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转折战背后三细节,让人愤怒的深层原因

Posted 努尔哈赤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清转折战背后三细节,让人愤怒的深层原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清转折战背后三细节,让人愤怒的深层原因

一提到明朝衰落,大明和女真交战的转折点,萨尔浒之战必然成为议论焦点。 萨尔浒之战,大明四路进击,三路被全歼。人员损失五万六,枪炮火器损失两万余件。从此汉人江山开始风雨飘摇。 细究萨尔浒之战败因,没有人不为大明朝感到惋惜和痛心。堂堂的天朝上国被一群树林里跑出来的野人这么打败!穷全国之力的平叛讨伐,居然变成了送装备送武器,奇耻大辱。 很多人把萨尔浒之战的罪过归结于分兵。分兵当然是主因,可分兵是作战层面上的技术问题,不是失败原因的全部。因为和萨尔浒之战有关系的,还有三个更重要的原因。这三个重要的原因,其实又和一个非常重大的核心问题有关系。正是这个核心问题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 我们先来说第1个问题,明朝军队兵员不足的问题。 本来明朝有11万部队。努尔哈赤只有6万人。如果明朝能集中这11万人形成一个拳头。那么努尔哈赤只能绕道走。明朝这个拳头打到哪里他都得躲开。那么明军到达努尔哈赤的老窝,并把这个老窝端了,那是绝对可能的。那怕抓不住努尔哈赤本人,但是把这个地方给踏平,肯定是可以实现。 那么问题来了,明朝为什么不多派些人去呢。明军出征的时候,把11万人吹成了42万,所谓号称42万。如果明朝真正派出42万部队到深山老林里去抓努尔哈赤,那么努尔哈赤恐怕只有望风而逃。如果有42万人,就算分兵也没关系。分作4路,每路也有将近9万人,努尔哈赤那一路也打不过。4路人马从东南西北围上去,努尔哈赤肯定只能束手就擒。这么浅显的道理,明朝的大臣那么聪明,绝对能想到。他们之所以不派42万人去,而只派了11万人去。是因为从全国各地搜刮了半天,也只搜刮了11万人。 那么大明只有这么一点人吗?绝对不是。洪武23年的时候,大明有180万部队。那时候全国人口总共大约就是5000万左右。等到大明和努尔哈赤准备打仗的时候,全国人口已经达到了将近1亿人。可是大明的军队竟然只能抽出11万人,这又是为什么? 说清楚这个事情,我们还要先说一下大明的卫所制度。 大明朝的卫所制度比大明朝本身还要源远流长。大明朝把元朝人从中原轰出去以后。每占领一个地方,立即设立一个防守的据点。这个防守的据点称作卫,意思是保卫本地区的一个军事堡垒。卫的上面是都司。卫的下面有千户所,百户所。每一个卫所法定5600人。全国有320多个卫所。总兵力180多万。这些人平时没有战争的时候种地。等到打仗的时候就拉上战场。卫所同时兼有地方警备的任务。有两成左右的人,有时候会进行这样的警备,绝大多数的人还是种地。自己养活自己,还要给公家交部分粮食。每一个卫所的士兵都拥有自己的土地。这种土地不准买卖,只能耕种,如果士兵死了,土地交回政府。朱元璋曾为他这个设计感到非常的得意。他吹嘘说:「 ”我不费天下老百姓的一颗粮食就可以养兵百万。”在明朝的初期,朱元璋的手里,这绝对是一个实话。这些军户一边屯垦一边训练,不但可以保家卫国,而且不会给人民造成负担。这种制度让蒙古人和边疆的那些少数民族无法反抗起来。网格式的卫所把全国笼罩在其中,天下太平是当然的。 可是等到燕王朱棣靖难以后,这个事情就变过来了。朱棣上位以后对全国的卫所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变。为了安置他那些一起夺天下的手下。朱棣在全国各地大规模的增加卫所的数量。以北直隶地区为例。在朱元璋的手里的时候,有23个卫所。满员兵力14万。朱棣给改为139个,总兵力60万。明朝初期的时候,对这个卫所的设计是相当科学的。设置多少人?给分配多少土地?现在一下子人员增加了五六倍,加上家属,那么光靠卫所卫所,军户军人就活不下去了。于是卫所制度开始崩溃。 朱棣又搞了三大营制度。让那些本身吃不饱饭的卫所人员。经常还要轮换到这三大营进行操练。本来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卫所的战斗力。但是随着承平日久,这种操练慢慢流于形式。明朝成化年间以后。