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臣考中状元之后,竟然睡过头,皇帝派锦衣卫去找
Posted 皇帝
篇首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一代名臣考中状元之后,竟然睡过头,皇帝派锦衣卫去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代名臣考中状元之后,竟然睡过头,皇帝派锦衣卫去找
一代名臣考中状元之后,竟然睡过头,皇帝派锦衣卫去找 在明英宗时期,这一年刚好是殿试的时候,在发榜的第2天一大早,街上突然出现了十几个锦衣卫,他们闯进了一家客栈里,要寻找一个读书人,这个人叫做彭时,而且在前一天的时候刚刚成为了钦点的状元,但在做了状元之后,却被一帮带着兵器的锦衣卫前来寻找,究其原因也让我们特别好笑,原来彭时中了状元之后,竟然睡过头,错过了向皇帝谢恩的时间,也让皇帝非常的恼火,最终派锦衣卫来找他,后来彭时还成了一代名臣。 1,名震一方 在明朝时期要说哪个地方的读书人最多,不是江南,而是江西,在那个时候这个地方出现了很多的政治家,朱元璋在刚刚建立明朝的时候,前两次的科举状元都是出自江西的,而朱棣在组建内阁之后,第1批内阁成员一共有7个人,其中有5个人都是来自江西,所以在那时候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明朝的读书人大多数都是在江西,在永乐14年的时候,江西吉安这个地方又出现了一位神童,这个人就是彭时,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学习春秋,长大之后更是成为了名震一方的大才子。 2,皇帝点名 到他32岁的时候开始进京赶考,会试的时候拿到了第3名的成绩,那时候的英宗皇帝只有22岁,主持殿试的时候也发现了彭时,特别有才华,看到他之后就非常的高兴,还对当时的国子监祭酒,说道你这个老乡是有大才的人,然后在发榜之后,彭时果然是一甲的第1名,还被皇帝点为了当时的状元,这也是明朝建立之后从江西走出来的第9位状元了。 3,新科状元 在古代的时候,所有读书人的梦想都是状元了,彭时在考中状元之后,周围有很多的江西官员以及彭时参加科考的同窗们都向他祝贺,而按照惯例来说,新科状元第2天还要到早朝上去向皇帝谢恩,当时朝中的宦官生怕这位新科状元对这一情况不太了解,还特意来到彭时居住的客栈,向他交代了明天早朝的时间以及需要完成的事情,彭时听说之后自然也非常的激动,早早的就把自己的朋友全部送走,开始准备第2天要呈现给皇帝的谢恩表,作为新科状元来说,写一个奏表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写完之后他也反复做了检查,在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午夜了。 4,熬夜成了问题 彭时幼年虽然非常聪明,但到最后能够拿下状元和他的刻苦读书也有着巨大的关系,这个时候发现到了午夜,彭时却没有一点儿瞌睡的感觉,想着明天就要见皇帝了,更是越想越激动,最终决定干脆不睡觉了,坐在这里等天亮。因为之前就非常的努力,熬夜对于他来说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在彭时看来反正也睡不着,再熬上几个时辰天就亮了,那个时候早早的入宫向皇帝谢恩,然后等待皇帝安排职位之后就万事大吉了,但是没想到熬夜却出了大问题。 5,改变命运 在史料记载中,彭时一个人坐在客栈等着天亮上朝,但是却迷迷糊糊有了瞌睡的感觉,到了四更天,也就是如今凌晨3点的时候,干脆靠着桌子睡着了,到了上朝的时间也没有清醒过来,直接就把早朝的时间给错过了,在朝堂上,皇帝坐在皇位上面,所有的臣子都到了,大家都在等着今年的新科状元向皇帝谢恩,但是却发现状元并没有来,这时候就有御史向皇帝进言,认认为状元彭时藐视皇恩,太过狂妄,应该捉拿问罪,当时皇帝也是非常生气的,就派锦衣卫前去捉拿他,这时候一位老臣说了一句话,改变了彭时的命运。 总结: 这位老臣叫做胡濙,他也是建文帝时期的一位官员,在朱棣时期受到了重用,作为内阁老臣来说,在朝堂中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他对英宗说了一句话,状元没有过来,应该让锦衣卫去寻找,而不是捉拿,如果捉拿的话,前一天皇帝钦点的状元,第二天蓬头垢面的被士兵押解到朝堂上,也会让皇帝很没面子的,皇帝听了之后也觉得是这样,就说彭时刚刚进入朝堂,对很多规矩都不太懂,让锦衣卫去把他请过来,于是锦衣卫就出现在了彭时所住的那所客栈,当彭时清醒之后,看到锦衣卫才大惊失色,不过好在他得到了英宗的原谅,第2年的时候还进入了内阁,后来更是辅佐了三代皇帝,成为了明朝的一代名臣。 【来源:工匠读史】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相关参考
导读:从隋朝之后,历代王朝就将科举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度影响了中国13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无数考生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按照当
最近一直在回顾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发现其中还是有很多东西可以拿出来跟大家说说的,就比如今天的这个关羽,他在三国里面因为作者一直要褒扬诸葛亮的原因,所以刘皇叔这边的所有人都被冠以了很多神秘的色彩,都是充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不管是遇到什么情况,每次只能选出一位状元,绝不可能出现并列第一的情况。能够考中状元者,不仅具备过人的才华,也有运气的成份存在。令人惊讶的是,古代曾有这
在古人眼中,人一生有四大幸事,金榜题名则被认为是四大幸事之首,足以看出古人对科举考试的重视。对于绝大多数学子来说,能在会试中脱颖而出,就能以此踏入仕途,绝对算是祖坟冒青烟了。然而,却有这么一位奇才,他
古代科举,为何得中探花的人比考中状元还高兴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无疑是古人心目中的头等大事喜事,要是在金榜题名中拔得头筹,成为了位居第一的状元郎,更能够获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逗叔1中国历史上可考证的状元总计777位,这是在漫长的1300年里所产生的精粹,不得不说,状元是个稀罕品种。然而却有观点认为,到如今还能让人记得名字的状元不多,流芳百世的状元更是凤毛
此人被嘲笑却不反驳,考中状元后写下一首诗,14字道出人生真谛
曾鹤龄是江西泰和人,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辛丑科状元。说起曾鹤龄考取状元的经历,有这样一个故事。曾鹤龄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永乐三年(1405年),23岁的曾鹤龄与兄长曾椿龄一起参加乡试,兄弟二人
翁同龢,光绪皇帝的老师,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也就是常说的状元,当时才26岁,可谓少年得志,然而,翁老师当年逐鹿科举考场,却也有些狗血的故事。当翁老师还是翁同学的时候,最大的对手是孙毓汶
古时候人的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前三个喜事不说,在古代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金榜题名,在古代有个一官半职可以说是家族的荣耀,无人不想考中进士,如果能被皇帝钦点为状元
宋代时相扑流行,赵匡胤“比武定状元”显得也在情理之中。话说古代科举考试,谁能中状元,考的当然是诗书文章,书生们日夜苦读圣贤书,勤练文章,为的就是能在乡试、省试甚至殿试上一展身手,争取“一举成名天下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