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是什么教

Posted 光明

篇首语:有了知识不运用,等于耕耘播种。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教是什么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教是什么教

《倚天屠龙记》当中张无忌所属的「 ”明教”,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存在过,那就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 ”摩尼教”,由于吃素,并且崇拜教祖「 ”摩尼”,明教被当时的人们污蔑为「 ”吃菜事魔”,这就是「 ”魔教”一词的由来。其实,「 ”魔教”并不崇拜恶魔,相反,他们崇拜光明和善,他们的教祖摩尼,也是一个带来善的启示的「 ”光明使者”。 一、明教教祖摩尼 按照摩尼教的教义,宇宙起源于十二个千年以前,每一个千年都会产生一个伟大的先知来启示世人,《摩尼光佛教法仪略》记载,摩尼生于第十二个千年的第五百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216年。摩尼出生于生于伊朗的哈马丹,摩尼长大后定居在巴比伦。在那里摩尼加入了一个从犹太教当中分化出来的教派净洗派。净洗派吃素,并且清洁身体,认为这样可以净化人的灵魂。 摩尼(位于正中央)与其他先知 摩尼创立明教的故事比较传奇,据说有一天,摩尼也和其他净洗教徒一样在地里收获麦子,麦子却指责摩尼伤害它。摩尼将麦子磨成粉的时候听到了麦子的痛哭,将面粉烤成面包的时候听到了面粉的哭号。摩尼于是意识到万物都有灵魂,仅仅通过吃素是不可能免于罪孽的。公元240年,摩尼自称得到天使神我的启示,皈依了真正的宗教。他的主张遭到净洗派的排挤,于是他前往泰西封,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教派组织,明教的历史因之开端。 二、明教教义——二宗三际 摩尼的教派究竟是如何吸引到信徒的?这和摩尼教的教义有关系。按照明教的神话,创世之前,存在着光明与黑暗两大世界,这就是二宗。光明王国位于宇宙的北方,有五大神,最高神名叫无上光明王。而黑暗王国是罪恶之土,占据南方,黑暗王国有五大魔兽,烟世界居住着两足兽,被魔鬼统治;火世界居住着四足兽,被狮子统治;风世界居住着飞禽,被鹰统治;水世界居住着水生生物,被鱼统治;黑暗世界居住着爬行动物,统治者是龙。黑暗之王就是集合了这五类恶魔的特点的怪物,名叫阿赫里曼。 黑暗之王阿赫里曼 一开始,光明与黑暗互不统属,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当中,黑暗的众魔兽得知了光明的存在,于是大举进攻。光明先知奥尔穆子德召唤出气,风,明,水,火五大光明元素和恶魔作战,却不幸战败,五大光明元素遭到黑暗的吞噬。其实这正是无上光明王的计策,被吞噬的五大元素是光明世界打入黑暗世界的「 ”特洛伊木马”,恶魔因为体内有着光明的元素而一蹶不振,众神趁机杀入黑暗世界,击杀了无数恶魔,用恶魔的皮做成天穹,血肉做成大地,将恶魔囚禁在天地之间,然后将恶魔体内的光明元素分离出来,成为天上的日月星辰。 三、人类世界——光明与黑暗的战场 残余的恶魔想尽办法阻碍众神解救被囚禁的光明元素,为此恶魔创造了人类,并且赋予人生育的能力。光明元素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人通过生育导致光明被不断分散,解救光明的任务也就遥遥无期。然而人类只要意识到自己的灵魂来自于光明世界,就还有得救的希望,恶魔就创造出怨憎,嗔怒,淫欲,忿怒,愚痴这五种罪恶来迷惑人灵魂当中的五种光明元素。 中国信徒供奉的摩尼像 摩尼教的教义是典型的诺斯替主义,即人的肉体来自于黑暗和罪恶,而灵魂来自于光明,人类只要耽于各类贪念和欲望,就不会意识到自己灵魂的真相,就永远无法得救。对于每一个信徒来说,自己就是光明和黑暗斗争的战场,宇宙中的光明与黑暗两大势力的斗争就是自身灵魂和肉体之间的斗争。金庸在《倚天屠龙记》当中说明教信徒总会吟唱一首颂歌: 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这首颂歌当中,有一些内容确实和摩尼教有关系,比如摩尼教信徒崇拜光明,摒弃肉体,不过,摩尼教的目标并不是解救世人,也不是解决世间的忧患,而是拯救被肉体所囚禁的灵魂。 四、日月天地——囚禁恶魔的牢笼 古代的宗教当中,天地日月都有着神圣的性质,但是在摩尼教那里,天地的物质实体是用恶魔的身体做成的,是囚禁恶魔的牢笼。摩尼教神话当中,一位名叫持世明使的天神在十重天之上提住宇宙,掌管最上的三重天。十天王掌管剩下的七重天,天穹之下建立了天球与黄道十二宫。日月都是用没遭到污染的光明分子造就的,而稍微遭到污染的就变成星辰,吞噬了光明的黑暗恶魔被囚禁在黄道十二宫当中。而日月是用来净化光明元素的场所,众神在月亮上将灵魂当中的黑暗和光明分开,使得月亮有阴晴圆缺。净化完成的光明元素就进入太阳,再进入天界之上的天国,天国与光明世界不同,得救的光明分子在那里被众神保护,在最后将一同进入光明世界。 中国的摩尼教信徒描绘的光明众神 而整个大地都是在黑暗王国的土地上建立起来的,光明众神在黑暗王国之上建造了五层地面,热水,黑暗,火,水和第五层,催光明使居于第五层。然后又建立三层地面,第六层建立三道壕沟,四道铁壁,防止恶魔入侵,由地藏明使管理。在十天八地之间由降魔胜使驻扎,监督天地之间的恶魔。 摩尼教认为太阳是一条船,将灵魂带往拯救的彼岸 五、审判与毁灭 按照摩尼教的教义,一个人的得救也就意味着他灵魂中的光明元素得到了释放,被解救的光明元素越多,宇宙也就逐渐进入了光明和黑暗的决战时刻。随着残留在世上的光明元素越来越少,黑暗的力量日益强大,最后,众神将来到世上,和残留的恶魔进行决战,将他们彻底消灭。由于整个天地都是用来囚禁恶魔的囚笼,正邪大战之后,天地都会毁灭,光明众神将关闭黑暗通向光明世界的大门,将黑暗和光明永远分离开。 摩尼教信徒 摩尼教信徒们在这场光明与黑暗的大战当中,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拯救尽量多的灵魂,从而解救更多的光明元素。摩尼教将信徒分为两种,选民和听众,选民是那些认识到自己灵魂真相,摒弃了肉体的束缚,从而感受到光明召唤的信徒,他们死后,灵魂就会得到拯救,升入天国,回到光明王的怀抱。而听众们则是虽然对摩尼教的教义有所了解,却无法完全摆脱各种罪恶的信徒,听众的任务就是在今世学习摩尼教的教义,供养已经得道的选民,他们的灵魂就会得到神的庇佑,在来世获得拯救的希望。到世界末日来到之时,不信仰摩尼教的人们将在一个假先知的带领下进攻信徒们,而听众和选民要在真正的先知的领导下和他们进行斗争,最终得到灵魂的拯救。 文史君说: 虽然明教在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金庸对明教的具体教义刻画的并不详细,毕竟读金庸的人并不会真的把他书中的故事当真。不过,明教在古代世界曾经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力,是一个突破了民族和文化限制而广泛传播的世界性宗教,这个世界性宗教是如何扩展其影响力,又是如何在人类的历史长河当中几乎完全消失的,这就是另一个要讲的故事了。 参考文献: 马小鹤 :《光明的使者——摩尼与摩尼教》,兰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张新樟 :《「 ”诺斯”与拯救》,本站网书店2005年版 约纳斯 :《诺斯替宗教》,上海本站网书店2006年版 金庸 :《倚天屠龙记》,本站网书店1999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隔壁小王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相关参考

