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传奇邙山之战 北齐徐州兰陵郡王高长恭

Posted 高长恭 兰陵王 邙山之战

篇首语: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兰陵王传奇邙山之战 北齐徐州兰陵郡王高长恭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兰陵王传奇邙山之战 北齐徐州兰陵郡王高长恭

2、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在邙山之战中的表现如何

兰陵王传奇邙山之战 北齐徐州兰陵郡王高长恭

近日,《兰陵王》电视剧正在卫视热播中,剧中兰陵王高长恭一直是历史上一个神秘的人物。我们都知道,北朝史总是让人感到一种黄沙扑面的苍凉,传说中兰陵王却给人留下柔美帅气的身影。一曲《兰陵王破阵曲》使得兰陵王青史留名,其神秘出身和美貌让人们追寻不止。

传奇舞曲背后的邙山之战

据史书记载,兰陵王高肃,名孝瓘,字长恭(约541-573年),北齐大将,乾明元年(560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世称兰陵王。他的一生,谈不上波澜壮阔,也算不得精彩传奇。史书上仅留下了四百多字的记述,有趣的是,在民间的记忆中,兰陵王的形象却是出奇的鲜活。

其中传说最多的就是这位英俊的王子因为太过俊美,每次冲锋陷阵时,都会戴上一副狰狞的铁面具。这个传说固然生动,可在正史中找不到足够的证据。那么这个煞有介事的传说源头是从何而来呢?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早在唐朝时这个传说就已经定型。崔令钦在《教坊记》里记述“代面”(又称大面)戏起源北齐时,就记载:“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而在段安节《乐府杂录》里,进一步演绎“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著面具,后乃百战百胜。”在正史里只是提及邙山大捷后,“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鲜卑族本就能歌善舞,兰陵王又是“音容兼美”,音乐造谐颇高,因此帐下的军士填词谱曲,鼓舞士气,自在情理之中。史书中的记载兰陵王所经历的战争只有两三次,而其借以名垂青史的“邙山大捷”也是与北齐名将段韶、斛律光一起取得的,主导战役的将领不是他,而应该是太师段韶。

公元564年,北周宇文护联合突厥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皇帝高湛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先派出兰陵王高长恭、大将军斛律光,后又调派太师段韶与之会师。会师后,北齐以兰陵王为中军居高临下以待周军,周军前队是步卒,遂踊跃上山。段韶用计,且战且走,将周兵引至深谷,始命各军下马奋击,此时周军锐气已衰,霎时瓦解,或坠崖,或投溪,伤毙无数,余众俱遁。兰陵王高长恭领五百骑士,左冲右突,突入洛阳城下围栅,仰呼守卒,城上人不识是谁。直到兰陵王免胄相示,乃相率鼓舞,缒下弓弩手数百名,接应兰陵王。周将无心恋战,便撤围遁去,委弃营幕甲仗,自邙山至谷水,沿途三十里间,累累不绝。兰陵王深入敌后的英勇在其后《兰陵王入阵曲》的演绎下,逐渐名扬天下。当时北齐军服尚红,北周军服尚黑,试想一下,五百红袍重甲铁骑,如一股赤色的怒潮,在“四合如黑云”的北周军重阵里席卷而过,那阵势是怎样的震撼。这场史称“邙山大捷”的战役,终以北齐军全面胜利而告终。兰陵王也因此一战成名,由并州刺史晋升为尚书令,从此登上北齐的政治舞台。

美貌背后的神秘身世

演绎此战的名曲《兰陵王入阵曲》在唐代歌舞戏“代面”表演时,扮演兰陵王的演员头戴面具“衣紫,腰金,执鞭”,载歌载舞,作种种指挥、击刺的姿态,其夸张的面具被认为是中国戏曲脸谱的发端。慷慨激昂的“兰陵王”题材也曾被搬入军傩,在大傩仪式上宣示军威国力。

今天日本《兰陵王》乐舞中的假面双眼、额部可以活动,是受到唐代以来的金眼神狮(舞狮驱傩)傩面具影响。

但是兰陵王标志性的面具在史书其实明确记载只是头盔。史载“长恭免胄示之面”。胄为何物?“胄”是北齐时期流行的一种带有面甲的头盔,可以遮挡面部,而且并非是兰陵王所独有,史书中的东魏、北齐、西魏都有带有“铁面”装备的军人出现。

兰陵王本是北齐高祖高欢之孙,北齐文襄帝高澄之子,在高澄的六个儿子中,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这就引起了后人的无限遐想。当时人们对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没有什么避讳的,即使母亲是妓女也没什么关系,兰陵王弟弟安德王的母亲为“广阳王妓也”,尚知明确姓氏,难道兰陵王母亲的地位低得连妓女也不如吗?