轮换进营己取消,轮换进京的部队成了给高官干家务守院子的家丁,到期也不放回,卫所名存实亡。 这可不得了,明朝实行的是军户制度。也就是,爷是当兵的,爹还是继续当兵,孙子还是继续当兵,子子孙孙一代传一代往下传。没有皇上的亲口批准,不准改变你这种家庭的属性,这种军人家庭必然有一个人要到卫所去服役。这叫正丁,正丁去时还得再带一个,称余丁。现在卫所制度破产了,那么土地也就没有了。既然这样,那就得想别的办法活命了。政府的兵源也就没有了。萨尔虎之战开始前为什么全国各地征兵,也只是这里三千那里四千。因为你凑不起来人。就这个还算是精兵。这种没有训练的人拉上战场,怎么打仗也就很难说了。 在本次战役中这些人打仗的水平怎么样?有两个细节可以反映出来。第1个细节就是杜松部主力和努尔哈赤作战的时候对火炮的使用。本来在狭窄的地方,近距离就不方便使用火炮。但是这些人却要强行使用火炮。当时遇上了大雾天。明朝军队和努尔哈赤的人都互相一个看不清一个。本来双方处于乱战的状态。可是因为明军要准备发炮,所以点起了火把。这个火把一下子暴露了自己的目标。炮还没有响,努尔哈赤的弓箭全部集中攒射而来,明军的炮手死伤惨重。 明军第3路被歼灭的人员是总兵李铤领着那一路人。又知道居然不分敌,我能够轻易的被别人蒙骗。努尔哈赤的人穿着明军的衣服,拿着杜松的令箭,居然能把这支明军骗到预设埋伏圈里去。可见明军的分辨能力有多么的差,警惕性有多么的低。若是训练有素的队伍,绝对不至于落到这个田地。最后虽然全部战死,那也是与世无补,为国国捐躯而已。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也就知道了,萨尔浒之战明朝廷缺兵的窘境是为了什么。朱元璋如果活着,知道了这个情况会不会发飚? 缺乏骑兵的问题。 萨尔浒之战另外一个特点是:努尔哈赤领着袭击明军的步兵。努尔哈赤之所以能在五天之内把三股明军全部歼灭,完全依靠了来去如风的骑兵。 萨尔浒之战中,杜松分兵去追击的那一股努尔哈赤的人马,人家也是骑着马跑,杜松他们追来追去,没有追上。人没有追上,又脱离了大部队,最后人家把杜松主力歼灭以后,回过头来把他们再包围吃掉。 骑兵部队在冷兵器时代可以说是战场上的王者。人家打得过你就打,打不过你就跑。明朝的步兵遇上努尔哈赤的骑兵。如果步兵人数多,人家跑,你就拿他没有任何办法。不要说明朝的部队是这样,就是解放初期东北剿匪的时候,解放军发现土匪了,土匪们骑着马疯跑,等解放军找好有利地形架好机枪的时候,土匪早已经跑得影子都没了。每一支剿匪队伍,都能看着土匪的逃掉无可奈何。最终剿灭东北所有土匪用的办法,还是伏击引诱,把土匪引到一些固定的土围子里面去,利用埋伏一点一点慢慢吃掉。步兵如果和骑兵比赛跑,那你永远只有被屠戮的这种可能性。 我们上面说到的这一点,在萨尔虎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那么打这么大的仗,准备了一年多,准备的这么充分,那么明军的马为什么那么少呢?明军也可以带上大量的马匹,把11万人全部改成骑兵呀。答案还是那句苍白的话没有呀,你拿什么改? 那么大明朝建国初期那么多的马都到哪儿去了?徐达带着10万骑兵攻入草原。蓝玉带着15万人的骑兵攻入草原,朱棣自己也带着10万骑兵在草原上横扫。从早期的情况看,明朝的马不少呀,那么现在马到哪里去了? 大明朝的事情,到了万历42年,说起来全部都是泪啊。这我们就不得提一提大明朝的养马事业了。明朝建国之初对马政是相当重视的。不但政府自己养了大批的马,而且也命令民众也必须养马。因为不太打仗,所以首先是政府养的官马出了问题。养马是需要草地的,没有草地的话,这个马也就没法养了。但是大明朝由于财政紧张,明朝成化年间以后,政府批准把原来养马的那些草地可以出租改为农田。这样马没有草,吃这个马就不好养了。 其次是养马的费用被一层层的大规模的贪污和剥皮。最后到了养马的军人手里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东西了。那你拿什么给马吃呢?另外就是通过层层剥皮以后钱非常少,买回来的马当然就是那些半死不活的,或者老的没办法的那些马。刚买回来就死掉的多的很,买回来过一个月就死的也非常多。剩余的买回来6个月半年也会死掉。最后剩余不死的都那些老不中用的。那的情况上证的时候,你说能有马用吗? 再来说说民间的养马。刚开始还勉强说的过去。但是后来政府不但不给民间拨款,而且说马养在你家里就必须要产生马的利息。(称为孳息)就是我让你养个大马,过几年你必须让它生小马。然后一匹马变两匹马,两匹马变5匹马,最后养成一个马群。