明教的来历

“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唯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倚天屠龙记》这首诗歌,用来表现明教教众渡劫时的临难不苟,很是动人。明教在中国历史上实实在在存

阳顶天时期, 明教十三太保排行榜, 阵容太强

1、杨逍明教光明左使,武功路数潇洒轻盈,绝技是弹指神通,再加上阳顶天传授的乾坤大挪移,实力大增,曾以一对战明教六大高手而打成平手。其武功仅次于明教教主。2、范遥明教光明右使范遥,自负于天下武学无所不窥

明教第三十一代教主是谁

六大派围攻光明顶,青翼蝠王出嘴给了峨眉派一个下马威,灭绝师太痛心疾首,跟弟子们科普明教历史。灭绝师太说道:「”魔教历代教主,都以圣火令作为传代信物,可是到了第三十一代教主手中,天夺其魄,圣火令不知如何

和明教有何关系? 朱元璋为何立国号为明

...皇位,并建立了大明,那么朱元璋立国号为大明是不是和明教有关系呢?元末的红巾军主要由明教和白莲教组成,朱元璋的手下可能有一些人和明教有些关系,影视作品《倚天屠龙记》中,更是将朱元璋刻画成明教中的一个心机...

和明教有何关系? 朱元璋为何立国号为明

...皇位,并建立了大明,那么朱元璋立国号为大明是不是和明教有关系呢?元末的红巾军主要由明教和白莲教组成,朱元璋的手下可能有一些人和明教有些关系,影视作品《倚天屠龙记》中,更是将朱元璋刻画成明教中的一个心机...

两人有何差距 张无忌是明教教主却是朱元璋称帝

...朱元璋和常遇春议论,说和赵敏走得太近,怕张无忌出卖明教。如果张无忌这时远离那些情情爱爱,开始向政治人物转变,回到明教争夺实权的话,当时的明教高层有杨逍,范遥,韦一笑,剩下的就是五散人和五旗使。如果跟杨...

张无忌是明教第34任, 其他教主, 在历史上都是什么身份? 来看看

金庸先生根据《明教与大明帝国》写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是以元朝末年天下纷争,江湖动荡不安为背景,讲述了武林中人为夺取倚天剑和屠龙刀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明教的发源地并非中国,而是于公元三世纪左右诞生

历史上的明教教主真的是被朱元璋杀掉了吗

后人论史,每提及“小明王”韩林儿之死,大多认定是朱元璋下的毒手,似乎已成定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韩林儿应朱元璋之请南下,途中舟覆而死。在《明史》中多处有相关记载,如《明史·韩林儿传》说:“

历史上的明教教主真的是被朱元璋杀掉了吗

后人论史,每提及“小明王”韩林儿之死,大多认定是朱元璋下的毒手,似乎已成定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韩林儿应朱元璋之请南下,途中舟覆而死。在《明史》中多处有相关记载,如《明史·韩林儿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