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顺应时事,改革求变,终成汉代儒学宗师
Posted 刘邦
篇首语: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叔孙通顺应时事,改革求变,终成汉代儒学宗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叔孙通顺应时事,改革求变,终成汉代儒学宗师
叔孙通带领自己的学生一百二十多人,离开项王来投刘邦。 刘邦不怎么想搭理。萧何劝道:「 ”陛下,叔孙通乃齐鲁名儒,他率弟子离开楚营投靠陛下,不正好说明陛下是上和天道,下合民心吗?如果陛下拒之门外,天下读书人会寒心的!” 刘邦气哼哼地说道:「 ”寡人平生最讨厌的就是这帮腐儒。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一天到晚就知道引经据典,之乎者也!听到就烦!” 刘邦在沛县名儒马维手下读书时,因为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常常背不出课文,没有少挨先生的打。打小他就对读书这件事在心里有了阴影。他当了汉王之后,曾有儒生相投。他见对方穿着宽袍大袖的儒服,带着一片瓦一样的儒冠,恶作剧般地将对方的儒冠取下,当着众人的面在里面小便。这件事传出去之后,很多打算来投汉军的儒家人物,都打消了这个念头。偏偏叔孙通和绝大多数儒家学者不同,他认准刘邦将会得到天下,所以,就算吃上刘邦的闭门羹,他也要作出努力。 萧何继续劝道:「 ”陛下很快就要夺得天下,大乱之后的治理,少不得这帮儒生的帮助。打天下可以靠不识字的武将,难道治理天下还要靠他们吗?” 刘邦被萧何说到自己的痛处,心里悚然一惊:是啊,武将们打天下没有问题,治理天下怎可以离得开读书识字的儒生!罢,罢,罢!自己忍得一时的厌烦,慢慢适应这帮腐儒吧! 刘邦说:「 ”好吧!就听你萧相国的!你就负责接待叔孙通吧!看他的才能能干点啥,你看着安排就行了!” 萧何道:「 ”陛下难道忘了当年留下韩信的事情吗?既然要留下他们,陛下无论如何也要作出点姿态吧?” 刘邦本来起身准备回后宫戚夫人处,见萧何不同意,他只好重新坐下。他说:「 ”好吧!就听你萧相国的!你就把他请来,我来看看这个叔孙通是个啥玩意儿!”刘邦不情不愿地坐在了御座上,等着接见叔孙通。 叔孙通见到刘邦,立即跪伏在地,口称:「 ”山东儒生叔孙通叩见陛下!” 刘邦见叔孙通来到自己御座的丹墀下面,上下打量了叔孙通的衣着,不由心生怪异。他命叔孙通起来说话。 刘邦问道:「 ”你是齐鲁之地的儒生,为何着装是我楚地的打扮呀?” 叔孙通拱手回答道:「 ”回禀陛下!衣装服饰乃人身遮风挡雨御寒之用也!其形其质当与人方便为要。小生不穿儒服,不代表我不是一个儒生。不学习儒家经典的人就算穿上儒服,也不代表他就是一个儒生!我今天穿着短衣襦裙的楚服来见陛下,实在是觉得这样的穿着能够适合我拜见陛下的场合呀!” 叔孙通穿着刘邦老家人的衣装,而不是宽袍大袖的儒服,头上还戴着自己没当皇帝之前,也常常戴的竹子制作的冠帽,这一点让刘邦心里很是受用。他由此得知,这个名叫叔孙通的儒生与其他儒生是不一样的。 叔孙通敢于打破传统,顺应时事 叔孙通为了见刘邦,脱下儒服改穿楚服,他的学生王扬不解地问:「 ”老师,您常常教导我们,端正衣冠是‘仁义礼智信’中礼最重要的内容。子路当年为了端正自己头上的冠帽,不幸死于敌人的刀剑之下。您为什么为了见皇帝,而改变自己的服饰呢?” 叔孙通正色道:「 ”儒家学说的发扬光大,需要的不是食古不化,而是因时而变。孔夫子当年周游列国,推行自己克己复礼的思想,为什么得不到当权者的青睐?就是因为老夫子不懂变通,总是强求当政者按照几百年前的周朝制度办事!时代在变,儒学也要变!现今皇帝乃是一代雄主,为了让他接受儒学的思想,在外在形式上顺应他又有何不可?” 王扬道:「 ”老师,变通是随时代而变,还是因人而变呢?” 叔孙通道:「 ”变与不变,在乎具体。你们不要拘泥于一人一事!” 刘邦见叔孙通懂得变通,心中大悦。他当场封了叔孙通一个「 ”博士”的头衔。并让他参加三天之后的长乐宫落成庆典宴会。 由于刘邦下诏废除了秦朝那些严苛的礼仪,又没有及时制定出汉朝的礼仪。