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是如何看待丧礼的

Posted 孔子

篇首语:人要心强,树要皮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浅述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是如何看待丧礼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浅述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是如何看待丧礼的

文/搜史官 春秋后期到战国,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大变革时期,奴隶制的旧传统正在瓦解,所谓「 ”礼崩乐坏”。丧礼作为重要礼仪之一,同社会生活关系密切,所以格外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儒家学派,对丧礼的研究和阐述最为深刻透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以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影响极大。 一、孔子的「 ”孝道”与「 ”仁爱”思想 孔子对丧葬礼仪较为熟悉。面对历史大变革所带来的「 ”礼崩乐坏”局面,他极力提倡「 ”复礼”,即恢复西周时的礼仪。 不过,他的「 ”复礼”思想,并不是简单地回到西周,而是在坚持周礼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着重突出「 ”孝道”与「 ”仁爱”思想。 他认为,君王如果能厚待自己的亲族,老百姓就会自然按仁义的要求行事了。他提议,子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顺从兄长,为人要谨慎而守信用,对人友爱相处,尤其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当其弟子子路问他怎样事奉鬼神时,他回答说:不能事奉好活人,怎么能谈得上事奉鬼神呢?子路又问他怎样对待死,他反诘道:不知道活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的道理呢? 孔子认为孝道在人们的道德修养中是头等重要的,而孝道的标准是「 ”礼”,以礼制促进孝行,孝行不能违反礼。他强调无论是生前奉养,还是死后送终,只要按礼的要求办事,就是行孝。 孔子的「 ”孝道”与「 ”仁爱”思想 关于丧礼,孔子主要强调: 治丧以哀为主 孔子主张以礼治丧,重点是强调哀。认为料理父母的丧事,只要能做到悲哀就可以了。当有人向他请教丧礼时,他认为:丧事,与其仪式周到,不如心里真正悲哀。他甚至认为哀比礼更重要,说:「 ”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如礼不足而哀有余。”这里所说的礼,是指办理丧事的一系列仪式。如果治丧没有悲哀,仪式办得再周到,也是不合于礼的。 主张俭葬 孔子主张治丧要量力而行,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权宜行事,不算非礼。孔子反对埋葬时陪葬珍贵器物,主张使用专门为陪葬而制作的明器。认为明器是神明之器,既能表示对死者的恭敬,又不致破费太大。他参加鲁国人季氏丧礼,听说要把美玉装入棺内陪葬时,竟不顾宾客之礼,闯到前面加以劝阻。 孔子不仅反对用人殉葬,而且也痛恨用俑(用木头、泥土制成的人像)殉葬。他骂开始用俑殉葬的人会断子绝孙。 主张俭葬 提倡三年丧 父母死后,儿女要居丧守孝三年,相传始于尧、舜时期。西周时并不流行。孔子从孝道、仁爱思想出发,对此加以大力提倡。 当弟子宰我问:子女为父母守孝三年,时间是否太长了?孔子解释说:小孩子出生以后,要在父母的怀抱里才能生存,三年以后,才可以离开父母的怀抱。如果没有父母的精心养育,就难以长大成人。父母死后,子女为他们居丧守孝三年,正是报答父母怀抱之恩,是天经地义的。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无论是官是民,是贵是贱,父子、母子之情相同。因此,为父母居丧守孝三年,是天下任何人都应该遵守的丧礼。 孔子虽然不提倡厚葬,但他的丧葬思想,尤其是三年丧的思想,客观上却给厚葬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他死后,他的信徒便公开鼓吹厚葬,这大概是他生前没有料到的。 孔子像 二、孟子的厚葬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仁爱思想。但在丧葬问题上,似乎偏离了孔子思想的要旨,从重精神向重物质转化,把「 ”礼”和厚葬等同,混为一谈。 他认为,只有厚葬父母,才算是孝,才符合礼。否则,就是不孝,就是「 ”非礼”。 他在齐国做官时,母亲去世,他派弟子充虞选购珍贵木材,制作豪华的棺椁。充虞认为这样做未免过于奢侈,孟子解释说:上古时候,对于棺椁的尺寸没有一定的规矩。到了中古,才规定棺材厚七寸,椁的厚度以和棺相称为准。从天子到一般老百姓,讲究棺椁,不仅是为了美观,而是只有这样做,才算尽了孝心。受法制的限制,没有资格使用上等木材,当然不称心,有资格使用上等木材,没有财力置办,也是不称心。我既有使用上等木材的地位,又有财力,何况古人都这样做了,我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对孝子来说,难道仅仅为了不使父母的尸体和泥土接触,就心满意足了吗? 孟子的这种只有厚葬才算孝的思想,对后来厚葬风气的兴起有很大影响。 孟子的厚葬思想 三、荀子的「 ”立中制节”思想 荀子的丧葬思想,不仅突出礼在丧葬中的作用,而且更强调「 ”立中制节”,就是要适中,不宜过度。 他说:所谓礼,就是谨慎办理人的生事与死事。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终结,终与始都能办好,就实现了人道。所以,正人君子对待生事要爱敬,对待死事要哀戚,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这便是孝子之德、圣人之道,就符合礼了。假如厚待其生,而薄待其死,是敬爱其有知觉,而欺侮其无知觉,是奸人之道、背叛之心。反过来,对待生事不孝敬,不忠厚,而只讲究对死事的孝敬忠厚,是蠢人之道、糊涂之心。这两种做法都是违反礼的。所以,丧礼的意义没有别的,就是要明了生死之义,「 ”事死如事生”,像对待生事那样对待死事,生死如一。 荀子雕像 荀子也主张行三年丧。他认为,子女为父母居丧守孝三年,正是称量人情的轻重。他甚至把人类与禽兽相比较,来阐述三年丧的意义。他说:凡是生存在天地之间有气血之物,必有知觉,有知觉之物,无不爱其种类。如禽兽,若是失去伴侣,过一段时间,还要返回来寻求,徘徊悲鸣,不愿离去。就是小小的燕雀,也要悲鸣而后去。凡有气血之物,人类最聪智,所以,人对父母之亲,应至死而无穷。假如朝死而夕忘,真是连禽兽也不如了。 荀子虽提倡三年丧,但同时又主张「 ”立中制节”,适可而止。他说:居丧时间、居丧服饰、居丧生活等,都是礼节仪式,没有这些礼节仪式,则不能表达对死者的悲痛之情。但悲痛应有所节制,不宜过度。假如没完没了,送死之事不能按时了结,生者之事则不能恢复。以死伤生,也是有违于礼的。 荀子虽提倡三年丧,但同时又主张「 ”立中制节” 更多精彩请点击「 ”关注”,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敬请留言,必定认真回复! 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参考

