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中日成为世仇,康梁变法失败为何还逃往日本
Posted 光绪
篇首语: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甲午战争后中日成为世仇,康梁变法失败为何还逃往日本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甲午战争后中日成为世仇,康梁变法失败为何还逃往日本
1853年「 ”黑船事件”后,日本被迫打开国门,这也激励了日本变法图存、学习西方的高潮,日本派100多名官员到西方学习,促成了「 ”脱亚入欧”的明治维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船坚炮利的日本战胜了庞然大物的中国,致使中国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自此之后,一批年轻的士子如康有为、梁启超,致力于变法图存,一些洋务派官员如张之洞、陈宝箴等也利用手中的权力,推行实质性的变革,师夷长技以制夷。戊戌年间,维新变法失败,慈禧太后对维新派大肆杀戮,康有为、梁启超仓促间乘日本炮舰,跑到日本躲藏起来。人们不禁奇怪,中日是宿仇,变法失败的康梁为何要逃到日本? 张之洞的联日「 ”三项计划”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有识之士都看到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发展蒸蒸日上,一个「 ”蕞尔小国”竟然打败了清帝国这个泱泱大国。像张之洞这样的实力派也受到很大冲击,他希望能够借助日本经验,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兴办日本式的企业,按照日本的军事训练方法来训练军队,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张之洞虽然早有这个念头,但是他联合日本的想法,是从日本派参谋大佐神尾光臣访问湖北时产生的。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0月,德国出兵抢占胶州湾,其他列强也在虎视眈眈,这时日本军方也在长江流域活动,日军参谋神尾光臣原来在日本驻北京公使馆任职,后来他被参谋本部选中,专门去武汉拜访张之洞。张之洞在没有搞清对方意图的情况下,先行回避,派自己的亲信与神尾光臣洽谈。 神尾光臣与张之洞的亲信洽谈说:日本与中国同种 、同教、同文,又同处亚洲,所以两国交往友谊必将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日本愿与中国详细商谈,制定计划,帮助中国变法图强,共同抵抗西洋诸国。 知道神尾光臣的意图后,张之洞大为兴奋,这与他的想法一拍即合,所以他致电在北京的总理衙门,把自己的分析和想法和盘托出,他觉得联合英国、日本,共同抵抗俄国、德国,是一个上选的想法。 日本代表又向他声称,深深后悔前年不应该与中国发生战争(甲午战争),所以希望中国能派学生进入日本的各种学堂,学习最新的制度、经济、机器、军事等各方面的知识,共同对抗西洋各国。 张之洞曾经一天给总理衙门三次致电,他的态度虽然很积极,但总理衙门的回话却无疑给他浇了一盆冷水。总理衙门认为,日本这几年态度骄横,尤其是马关条约以来,中国受害很深,想与日本英国联合,这只是他们国家个别军人和思想家的想法,并非其国策,所以轻易不能谈联合之事,以免上当。 日本军方代表进一步言之凿凿,他们的说法是:贵国亡,必及我,我不联贵国,将联谁?目前西方各国都虎视眈眈,意欲瓜分亚洲,此时贵我两国应冰释前嫌,卧薪尝胆,练兵兴学,抓住时机,如果我们联盟的计划谈成,日本将说服英国,资助中国铁轨、国债、兵轮等,帮助中国迅速图强。 虽然北京对此不热,但张之洞作为封疆大吏,手中握有实权,他在脚踏实地的实践着自己的想法。他制定了一个非常庞大的与日本的合作计划,主要包括这几方面: 第一,委派学生到日本学习,拟派学生200人,学习理科、军医、枪炮、武备等等; 第二,是请求日本派遣一个参谋教学团队,帮助中国训练,就是提高军队作战能力; 第三,是希望日本派遣技术人员,帮助湖北更新机器、扩大规模,除改造枪炮厂外,还有设立造纸厂、制革厂等想法。 张之洞的想法得到了日本外务省官员的极大关注,他与日本外务省的函件来往都被标注为「 ”要件”。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正当维新向前推进、新法不断的时候,很多保守派势力看不惯了,他们决意中断变法。慈禧动手,维新派人士纷纷被抓,戊戌六君子被杀,张之洞也被迫终止了自己的改革。 康有为曾想与日本「 ”合邦” 康有为的想法,比张之洞走得更远,他甚至提出中国与日本建立联邦的建议。他把自己的想法与杨深秀, 宋伯鲁等人交流,并向光绪皇帝写出奏折,呼吁与日本实行合邦。 康有为认为:「 ”日本虽是岛国,但维新以来,国势骤胜,进步之速,欧美惮之;而以中国幅员之广、人民之众、物产之饶,如果两国联合,借彼此新法,资我贤才,交换智识,互相援系,则祖宗缔造之业则巩如磐石。此事若在欧西,必然会合并为一个国家,也并不为怪。” 康有为和他的同伴们草拟各种奏折,阐述他的观点。康有为认为,只有与日本合邦,才能使新政得以保存。他已经把最后的希望,压在了与日本合邦的计划上了。 康有为与日本合邦的思想是由来已久的。早在百日维新刚开始的时候,康有为就与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约定,举行中日两国「 ”合邦大会议”,先做舆论准备,然后知会于各省。后来,守旧派猖狂反扑,局势日益紧张,康有为势单力孤,更是动了与日本合邦的念头。 后来,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来到北京,向维新派展示了「 ”列强瓜分中国图”,并提出「 ”变法图强已恐缓不济急,应先求足以图存,而后可言自振也”。康有为被李提摩太的建议深深打动,他连夜与几个御史一起草拟奏折,奏请光绪皇帝立即实行与日本合邦的计划。 期间来华游历的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受到了光绪皇帝的接见,此时由于受慈禧太后的钳制,光绪皇帝已如同傀儡,被严密监视。他虽然看到过康有为及其同伴们联合日本的奏章,但大势已去,他已没有什么作为了。