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首明朝的诗,打赢一场民国的地界官司,山西这俩县载入史册

Posted 民国

篇首语: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用一首明朝的诗,打赢一场民国的地界官司,山西这俩县载入史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用一首明朝的诗,打赢一场民国的地界官司,山西这俩县载入史册

胡哥专注发现古村落之美。敬请关注、转发支持。 胡哥图片文字均为原创首发,侵权必究,已授权维权骑士全网维权。 原作者:马红星 授权发布,文字有技术性修改。 打官司打的是什么?证据、证据、证据!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在司法实践中,「 ”打官司就是打证据”、「 ”证据是诉讼之父”等等说法,强调的就是证据在诉讼中的作用。 在民国年间,山西省的两个县因为地界之争打官司,最后却因为一方拿出明朝的一首诗而赢得了官司,夺回了自己一方被占的土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呢?让我们从头说起。 事情发生在民国九年(1920)的早春,地点在太行山腹地的山西晋东南地区。这相邻的两个农村是潞城县的神泉村、平顺县的高岸村。 本来天寒地冻的,地里也没啥农活,窝在家里,老婆孩子热炕头,猫冬熬春多好。可是架不住人闲是非多,平顺高岸村的老百姓没事干就跑到两村交界处立了一块两县界碑。 这下麻烦了,潞城县神泉村民不答应了,认为对方越界立碑。叔能忍婶不可忍!村长带人将立碑者扭送潞城县衙关了起来。这算是第一件事。 好事不上门,霉运接着来。高岸村民又将去年冬天在村后山砍伐的树木当柴火往家送,又被神泉村村长带人截住,说是越界砍伐树木,再次扭送到潞城县衙了。 有人要问了,莫非这平顺县高岸村民闲得蛋疼,一而再再而三地无事生非?还真不是这样。这地界之争里面牵扯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而平顺县村民最终输了官司就和这个景点有关。 这个景点名为「 ”葛井寒泉”。葛井山就位于平顺县高岸村背后,距离村庄不足一里地。山上长满松柏,郁郁苍苍,有风吹来,松涛阵阵,风景绝佳。 葛井山巅有一山泉,泉水清冽甘甜,涓涓细流,四季不绝。山泉边有一座名为圆寂寺的古庙,又名葛井寺。松桃、山泉、古庙,组成了「 ”葛井寒泉”的一处景点,在古代是潞城县的八景之一。 古代文人好吟诗作画,总喜欢凑个十景、八景之类的景点,借以抒发情感,历代各地搜少不了这样的诗书画作品。不信你搜一下「 ”十景诗”「 ”八景诗”,遍地都是。 「 ”葛井寒泉”除了因为风景好之外,还因为一个著名的道教炼丹师、医药学家葛洪。此山、此泉的得名就与葛洪有关。 葛洪(约284年~36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一生从事炼丹、论道和行医。他学识渊博,著述宏富,现存的医书有《肘后备急方》《金匮药方》《神仙服食方》《抱朴子》等。 在山西上党地区民间流传,葛洪是上党人的女婿。因为他娶了上党鲍玄之女鲍姑为妻。鲍玄是三国时名医,上党人,精于岐黄,兼通道术,通晓天文地理,河图洛书。曾事师真人阴长生,得炼丹之术,做官做到广东南海太守。 鲍姑门里出身,自会三分,又从小跟着父亲学习道法和医法。鲍姑的主要成就是灸术,她是中国中医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被后人奉为古代四大女名医之一。 葛洪有这样一个有地位、有钱、有技术的岳父和道术、医术都出类拔萃的妻子,其翁婿、夫妻回一趟上党老家,跑到潞城的这座山里采药炼丹,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因为葛洪而留名的「 ”葛井寒泉”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必然对象,也是潞城县历任长官必到之地。 