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九岁语犹不甚了了,53岁依然在乡试中败北,却因书法名流千古

Posted 书法

篇首语: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他九岁语犹不甚了了,53岁依然在乡试中败北,却因书法名流千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他九岁语犹不甚了了,53岁依然在乡试中败北,却因书法名流千古

幼年的文征明,身体孱弱,略显迟钝,「 ”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 在父亲文林的安排下,文征明师从吴宽学习古文。吴宽是成化八年(即公元1472年)会试、廷试的第一名,也就是状元。作为同科进士的父亲文林,让文征明拜吴宽为师,是希望他能够在科场上有所作为。然而,文征明前后参加不下十次科举考试,竟然全部失败了。 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年出生的好朋友唐寅在科场上的胜利。唐寅16岁时即以童子试第一名考中秀才,29岁高中乡试第一名解元。而文征明却至53岁时,依然在乡试中败北。 可以想见,科举失利,严重打击了文征明的自信心,也使他很早就明白苦学补拙的道理。当唐伯虎和祝枝山、张灵等一帮哥们在苏州城里寻欢作乐时,文征明却在家中读书习字。正是这种坚忍苦行的力量,最终铸造出文征明在有明一代绝无仅有的,德、艺、寿三馨的人生。 当然,最重要的是,文征明有一个爱他、知他的父亲。当别人以为他弱智时,父亲不以为然,「 ”儿幸晚成,无害也。”当同伴唐寅,乡试高中解元,自己却再次败北时,父亲写信安慰他: 「 ”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它日远到,非所及也。” 一切竟被文林不幸言中,在接下来的北京会试中,唐寅牵涉科场弊案,黯然返乡,命运从此跌入谷底。而文征明虽然科举不第,经过刻苦努力,却成为吴门画派的主将和旗手。所以,文林说「 ”吾儿它日远到,非所及也。”真成谶语。 当然,作为父亲的文林,一生中最重要的正确举措之一,是带他拜苏州画坛领袖沈周为师。于是,文征明在26岁时,成为沈周的学生。 一个天赋平平的孩子,通过后天的勤学苦修,终于成长为伟大的艺术家。然而除了文征明身上不管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养成的强大的意志力外,他还有一个世事洞明、知人善解的父亲。所以故事足以励志,但奇迹却很难再现。

相关参考

他是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高僧之一 圆寂时才53岁

支遁大师是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佛学造诣很深,世代崇信佛教。著有《圣不辩之论》《道行旨归》《学道戒》等论书,在《即色游玄论》中,他提出「”即色本空”的思想,创立了般若学即色义,成为当时般若学「”六

连考40年不中,66岁受尽乾隆荣宠,却因一个名字惨遭鞭尸

科举考试,是古代社会中,平民百姓追求仕途的唯一方式。在这种长达千年的考试制度下,为国家贡献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是现实也是残酷的。人们只看到金科状元的意气风发,他们骑高头大马,笑从双脸生。却不会去关注落

慈禧的教育方法过于强势,是导致同治帝年仅十九岁驾崩的主要原因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同治皇帝患上天花以后,病情发展非常迅速,不到一个月,就崩逝于养心殿,年仅19岁。在清朝历代皇帝中,后人们对于同治皇帝的评价普遍较低,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同治皇帝像极了他的父亲咸丰皇帝,他

少年丧父,青年丧母,中年入狱,38岁功成名就,53岁穷得只剩10元

民国时期时局动荡,当时敢执笔揭露暗黑现实的人少之又少,而张季鸾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他这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在少年,青年时期吃遍了苦,一直到人生的后半段他的日子才过得稍微顺遂些,张季鸾这一生的经历到底

康熙要杀长子胤褆,53岁宠妃哭了一场,胤褆保住性命

清圣祖康熙一生轰轰烈烈,平三藩、收台湾、征沙俄,颇有雄才。但晚年却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因为自己“教子有方”,儿子们各个年富力强,都对皇位有了觊觎之心。再加上太子胤礽不自重,给其他儿子可乘之机,最终酿成

求顺境出人才的事例5个以上古今中外

1、纳兰容若: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纳兰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

古代打仗输了为什么叫败北?败北出处介绍

  古代打仗输了的一方叫败北,而败北这个词也一直沿用至今。不过不少小伙伴都好奇,为什么失败的一方要称之为败北呢?实际上古时候,“北”的原意是“背”,甲骨文中“北”的意义就是两个人背对背,输的一方肯定是

福康安之子,16岁承袭贝勒爵,却因上班迟到被仗责四十,发配伊犁

富察·福康安,乾隆皇帝原配嫡后孝贤纯皇后的亲侄子,乾隆朝初期宠臣富察·傅恒第三子,在清朝历史上绝对是一个另类。他非爱新觉罗氏皇室宗亲,却被乾隆皇帝追封为郡王爵位,乾隆皇帝给其的恩宠甚至超过亲生皇子。在

九岁神童考试时迟到,考官出上联刁难,神童的下联让考官自愧不如

宋湘是清代著名的诗人,著有《红杏山房诗钞》传世,在当时名气很大。不过,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并不是他的诗作,而是他对对联的故事。宋湘自幼聪慧过人,父亲是私塾教师,因而很重视对他的培养。宋湘从小刻苦学习,幼

北宋一神童,3岁就考中进士,却因一致命缺点,一生不得皇帝重用

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唐朝时又增加了童子科,专门用于选拔天资聪颖的神童。宋朝建立后,在科举制度中保留了童子科,“凡童子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州升诸朝,而天子亲试之,其命官、免举无常格”《宋史·选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