如果说你把所有的养马钱给百姓,给给他养了多少匹马就给他多少钱,那么这个也是可以维持的。但是政府一分钱不给,还让你要养马,还要你把一匹马变成100匹马。你养的越多,你肯定损失越大。许多民众因为养马马越来越多,最后家破人亡。于是很多人为了逃避养马,最后上山当了土匪。这样一来,民间的养马也就完蛋了。 边关的将士觉得马政是这个德行,送到边关的马非老即残,那是没法用的。但是你要和敌人作战,你总不能给敌人说,我没有马你不能杀我。是开玩笑了。做了战场想活命,还得要自己自己找些活命的支撑。边关的将士们就开始大规模地通过马市向蒙古人买马了。买着买着将士们突然醒悟了,为什么要把这些钱给蒙古人,我们自己一天在草原上住着,自己难道不能养马吗?于是乎,明朝大军上下,从司令到小兵,人人都养马。 有条件的自己养,不想自己养的,和当地的一些汉族的牧民签署合同,你替我养,到时候我收购,咱们收购以后把这马卖给政府,然后拿了钱以后互相分。 本来是为了获得好马,防止自己死在战场上。但是自从养马变成了一个捞钱的途径以后。马就养得开始变味儿了。可笑到什么程度呢?全军上下都盼着部队的马死。因为部队的马不死,没法补充新的马呀。那他们养的那些马卖给谁呢?明朝统兵总兵熊延弼,在他的日记中写道。「 ”从最高的大帅到将军再到下层的士兵,没有一个不盼着部队的马死的。只有马死了才可以获得补充的机会,自己养的那些马,贩的那些马才可以捞到钱。”你说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有一个好的骑兵吗? 萨尔浒之战中女真人为什么要下决心和明朝人决一死战? 努尔哈赤心血来潮? 他狂妄? 他觉得自己一定能把明军战胜? 全不是!! 虽然萨尔虎之战努尔哈赤赢了,但是从此后十几年的情况看,他们的力量还是远远弱于明军。努尔哈赤实际也是有它的苦衷的。 因为从1575年开始,整个全球性的气候进入了小冰河时代。这种气候的特点是少雨干旱寒冷。夏天的时候草原上不落一点雨,草也长不了多长。草地的载畜量极度的下降。根据英国科学家的研究。一英亩肥美的草场可以养30只羊。但是遇到干旱的年份,很可能只能养5只羊。但是要想养活一个三口之家,那么每一个人起码需要有10只羊。草原上水草肥美有河流的地方毕竟不是很多。遇到干旱的年份,高山融雪也会减少。大面积的草原就会陷入一片不毛之地的境地。夏天没有储存下食物,等到冬天冰雪把草原一封盖以后,那就到了绝境。 东北山林里面的努尔哈赤遇到的困难和草原上的人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夏天暴晒的时候那些野果呀,蘑菇呀,也会减产,河里面的水下降,鱼虾变少,到了冬天的时候,干冷干冷的西伯利亚风一刮,努尔哈赤的子民们没法过了。肚子饿,不能悄悄地躲在家里猫冬。他们也得出去想办法找点食物去。单打独斗干不过明国,那么咱们是不是可以找个帮手联合起来去干?高原上的人和树林里的人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努尔哈赤和蒙古人结成了亲密的同盟。这也成为了他们要进行萨尔浒之战的一个原始的驱动力。因为打不过也得打,为了活命嘛,如果万一打胜了呢,那是不是就可以向南躲一躲南边,毕竟是农耕地区,食物来源总是要广泛很多。越向南走,过了400毫降水线,天气也要暖和很多。 按道理说,北方草原上和森林呀,出现了这样的旱灾和冰灾,那么我们北方前线的将领是不是应该有些警觉呢?情报工作是不是应该加强一点呢?没有!完全没有情报工作,连对方有多少兵力,也不知道。当努尔哈赤领着6万人朝着3万人杀来,这3万人还勇敢地冲上去,并把这3万人分成了两队。 大明这边不但没有情报,反而出了大量的资敌汉奸。不但给满洲人提供火药,提供铁器,他们还喜欢给满洲人当向导。这样一来满洲人万事俱备,什么都不怕了。 知道了上面的三个问题。兵员缺乏是因为卫所的废驰。骑兵的问题是因为马政腐败。女真人敢于向南进攻,一是由于内奸太多,情报战线出了问题。二是因为冰河期寒冷把北方人向南赶。 这种种的问题实际拷问的是同一个重点,那就是监管和管理到哪里去了?出了这么大的纰漏,难道没有人管吗?现实的回答就是没有人管。因为明朝随着统治时间的延长,越来越腐败,朝政的腐败反映在各个方面。军队建设也是和朝政密切相关。打了败仗,从表面看是军队的问题,经过我们仔细这么一分析,才发现这败仗和朝堂上的腐败密切相关,正因为朝堂腐败,所以这些管理问题全部暴露。打仗失败的事情虽然出在边关,失败的根源,还是在朝堂。