中国古代有那几个学派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由春秋末孔子首创。孔子的言论经门人整理为《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2、道

先秦诸子百家中已经湮灭的 ”小说家”,在明朝以言官形式重生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碰撞,诞生了很多思想学派,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最为璀璨的巅峰之一。百家之中,最有名的当属十大学派,即: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纵横家、农家、小说家。然而,

中国三国时期历史

一、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分类介绍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法家学派创始人——韩非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先秦历史散文名词解释

一、什么是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名词解释1、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

墨家为何会突然消亡 千古谜团

墨家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流派,和儒家并称“显学”,而与道家,也成分庭抗礼之势,所谓“天下之学,不归杨则归墨”,讲的就是这种情形。可是,先秦时期如此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中经秦汉的转换,至汉初,却突然消失...

商鞅是哪个学派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学派众多,是属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其中,比较著名的学派有十个,分别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现在我们要说的是商鞅是属于这十个学派中的哪

两汉董仲舒学派和王充学派 汉代儒学的疯狂扩展

西汉的董仲舒和王充反映了两汉时期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要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儒墨道法四家,最开始得宠的是法家,结果造成了秦朝速亡,“仁义不施...

两汉董仲舒学派和王充学派 汉代儒学的疯狂扩展

西汉的董仲舒和王充反映了两汉时期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要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儒墨道法四家,最开始得宠的是法家,结果造成了秦朝速亡,“仁义不施...

西汉学者扬子云,致力传承儒家经典,铸就文学辉煌

说起西汉,就会想起儒家学派。在汉武帝时期,儒家学派正式成为西汉的正统思想。我们除了会想起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春秋大一统的董仲舒之外,还有落下阂、邓平、桓谭、扬雄等一众著名的西汉学者。他们在当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简介,荀子是哪个学派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被人们尊称为荀卿。荀子虽然是赵国人,但他曾三次担任齐国学府的祭酒一职。荀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儒家学说的发展,他从人性的角度,提出了性恶论,强调人性有转化为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