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潞城县新任知县冯惟贤,就慕名来到这里,写了一段话:考葛井山在县东南,葛仙翁曾养丹其上,泉涌山头,味极甘冽,而寒□澄澈,最足沁人心脾。 许是还觉意犹未尽,冯知县又口占一绝:圆寂招提景最幽,寒泉冽冽涌山头。千章茂柏凌霄汉,抱朴丹炉此地留。 请大家留意这首诗,这可是后来民国年间两县村民打官司的重要证据。 从地理位置上看,葛井山距离平顺高岸村不足一里,山下就是良田沃野,世代为高岸村民耕种,高岸村民理所当然地认为「 ”葛井寒泉”归属高岸村。 可是,潞城神泉村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神泉村名就是因为「 ”葛井寒泉”而来,虽然距离景点比高岸村远了点,有五六里远。但若是这个著名的景点归属了高岸村,那神泉村不就是徒有其名了吗? 所以,神泉村民逮到高岸村民越界砍柴火、立界碑,丝毫不含糊,立马扭送潞城县衙。潞城县令也不含糊,来了个快处快判,关进了大牢。 这事一传到平顺县城,就闹大了。要说两个邻村纠纷,也就算了。可是事关两县县界,这就不是小事了。平顺县的乡绅士族头面人物纷纷上书潞城县衙,要求撤销判决,平反并释放村民。 潞城县则很强硬:你平顺县村民越界立碑、砍伐树木事实俱在,不容徇情。 和现在打官司一样,县里不管往市里,市里不管往省里告,一直打到了省长阎锡山那里。 民国时,废除了过去的「 ”省、府、县”三级管理体制,改成了「 ”省、道、县”三级管理体制。我们熟知的潞安府已废除,这两个打官司的县都归山西省冀宁道管辖。 阎锡山委派冀宁道尹徐之棨全权处理,徐之棨又委托壶关县知事张廷琇前往勘办。知事,就是民国时期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也即是县令、县长。 壶关县知事张廷琇领命后一琢磨,既然双方涉及到县界之争,那就必须厘清「 ”葛井寒泉”到底归属哪一方。这谁说了也不算,得看典籍记载。 清康熙版《潞城县志》载:葛井山在县东南二十里,高五百二十四丈,长二十五里,周围九十四里,相传为葛洪修道之所,其巅有泉覆于上,其甘冽,故名葛井焉。 光绪版《潞城县志》载:卢医山东南曰葛井山,高五百二十四丈,袤二十五里。相传葛洪师事鲍元,炼药于此巅,有葛井,今在圆寂寺西北,距县二十里。 民国版《潞城县志》载:葛井山,西北距县城二十里,其顶曰盘肠脑,高五十丈七尺七寸,旧有圆寂寺,片瓦颓垣,仅存遗址。葛井、寒泉均在山腰,葛井口径不过七寸,下则窿然阔张,一片纯石,决非人工所凿,相传为葛洪染布处。寒泉在石岩下,一泓清水,寒气逼人,因以得名。西北曰虎头山。 欸,不对啊,怎么都是山西潞城的县志?难道山西平顺县志里面没有记载?这是选择性执法吗? 其实不然,因为这两个县的关系,还真是扯出藤蔓牵出丝,打断骨头连着筋——割舍不断。 山西平顺县的建县历史,只有490年,而潞城县则是一个千年古县。 明嘉靖八年(1529)以前,山西是没有平顺县的。只因为那年,在潞城县当小吏的陈卿起义失败,为保此地平安,明朝兵科给事中夏言向朝廷进言,建议从潞城县、黎城县、壶关县三地分别划出部分地盘组成了平顺县。 故事开头双方争抢的那个有「 ”葛井寒泉”著名风景的葛井山就成了两县的界山。平顺县城,即建在原属潞城县的青羊里。没想到,县城只持续了235年,到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平顺县就被裁掉了。 《清实录》载:「 ”山西巡抚和其衷奏称潞安府属之平顺县。原拨潞城、壶关、黎城三县,就青羊里为治。编户仅三十一里。环城皆山,并无井泉,应裁。其编户及所征钱粮各归原拨。” 平顺县被裁了,所管辖的地方从哪儿来的又回归哪儿去,各归各县。属地回归了,但是留了一个行政上的尾巴——原平顺县教育系统却没有各归各县,而是作为一个整体「 ”平顺乡学”存在,由潞城县代管。 消失了将近150年的平顺县,因为「 ”平顺乡学”这一颗火种,在民国元年(1912),由乡贤石璜联合本地绅士大佬共计22人,争取恢复了县的建制。 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三年时间,民国四年(1915),平顺又被裁,改为平顺乡,归潞城县管辖。民国六年(1917),平顺县再次复县。 