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神秘土墩,过去被认为古代军用,考古发现竟是吴人墓葬
Posted 墓葬
篇首语:最好的治疗是在温暖、干净、干燥的环境下养猪。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南地区神秘土墩,过去被认为古代军用,考古发现竟是吴人墓葬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南地区神秘土墩,过去被认为古代军用,考古发现竟是吴人墓葬
(本文为林屋公子《周朝八百年》系列026) 尽管主流观点倾向认可,镇江烟墩山出土的青铜器「 ”宜侯夨簋”,反映的就是吴国分封的史实。但实际上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我们仍然需要重视。 首先就是对于其中「 ”虞”字的释读。「 ”虞”是宜侯夨之前的封国,但如果这个字根本不是「 ”虞”字,那么其与虞国、吴国的关系自然也就切断了。事实上,确实有学者认为这个字不是「 ”虞”。早在宜侯夨簋被发现后不久,陈梦家先生就将此字释读为「 ”虔”,现代学者曹锦炎先生又认为此字是「 ”虎”,均认为与虞国无关。当然,笔者倾向于认可此字正是「 ”虞”,这件青铜器正是虞国青铜器。 然后一个问题是,虞侯夨所封的「 ”宜”,到底是在哪里呢?从出土地看,丹徒烟墩山是春秋吴国的重镇「 ”朱方”,今天镇江还有「 ”朱方路”,这也是学者主张宜国就是吴国的一条重要证据。但即使「 ”宜国”就在此处,也不能证明就是吴国。郭沫若先生就认为,宜国是被吴国灭亡的一个邻国。何况,宜侯夨簋在丹徒的西周大墓出土,就能证明虞国的分支宜国一定活跃在江南地区吗? 当然不行!众所周知,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1号楚墓,今天还成为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但不会有人认为春秋越国已经进入了湖北境内。学者对这件青铜器有两种猜测,一是认为这是越王勾践嫁女于楚的媵器,二是认为这是楚国攻越战争的战利品。所以如果丹徒只出土一件宜侯夨簋的话,其实很难说明丹徒就是虞侯夨转封的宜国所在地,因为「 ”宜”这个字本身就和吴、朱方没有关系。 黄盛璋先生就认为,周王赐给宜侯的人民有「 ”郑七伯”,那么「 ”宜”一定在「 ”郑”附近;周王是在阅览「 ”伐商图”后才分封宜国的,说明宜国也应该在中原一带,这个地方很可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韩国宜阳(今河南宜阳)。也有学者认为「 ”宜”字不是「 ”宜”,比如唐兰自己就先释为「 ”宜”而后释为「 ”俎”,王晖先生据此认为「 ”俎”即春秋的「 ”柤”,在江苏邳州一带。不过,他们虽然质疑了「 ”宜”(或「 ”俎”)的地望,但并没有否认吴国是太伯之后。 其实,就算是认为宜侯夨是出自「 ”虎方”的曹锦炎,仍然指出「 ”1982年出土的母子墩青铜器,其内涵接近烟墩山出土的铜器,表明确有一支周人势力南下江南。但其进入长江下游的时间能否早到西周康王时,却是需要重新考虑的”。李学勤先生也曾怀疑宜侯夨簋不是吴器,但其在1985年的《宜侯夨簋与吴国》一文中,认为烟墩山附近的一些本土墓葬,相继出土周式青铜器,证明宜侯夨簋在此出土并非偶然,证明了周人文化与土著文化的合流。 这里介绍一下出土周式青铜器的本土墓葬。在江苏句容的茅山风景区游客中心附近,有一座先吴文化博物院(原江南土墩墓博物馆),展示了江南土墩墓的历史文化。所谓「 ”江南土墩墓”,系苏南宁镇一带集中在西周春秋时的一种人工土墩,这种土墩是一种平地起封、无墓穴葬具的墓葬,在过去的地方志里长期被当作是「 ”藏兵洞”「 ”炮墩”「 ”烽火墩”「 ”风水墩”「 ”古战堡”。 与之类似的是太湖一带存续于西周中期至战国前期的石室土墩墓,区别在于墓葬砌有长条形石室。叶文宪先生从其延续的时空判断,土墩墓为吴人墓葬,石室土墩墓为越人墓葬。 区别于同时期中原墓葬的「 ”不封不树”,土墩墓明显为江南一带的特色墓葬,可以视为一种土著文化。对于土墩墓出土大量西周青铜器,学者遂解释这体现了吴国上层为周人贵族,下层为土著居民的现象。但这种「 ”周文化”究竟对吴国影响多大呢?考古学家李伯谦认为:「 ”吴文化的主要内涵还是应由当地某种新石器文化、早期青铜文化发展演变而成。”他的观点是吴文化发展更多具有本土性。 历史学家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一书中,有一章《边缘人群华夏化历程:吴太伯的故事》对此事有最精彩的分析。王先生认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中原与江南实际上就存在双向交流,不仅是中原影响江南,同时江南也影响中原。所以在西周江南地区发现中原文化因素,不能证明周人抵达江南。土墩墓不管是否出土商周青铜器,但整体均为本土系墓葬,至于出土的青铜器,可能是从中原流落到这里,也可能是出自当地贵族的仿制。 为什么当地贵族要占有、收集甚至仿制中原青铜器?这当然体现的是他们对华夏文化的向往。特别是土著吴人无意中获得「 ”宜侯夨簋”时,他们拥有了中原虞侯封于宜这一历史记忆。春秋中期,吴国开始强大并通于上国,晋国大夫巫臣敏锐捕捉到这一动态,施展「 ”联吴抗楚”的战略。此时吴国急需得到华夏认同,他们拿出「 ”宜侯夨簋”的历史记忆,希望寻找自己失落的族源;而夨国、虞国早已相继灭亡,华夏国家也就乐于把太伯奔吴这一传说移植给吴国。 