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的地缘战略思路来源是什么

Posted 盆地

篇首语: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隆中对》的地缘战略思路来源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隆中对》的地缘战略思路来源是什么

从政治地理、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的角度来衡量,隆中对的战略规划,都是诸葛亮复兴秦汉经典帝国体制的重要步骤,而他地跨荆州、益州,从南襄盆地和关中夹击中原的战略理想,其实是综合了秦灭六国和汉并天下的战略步骤的结果。因此,隆中对的提出,是对于前人军事地理实践的一次总结,但是也有其大胆和创新之处。 首先诸葛亮的出兵秦川的思路,其实很明显来自于秦灭六国、俯冲关东的历史经验。 关中的四塞之地 在地理上,其实从西周灭商、东周东迁、秦灭六国的统一步骤,乃至于后来的吴楚七国之乱来看,关中的四塞之国对于东方有着从高到低的俯冲态势。这一优势在于关中一方面四周有山地保护,易守难攻,一方面关中地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带中相对湿润的地区,在土壤质量上,这里的中部和北部属于古代的雍州,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上上,厥赋中下"。雍州的土壤主要为黄色,而性质柔和,土壤肥力上上,属黄色壤土,为九州土壤肥力中的第一级,可谓是土地肥沃;在陇山以西,还有位于草原和农耕文明的接壤地带:河西走廊,这里有着丰美的牧草资源,可以获得优质的战马和更加远方的黄金、玉石等资源和技术输入通道。但是关中四周的山地对于盆地中央有着非常安全的防御作用。所以关中构成了一个天然的地理要塞。周朝向东击败商朝、东周东迁后一蹶不振,与周朝先后得到并失去关中-洛阳轴线不无关系。 在关中的东部,有着狭窄逼仄,难以通行的崤山-函谷关通道,关中西端的势力必须通过这里东进,才有可能东进中原;而通道东端的势力如果能够突破这里,就有希望成为关中的王者。所以争夺这条通道,就是之前春秋时代的秦国的努力目标。后来秦国正式通过这里东出中原,从韩魏手里逐步掠夺了三晋地区的战略要地,这才逐步入主了中原;而在另一条战线上,秦国通过间接战略,以占领四川盆地取代直接攻取韩国和周国,以给秦国霸业增加砝码的方式,攻占了四川盆地。在秦国以封侯的方式的笼络下,四川盆地成为了秦国东进山东的大粮仓和后方基地。此外,秦国找到了沿着四川盆地进攻南中国的长江流域的进攻路线。所以秦国得以对山东六国采用钳形攻势,在一边攻势失效的情况下立即换用另一进攻线路,在两条攻击线路间切换。而且在进攻楚国郢都之前,秦国会以分化或者收买、引诱的方式分散韩国和魏国的注意力,让他们不在自己伐楚的过程中切断自己的后方。这种左右开弓、两线作战的思路就是秦国摸索出来的地缘哲学。 蓝田之战是秦国在东进中优势的一次重要体现 而到了秦末混战中,在第一轮争霸中,四川盆地的战略价值依旧没有被开发出来,无论是陈胜吴广还是怀王义帝,都在将关中作为最后的争夺目标和制胜的焦点:先入关中者王之就是这一思路的核心体现。 项羽的分封非常破碎化 而在项羽分封天下的19路诸侯中,汉中之地虽然勉强被项羽算作关中,但是那里是一个介于四川和关中的独立地理单元,但是很明显是作为困住刘邦的流放地被项羽分封出去的,他的功臣宿将和秦国降将大都占据了最好的中原和关中领土。而在自己幕僚的规划之下,开始了北上夺取关中、占据关中-洛阳中轴线;同时又在北路席卷燕赵,最后将三分之二个天下席卷入自己的囊中,相比于战国时代,项羽的分封体系更加支离破碎,难以对于在关中崛起的强大势力形成有制约能力的合力。其实这一过程,应该是诸葛亮《隆中对》里"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思路来源。一旦巴蜀地区的军队进入秦川,那么就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俯冲优势和对河西走廊等西部领土的控制能力。 而"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则是来自于先秦时代楚国北进中原争霸的传统进军路线---方城夏道。最早位于丹江口水库秦岭余脉的楚人走下了山地,进入了江汉平原之后,就开始充分地开发随枣走廊--南襄盆地的地理价值。除了农耕和交通、水运,南襄盆地西可通向关中和巴蜀,南可进入两湖平原,东北方通过伏牛山和桐柏山之间的丘陵群,也就是楚国方城上的一系列碍口孔道,可以通向北方的中原,参与新一轮争霸,楚国就是通过这条道路,和晋国争夺对郑国、宋国等中原地区诸侯国的影响力和控制权。因为荆州,特别是南阳-襄阳地区有着十字路口的作用,因此为了避免成为公孙述一样的地方割据势力,完全被巴蜀本地"淫逸之民"的人口同化,最后自守盆地,四川盆地的割据者必须占领南襄盆地或者汉中这样的独立地理单元,作为对外进攻的跳板。 关中是秦制耕战的起源和实践地 除了地缘政治上的考虑,关中的意义还在于这里是最早秦制帝国的发源地,这与诸葛亮一生致力于恢复的秦汉时代经典的法家耕战路线和汉初的君臣关系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取得关中,不仅仅意味着夺回旧都,还有着依托关中,建立秦朝和西汉这样的强集权政权,最后平定天下,击败关东由地方豪族转化而来的割据势力的考虑。他的祖先西汉时代的诸葛丰就是耿正不阿、权贵畏惧的严明执法之臣,法家和儒学的综合,其实是诸葛的家学传统。而面对汉末社会动荡、传统的豪族、出身皇族的州牧和新崛起的寒门法家地主政权争夺天下的局面,在综合了兴复汉室的理想和个人政治追求之后,长期受到外来统治者统治的益州,和已经遭到了关西军阀打击、被凉州诸将盘踞的关中地区,算是本地豪族势力相对较弱、受到削弱的地区,在这里开始他的事业,受到地方上豪族干预的可能性更小,反而更有可能复现诸葛亮所倾心的秦汉帝国的耕战体制。此外,在民风上,自先秦时代开始秦地和陇西刚强尚武的民风也是有利于位于关中的政权向东进取的重要因素。 诸葛亮有着法家家传的学问 因此,《隆中对》体现出的地缘战略格局,其实综合了他的家学传统、法家政治理想,还有之前先秦和秦末汉初军事地理的经验。诸葛亮后来的北伐,其实是丰富了四川盆地在中国军事地理中的潜力和可能性:位于第三级地理阶梯上的政权,以第二级地理阶梯上的最低处四川盆地为踏板,进行从低到高的逆向北伐,进入关中和陇西,最后完成对中国的统一大业。到了宋金和宋蒙战争时代,"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南宋主战派依旧有从汉中地区进去关中的思路,而南宋初年与金军在川陕的三次激战,和宋蒙战争中在四川盆地的血肉拉锯,其实都是双方充分意识到四川盆地对于南北政权争夺天下重要性之后开展的。而这些战略动作中,其实都多少有着《隆中对》中对于荆州和益州战略重要性的认识。那就是谁能抢占制高点,谁就更容易在战斗中胜出。