在这裁撤恢复的过程中,潞城县和平顺县就有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亲密关系。相邻处的许多村庄,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归属地也是忽而归潞城、忽而归平顺。 举个例子:抗战时晋冀鲁豫边区有一位李向阳式的杀敌英雄黄小旦,毛主席曾说,山西有个黄小旦,吓得敌人拉了屎,我看他是「 ”黄大胆”呐。 这个杀敌英雄黄小旦就是潞城县。可是民国时的资料里,他一会儿是平顺县人,一会儿是潞城县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到北京参加全国民兵会议,受奖时是平顺县人,六十年代又成了潞城县黄小旦。这一切全因为,黄小旦所在的李庄村随着时间段不同,时而归平顺县,时而归潞城县。 同样,当平顺县高岸村和潞城县神泉村打官司的时候,平顺复县仅仅不到两年。未复县之时,俩村都同属潞城县,所以,高岸村老百姓祖祖辈辈在葛井山坡上砍伐树枝烧火做饭、在葛井寒泉之下良田春种秋收也没见闹出什么大的官司纠纷。 再说了,就算有磕磕绊绊,也像两口子过日子,那都是内部矛盾。可是平顺复县了,两个村的小纠纷就立马演变成了两个县的县界大纷争问题。 所以,越界砍柴是小问题,但要立界碑那可不是小事情。你想想,农村有多少因为盖房子地基尺寸闹得头破血流的事件,就能明白界碑立在哪里是多大的事件了。 从历史记载来看,凡是平顺县被裁撤时,双方和平相处。凡是分立为两个县时,涉及到「 ”外交纠纷”,双方矛盾不断。 长治市潞城区成家川办事处神泉村有一座李卫公庙,庙内有一通民国年间的石碑记载,在前清以及民国二年时,高岸村就曾和葛井寺打过几次官司。 这次官司惊动了省里、道里,受冀宁道尹徐之棨委托,主审官壶关县知事张廷琇当然要慎重对待,不敢怠慢。 1920年3月,张县长知会潞城县、平顺县两县县长,带领相关人员及各县县志,一同到葛井寺,三方会勘,现场定夺。 前边引用了三本潞城县志的记载。平顺县呢?号称有490年历史,实际只有235年存在史,只有在清康熙年间修过一本县志,关于葛井山、葛井寒泉的记载还语焉不详,和千年古县潞城县实在没法比。 三方会勘,地块没啥争执的,就看归属。结果明万历十九年(1591),潞城知县冯惟贤所题《潞城古邑八景之葛井寒泉》一诗就成了最有力的证据。 其诗中有「 ”圆寂招提景最幽,寒泉冽冽涌山头”之句,所言正是葛井山上「 ”葛井寒泉”。冯知县写这首诗时,恰好在平顺县建县(1529年)之后,1764年裁撤之前。 这充分说明,人家潞城县知县咏「 ”潞城八景”的诗,当然涉及到的地点都是潞城所辖。所以,「 ”葛井寒泉”系潞城县景点无疑。 平顺县方面对此无异议,不过,不甘心就这样退缩啊。于是又提出了一个距离问题。那就是葛井寒泉离高岸村近,离神泉村远。按说归属高岸村更合适。 得,这就可是硬扯了,有点胡搅蛮缠的意思了。壶关张知县也很机智,他说,距离远近确实不假,但按县城来说,葛井寒泉距离潞城县只有20里,距离平顺县可是有40多里啊。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一个N多年前的段子。说是南海某小国想与我国索要南海一小岛,无耻地说,从距离上说,那个小岛离我国更近。没想到当场被打脸:我国领导人说,从距离上说,你国距离我国更近。 说回故事,张知县的话让平顺县人哑口无言,就此输了官司。这就是因了明朝的一首诗,赢了民国的一场官司。 这也说明,文化人没事吟风弄月,玩个小情调,还真不全是无病呻吟,兴许几百年后就能派个大用场,顶个大用呢。建议高人写一篇宏论《论文华人吟风弄月的现实重要性》,以此作为论据,没准还可以获诺贝尔文学奖呢。 关注胡哥,带给你更多好看的文章。 一个古村两道石券门,山西豆口村古代防御性建筑有特点 山居岁月地,田园生活村,就在山西黎城这个传统古村 山西农村近600年的观音堂,挑角飞檐九脊顶坐月台独特造型 山西农村盖房像这么自由随意的很少见,一座原始古村隐藏深山 山西黎城仟仵村,奇怪村名来自仵姓,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姓仵 山西有个天下第四泉,你知道在哪里吗? 山西长治这座唐代古塔长得像西安小雁塔,颇具大唐神韵

