色旗标的骑枪,背后装着醒目的人造羽翼,穿戴者龙虾鳞甲般的头盔,威风凛凛的横扫战场,将敌人斩于马下
对于比较喜欢了解冷比起时代盔甲的小伙伴们来说,猪面盔这个名字相信都比较熟悉了。猪面盔是在14世纪期间出现的非常著名的一种头盔,可以说这种头盔在欧洲的冷兵器时代起到了一个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猪面盔
他们不仅不戴头盔,身上穿的铠甲也很简洁,甲片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是护住前胸和后背。而站在最前边的弩兵部队身上一个甲片也没有。从俑坑里能看得出来,秦俑都是简装,他着的铠甲防护的面积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