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民间习俗 赫哲族民间知识

Posted 赫哲族

篇首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改变将来,从现在开始。改变现在,就是改变未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赫哲族民间习俗 赫哲族民间知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赫哲族民间习俗 赫哲族民间知识

2、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赫哲族礼仪

赫哲族民间习俗 赫哲族民间知识

赫哲族民间知识

1、传统计时法

“天刚亮的时候”、“太阳要出来的时候”、“太阳出来一杆子高”、“太阳出来两杆子高”、“太阳正晌午的时候”、“太阳过午的时候”、“黄昏的时候”、“三星刚出来的时候”、“三星偏西的时候”、“三星要落的时候”、“大毛朗星出来的时候”、“公鸡叫头遍、二遍……”、“把向东指的时候要亮天了”、“抽一袋烟的工夫”、“吃一顿饭的工夫”。

对计算一个月的标准,很早是依月亮的盈亏为依据,以后用狍子的膝盖骨或木片,串在绳子上,一天拨过一个,以计天数。还有人为了计算自己的年龄,每年挂起一个鲑鱼头。有人问他们的年龄时,就数一数鲑鱼头,有多少鲑鱼头,就是多大年龄。

2、传统节气法

计算季节时认为:

春季:朝阳坡的积雪开始融化,春天就开始了。

夏季:树叶封门,各种雀鸟都来了,就是夏天了。

秋季:草木变成五颜十色,树叶凋零便是秋天了。

冬季:下了雪,江河封冻了,冬天就到了。

预测水位的大小,据说十二月和正月要看南斗星和在它西边的那颗小星星,如果这两颗星离得远,水位即小,离得近了,水位就大。

在冬天狍子叫的时候,哪个方向有回音,哪个方向降雪就小,不回音的方向降雪即大。

春季第一次打雷时,由南开始向北亮,年成就好,认为这是什么神给他母亲送礼物去。由北向南打雷,年成就不好,这是他母亲给儿子送物品。

月亮刚上升时,月牙吊着,这个月是好天,雨雪不大;月牙朝上,这个月的天气就不好,雨雪也大。

日月有风圈就要变天,不是刮风,就是下雨或下雪;太阳挂耳(两边有微白光),即要变天。

下雨时一出虹就要晴天。

3、传统度量衡

⑴重量

赫哲人过去习惯以盅、碗、瓶、盆、水桶、面袋、麻袋等物品代替容器,并以此计算重量多少。

清朝末期用“匣子”计算重量。这种量器是用木板制成四方、稍呈梯子的匣子,容量是35斤,这种容器在依兰县和松花江中、上游地区用的较多,在乌苏里江沿岸的赫哲族人很少使用。

民国时期松花江上游地区使用十六两为一斤的秤和石、斗、升计算重量。松花江下游地区多用“普特”(30斤)计算重量。

⑵距离

赫哲族人过去对距离的计算只是大概的估计,如多少“步”、“半天路”、“一天路”、“一昼夜的路程”等。到清朝末年就用“里”(巴)计算。现在均以华里计算路程。

⑶长度

习惯用“一指”、“一曲曲”(约五寸)、“一乍”(约六寸)、“一庹”(约五尺)、“一百庹”、“二百庹”。民国时期开始用“啊日申”,这种计算法由苏联传入的。一“啊日申”为三市尺。日伪统治时期普遍使用市尺。

在上述长度计算单位中,赫哲人习惯使用“庹”,直至现在还有用这种办法计算长度的。

对自然现象的认识观念

过去赫哲人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正确解释,而迷信鬼神。随着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群众的觉悟已不断提高,以下都是他们过去的解释和看法。

1、风

关于“风”的起因有两种说法:一是风是从地裂子里出来的。二是风是风神,名叫“卧杜妈妈”,它在东方的地洞里住。人们祈求东风时,就向东方烧香磕头。

2、雨

雨是由龙将江水吸上去,装在它的鳞甲里,每片鳞甲可盛四十挑子水,哪方需要水,就去哪方撒下。

3、雷和闪

雷有雷公,他是一个老头,雷公有一把大铁锤和一个砧子。打雷是雷公用他的锤子,敲打他的砧顶而出声。打霹雷是砧子放出去,击妖魔鬼怪。

闪娘娘司电。闪娘娘有一面镜子,下雨打雷天,闪娘娘都随雷公同行。打闪是闪娘娘用她的镜子照妖精。雷公借闪娘娘的照妖镜,看准鬼怪后再击之。

4、吉和凶

左上眼皮跳,狩猎能得兽;也有人说,要刮风。

嘴唇跳动,要与别人口角。

手心痒痒,能得猎物。

脚心痒痒,走路远。

赫哲族民间习俗

东方萨满神

赫哲族民间舞蹈“东方萨满神”,于1994年8月,由“中国黑龙江民族民间艺术团”携带参加了在日本福井举办的’94福井国际艺术节。其北方民族特有的艺术风格和让人着迷的艺术感染力,令参加艺术节的各国艺术家及广大日本观众为之倾倒。

