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集中的巅峰——封建政治体制中的斗争

Posted 内阁

篇首语:心静可以生慧,行善方能得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皇权集中的巅峰——封建政治体制中的斗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皇权集中的巅峰——封建政治体制中的斗争

一、政权机构的大手术——废除丞相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诩「 ”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而称自己为皇帝,从此中国进入了封建时代。秦之前溯至夏启时期,虽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说,但事实上,那个时候的最高统治者的权力较之后来的封建王朝是非常有限的。秦朝以后,在国家层面上废除分封制,设郡县制;中央统治机构上,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设丞相或宰相,本文不详较丞相与宰相之区别,只需要读者明了丞相是封建时期最高的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丞相或是专设,或是由三省之长官担任。 明朝官制 由于具有常说的「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位,历史上的权相层出不穷,或实际掌控朝政,以致架空皇帝,若是有才能、有公心者尚且能造福国家社稷,但若为奸邪小人,只能是为祸朝纲,颠覆政权,祸国殃民。丞相的出现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是随着国土面积扩大、国家事务繁多而不得不设立的,历来皇权和相权之争就没有止息过。如东汉时期,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隋朝时期始定三省制,实际上就是通过增设丞相数量而限制和削弱丞相的权力。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到明朝时期达到了巅峰,也成为了终结。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查办了胡惟庸一案后,于洪武十三年,正式罢中书省,废丞相,三省六部的中央政权机构成为了皇帝六部,由皇帝亲领六部,亲决国策。在地方采取「 ”三司分权”制度,设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设都指挥使司管军队。三司各司其职,互不统辖干涉,直接对六部负责。 明朝官制 二、事与愿违的大形势——内阁产生 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史观来看,历史的发展是不以某个人的意志所能转移的;若以一定程度的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来看,则有一句古话「 ”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直观上来看,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是成功的,因为朱元璋的精力太充沛了,能与其匹敌的或许只有雍正了,但雍正却又短命了些。内阁的形成并不需要在朱元璋之后考察,洪武十五年的二次废相后所设立的大学士制度,已经具备了内阁的雏形。及至明成祖朱棣时期,长期的在外征伐使他难以像他的父亲一样做个兼职丞相,所以,在他的授命下,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内阁制度正式建立。初时的内阁职能,相当于是政府顾问团,也就是内阁具有议政权,而决策权仍旧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明成祖后期,内阁权力逐渐加大,开始兼管行政职能的六部。明宣宗时期,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即所谓的票拟和朱批。至此可见,无论皇帝想怎么样集权,就其有限的精力、智力、生命是不可能在绝对意义上实现的。明朝之后的清朝,同样不设立丞相,与明朝内阁相似的机构是军机处。雍正七年,为配合其对准噶尔的军事行动,设立军机处,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亲贵中指定充任军机大臣。乾隆即位后,改设「 ”总理事务处”,次年又重新恢复,并且扩增其人数,军机章京也由原来的十人扩充至十六人。军机处设首席军机大臣1人,军机大臣一般5至7人,少时2人,多时9人。 明朝百官上朝 三、封建王朝的永恒主题——皇权内阁和军机处的诞生 都是皇帝为了集权的结果。笔者认为,在制度层面他们具有一定的先进意义,但这种先进性是极其有限的。内阁和军机处的出现,开启了一定程度上的民主议事与合理决策,皇帝或是丞相独断专行的局面得到了有限的限制。若从辩证的矛盾论来看,这其实是对皇权解构的一种政治萌芽,因为皇帝既不想分权,却又不得不分权,虽然不是决策权,但在议事的过程中,已经不是纯粹的皇帝个人意志的体现。不过因此有人对其予以过高的评价,却是没有必要且是不合理的。 首先,他们是在封建社会大土壤中产生的。即便是政治民主的萌芽出现,他们仍旧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视角来看待社会发展的,因为彼时,农民、地主仍旧是当时的主要阶级,所谓的大学士,他们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代表某一新兴阶级。 其次,科举制度打破了阶层的固化,国家的权力不再是由贵族世袭。但那时候的大学士们,虽然很多出身贫寒,可就其所学来说,即便有「 ”民本”思想在内,但无非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防止「 ”水亦覆舟”罢了。所以,明朝时期的内阁,清朝时期的军机处,出现了诸如严嵩、徐阶、张居正、和珅这样的权臣,他们在享得一部分皇权后,即便有惠民之策,但盈其私利之事同样不遗余力。再次,除了像晋惠帝这般的傻子皇帝,皇帝还是正常人居多。设立内阁、军机处,无非是对其智力和精力的部分转移,决策权才是权力的真正体现。 所以,内阁和军机处,都是有名无实的机构。同时,明朝内阁权力增长后,宦官权力也水涨船高,不准宦官识字的祖制也被打破,内阁的票拟权常常被司礼监的朱批所限制。所以其本质就是,皇帝的权力一有流失,皇帝就会对其失去的权力进行制衡设计,最终还是被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当然还有最根本的一点,无论你是大学士、首辅还是权臣,那个时候,人事任免还是皇帝说了算,不听话,要么罢免要么查处。 清朝官制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相关参考

