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孔子齐名,死活不做君王,他周游春秋诸国,三让天下引发血案
Posted 孔子
篇首语: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与孔子齐名,死活不做君王,他周游春秋诸国,三让天下引发血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与孔子齐名,死活不做君王,他周游春秋诸国,三让天下引发血案
君王之位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即使是在当代社会,依然会有很多人像做皇帝,实在是因为君王那种君临天下,说一不二的感觉实在太美妙了,说到底是是权力的作祟。 但在政权诞生最初的年代,很多人还是有情怀的,比如上古时期的禅让制,不管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总归是禅让而不是家天下,到了商末周初依然还有这样的人物,不愿意做君王,三让天下,从而诞生了一个朝代,一个诸侯国。 诞生的是朝代是周朝,诸侯国是吴国,并且三让天下发生在吴国有两次,第一次当然是太伯奔吴,说太伯的父亲周太王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太伯、小儿子仲雍,三儿子季历,季历有个儿子叫姬昌,周太王非常喜欢姬昌,但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周太王要传位给太伯,这样就没姬昌什么事情了,为此,周太王整天长吁短叹。 太伯深知周太王的烦恼,于是太伯借给周太王进山采药的机会带着弟弟仲雍跑到了吴地,这样季历顺利继承王位,到了周太王去世,太伯回来奔丧,季历提出要让位给太伯,太伯听后又带着弟弟回到了吴地,后来季历被纣王所害,太伯回来参加葬礼,姬昌要把王位让给季历,季历再次来到吴地,断发文身,融入到了当地中去,并被推举为首领,建立了吴国。 太伯是这样三让天下,由此诞生了强大的周王朝和强大吴国,不得不说太伯是一个道德上和能力上都非常突出的人,即使是太伯即位,周朝同样会很强大。 等到武王伐纣成功以后,吴国的君王已经传了五代,而季历这一脉才三代,其实周武王也就比当时吴国的君主周章大一辈而已,因为太伯死后,吴国君主之位传给了仲雍,毕竟仲雍是太伯带出来的,也要给个交代,周武王找到了周章,认亲后把他封在了吴地,继续做在吴国做诸侯,这也算是给了吴国一个合法的身份。 到了春秋末期,吴国当时的君主是寿梦,已经是吴国第十九代君王,此时吴国也开始强大起来了,寿梦有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zhài,寨),三子叫余昧,四子叫季札。也不知道为什么,小儿子总是那么优秀,这里的季札也是非常贤能的一个人,寿梦想将王位传给季札,但是遭到了季札的拒绝,于是长子诸樊即位。 当然,诸樊也不是那种心胸狭隘的人,他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如季札,想要将王位传给季札,季札又一次拒绝,于是诸樊死后并没有把王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弟弟余祭,希望二弟能够再传给三弟,三弟再传给四弟季札,他的的弟弟也是这样做的,但是到了余昧死的时候,把王位传给季札,但是季札却避而不受,于是余昧的儿子僚即位,是为三让吴王之位。 关于这段历史,在《季札挂剑》中也有非常清晰的记载: 父寿梦欲立之,辞让。兄诸樊欲让之,又辞。诸樊死,其兄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将授之国而避不受。夷昧之子僚立。公子光使专诸刺杀僚而自立,即阖闾。 诸樊要让位给季札的时候,第一次推辞跟诸樊讲了宋国子臧的故事,表明自己是学习先贤,没想到吴人更加认为季札是德厚才高之人,都想他做君王,没办法季札只好隐居到深山老林才打消了吴人的念头。 在自己哥哥当吴王的这些年,季札也没闲着,他开始周游诸侯国,一方面世界那么大,他想去看看,尤其是是想去中原诸侯国学习礼乐,另外一方面也是躲避哥哥的让位。 季札首先来到的是鲁国,他来鲁国是为了观周乐,在这里他和孔子第一次相遇,此时季札33岁,孔子八岁,两个人应该没有什么交流,但孔子却能看到季札在此次观礼上的表现和言行,因为季札曾经这样惊叹周乐:曰:「 ”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焘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无以加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观。”意思是这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至德乐章,就如同苍天无不覆蓋,大地无不承载。就算是盛德之至,也是无以复加了。可能是这段经历,让孔子对季札非常的推崇。 