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买文凭,明朝想上国子监怎么收费
Posted 国子监
篇首语: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花钱买文凭,明朝想上国子监怎么收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花钱买文凭,明朝想上国子监怎么收费
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府,在商代时叫「 ”太学”,周代时叫「 ”国学”,诸侯办的则叫「 ”泮宫”,到了西晋时称「 ”国子学”,北齐易名「 ”国子寺”,一直到了隋代时才改称「 ”国子监”且延续到清末。 在国子监学习的,明代通称为「 ”监生”,可享受「 ”助学金”,由国家财政支出,因为是用于学生改善伙食,故称为「 ”廪膳”。在国子监毕业的读书人,不仅包分配工作,还可以当官。 一般来说,能够到国子监学习的都是读书学子中的优秀人才,不过明朝却是个例外,考不上没关系,咱可以花钱买! 在明朝曾经明码标价,以收取「 ”赞助费”的方式,公开出售国子监招生指标,这种行为叫「 ”官倒”。 随着明朝国力下降,中央财政严重亏空,朝廷急于搞钱,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代宗的朱祁钰便开始「 ”教育乱收费”了:凡想上大学、到国子监读书者,不论成绩优劣,不问家庭出身,「 ”军民子弟”只要肯出「 ”赞助费”,就发给「 ”录取通知书”!有意思的是,明朝时收取的赞助费不要现金,只收当时短缺的粮食或是马匹等。自打招生指标可以买卖后,又多了一种 「 ”例监”叫法,这是给通过买指标入学学生的专有称呼。 当时边境战事远未结束,军费开支庞大,中央财政却入不敷出,臣僚给朱祁钰开出的妙方之一是「 ”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也就是说给国家多上缴粮食,便能获得进国子监读书的机会。崇祯十五年,朝廷提出了将国子监入学资格商品化建议举措。 由于是「 ”官倒”,明朝的招生指标交易很透明,实行「 ”全国统一价”。那么,当时买个大学上上,要花多少钱? 据《明史·食货志二》上的数据,要想获得国子监的入学资格,景泰年间(公元1449-1457年)最高的要800石米,低者300石米。成化年间(公元1464-1487年),则稳定在100石米。上面这价格是有「 ”学籍”的,如果不在乎学籍,只当旁听生镀镀金,或是插班生、肄业生什么的,可以享受「 ”优惠价”。以明英宗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的标准为例,每个指标需缴纳20匹马。 明朝时米1石等于120明斤,100石就等于12000明斤。明斤比现代斤要重,大约1比1.18,这样一换算,明朝100石米便是现代的14160斤。以普通大米每斤零售价2.50元计算,明朝100石米能卖35400元人民币,800石米是28.32万元人民币。相关参考
在中国古代,有些人为了做官,通过各种关系花钱买官。在做官之后,就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剥削、压榨百姓,搞得是天怒人怨,甚至是遗臭万年。而在清朝时期,有一个“富二代”,花钱买了一个小官,因政绩较为突出,最
雍正王朝电视剧之中,刑部冤案剧情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剧情,既透露出当时清朝的各种弊端,又符合九子夺嫡的走向,可谓是相当精彩。今天有个朋友提问在刑部冤案中,刘八女替任季安花钱买命,到底贿赂了多少官员呢,并且
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老祖先用此诗句来告诫人们,要好好读书,将来考取功名,才能赚到更多的钱,娶到更漂亮的媳妇,同时,读书也成为了广大平民百姓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到了清朝时期,出仕
古代一文盲,花钱买了一个小官,最终成为封疆大吏,一生清正廉洁
在隋朝之前,做官基本靠他人举荐,也就是所谓的察举制。隋炀帝时期,朝廷为了选拔人才,开创了影响中国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普通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但是,即使科举制度开创之后,也并不是唯一的做官途
1960年,林县准备修建一项水利工程——引浊漳河水入林县,缓解当地多年来的严重干旱缺水的情况。据保守统计,这条引水渠的开凿经费至少需要7000万,而当时林县县委的全部家当只有300万元。当时正值196
3月14日,湖北长阳市民赵先生在家中翻出一份清宣统元年(1909年)“正实收”收执。凭着这张收执,赵先生祖上的秀才赵文菴可以获得进入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资格。据赵先生介绍,这张“正实收”收藏于
科举制度发明以来,文凭成了"硬通货"。古人将文凭叫做"功名",秀才功名、举人功名、进士功名,对应今天的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如果说,中国社会始终信奉"官本位",历代文化界、官场一直奉行的是"
有句俗话说「”官司不如屎尿急”,就算是在古代战争时期,解决士兵拉粑粑的问题也是头等大事。听到这个句话可千万不要觉得好笑,这可是非常严肃的问题。可能有人会说,随便拉一下不就行了吗?肯定是不行的。首先你想
我国古代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上官僚和地主对土地兼并严重,无地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生活相当困苦,面对时有发生的天灾人祸,卖儿卖女现象就十分普遍。一旦自己的儿女卖给别人,就没一点人权和人身自由,
李白和杜甫,是高高耸立在大唐诗坛的两座不可逾越的丰碑,但是,就是这么两位冠盖大唐的诗人,却是两个没有文凭的诗人。华夏大地历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以来,产生了无数伟大的诗人和优秀的诗篇,人们把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