开江乐

赫哲族舞蹈“开江乐”通过一对年轻的赫哲夫妇开江捕鱼前和下江捕鱼后的一段生活场景,较为鲜明的反映了有着丰富鱼文化的赫哲人的生产生活特点,表现了赫哲族渔民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也用艺术的手法说明了纯朴的赫哲人,对更高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

点燃圣香

点燃圣香,是赫哲族民间从事大型社会活动的传统仪式,它表明了一项盛大活动的开始,也隐含着善良的赫哲人对赫哲族美好未来的期盼和祝福。

温吉尼

温吉尼(跳鹿神),是历史上赫哲族萨满为村民、百姓消灾祈福和为自己所领之神扩大声望的跳神形式,一般在三月三、九月九出猎归来丰收之际的喜庆日子。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已逐渐发展成为赫哲族民间较大节庆中一种展演原始精神信仰、增添传统文化色彩和烘托喜庆气氛的娱乐活动。

放河灯

赫哲民俗。早年农历七月十五,放灯于江河,以慰溺水者的魂灵和祈求江河神保佑族人捕鱼时顺利平安。如今,它已演变为放灯人对生活的美好祝福。

原来的河灯,木板底座上钉有灯框,糊有彩纸,其内坐一盆碗或用西瓜、萝卜挖坑后盛上拌油草木灰点燃。现在的河灯,以木与塑料制作(也有糊纸或罩上玻璃的),形状多似莲花,点上蜡烛,于岸边或驾舟放入江河。

此俗在乌苏里江边的赫哲村落更为盛行,2002年,已成为当地的河灯节。

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赫哲族礼仪

  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只有1400多人。赫哲族是个有着独特礼仪文化的古老民族,它曾有“黑哲”、“黑津”、“黑真”、“额登”等名称,过去曾因为赫哲人以鱼皮为衣和使用猎犬,一度被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解放后统一称为赫哲族。

  赫哲族世世代代居住在我国东北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沿岸,其中大部分聚居在黑龙江省的同江、抚远、饶河等县的沿江地带,少部分分布在抚元镇、勤得利、苏苏屯、佳木斯等地,其余的居住在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境内。

  赫哲族居住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江河交织,土地肥沃。盛产鳇、鲟、大马哈鱼等各种鱼类。高山密林中栖息着多种野兽,出产许多名贵药材。素有“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之说,形象地反映了这一带的富饶。

  赫哲族世世代代以捕鱼、狩猎为生,他们的衣、食及生活习俗等无不与鱼猎紧密相关,而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赫哲族的婚姻基本是一夫一妻制。过去婚姻一般都是由父母包办,普遍实行早婚,一般男子十八九岁、女子十五六岁便结婚。择偶标准多半是看男子是不是捕鱼或狩猎的能手,看女子是否心灵手巧能干。以前有的老人挑选女婿时,是看他能不能用一刀削成一个烤鱼用的“说伦”(即烤鱼杈)。

  赫哲族青年男女的结合,一般是在捕鱼或狩猎等劳动生活以及比赛摔跤或滑雪运动中结交相识后,由男方的长辈向女家提亲。女方家长同意后,即商定彩礼,一般都要赠送马、猪、酒及衣服之类的东西。

  赫哲族的婚礼保留着本民族的习俗。结婚时,新郎要披红挂绿,身穿长袍,由伙伴陪着去女家迎亲。婚期如是冬天,迎亲队一般都搭装饰有彩棚的狗爬犁去;若在夏秋时节,则乘彩船去。迎亲的人必须是单数,因为娶回新娘后便成了双数,取双双成对之意。新娘的打扮是穿红衣红裤,头盖红布,头发由做姑娘时的一条发辫改梳成两条辫子。男方来迎亲时,女家也有送亲的。送亲的人可以是新娘的兄弟姐妹或母亲,只是父亲不能去送亲。