相关参考

三国三个高深的谋略,塌上策隆中对天下二分计,哪个更胜一筹

三国历史上有三个著名的战略规划,按时间提出时间顺序,它们分别是塌上策,隆中对,天下二分计。虽然这三个战略都没有完全实现,但是仍然都获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它们之间的优劣也众说纷纭。那么它们究竟孰优孰劣呢

映射俄罗斯地缘战略格局的冰海小城

作为一座城市,摩尔曼斯克从建立至今不过100年出头。作为一个港口,摩尔曼斯克也是俄罗斯在北冰洋地区不可多得的天然不冻港。但摩尔曼斯克的地位,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升。这种城市的简史,其实就是一部俄

诸葛亮《隆中对》析天下 劝刘备勿与曹操争锋

 诸葛亮《隆中对》析天下劝刘备勿与曹操争锋  刘备草庐三顾,求得诸葛亮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从有利地势、有利地势、人和三方面剖析全国大势,向刘备供给了立国的战略,《隆中对》原文

是关羽的骄傲还是刘备的任性,令诸葛亮的《隆中对》化为泡影

欢迎关注《写乎》,您的足迹就是《写乎》!作者必看:采用即有稿酬,每月6000元等着您:《阅读悦读》作者奖励标准(2019年第一版)和征稿选题作者:鱼缸(隆中对)(一)《隆中对》的战略布局对刘备的重要性

古今第一奇谋《隆中对》,果真不是诸葛亮的原创发明

说起诸葛亮,那就不能不提他的出山之作《隆中对》,这一极富远见的战略构思不但为当时举步维艰的刘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蓝图,而且最终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从后人的眼光来看,《隆中对》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天才

浅析诸葛亮《隆中对》的两个基础和四个对策。

《隆中对》的提出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赤壁之战发生的前一年。《隆中对》的提出无疑给刘备提供了一个基本正确的政治选择,改变了刘备东奔西走,没有明确战略方针,颠沛流离没有主攻方向的尴尬处境。以后历史发展的

冷战之后地缘政治形式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将如何发展制海权

制海权是海权的关键。所谓制海权,就是交战一方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区域海洋的控制权。这是个海军战略领域内的概念,其基本内涵是:享有海上行动的自由,同时阻止敌方海上行动的自由;或实现海洋为己方所用而不为敌方

哪件事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败?没夺荆州

...对刘备侃侃而谈,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主张。这就是“隆中对”。隆中对力主联孙抗曹,但其能够得以施行的基本前提就是取得刘表治下的荆州。同样的一块土地,什么时候夺取,从谁手上夺取,就战略价值而言是完全是不一...

哪件事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败?没夺荆州

...对刘备侃侃而谈,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主张。这就是“隆中对”。隆中对力主联孙抗曹,但其能够得以施行的基本前提就是取得刘表治下的荆州。同样的一块土地,什么时候夺取,从谁手上夺取,就战略价值而言是完全是不一...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败竟是这事

当初诸葛亮在草庐之中,对刘备侃侃而谈,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主张。这就是“隆中对”。隆中对力主联孙抗曹,但其能够得以施行的基本前提就是取得刘表治下的荆州。智如孔明一生也有不少憾事同样的一块土地,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