刘邦与群臣欢宴饮酒时,不知如何相处。大家还像当年共同起事那样,在大殿内团团围坐。起初,大家还算斯文。等到酒过三巡,文臣武将们就开始大呼小叫。有的互相争论功劳的大小,有的嬉戏打闹,有的斗酒吆喝。樊哙每次喝酒几乎都要拔剑起舞,把大殿内的柱子当着敌人,胡砍乱削。刘邦碍于情面,只是皱眉不语。叔孙通看在眼里,心里有了主意。 第二天,叔孙通求见刘邦。他说:「 ”陛下乃赤帝之子,九五之尊,与文武大臣应该有个尊卑秩序,为下民做好表率!” 刘邦皱眉道:「 ”是啊!寡人正为此烦恼不堪!可是,寡人已经下诏废除了暴秦的繁琐礼仪,如果还照前朝的制度行事的话,唯恐大家不服!” 叔孙通道:「 ”我朝万象更新,就要有自己的新的礼仪,没必要延续暴秦的制度。” 刘邦是个十分讨厌繁琐形式的人。他担忧地说:「 ”不遵从古代的礼仪,天下的儒生不会笑话吗?!” 叔孙通道:「 ”古代的三皇五帝,各有自己的礼仪制度。小子查阅了上古的文字记载,从来没有看到他们实行的事一种制度。陛下完全可以放心,儒家讲求的 ‘礼’,是指按照当时的具体情况,顺应时事人情,经过对以前的制度进行修饰改造而来的。而不是僵硬地一成不变地生搬硬套。陛下如果相信小子,我将带领我的弟子,详细研究古代的礼仪制度,为陛下设计出简便易行又不失庄重典雅的新的礼仪。” 刘邦点头同意,说:「 ”你就大胆地去办吧!千万不能繁琐难行,要让寡人和群臣都容易学会遵从!” 叔孙通苦于人手不够用。于是,他奉刘邦之命回到齐鲁故地,征召当地儒生。 叔孙通将短衣收好,换上了宽袍大袖的儒服,首先去拜望恩师吴义。叔孙通坐着豪华的马车,带着随从,拎着干肉美酒来到吴义家中。叔孙通是吴义的得意门生。每次和人谈起叔孙通,言语中总是充满了自豪。但随着叔孙通不断跳槽,吴义对叔孙通的看法逐步趋向了负面。 叔孙通对吴义很恭敬地执弟子礼。两人寒暄完毕。吴义并没有给叔孙通让座。叔孙通只好继续站着回答吴义的话。 吴义道:「 ”听说你不穿儒服,改穿楚国蛮人的楚装了!老夫本想今天能开开眼,看看我的弟子穿上楚装是何等的风采。你怎么又穿上儒服了呀?” 叔孙通被吴义挖苦了一番,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他还是好言解释道:「 ”老师,天下一统,已归于汉家刘氏。长安城中的衣冠服饰都以楚装为荣。弟子以为我们儒生也要领风气之先,没有必要排斥楚装!” 吴义正色道:「 ”服装者,正也!一个读圣贤书的儒生,连自己的衣装服饰都不能坚持,还能够传承儒家传统吗?” 不知与时俱进,食古不化,只会被历史淘汰 叔孙通争辩道:「 ”老师,弟子以为,服饰为影,经学为光。影子如何变化,并不能改变光的本质。弟子以为,服饰为末,仁义礼智信才是本。我们不能舍本求末吧?” 吴义气得不住地捋着下颌上花白的胡子,气呼呼地说:「 ”既然你有自己的坚持,何必来见老朽!” 叔孙通道:「 ”老师,请息怒!弟子奉皇帝之命,前来齐鲁征召饱学之士,共同为朝廷制定新的礼仪制度。弟子首先想到了老师,想请老师移步前往长安,与弟子共同主持大计!” 吴义当面拒绝道:「 ”老朽学识浅陋,难以胜任!不去!” 叔孙通前后三次来到吴义家中,都被吴义顽固地拒绝。叔孙通无奈地摇头,心中道:如此冥顽不化,儒学传播何日能成! 叔孙通又来到自己的同窗薛展家中拜访。薛展在薛县开了一家学馆,名气与吴义不相上下。 叔孙通落座,还没有来得及说明了来意,薛展就直言不讳地问道:「 ”听说你侍奉过二世皇帝的时候,其他人都说陈胜造反,你却说陈胜只是窃贼,一个县令就可擒拿法办。二世因为你这样的话,将其他说陈胜造反的人治罪,而对你赏赐甚丰。有这样的事吗?” 叔孙通说:「 ”你有所不知!秦二世被赵高、李斯一伙堵塞了言路,不知天下皆反。总以为国泰民安、歌舞升平!谁要是敢说实情,赵高等人就得抓人。不是我灵活机变,你今天怎么还能见到我!”叔孙通并没有否定。 薛展又问:「 ”你后来不是投靠了项梁吗?” 叔孙通道:「 ”我当时是投了项梁。项梁战死,我跟随楚怀王熊心到了长沙。怀王被项羽所杀,我只好又跟了项羽。后来,我发现项羽并非明主,所以就又投了汉王。”叔孙通简单地说了自己的情况。 薛展撇嘴道:「 ”难怪薛县的读书人都说你侍奉了近十位君主,靠阿谀奉承取得了今天的富贵,看来是所言不虚呀!” 叔孙通笑道:「 ”我知道大家对我有很多负面的看法。但是,《左传》上说:良禽择木而栖。我们难道不应该选择明主而侍奉吗?