相关参考

张献忠宝藏出土,揭秘明朝灭亡的深层原因,并非腐败和天灾

张献忠是明朝末年与李自成齐名的乱世枭雄,一度攻占四川大部分地区,建立大西政权。对于这位起义军首领,后世对其褒贬不一,明清史书都将其描述为嗜血恶魔,如《明史》说他「”性狡谲,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

长平之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西汉)刘向《战国策》  历史上让人大吃一惊的真相有很多,有些看似正常的历史真相,却往往和我们的认知不

长平之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西汉)刘向《战国策》  历史上让人大吃一惊的真相有很多,有些看似正常的历史真相,却往往和我们的认知不

主席没上过军校,为何军事造诣比元帅都高,背后原因让人钦佩

毛泽东主席是我党和军队主要领导人,毛泽东主席的军事指挥绝对可以用用兵如神来形容。而且后来毛泽东主席也出版了很多关于军事理论的书籍。那么这么一个用兵如神的人,他是怎么练就的这身本领呢。有的人曾经说过,毛

牧野之战商朝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牧野之战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经牧野一战,商朝衰弱不堪,即使还有残余势力最终也不能燎原。那么牧野之战中为何商朝会战败呢?下面就让我们尝试去探索原因。牧野之战牧野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刘关张为何斩杀不了吕布,有一个深藏的原因

《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片段莫过于「”三英战吕布”了,一场战役中包含了三位三国之中的顶级名将,就连从来都是「”动口不动手”的刘备也参加了战团,其精彩程度固然让人拍案叫绝。可是不知您有没有想过,刘关张三兄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刘关张为何斩杀不了吕布,有一个深藏的原因

《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片段莫过于「”三英战吕布”了,一场战役中包含了三位三国之中的顶级名将,就连从来都是「”动口不动手”的刘备也参加了战团,其精彩程度固然让人拍案叫绝。可是不知您有没有想过,刘关张三兄

试探“清末民初出大家”有什么深层的历史原因

这个可以用“乱世出英雄”来解释,其实说穿了是不值一哂的文学、文化的发展的机遇通常都是乱世所赋予的,这是因为乱世背景下,当前政府无力掌控国民思想,而有政治抱负的有识之士却求贤如渴,这就形成了一种极度宽松

老三胤祉 ”御前免跪”特权的深层次原因

三爷胤祉,生于1677年,康熙儿子中序齿排老三。在《雍正王朝》中,李绂身为清流的领袖,居然带头反对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的新政,惹得雍正皇帝十分恼火。雍正气急,指责清流有朋党之嫌,打算斩杀李绂等人。三爷诚亲

第一个让人惋惜,最后一个让人愤怒

公元前221年,千古一帝秦始皇横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从此,中国由很多的诸侯分裂国家,进入了大一统时代。直至1912年,清朝灭亡,两千多年里历经了很多朝代更迭。在此期间,发生了很多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