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制度拖垮明朝,中央为何不改革
Posted 朝廷
篇首语: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藩王制度拖垮明朝,中央为何不改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藩王制度拖垮明朝,中央为何不改革
「 ”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世”是明成祖朱棣之后明朝藩王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规定以及历代帝王们的严厉约束之下,藩王们稍有风吹草动就会面临朝廷的监管严查,因此「 ”别无出仕及谋生之路”,除了一个名头之外没有任何的军事权力,大背景之下,明朝的藩王们大多依靠朝廷的供奉,少有进项。 好在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就分封藩王,规定凡是朱氏宗亲,都能获得朝廷优厚的俸禄,包括银子和田地等,数量十分可观。亲王除了一百倾以上的田地外还有一万石的禄米(明朝一万石禄米换算到今天大约920000千克),足够养得起数千人的亲王府。 朱元璋的初衷自然是好的。他出生于农民阶级,自小便受地主阶级的压迫与打击,常常「 ”取草之可茹者杂米而炊”,随后「 ”天灾流行”,其父母兄长皆病饿而死。他孤身一人入皇觉寺为僧,随后又四处漂泊,所见所闻大多是「 ”田主绕我不顾,呼斥昂昂”的地主以及「 ”昔在民间,时见卅县官多不怕民,往往贫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的官吏。 因此在他心中封建官吏豪强皆是害群之马,需除之而后快,因此明初安定天下之际,朱元璋立马就大刀阔斧的诛杀官吏豪强,其手段之痕,绝无仅有。同时朱元璋又吸取前人经验,觉得权利必须把握在自家人手中,绝不可外露于异姓,以防大全旁落。 于是朱元璋将他的二十几个儿子都分封藩王,各自划分领土赋予军事权力,前去各地镇守,既能监察四方土地,又能防止地方割据,这时候的藩王地位仅次于帝王,而且在立嫡立长的继承制下,有皇太子朱标美玉在前,其他的皇子还没有生出野心,也大多在地方有所作为,使明初的政权更为巩固。 然而好景不长,皇太子朱标逝世,其子黄太孙朱允炆虽年幼式微却独得朱元璋宠爱,在一干老臣以及朱元璋的支持下登上帝位,年号建文。皇四子朱棣虽有心继承大位,却不得不顾忌宗法伦理,只能在暗处排兵布阵。但是建文帝朱允炆却做了一件不够明智的事,或者说不够杀伐果断,朱元璋去后,其子不得压制,势力纷纷膨胀,隐隐有叫嚣中央之态,朱允炆听从官员意见,决心削藩,但是却又顾忌亲情,优柔寡断,反倒被燕王朱棣以「 ”清君侧”之名起兵取而代之,年号永乐。 明成祖朱棣是史上唯一靠武力夺取政权的藩王,他在夺得帝位之后通过自身深刻的意识到藩王之危害,于是决定继续削藩,但为防止政权不稳再次旁落,因此只是免除藩王们的军事权利。明成祖时期藩王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后期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藩王们的政治势力越来越弱,经济特权却逐步加强。 而且朝廷对宗室的俸禄是根据人口而定的,藩王们无所事事,为了拿到更多的银钱占据更多的封地,自然乐的造人,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到明朝中后期,皇室子孙已达数百万人,每年需要供给宗室的钱粮已超过全国田赋收入的总和,是朝廷极大的负担。给大家举个例子,万历初年全国财政支出1854万两白银,其中光是宗室的俸禄就达552万两,占据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而且藩王大多无所作为,说是朝廷蛀虫也不为过。 据《明实录》记载,河南土地「 ”半数归宗室”由此可见藩王之富。但即使如此,到明朝后期农民起义,而朝廷由于国库空虚,没有钱粮筹备军费时这些藩王却依旧袖手旁观、醉生梦死,每日花天酒地,却不肯拿出一点库存来帮助朝廷渡过难关,可以说宗室藩王是拖垮明朝的主力军,那为什么明朝那么多代皇帝却没有一个想要改革呢? 一、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至明清时期,我国传统儒学已走上僵化,宋明理学将成千上万的 读书人禁锢在「 ”伦理道德”的条框内,不得有逾越,违之则为异类。而藩王制度自古有之,汉朝的诸侯便是他的前身,只不过以前诸侯多为异姓王,明朝则非朱氏不得册封罢了,但都是大同小异,在当时百姓看来藩王的存在就跟帝王的存在一样自然而然又合乎情理,推翻藩王就如同改朝换代一般。 帝王们为维护自身统治,自然不会废除藩王,而且藩王之供奉如官员之俸禄,不可随意更改。更何况藩王之制度及礼法是明朝各位皇帝的亲祖宗朱元璋亲自制定,若是哪位皇帝想随意更改,便是有违组训、有违天意,严重点就是不忠不孝,不堪为帝。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能打着「 ”清君侧”的幌子光明正大的起兵发动政变不就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意图削藩吗? 二、盘根错节,利益相关 上文我们就说到了,到明朝中后期,宗室人员已达几十上百万之 多了,即使其中大多都是三代以外的宗室,地位权利都不大,但是大家都是数得着的亲戚,裙带关系甚为严重,藩王虽无权却有钱,明朝官员的俸禄都不高,因此常有官员与藩王结亲,以谋利益,而藩王同样也需要官员作为耳目,了解朝廷动向,双方向来交好。