我并不后悔,更不在意他们的说法!” 薛展不好再与叔孙通争辩,转而问道:「 ”好吧!你选择了明主,到我这里来干什么呢?” 叔孙通说明了来意。 薛展连连摇头,说:「 ”不是我不给你面子。鸟要爱惜自己的羽毛,人要珍惜自己的名声。如今天下刚刚平定,死者还没有归土,伤者还没有痊愈,皇帝不想着如何去改善民生,反而要大动干戈,去制定什么礼乐法度!你是读过圣贤书的人,难道不知道礼乐的兴办,需要百年功德的积累才能施行吗?我不想和你同流合污,免得我死了,子孙后代还要替我背上骂名!” 叔孙通无奈地笑笑,说:「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礼乐法度,不正是为了稳定社会,理顺君臣关系,安定民心的大事吗?” 叔孙通没能说服薛展,只好再想办法。 叔孙通在齐鲁故地,接连跑了十几个县,终于征召到了三十个儒生。他领着大家来到了长安。叔孙通将自己的想法形成了文字,让大家一边演习,一边讨论修改。留下合适可取的,去掉繁琐难学的。所有的动作,队形,服装,力求每一个上朝的臣子都能够学会掌握。 不到两个月,众儒生排练成功。叔孙通请刘邦带领文武大臣们来观看儒生们的示范演习。刘邦看完,高兴地说:「 ”嗯,不错!庄重不失典雅,而且简便易行!就按照这个方案办!” 岁首,各地的诸侯王都来到长安,等着和朝廷的大臣们一起朝拜皇帝。叔孙通在萧何等人的支持下,将礼仪交给参加朝拜的每一个人。 这一天早上,主持礼仪的司仪引导着诸侯王以及文武大臣,按照官阶品级,依次进入长乐宫。大家按照司仪的示范,低着头,小步快走,各自进入自己规定好了的位置。宽阔的庭院中,整齐地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与宫廷侍卫。两侧横放着三排兵器架,架子上排放各种兵器。兵器在阳光下烨烨闪光。几百人站在丹墀之下,寂静无声。武将们站在西边,文臣们站在东边。等官员们站好队列。司仪高声呼喊道:「 ”皇帝驾到!” 夏侯婴赶着八匹马拉的龙辇出场了。龙辇上描红画金。红色的大伞盖,飘带随风摆动。刘邦身穿赤色的龙袍,头戴黄金打造的皇冠,手扶横木,不苟言笑地站在龙辇上。 司仪举着旗帜,引领着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分批跪拜刘邦。 文臣武将没有不诚惶诚恐的。 仪式结束,刘邦在大殿里宴请众臣。叔孙通站在司仪的侧后方,注视着群臣们的行为,但有不合礼仪的,他立即命令督查的宫廷侍卫前往纠正。 众臣们按照自己的官职大小,按照顺序来到刘邦面前歌颂敬酒。刘邦坐在高高的龙椅上,满面是笑。斟酒九巡,司仪宣布「 ”宴会结束”。众臣们低着头,鱼贯小步退出大殿。在整个宴席中,再没有一个人敢于大声喧哗。 刘邦见众臣诚惶诚恐,终于感受到了做皇帝的尊贵 大典之后,刘邦得意地对叔孙通说:「 ”寡人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于是,刘邦授予叔孙通太常的官职,并赏赐他黄金五百斤。 这时,叔孙通启奏说:「 ”陛下,我的弟子和齐鲁来的儒生,跟着我辛辛苦苦一起制定朝廷礼仪,他们都是学识渊博的人,希望陛下能够授予他们官职。” 刘邦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他们都被授予了郎官。 叔孙通将黄金全部分给追随自己的学生。 弟子王扬不解地请教叔孙通,说:「 ”老师,我们追随您多年。你以前总是向君主推荐那些作奸犯科的人,而对我们置之不理。现在又分给我们赏金,又推荐我们做官,这里面有什么道理吗?” 叔孙通说:「 ”从前,天下未定。君主们需要的事浴血奋战、披坚执锐的将士。你们哪一个能够上阵杀敌呀?而现在天下太平,百废待兴,正是需要你们这些儒生大展才华的时候,我不推荐你们推荐谁呢?” 后来,刘邦调叔孙通为太子刘盈的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刘盈。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如意。向叔孙通请教意见。叔孙通说:「 ”从前,晋献公废长立幼,使得晋国大乱了几十年。始皇帝没有尽早确立扶苏的太子地位,让赵高有机可乘立了胡亥,结果导致秦国灭亡。