相关参考

曾国藩巧用折扇为干爹打官司

  曾国藩曾三任两江总督一生与南京结下难解之缘留下了许多珍闻逸事。其中同治年间巧用一把金陵折扇为他的干爹“摆平”了一场差点儿酿出人命的官司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斡旋与睿智既给足了地方官员的面子又避免了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造就一个景点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

诸葛亮躬耕地争论上千年 明朝时官司惊动皇帝

 诸葛亮躬耕地争论上千年明朝时官司惊动皇帝  新《三国》让亮躬耕“襄阳”南阳网友不干了  这事儿争了上千年,曾惊动过嘉靖皇帝,至今也没定论  资深三国专家沈伯俊说:躬

中国最可怕的一首诗,周恩来写了一首包含中国所有省份的诗是哪首诗

周恩来写了一首包含中国所有省份的诗是哪首诗?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还有内台北上天。中国的第一首诗是哪首?《弹歌》(根据央视CCTV-9纪录片频道播出的《诗词中国》第一集中的介

皇太后失恋后写下一首著名的诗,道尽了相思之苦

大家都知道一些历史上掌权的太后,比如吕雉、武则天、慈禧。使用其实,还有一位太后,并不常被人提起,她就是北魏孝明帝元诩的母亲胡充华。在南北朝时期,曾有残酷的「”立子杀母”制度,也就是说,孩子一旦被立为太

唐朝一才子,挥笔写下一首关于爱情的诗,至今让人感慨万千

崔护,唐代的诗人,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后来一举考中进士,广南节度使等。在人才辈出的唐朝,崔护的名气相对较小,留下的作品也不多,与李白、杜甫等著名的大诗人不在同一水平。据史书记载,《全唐诗》中共收

曹植由于被曹丕贬到海边,内心充满了忧愁,写下了一首感人的诗

曹植的一生其实也是很悲惨,尤其是他后期,由于当时曹操已经逝世,曹丕篡位并且开始对自己的兄弟下手,这也令曹植内心悲痛不已,为此才有了后来的《七步诗》,在这首诗中,他也是把内心的无奈,以及骨肉之间的相残,

曹植由于被曹丕贬到海边,内心充满了忧愁,写下了一首感人的诗

曹植的一生其实也是很悲惨,尤其是他后期,由于当时曹操已经逝世,曹丕篡位并且开始对自己的兄弟下手,这也令曹植内心悲痛不已,为此才有了后来的《七步诗》,在这首诗中,他也是把内心的无奈,以及骨肉之间的相残,

朱元璋夜访寺庙,留下一首非常霸气的诗,字里行间充满杀气

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皆是古人抒发内心情感的绝佳方式,心情不好时可以写诗,失恋后可以写诗,对心上人的思念,也可以通过诗词表达。古代的诗人浩若繁星,诗歌并非文人的专属,驰骋沙场的将军,身穿龙袍的帝王,只要

唐代一位不知名诗人,写下一首很有趣的诗,道出爱情最初的样子

说起唐朝,既让人心驰神往,同时又让人无奈惋惜。安史之乱的唐代,国力强盛富庶无比,引得万朝来贺,百姓安居乐业,文人墨客争相斗艳,共同描绘出画里篇章。然而,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尽管后来平定叛乱,却未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