离开鲁国,季札来到了齐国,他给了晏子建议,让他尽快交出封邑和权力,以避免杀身之祸,晏子听从了季札的建议,果然避免了一场灾难,其后季札又先后到了郑国、卫国、晋国,都在不同方面给予建议,并获得相当高的评价,由此奠定了他在诸侯国中的名声。 由此,季札成为为孔子最仰慕的圣人,也是当时出名的学者,因此被称为「 ”南季北孔”,是南方的第一位圣人,只不过他没有带学生,也没有成立自己的学说,因此不被人熟知,但他跟孔子可以说是相似的学说和观点。 虽然季札不愿意当吴王,但是有想当,这个人就是公子光,可能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不熟悉,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吴王阖闾,公子僚即位以后,虽然也励精图治,但是臣子们却暗潮涌动,尤其是公子光,公子光是诸樊的儿子。 公子光认为,既然四叔季札不愿意做吴王,那么该继承王位的应该是我,而不是僚,因此他就千方百计想刺杀僚,然后自己当吴王,公子光还是很有能力的,他招揽了伍子胥,并通过伍子胥招揽到了杀手专诸,伍子胥自然也就成了公子光的座上宾。 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公子光成功策划了刺杀吴王僚的行动,并有实施者专诸杀掉了吴王僚,公子光成为了吴王,对于此,季札也并没有说什么,他到吴王僚的墓前痛苦了一场,回到自己的住处等待调遣。 从这个角度来说,季札对于吴国的灭亡应该付有间接的责任,勾践灭吴的时候是夫差在位,而夫差则是吴王阖闾的儿子,当然这么说有点牵强,但由季札三让天下引起的吴国的动乱却是真实存在的,这也给吴国的灭亡带来了隐患。 总体来说,季札虽然在当时很有贤德,却在自己国家的政治上处理的并不好,其次他并没有收很多学生,因此虽然也是当时的大家,但却不被人熟知,每个历史人物都有时代局限性,我们也不能求全责备。 参考资料:《史记*吴太伯世家》、《吴越春秋》、《季札挂剑》相关参考
孔子周游列国是其一生的重大事件。他自述“三十而立”,即三十岁时立定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有了对天下一些重大事情的看法,积极投入政治活动。由三十到七十三岁去世的四十多年中,十四年的周游列国占去三分之一
中国古代诗词涉及辞官内容思想的,主要来源于孔子。《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过的一段话:"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大道如果不能推行于天下,不如乘坐着竹筏子到东海去游荡)。"陶渊明情怀式辞职:实迷途其未远觉
1.孔子周游哪些列国?2.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3.孔子周游列国后又做了哪些事?1.鲁、卫、宋、陈、蔡、楚、晋、齐反正几乎所有国家他都去过了,只是没去国秦国而已,大概是因为太远了,过不去那里。2.孔子一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不过他在世的时候,他的思想理念并没有被多数人所认可。所以孔子才会坚持周游列国,来推广自己的理念,只是收获的成效还是有限。孔子出游可没人给他买单,所以需要自己赚钱,那孔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
孔子“周游列国”,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历史文化故事。但你是否知道,孔子与弟子们历时十四载周游列国,饱尝艰辛,他们究竟到过哪些地方,又看到了什么?孔子人生重要阶段在路上王大千孔子的一生应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周游列国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
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已经五十五岁了(公元前497年,周敬王23年,鲁定公13年)。他不能往东走,因为东边正是齐国,刚用美人计把孔子轰走。他往西到卫国去,因为卫国的大夫蘧伯玉是孔子的好朋友,而且卫国的宠
鲁定公继位时,赵简子问史墨,季氏会不会亡?史墨说:“不会”。因为季氏为鲁国立过大功,世代都有功业。鲁文公去世后,鲁国杀嫡立庶,鲁国国君丧失权力。权力都在季氏手中,已有四代了。鲁国的人不知道他们的国君,
说到历史上“两次继位,三让天下”的皇帝,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大唐王朝的第五任皇帝唐睿宗李旦。 唐睿宗李旦(公元662年-716年),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八个儿子,即最小的一个儿子,也是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