有人猜想兰陵王的母亲也许是西域胡女。在东魏、北齐时期,朝廷和军队内吸纳了很多胡人,如北齐大将斛律金、斛律光父子都是胡人,都没有姓氏,斛律是其部落名。兰陵王的母亲很有可能是一个普通的胡人女子,本身就没有姓氏。另外,上天赐予兰陵王一种混血儿才有的柔美容貌,使人一见惊艳,《北齐书》、《北史》说兰陵王“貌柔心壮,音容兼美”;《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以至于需要用“代面”遮面立威,可见他的长相绝不是普通的美,而应是白皙阴柔。从这一点推测,兰陵王的母亲很可能是一个白种胡人女子,而且极有可能是白色人种,似乎也只有这样,兰陵王的白、美才解释得通。这样看来,兰陵王可能就是汉人、鲜卑人、西域胡人等多个种族的混血儿。

兰陵王的神秘出身并没有使得他受到特别的照顾,但也没受到什么歧视或迫害,从出土的《北齐兰陵王高肃墓志》记载以及兰陵王后来的表现看,他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并且在皇族的庇护下,仕途也比较顺利。但这位北齐大牌“高富帅”身上,却显示出了难得的平民气质,如史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这说明他能与将士同甘共苦;《北齐书》还记载了一个关于兰陵王很“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是有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兰陵王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

如履薄冰存身帝王家

兰陵王纵是容貌绝佳,军功显赫,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对他而言,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齐自建国以来,短短28年间,就换了六个皇帝,叔侄间彼此折磨,相互残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也一个赛一个疯狂。这也使得兰陵王终其一生,一直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以求自保。“邙山大捷”后,武成帝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20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另外,在出任司州牧、青瀛二州刺史等地方官时,“颇受财货”,也是想假借“贪残”的坏名声自毁形象,以免自己“威声太重”而功高震主。然而,无论兰陵王如何谨慎小心,仍不能消除后主高纬对他的猜忌。高纬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故做关切地问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一听,深受感动,说:“家事亲切,不觉遂然。”这句表忠心的话却触到了高纬的忌讳。高纬开始猜忌兰陵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取而代之。

武平四年(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送来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王妃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劝他:“何不求见天颜?”兰陵王心里很明白这个办法有多天真,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饮鸩而死。

兰陵王死了,但是江湖上却到处是他的传说。随着一首《兰陵王入阵曲》,被从古至今深谙武士之道的人们所敬仰,并传之于四海。《兰陵王入阵曲》唐时传入日本,成为岛国的保留剧目。1992年,时值《兰陵王入阵曲》诞生1428周年,日本雅乐团访问河北磁县,到兰陵王墓地参拜、供奉演出了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当然,这一切可能都与兰陵王无关。可善良的人们,还是情愿相信这位悲情的英俊王子,曾经就是戴着这样华丽的面具冲锋陷阵的,因为相信这样的传奇,历史就会多点感人的温暖,少些寒心的黯然。

北齐的兰陵王活了多久?

兰陵王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之孙高肃。北齐乾明元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故名兰陵王。兰陵王相貌俊,武艺高强,屡建战功。其堂弟高纬继皇位后,忌其威武功高,恐皇位被夺,于公573年用毒酒杀豁口了这位仅30岁的名将。

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肃,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其时,兰陵王仅30岁,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在邙山之战中的表现如何

北周北齐邙山之战发生在564年,战争一共持续了两个月的时间。北周派出的主要将领是宇文护,北齐派去的主要将领是高长恭。

北周与北齐之所以会发生这场邙山之战是因为起初北周和少数民族一起攻打了突厥,但此时北周宇文护的家人还在北齐,他害怕家人受到伤害,便和北齐的皇帝说只要把家人放回来就停止攻打,可实际上北周在这之前就与突厥有了约定,不管情况怎么变化,他们还会再次合作攻打北齐。于是北周北齐邙山之战便爆发了。

北周的皇帝宇文护将部队分为三路,第一路是有尉迟迥带领的,主要负责进攻洛阳。第二路的将领是权景宣,主要负责攻打汝南。第三路的将领是杨摽,主要负责功底济源。杨摽的战场经验十分充足,而且几乎是次次取胜,在这次的战役中,因为他轻敌,被北齐击败了,最后向北齐投降了。

北周的第二路军队在此次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占领了豫州以及永州。而北齐的王世良被北周的权景宣围困起来了,最后向北周投降了。萧世怡看到王士良投降了,便也投降了。本来邙山是属于北齐的,而邙山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山下就是溪谷,在这场战役中,很多士兵都因为掉到了溪谷中从而丧命了。

