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调兵动不动就是几十万,清朝每次才几万,这是为何呢

Posted 绿营

篇首语: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险峰的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调兵动不动就是几十万,清朝每次才几万,这是为何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调兵动不动就是几十万,清朝每次才几万,这是为何呢

作为历史上相邻的两个朝代,很多人会把清朝的史料和明朝的史料拿出来对比,对比清明朝时的战争调兵记录,不难发现明朝时一旦出现了战事,调兵一调就几十万,但到了清朝,遇到战乱,调兵的人数明显减少到几万人,为什么两个相邻的朝代会出现那么大的落差? 一、清朝的史料记载更加准确、真实,与明朝相比,更具有参考价值和可信度 如此巨大的差距,其实事出有因,首先要说一个史料记载的因素。我们知道,历史在经历时间的推移会慢慢产生细微的变化。时间距今越近,记载得就越准确。这不仅因为史料记载越年久越难考究,更是因为离现代越近,人类的社会科技、思想观念就越进步,对于工作的态度就越严谨认真。 可能曾经并不把精力放在数据的考究上,但后来发现面对一些重要数据,还是要谨慎处理的。同时距离现代越近,可供参考的史书就越多,这对历史流传的准确性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明朝初期那一会,国业刚刚起步,国力强盛,什么资源都储备充足。丞相史官对记载调兵数量的态度也就是随便记记,大笔一挥就是五十万六十万。当年朱棣讨伐鞑靼,史料记载上就写了调兵五十余万,但对于这些兵都是从哪调的,史料上全都毫无记载。 其实,明朝这种调兵的数量才是比较夸张和不正常的,而并非是真正调了很多。虽说朱棣的确有可能率领了很多兵马,但五十万的数目还是太过夸张。 根据当时明朝记载调兵数量的随意度可以推测,朱棣当时调的一干兵马,其中大部分还可能是后勤的辅助兵种,真正能战斗的只占一部分比重。 再说当时明朝后期,土地基本都分给了贵族地主,而且当时朝廷不禁止这些宗室贵族培养地方私人兵力。战争来临的时候,朝廷从各地都抽调士兵,贵族在上报自己兵力的时候,是肯定存在虚报现象的。这个地方多报一万,那个地方多报两万,林林总总的算下来,几十万的记录就唾手可得了。 要说明朝时调兵的数量水分很多,到了清朝,记载得就更详尽了些。满清入关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没收了地方兵权不说,而且还要从中央派兵驻扎地方,以监督地方治安问题。 这也就是说,史料记载的准确性大大影响了明朝时期战争调兵人数,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朝时期真正调兵人数比史书上所记载的要少很多。但对于清朝,史料记载相对准确,具有可供参考的价值。 二、明朝经济强盛,战乱较多且多为北方地区,国家养兵人数较多,清朝则刚好相反,使得调兵人数上,明朝大大多于清朝 历史上记载,明朝时期所面临的敌人较多,明朝的士兵,不仅要做到防范蒙古,同时也要做到抵御满人。明朝的统治者不愿意向北方服输,也不愿意花钱来使得两地和平,再加上国家战事频繁发生,这也是明朝需要建立庞大的军事队伍并大部分均驻扎于北方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明朝时期国家较为强盛,国库储备较多,因此能够养得起一大批士兵。 同时驻扎在北方的军队,他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抵御满人,与此同时还要对蒙古和西北地区进行防备,因此人数相对较多,也较为集中。 并且,到了明朝后期,很多地方的皇亲贵族都会培养一些属于自己,为自己服务的亲兵,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军饷,很多地方的管理人员都会虚报养兵的人数,再暗自拿掉其中所获得的饷钱。因此实则人数是比所记载的人数大打折扣的。 而到了清朝,蒙古被收复,因此在北方驻扎的军队大部分回到了南方,但较为分散。同时清朝由于腐败,统治者的浪费,国库慢慢空虚,但同时清朝相对于明朝而言,在给予士兵的军饷方面,要比明朝大方很多 。这就造成了,在一定范围内的财政支出中,所能培养出的士兵量大大减小。由明朝的两百多万,到清朝时期就只剩下八十万了,数量的减少就意味着清朝更难聚集大规模的士兵。因此除了一些大规模的战争,清朝很难做到召集大规模的军队。 