皇权和朝臣的巅峰之战,明代后期的一场政治浩劫—— ”国本之争”

导读万历十四年,明神宗朱翊钧,满怀欣慰地抚摸着郑氏即将临盆的肚子,心里充满着柔情和爱意。这个他最爱的女人,他的灵魂伴侣,即将诞下他们爱情的结晶。同时,朱翊钧也思索着,对于这位心爱的女人,封号也许该更进

从维护皇权统治的目的出发,浅析雍正帝打击朋党的具体举措

导语:朋党即为因不同的政治背景和经济利益而形成的相互对立的特殊政治集团或利益集团,它既是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斗争的产物,又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必然产物。因朋党之间的党争而造成的官场腐败和吏治败坏对于封建王朝

明君的历史作用

明君的历史作用  历史总是按螺旋式向前发展的。家天下的政治体制,使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成为不可避免。在商代,仲丁以后为争夺王位的斗争,使商王朝力量越来越弱。  盘庚是位有作为君王,他决心用迁都的

清朝怎么防止王权僭越皇权

自古以来,有几个力量是封建王朝内部统治者最忌惮的:外戚,王爵。所谓外戚,来自于皇后和嫔妃的家庭,或父或兄,倚仗权力,笼络势力,久而久之可以左右政治决策。若此时恰逢皇帝软弱,则有可能外戚凌驾于皇权;所谓

监察权与皇权相互制约

一、引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一种以权治权、纠举不法的政治调节器和制衡机制。各个朝代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和维护自己的皇权地位,十分重视发展监察制度,尤其是在唐朝中后期,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将监察制

北宋名臣寇准客死异乡真相

《辽沈晚报》2009年06月05日第A07版版面图本文摘自:《辽沈晚报》2009年06月05日第A07版,作者:陈化成,原题:历代名臣的离奇死亡(2)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在皇权体制下的名臣们

明哲保身反丧命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在皇权体制下的名臣们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忠臣们为辅助君王恪尽职守、造福天下而青史留名,但他们往往命运多舛。本文述说了在中国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名臣,他们的人生归宿虽然并不

苏联解体给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训

一、解体原因:(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积弊(2)直接和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3)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二、苏联解体的影响1、标志着二战以来的两极

宋朝真有那么好

​说起宋朝,在所有的封建王朝中,被当前历史学家公然为最好的朝代。好在哪里?首先,当然是士大夫民主政治,宋朝是所有封建王朝中唯一皇权与士大夫共治的朝代,士大夫对皇权确实起到了空前绝后的牵制和监督作用。其

为什么唐朝能够成为封建王朝的巅峰时期

为什么盛唐之后封建王朝逐渐衰弱?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当提起封建王朝的鼎盛时代,无一例外会说是汉唐。汉唐王朝的自信、尚武让这两个王朝人才辈出、声名远扬。国祚四百年的汉朝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