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朝内阁制度的优缺点,以及其对明朝产生的深远影响

Posted 内阁

篇首语:拼一个春夏秋冬,愿一生无怨无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浅谈明朝内阁制度的优缺点,以及其对明朝产生的深远影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浅谈明朝内阁制度的优缺点,以及其对明朝产生的深远影响

当年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认识到了宰相权力对皇权的影响,于是朱元璋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废除存在两千多年之久的宰相制度,并且在《皇明祖训》中表示子孙后代不可再立宰相。 从此皇帝开始兼理相职,相当于大大的加强了皇权,然而虽然朱元璋是个勤政的君主,但是其后代却是没有他这般突出的能力。面对繁琐的政事,后代的皇帝不得不想办法来让官员分担。于是内阁制度就这样的产生,且整整影响了此后明清两朝,清朝的军机处就是内阁制度的翻版。 明朝 那么内阁制度都有哪些优缺点呢?又是为何导致权力责任划分变得困难,甚至导致文臣集团权力泛滥呢?首先我们先看其优点。 一、减轻皇帝的政务压力,使得能及时处理各项事宜。 在明朝这种高度集权的制度一下,皇帝是有大量政务需要处理的,每天几乎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来处理各项事宜。而又了内阁之后,内阁可以利用票拟、制诏敕等方式,假借皇权来统筹各部院,事实上就是在行中书宰相的责任。且用内阁也没有违背《皇明祖训》,到了宣宗后期的「 ”条旨”制度被确立之后,内阁的权力便是有了「 ”参断机务”的作用,助皇帝处理行政事务。 司礼监 而到了明中期以后,内阁的作用就是辅政,同时也拥有了更大的权力,基本使得内阁可以行宰相之事,有时候还能代天子行紧急之事。英宗登基之后,便是将中外奏章能全部委派给内阁签办,皇帝只负责最后的把关,这极大减轻了皇帝的政务压力。 二、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朝废除宰相之后,六部庶务其实相当于被下放,使得尚书有了廷议决断之权。而内阁形成以后,内阁首辅大臣便是可以假借皇权来统筹六部,等同于六部的权力被加以限制,决策权又集中到了皇权之下。内阁实际上成为了皇权的代表,成为了皇权的发言人。 且内阁中的成员组成由皇帝一手决定,内阁想要重用或者增减内阁成员,都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永乐时期的内阁讲究特简,即便是后来的廷推稍微影响了皇权集权,但是阁臣一旦让皇帝失望,仍旧只能被踢出内阁。 宦官 即便是做到权臣张居正这个地步,在其去世之后,内阁的权利也是立即被皇权收回,由此可见内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避免了独裁之臣出现,选任相对来说比较公平公正。 在朱棣时期,内阁的成员是直接由皇帝勾选,例如谁才能出众,无论品级都可能一天入阁。也就是说臣子只要办事合乎皇帝心意,那么无论贵贱,内阁的门都能为其打开。这在当时算是较为公正公平。 而后来随着廷推制度的出现,更是使得内阁大臣的选拔更加透明化,廷推由吏部会同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和科道官共同选拔出6名大臣,最后再由皇上选取其中的两人入内阁。 由于廷推是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共同推举,推举出的往往是一些威望素著的大臣,而且互相掣肘之下,也不会出现权力集中于某一派势力。所以可以保证公平,又能保证不会有权臣出现。 张居正 所以即便是现在来看内阁制度,也不得不佩服明朝君主的睿智,这种制度可谓是半只脚已经走进了实君立宪,其权力划分之合理,令人咋舌。 虽然说内阁制度优点明显,但是缺点也是十分突出,且主要有四大缺点。 一、皇权被巩固,皇帝却不用对政务负责任,权力和责任脱离。 内阁制度是为了集权而产生,内阁权力来源于皇权,对君权没有一点节制,且内阁权力随着皇权的集中而增大。内阁也就成为了皇权的工具,成为了皇权的发言人。使得皇帝不用承担责任,所有责任都下放到了内阁,而内阁却是又被皇权所掌控。由此皇权不断增大,责任却是越来越小。 大明 二、宦官势力的崛起。 明太祖废除宰相之后,立下祖训,不允许后代出现再立宰相之事。所以内阁这种权力机构的存在,是缺乏前朝经验和法理的,只是相当于皇权的助理,也就是皇权的秘书处。所以必须透过票拟、条旨来号令六部,但票拟最后决定于皇帝的朱批,而这项工作最终落到了司礼监。 由于司礼监秉笔太监掌章奏文书,这使得臣章奏除由皇帝亲批数本外,其余皆由秉笔太监处置批红。司礼监相当于同内阁官员平起平坐,甚至若是君主怠政,朱批之权便是会落到秉笔太监手中,这不同程度的造成了明朝的宦官崛起,成为了朝政毒瘤。 三、内阁首辅地位缺乏法理保证。 明朝内阁相当于一个秘书处,这在法理上来说是内阁首辅是没有宰相之名,由此也就没有宰相之责,可又确有宰相之权。明朝内阁制度成立后不久,内阁首辅的权力就堪比宰相。但并非律定,也得不到外廷的承认。 李太后 《明史纪事本末》说:「 ”严嵩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而无宰相之责。”正是道出了内阁制度最大的弊端所在。内阁行使相权而无律法承认,进而便没有宰相之责,可偏偏有宰相之权,若是无朱批,朝臣是不能信服的。当年张居正任首辅,仍须与司礼监太监冯保合作才能执掌大权,方能施展抱负,就是很明显的例子。故这也导致宦官祸害朝政更加严重。 四、引发党争的关键所在。 内阁行使相权缺乏律法依据,所以外廷同内阁之间会出现一些权力上的纷争,在责任上也会相互推脱。明朝的内阁,受到皇权和宦官势力的牵制,所以为了保证内阁的权力,内阁官员不得不去笼络一下官员的支持,这就演变为了后来的朋党之祸。 比如严嵩就任内阁首辅时,虽说威权极盛,可还是被阁僚徐阶所击垮;张居正当年任首辅,也是不得不结好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方能使得其内阁权力不受损。这些都是的明朝酿成了朋党之祸,使得后来的文官集团乱政。 大明 总结 明朝内阁制度是一种十分特别的制度,其本意是想要分担皇上的政务压力,但是后来却因为内阁权力划分和律法等问题,使得内阁制度是一种不健全的存在。在皇权的压制下,内阁被夹在了皇权和外廷官员之间,极其容易受到君主的意志的影响。 虽然内阁在能臣的手上可以变为治理国家的利器,但是在庸臣和奸臣手中,内阁却成为了其扰乱朝纲的切入点。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封建制度之下,是人治而非法治,若是有律法写明划定内阁之权力,恐怕实君立宪要早几百年在中国产生!