但明朝的军队人数虽然很多,几百万人不在话下,却没有清朝的领土范围广。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的军队人数依旧大于清朝,大家想想都可以明白,明朝时期军队中的散兵人数有多少。这样士兵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真正会参与打仗的。 因此,这些人在军队中占领了绝大多数「 ”幌子”成分。使得明朝时期调兵人数看似很多,实则并不能在保卫国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清朝则不一样,国库空虚使得养不起多余的杂兵,再加上士兵对饷银的需求较大。 因此清朝养出来的兵绝大多数都是精兵良将。在数量上大幅度的减少。这些都和当时所面临的军事背景,统治者和地方官员的腐败程度,以及经济实力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清朝所实行的军事制度,将本来就较少的士兵分散到各省,不利于国家统一指挥和调动 军、兵、军兵——明朝所独特的一种军事制度,营兵制事是明朝军事制度中被忽视和被曲解的一个制度。营兵制度问题的关键在于营兵与卫所军、募兵与营兵的关系上。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明朝的卫所制度。建立伊始,全国便开始推行了卫所制度,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卫所并不属于现代意义上的兵营,也不是一个战时组织。在战争发生时,由朝廷调兵遣将,但这种军事建设并没有改变明朝时期边疆地区日益加剧的险境,特别是明王朝周边的地区。 其次营兵制。明朝的营兵制是一种不成熟的军事制度。营兵的主要来源是从卫所军官中抽调。军与兵并存,是明朝独特的军事制度。这使得明朝军队人数众多,大约在两百万以上。同时明朝养兵所给予的俸银相对较低,也就是说,明朝养兵便宜。国家在养兵上所花费的财政较少,因此可以养大量的士兵。 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清朝的军队主要可分为两种,也就是八旗和绿营。在这两种军队中,以绿营为主,八旗为辅。但由于统治者疑心太重,朝廷对于汉人并不是很放心,因此,他们需要派绿营去监视管理汉人,害怕他们造反。 这也就使得绿营分散在全国各地。同时,朝廷对于绿营也不是很放心,所以他们又派八旗分散到全国各地从而去监视绿营。这样所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 第一,绿营的责任重大,他们不仅需要作战,同时还需要管理好地方的治安,监督汉人维持地方秩序。 所以相对于专门作战的八旗兵来说,绿营兵就相当于是一支国防军。除非国家遇到大型的战争,例如太平天国运动,否则,没有战斗力的绿营兵是不会被调动的,这样他们除了白白消耗粮草之外,并不能起到为国家打硬仗的作用。因此,对于清军的调动,也就大大被减少了。 第二,由于国家将八骑兵和绿营兵全部分散到全国各地。这也就使得八旗兵和绿营兵都无法得到中央统一的指导。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国家的兵力如此分散如何才能做到集中?绿营兵和八旗兵都是分省驻扎,因为害怕汉人造反,驻扎士兵人数过多不好应付,因此驻扎的人数都较少。这样也就导致了,即使能够集中统一调兵,也无法调动过多人数更何况是无法做到集中调兵。 第三,调兵,其实就是调动粮草。但由于清朝的兵源是分省驻扎。如果调兵需要士兵在本省内筹集好粮草,在战争结束后,在去兵部,报销程序十分混乱,同时不具备及时性,不能做到最有效的及时的调动兵种。以上三点,都是从国家的政治制度方面对调兵人数上造成的影响。为了能调动一部分士兵地方处于极度繁忙状态,从而限制了可调兵的人数。 总结来说,首先年代越是久远数字的水分越大,相反,越接近现代数字的准确性越高。同时年代越久远统计的越模糊,可能会造成民兵不分的情况。因此,史料记载越接近于现代越准确越具有参考价值,清朝相对于明朝而言,史料记载更为准确。 其次,一个朝代的经济情况以及和平程度、边疆地区军事国防情况对一个国家士兵的数量和调动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清朝相对于明朝而言士兵个数少了很多,同时较为分散不易聚集,这也是清朝调兵人数比明朝少的原因之一。 最后,国家政治制度对军事制度的影响,清朝的政治制度,制约着清政府很难大规模的调动士兵,明朝相对而言更容易调兵且数量较多较为集中,这也是造成清朝调兵人数比明朝少的重要原因。