王明珂先生认为吴国是攀附的太伯后代,这种观点其实也有前人提过,如陈桥驿先生就认为「 ”吴为周后说是完全不可信的,是在吴成为中原大国的吴王夫差时代造出来的”。不过其观点比较简单粗糙,比如吴为姬姓的出身,早在寿梦、阖闾时代就具备了,并非夫差时代才有。而王明珂先生分析就要深入具体得多,他还列举了许多「 ”假借祖先传说”的例子,其中就包括同时代华夏边缘的秦、楚、越以及汉晋时期的匈奴、鲜卑羌,等等。 王明珂先生主张的是西方后现代族群理论,与当年顾颉刚的「 ”古史辨”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先生自己就认为「 ”由历史记忆、历史心性分析来探索史实,可以开创许多新的历史研究内容,或延续、补充过去中断的研究传统——如过去古史辨派学者对于传说古史的研究”,所谓「 ”历史记忆”,就是文献与口述历史;所谓「 ”历史心性”,就是「 ”历史记忆”所循的选材与叙述模式。这也类似顾老主张的「 ”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故对于族群攀附的问题,他们认识也是一致的。 当然,这只是一种供参考的理论方法,对于具体结论则未必需要尽信,但无论如何,对于我们理解古史传说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吴国国君到底是不是太伯后代?因为早期史料的匮乏,实际上很难证真或证伪;但不管他们是不是太伯后代,实际上在春秋中后期,都已经完成了华夏化的塑造。我们在一方面探求「 ”历史事实”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到,「 ”历史记忆”是如何被书写与流传的,为什么会存在这种「 ”历史心性”,这才是历史研究的全部。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澎湃历史专栏作者,网易历史专栏作者,百度ta说合作作者,全历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实体书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北京晚报》《醒狮国学》《百家讲坛》《威海晚报》等报刊杂志及自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相关参考
玛雅文明向我们展示了古代玛雅人的高超智慧,而他们的神秘文明不只限于金字塔所带给我们的惊奇。近期,考古专家们还发现了玛雅人所建造的巨大神秘地宫,里面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竟是通往冥界的大门。考古学家在墨...
玛雅文明向我们展示了古代玛雅人的高超智慧,而他们的神秘文明不只限于金字塔所带给我们的惊奇。近期,考古专家们还发现了玛雅人所建造的巨大神秘地宫,里面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竟是通往冥界的大门。考古学家在墨...
“这些地下通道多发现于后宫,有的还设有门房,以控制进出人员,”刘庆柱研究员说,“在汉以前的古代宫殿遗址内,还没有发现过类似的建筑。”在结束的“汉长安城考古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1.关于舟山的历史资料舟山群岛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舟山群岛上就有人居住。在舟山群岛西北部的马岙镇原始村落遗址上,原始村民们在海边堆积的99座土墩上创造了神秘灿烂的“海
近日英国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口被诅咒的井,惊悚!这口井在过去曾被用于礼拜圣安娜(注:圣安娜被认为是圣母玛利亚的母亲)。中世纪晚期,圣安娜在英国拥有一群狂热信徒。教徒们认为,这口井可以冲刷其罪恶,并治愈多种
今年十月,為配合龍遊城東嘉溢鑫城開發工程的前期「清表」施工,龍遊縣博物館對施工範圍內進行了考古勘探,發現了數十座古墓葬,並對埋藏較淺和毀壞嚴重的6座墓葬進行了搶救性考古清理髮掘,年代從商代至漢、六朝和
今年十月,為配合龍遊城東嘉溢鑫城開發工程的前期「清表」施工,龍遊縣博物館對施工範圍內進行了考古勘探,發現了數十座古墓葬,並對埋藏較淺和毀壞嚴重的6座墓葬進行了搶救性考古清理髮掘,年代從商代至漢、六朝和
哥贝克力石阵(GöbekliTepe)又名为“哥贝克力山丘”,位于土耳其东南部,是一处改写史前文明的遗迹。1994年,一位库尔德族牧羊人牧羊发现了这个巨石遗址。有学者认为,这处遗迹是史前人类的聚会场所,人类最早的“寺庙”群...
·熱點新聞/Headlines【黑龍江省博物館發布閉館公告】按照省文旅廳轉發國家衛健委和文旅部的通知「疫情防控期間,旅遊景區只開放室外區域,室內場所暫不開放」要求,黑龍江省博物館於4月20日起暫時閉館
1922年,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一座印度古城的遗址。据推测该地区在约5000年前曾有一座繁华的城市,它是突然间被摧毁的,因此考古学家们将该遗址命名为“死亡谷地”,但当代不少学者都认为,称它为“核死丘”更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