相关参考

明朝的内阁制度怎么分割皇权

明朝的内阁制非常奇特,他与之先前王朝的制度大不相同。在明朝中后期中竟出现了资产阶级参政议政的特例。这是怎么回事呢?网络配图明朝初期太祖皇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大小事务由殿阁大学士们商讨后将最

明朝首辅的演变的历史

最近看小说《张居正》,老张的职务最后是内阁首辅,于是便想把明朝的内阁的来历和内阁首辅弄清楚,一查历史资料才发现,从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到内阁首辅的产生,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而且先后在明朝担任过内阁首辅(

明清内阁制度有什么不同

清初内阁不能和明朝,尤其是晚明内阁相提并论,它始终受到皇帝和保守满洲贵族的严密监督和控制,下面两个现象尤其值得重视:一是内阁票拟权力受到严格限制。票拟是内阁权力之所在,票拟范围的大小反映了内阁在朝廷地

不一样的时装秀,浅谈明朝皇帝们的十几件龙袍

一个朝代十几件龙袍,浅谈明朝皇帝们八门五花的龙袍时尚在我们固有的印象之中,中国古代皇帝的龙袍几乎都是十分相似的式子,“黄袍”的风行始于隋唐时期,其时崇尚“以黄为贵”。据《唐六典》中记载:隋文帝着柘黄袍

不一样的时装秀,浅谈明朝皇帝们的十几件龙袍

一个朝代十几件龙袍,浅谈明朝皇帝们八门五花的龙袍时尚在我们固有的印象之中,中国古代皇帝的龙袍几乎都是十分相似的式子,“黄袍”的风行始于隋唐时期,其时崇尚“以黄为贵”。据《唐六典》中记载:隋文帝着柘黄袍

明朝内阁首辅是什么官职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内阁首辅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在今天的日本、英国、泰国等君主立宪制国家里,“内阁”算得上是一个司空见惯的行政机构,不过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上却可以追溯至600年前

从内阁首辅的举步维艰,看晚明朝局的混乱不堪——论叶向高的坚守

前言说起叶向高,很多朋友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作为晚明时期两度入阁的首辅大臣,其知名度可能连王锡爵,沈一贯都比不上,更别提张居正,申时行等人了。而叶向高主阁期间,的确没有做出什么惊天伟业,当然也没有祸国

既彰显人文精神,又凸现帝王制衡之道,浅谈宋朝的鞫谳分司制度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蓬勃发展,宋代的司法制度在此背景下有很大的创新和进步,鞫谳(jūyàn)分司制度就是这样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司法审判制度。任何制

中国科举制度堪比“四大发明”

中国科考制度延续一千多年,其产生的影响是极为重大而深远的,不管是利是弊,而且不仅仅是对中国,对欧美国家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5月5日,历史学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倪方六表示,早在10

从崇祯帝诏天下勤王却只来了唐通一支军队,浅谈崇祯帝的帝王心术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帝以身殉国明朝遂亡。而在明朝李自成彻底兵围北京之前,崇祯帝号召天下勤王,结果只有唐通带领带领八千兵马前来勤王,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崇祯帝诏天下勤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