北周北齐邙山之战中,宇文护表现的十分突出,虽然他这是第一次上战场,可他却表现的十分勇敢,战争快结束的时候,宇文护听取了前辈的建议没有继续进攻,使得北周的实力保存了很多。

兰陵王因为长相过于英俊,使得敌军十分轻看他。所以在战场上,他不得不用面具来遮挡他的面部。在邙山之战中,兰陵王也是使用同样的方法。邙山之战兰陵王表现十分突出,据历史记载,兰陵王有武力、有智谋、有才能、也有胆识,在战场上几乎是次次取胜。

邙山之战兰陵王的才能便都显现出来了。在这场战役中,参战双方是突厥和北周与北齐。在战争初期北周主动发起进攻,而北齐处于被动地位,损失惨重,眼看着就要被打败了。这个时候兰陵王出现了,他代表着北齐的利益,兰陵王出现在城门外的时候,北齐的军队依旧不敢开城门,因为外界敌军过于强大。

北齐的军队没想到眼前的这位将军是来支援他们的,一方面是怕引狼入室,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兰陵王戴了个面具,很难辨认。兰陵王手上拿着一把利剑,身着铠甲,十分勇猛,他带领军队从北周的军队中冲出来,直到洛阳城下。在北齐知道他是兰陵王后便急忙打开城门,城里的军队和城外的军队在兰陵王的带领下联合起来向北周进攻,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北周给攻破了。

此次邙山之战兰陵王的出现不仅给战争带来了转机而且还取得了胜利。在邙山之战后,兰陵王的名声更大了,兰陵王给当时民众所留下的光辉形象更加深刻了,也正因为邙山之战兰陵王取胜了,他还受到了北齐皇帝的奖赏,北齐皇帝提升了兰陵王的官位。

相关参考

兰陵王高长恭在邙山之战中的表现如何

北周北齐邙山之战北周北齐邙山之战发生在564年,战争一共持续了两个月的时间。北周派出的主要将领是宇文护,北齐派去的主要将领是高长恭。邙山之战图片北周与北齐之所以会发生这场邙山之战是因为起初北周和少数民

邙山之战与兰陵王 高长恭在邙山之战中的表现

邙山之战与兰陵王高长恭在邙山之战中的表现  兰陵王与邙山之战:兰陵武王高肃,南北朝北齐王室,一名孝瓘,字长恭,文襄帝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在邙山之战中的表现如何

北周北齐邙山之战发生在564年,战争一共持续了两个月的时间。北周派出的主要将领是宇文护,北齐派去的主要将领是高长恭。北周与北齐之所以会发生这场邙山之战是因为起初北周和少数民族一起攻打了突厥,但此时北周宇文...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在邙山之战中的表现如何

北周北齐邙山之战发生在564年,战争一共持续了两个月的时间。北周派出的主要将领是宇文护,北齐派去的主要将领是高长恭。北周与北齐之所以会发生这场邙山之战是因为起初北周和少数民族一起攻打了突厥,但此时北周宇文...

历史兰陵王简介兰陵王高长恭――北齐将领绝世美男

  【历史兰陵王简介】兰陵王高长恭——北齐将领绝世美男  北齐王朝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573年),又名高孝,是北齐世宗文襄皇帝高澄的第四儿子骁勇善战。北齐乾明元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故名

兰陵王高长恭的生母是谁

北齐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573年),又名高孝,是北齐世宗文襄皇帝高澄的第四儿子骁勇善战。北齐乾明元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故名兰陵王。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戴上狰狞的

介绍关于兰陵王的历史

兰陵王(北齐徐州兰陵郡王)一般指高长恭。高长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高肃,祖籍渤海调蓨(今河北省景县),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详,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封爵兰陵王。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 历史上的兰陵王怎么死的

北朝时期的兰陵王是给后世留下无限遐想的美男,他有着成为传奇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条件,比如神秘的出身,比如骁勇善战,比如他那充满血腥和杀戮的家族,又比如盛年时的含冤而死。而这传奇中最绚烂的一笔,无疑是他那摄

揭秘北齐兰陵王的最后结局

兰陵王是谁?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573年),又名高孝,是北齐世宗文襄皇帝高澄的第四儿子骁勇善战。北齐乾明元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故名兰陵王。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

历史上的兰陵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高长恭是南北朝时期北齐文襄皇帝高澄之子。北齐乾明元年(公元560年)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史称兰陵王。(《北齐书》:“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兰陵王因面貌秀美似妇人(史书载“长恭貌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