  新娘到了男家,与新郎在屋门前拜天地。这时人们端着盛满小米或高粱米等粮食的酒壶来祝福一对新人美满幸福。随后,新郎和新娘入洞房拜祖宗。新娘在洞房中还要“坐福”,即脸朝墙,背朝外,盘坐在炕上,等到婚宴结束后才能下炕。有趣的是一对新人要在洞房中共吃猪头和猪尾巴。据说新郎吃了猪头表示他领头在前;新娘吃了猪尾巴则会跟随丈夫好好地生活,和睦相处。

  赫哲族的寡妇改嫁不受限制,也不受歧视。因此寡妇不改嫁的很少,只是改嫁时不举行结婚仪式。

  赫哲族实行土葬,人死后埋在村屯外边地势比较高的地方。以前的葬法是挖一个长形土坑,四周砌以圆木,遗体放入后,上面加盖,然后堆起坟堆。后来赫哲族也采用棺葬,并且将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随棺入葬。过去,赫哲人死后,还有一些习俗,比如有一种叫“档子”的守孝习俗。人死后,亲属要在房子里设一灵位,每天供奉茶饭,晚上睡前还要为死者铺床,表示死者还活着。守孝一年之后,由萨满(即宗教职业者)做一个木偶放到室外的小棚内,三天后萨满将木偶送到野外去,并向西方射三支箭,为亡灵指明升天之路,这时守孝才告结束。

  此外,赫哲族的儿童死了不埋入地下,他们认为孩子的灵魂小,埋入地底下出不来,生怕以后不再会有孩子了。因此孩子死后一般都是用桦树皮将尸体裹起来放在树杈上。实际上这是一种树葬或风葬的形式。


相关参考

赫哲族的历史发展 赫哲族历史渊源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赫哲族它的先民可以上溯先秦时代的肃慎人。赫哲族先民的历史可追溯到

赫哲族人穿什么 赫哲族服饰介绍

赫哲族的服饰别具特色,有用鱼皮做成的鱼皮长衫、鱼皮套裤、鱼皮靰鞡,鱼皮衣的特点是轻巧、暖和、经久耐磨耐扯,且不透水。男子早年以穿鱼兽皮衣为主。兽皮衣主要用狍皮、鹿皮。以鱼兽皮衣为主,夏季戴桦皮帽,形如...

赫哲族人穿什么 赫哲族服饰介绍

赫哲族的服饰别具特色,有用鱼皮做成的鱼皮长衫、鱼皮套裤、鱼皮靰鞡,鱼皮衣的特点是轻巧、暖和、经久耐磨耐扯,且不透水。男子早年以穿鱼兽皮衣为主。兽皮衣主要用狍皮、鹿皮。以鱼兽皮衣为主,夏季戴桦皮帽,形如...

汾阳有关历史知识民间风俗

汾阳有2600多年的置县史,其中1600多年为州府郡治所。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汾州改州为府至民国元年(1912年)废置,汾阳城区一直为晋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的汾阳市区便是由原来的

处暑古代的习俗

1、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2

珞巴族的民间口头文学 珞巴族为什么没有文字

珞巴族虽然没有文字,但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有远古的神话传说,有反映民族心理、生活习俗和愿望的酒歌,有反映男女爱情的情歌,还有大量赞颂征服自然和邪恶的英雄故事,有寓意深奥的谚语。许多故事和习俗是

春节多种多样的习俗

  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是传统的节日腊八节,作为“新年”即将到来的信号。汉族传统上,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琉球人会吃用月桃叶包的米糕,还会挂贝壳驱邪。  祭灶  民间祭灶祭灶,是中国民间影响

民间风俗出殡为什么要摔瓦盆

民间风俗出殡为什么要摔瓦盆?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说到农村的一些习俗也还是有很多人都知道的,比较的复杂也比较的有意思,最近看到一则故事是话说农村在出殡前会选择把瓦盆给摔碎了,那么有的人要

明代从皇室到民间的丧葬祭祀

明代的丧葬习俗与前朝相似,皇帝死后也会有妃嫔殉葬,但是不论嫔妃死在皇帝之前还是死在皇帝之后,都可以陪葬。明代帝王除朱元璋安葬在南京的孝陵外,其余都安葬在北京天寿山、金山口一带。明代皇帝死后,通常有后妃

清朝民间的“认干儿”、“拜把子”都是怎样的风俗习惯

民间商人的社交习俗则通常围绕着“义”和“利”两点,他们之间的社交或是为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或是为了官民联系,或是为了一己之私,或是为了整个家族的利益,于是他们各自钻营发展,形成自己的人脉。清朝民间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