此后发生戊戌政变,维新派被搜捕。仓促间,康有为梁启超决定逃往日本。 为什么是日本,而不是其他国家 农历八月初六(公立9月21日)日戊戌政变的当夜,守旧派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查抄康有为住的南海馆,谁知其早有准备,已不在住处;梁启超到浏阳会馆访问谭嗣同,得知此事就连忙躲入日本公使馆,寻求保护,待了一夜后,「 ”断发辫,着洋服,下午三点向天津出发”,进入天津的日本领事馆内,后在驻天津一等领事郑永昌及两名日本人的带领下,于9月25日晚9点乘坐中国小船出发。 谁知,一只北洋水师的小蒸汽船追了上来,上面有警员、带枪士兵20余人,说船上有康党同谋潜伏,不顾日本人辩解,强行拴住小船拖回天津。日本领事馆人员一面争论,一面向报告情况。待到传到塘沽港,领事郑永昌挥帽示意,日本军舰大岛号立刻放出一条小船,大清的警员见状立即准备逃走。领事们对警员说上岸再做讨论,警员连说不必,就仓皇逃跑了。后来,日本领事把梁启超转移到一艘商船上,使其于九月六日(公立10月20日)顺利抵达日本东京。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知道,洋务派人士张之洞、陈宝箴等与日本政府当局接触很多,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更是与日本各界人士联系密切,交流深入。在他们的认识里,日本是中国学习的榜样,日本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所以,甲午战争对他们来说,更多是一种警醒的作用,而不是排斥的作用。而且,日本与中国同属亚洲,很多日本高层会用中文写诗文,相比西洋诸国,他们是有接近感的。从心底来讲,他们是倾向于日本的。 日本也一直在拉拢、接近清帝国的高层人士,不仅广泛接触各省的封疆大吏,而且与维新派人士过往甚密,并且积极要求清帝国派留学生到日本学习。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到中国来,甚至要帮助中国维新变法,后来因慈禧的介入而未果。而维新派人士变法受阻,首先想到的也是逃到日本,受其庇护,以求东山再起。 这也就不奇怪,康有为、梁启超为什么在变法失败后首选逃亡日本了。相关参考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联合袁世凯等人,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帝囚禁,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捕,最终慷慨赴死,康有为、梁启超等幸存的变法者则被迫逃往法国、日本等国,开始他们流亡海外的生活。事实上,变
1.何理解中日关系中日之间从清末到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仇了,作为曾经的宗主与附属国,中国与日本之间自从侵华战争以后虽然数次出现缓和,但是日本从来都没有像任何一个二战战败国那样做出诚恳的道歉,无论是慰安妇
中国的革命党人和日本关系非常密切。维新变法失败时,康有为和梁启超就逃到日本。清政府发出通缉令,但日本政府依然对康梁予以庇护,不但是提供住宿,并且拨出大笔经费,让康梁继续宣传活动。对于孙中山、黄兴等人领
根据德国外交部档案,1937年10月下旬,希特勒密令德国驻日大使狄克逊向日本外相广田探询日本所希望的中日和平条件。当时上海尚未全部陷落,日军在上海作战伤亡重大,广田提出了四个条件:(1)中国承认“满洲
日本投降后,中日之间还爆发一次战斗,歼敌5000余人,很少人知道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有两个日子值得我们纪念的,第一个便是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日本裕仁天皇宣告无条件投降;第二个日子就是同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正式签订投降书。这两个日子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中
甲午战争于1895年4月17日结束,5月8日,中日《马关条约》在烟台换约,条约第九款中约定:“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将是时所有俘虏尽数交还,中国如约将由日本所还俘虏并不加以虐待,若或置于罪戾。”那么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以公车上书力陈维新成名,1898年6月19日,康有为获光绪帝召见,随后开始维新变法,戊戌变法仅维持百日便告失败,康有为逃入日本,开始了海外之旅。康有为与国外友人合照康有为脸谱之一:死
戊戌变法简介 它像一块巨石,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死水塘中 戊戌变法又称戊戌维新,是发生在1898年(农历戊戌年)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 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
清朝末期,在列强的几次打压下,民众逐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各种火炮和战船的攻击,令满清引以为傲的八旗骑兵成为了明日黄花,再也不复往日的荣光。苏醒者虽然大踏步地想赶上时代,但又谈何容易。洋务派惨淡经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之后,我国开始由封建社会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我国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从此,帝国主义列强以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办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