太子仁慈忠孝,他的母亲又是与陛下同甘共苦的夫妻。您要废掉太子,实在不是明主所为。陛下既然问到了我,如果不听我的谏言,我情愿一腔热血喷洒在陛下的面前!”刘邦笑道:「 ”寡人跟先生开玩笑的!请不要当真!”刘邦后来到底没有废掉太子。 刘盈继位后,又调叔孙通担任太常之职。叔孙通按照前朝的祭奠礼仪,结合当朝的具体情况,制定宗庙的礼仪法规。按照刘盈与吕后的诏令,叔孙通又陆续制定了汉朝诸多的礼仪典章制度。 太史公说:「 ”叔孙通这个人善于审时度势,灵活应用儒家的经典,对前朝的礼仪制度进行合理地取舍,终于制定了适合汉朝的礼仪制度。正是因为叔孙通能够顺应时事来变革,使得他最终成为汉朝儒家的一代宗师!”相关参考
西汉的董仲舒和王充反映了两汉时期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要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儒墨道法四家,最开始得宠的是法家,结果造成了秦朝速亡,“仁义不施...
汉代刑法改革发生在西汉中期文帝十三年正式改革改革刑制主要内容:废除肉刑,以笞,死刑来取代原有的刑罚。具体为:把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劓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弃市。汉景帝执政之后,进一步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叔孙通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秦末汉初的时候,有一位叫叔孙通的儒生博士,一生侍奉7位君主!他深谙帝王之心,阿谀奉承,能讨得各个君主欢心,擅长见风使舵、溜
在中国,学历一直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特别是在官场,以及一些企事业单位,不管你能做什么事,有没有能力,没有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基本上是没有前途的,于是满街的假学历广告出现了,一个个名人在学历这个关卡上
作者:苏子韬,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本科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叔孙通,薛县人,早年为秦始皇所置之博士官,后因反秦战争爆发,逃回薛县,跟随项梁,项梁兵败定陶之后跟随怀王,怀王被尊为义帝之后为项羽做事。汉高
一,叔孙通为什么要跑秦始皇帝在沙丘驾崩后,秦二世继位,他当位的头一年,就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六国贵族趁机而起,力图恢复昔日荣光。其他山林侠盗,江湖豪杰也纷纷投入到反秦行列中来,天下立刻大乱
有着“大才雄辩,天下无对”之美誉的一代儒学宗师孟子,对上生就一条三寸不烂之舌的“天下第一利口”的战国秦相张仪,两位名家在各自的领域都颇有建树,却往往因为个中学术上和思想上的不同而发生激烈的争论,那场面
有着“大才雄辩,天下无对”之美誉的一代儒学宗师孟子,对上生就一条三寸不烂之舌的“天下第一利口”的战国秦相张仪,两位名家在各自的领域都颇有建树,却往往因为个中学术上和思想上的不同而发生激烈的争论,那场面...
有着“大才雄辩,天下无对”之美誉的一代儒学宗师孟子,对上生就一条三寸不烂之舌的“天下第一利口”的战国秦相张仪,两位名家在各自的领域都颇有建树,却往往因为个中学术上和思想上的不同而发生激烈的争论,那场面...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代一股崇尚老庄道家的哲学思潮,是魏晋时代精神的表现(魏晋玄学是魏晋时代一股崇尚老庄道家的哲学思潮,是魏晋时代精神的表现。虽说魏晋时期官方哲学仍然尊重儒学,但它已失去了汉代儒学独尊时的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