藩王宗室又与皇帝天然站在对立面,若是皇帝稍有削藩改革之意,无需藩王们出面,光是朝廷的官员们都不会同意的,想要改革自是阻力重重。 三、帝王昏庸,太监当道 明朝有三大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意在保护统治者的安全,并且身兼巡视和缉捕等职责为一身,后来演变成帝王耳目,官员们闻之色变;东厂是明成祖朱棣所建立的情报组织,任用的都是其心腹大臣,用以收集民间信息,巩固中央集权,而且不受其他部门管辖,只听从皇帝一人调遣;西厂则是明宪宗朱见深所设,旨在帮助皇帝批红处理政务。 三个机构互相互监督又相互制约,保证了权利机构的正常运转,因此明朝皇帝其实经常是不上早朝的,如嘉靖皇帝曾沉迷于修道,三十年未曾上朝。皇帝久居高位,自然不懂得民生疾苦,藩王之害,朝中事物多由东厂西厂处理,自是安于现状,不做更改。 结语 帝王不作为,藩王不节制,官员不尽责,这是明朝之所以灭亡的主要原因。虽然明朝后期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加大赋税的征收用以宗室藩王的支出,导致民不聊生,农民纷纷揭竿而起,而中央又国库空虚,没有金钱粮食来武装军队镇压民众,导致国内政局动荡不安,才让北方少数民族有机可乘。但更多的还是因为朝廷官员以及帝王的不作为,太过于沉溺于安逸的世界,不知变动,才导致了国家最终的灭亡。 参考文献 1.《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五 2.《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八 3.《明史》卷一百二相关参考
在明朝历史上,曾经有一场著名的靖难之役,广为后世所熟知。这场靖难战争,名义上是因为建文帝削藩,导致藩王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开始。最终的结果,则是以藩王朱棣成功打下南京,成为了明朝第三个皇帝。在后世史学家眼
原标题:曾稳定了干部队伍的“特供”制度如何拖垮的苏联">将衣食住行等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全部由政府分配,这是苏联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称作军事共产主义。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时期,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的宗室制度,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一看。明朝灭亡时,真正如万历皇帝的爱子福王朱常洵那样,自己肥得流油,却于天下大乱一毛不拔的朱姓藩王,其实只占宗室子弟的绝少部分,而绝大部分朱姓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的宗室制度,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一看。明朝灭亡时,真正如万历皇帝的爱子福王朱常洵那样,自己肥得流油,却于天下大乱一毛不拔的朱姓藩王,其实只占宗室子弟的绝少部分,而绝大部分朱姓
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来之不易的大明江山,朱元璋还改革了行政机构。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自秦汉以来存在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朱元璋废除了元
核心提示: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透露:“中央正在考虑再设立一个顾问委员会(名称还可以考虑),连同中央委员会,都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这样就可以让大批原来在中央和国务院工作的老同
朱元璋可没打算给后代太平,而是希望他们能相互竞争,而且胜出的都得是自己的子孙。1藩王作为独立的行政体系,可以相互竞争,推行新政,革除弊政。2藩王可以相互照应,防止中央被异族窃取后遭叛逆一锅端。可以说朱
网络图片朱祐枟(1481年6月-1507年),明朝藩王,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的第八子,生母是孝惠皇后邵氏,兴王朱祐杬是他的同母哥哥,朱祐杬就是后来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枟6岁那年,也就是1487年
喜欢读史的人们,都知道朱(1361年~1425年),是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棣的胞弟,宋国公冯胜的女婿,先封吴王,后改封周王(就藩开封)。平生曾多次谋反,两次被流放云南,一连4任皇帝都没杀他,最终还被恢复
在汉朝,有一个名字叫做主父偃的知识青年,他出身于贫寒人家里,虽然是齐国人,但是,却相当不受齐国的知识分子的待见。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主父偃是「”知识的叛徒”。在最开始的时候,他学的是纵横术,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