相关参考

为何明朝没有控制西藏

如果是现代意义上的统治,即新中国建立的民族区域自治,那是西藏社会改革以后的事,也才几十年。如果是有效控制,那是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之后,乾隆时期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标志清朝对西藏的管控达到最高水准,但也

明朝并不是封建王朝最强盛的,为何却能圈粉无数

首先,太祖朱元璋太传奇了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就是一个平民出身,从创建那刻就打上了草根的气息,都说宋朝是最尊重文人的朝代,令很多知识分子向往,但明朝虽然皇帝对待文臣不友好动不动就要打板子侮辱士大夫气节,但

古代战争动不动百万大军,兵都是怎么变出来的

古代打仗,经常给人一种兵力旺盛的感觉,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上百万大军。我们随便浏览一下著名战例,就会发现这些惊人的数字:战国时的长平之战,秦赵双方参战兵力将近一百万。秦灭六国,灭楚之战发动大军六十万。楚

皇帝赏金千两

「”爱卿此次平定叛乱有功,赏金万两!”看惯了历史剧的小伙伴们肯定对这样的说法特别的熟悉。古代的君王真是有钱,动不动的就是赏金几千几万,如果我们生活在古代,也能得个千万黄金,回到现在那可就发财了。按道理

反清复明的组织还在吗,清朝反清复明的组织有哪几个真的是朱元璋的

清朝反清复明的组织有哪几个真的是朱元璋的后代?朱家后代多了去了,朱元璋自己穷怕了于是让后代富者养,什么也不用干,到明末怎么也有个十几万、几十万的,当然主持反清复明的很多都是明朝遗民,其中可能有朱家人,

义和团"刀枪不入"之谜:几万打不过几十人

近代中国发生许许多多的大事,要问哪一个对西方人影响最大?恐怕只能是“义和团运动”。至少在当时,由于闹义和团并且攻打外国使馆的缘故,中国真正成了西方大小媒体加上平头百姓关注的热点。据说世界著名的记者爱伦

两亿汉人为何会被几十万满人打败

  明清战争不是满汉战争,是明朝边境上女真、蒙古、汉族边疆群体的一场反明战争。  理解了这点,我们才能理解清军入关的迅速。  清朝在皇太极时代完成了从部落向国家的转变,也有较为单一的女真部落转化为满蒙

为何崇祯在一天之内,连杀36个大臣

明朝历代皇帝中,朱元璋最为残暴。在历代封建王朝中,像明朝初年那样任意屠戮功臣,动不动牵连上万人的惨剧,可谓绝无仅有。到了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在位时期,也有急躁而嗜杀的偏向。文臣武将经常由于战场上的一次失

清朝建立后明朝十万皇族遭遇了什么

  自周武王封杞国奉夏祀、封宋国奉殷祀以来,中国古代各个王朝,或禅让、或革命,或外族入主,对待前朝皇族各有厚薄,最刻薄者,仍属清朝。  清朝以异族入主中原,一方面以“本朝江山取自流寇,非取于明,且为明

吴三桂拥兵四十万的,为何会败给年仅19岁的康熙

清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清朝时期,出现了历史上一位非常优秀的皇帝,他就是康熙帝。顺治帝的突然驾崩,让当时的清朝陷入了危难之中,顺治帝驾崩之前,留下了遗诏,让玄烨继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康熙帝。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