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清朝,平分中国”遭拒绝,结果招致英法联军与清朝的镇压

Posted 皇太后

篇首语: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 ”打倒清朝,平分中国”遭拒绝,结果招致英法联军与清朝的镇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打倒清朝,平分中国”遭拒绝,结果招致英法联军与清朝的镇压

鸦片战争中,太平天国的崛起对清廷造成的威胁是巨大的,这一点,当时的咸丰皇帝看得很清楚,但他就是不愿意与列强合作”借师助剿「 ”,镇压正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国,但是太平天国对江南的威胁,江南地方官却是深感不安的,当时的两江总督何桂清等江南地方官便积极地与列强勾结。但是这个过程中,列强一面向上海派出军队布防,防范太平军,一面在京津与清军的作战并没有停止。 本文根据《晚清官场洋大人》改写 与列强 合作,咸丰帝是反对的。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帝逃命热河。原先列强的枪炮只在沿海逞凶,现在却公然闯进「 ”金銮殿”里闹腾,咸丰帝对「 ”借师助剿”更忌惮了。1861年1月24日,在热河的咸丰帝下谕说了「 ”借师助剿”的很多不利因素,流弊很多,地方不可因要剿灭贼匪而留下遗患。如果一旦「 ”借夷”,日后洋人提出非理要求,朕担心拒绝过甚,而又生出别的事端,「 ”惟有告以中国兵力足敷剿办,将来如有相资之日,再当借助,以示羁縻。”[1] 何桂清也因此获罪,被革职拿问,后被判斩刑。 咸丰帝不主张「 ”借师助剿”,我们知道,列强帮助清军同太平军作战,是有目的的。就是维护他们的在华利益。因而,在帮助助剿太平军的问题上,列强既要求清廷能够保证他们的这种利诱,又要在太平军与清军之间衡量自己的这种助剿是否能够最大限度的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列强采取了其一贯投机的老办法,仍以「 ”中立”的面目出现,为达到条约利益得以在长江流域履行的目的,并对太平天国加以利诱。 怀着这样的目的,1861年2月,英国侵华司令何伯及英国外交官巴夏礼驾舰从上海驶入太平天国控制区。他们照会太平天国,声称他们已获得自由航行长江的权利,要求太平天国不要干涉持有护照的英国船只,并要求太平天国军队不进入上海及其他开放口岸三十英里范围以内地区。声称,他们可以保证清军不从这些地方进攻太平天国,说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商业。洪秀全也担心列强与清军联合,同意了英船可以航行长江的要求。此举使得侵略者认为太平天国是可以利诱的。当年冬天,何伯与巴夏礼来到天京(也就是南京)拜见洪秀全,提出帮助太平天国,「 ”打倒清朝,平分中国”,希望以此获取在中国的巨大利益,但是,这个幻想遭到洪秀全的拒绝。 晚清官场的洋大人 列强在太平天国碰了壁,又把希望寄托在清廷方面。此时,咸丰帝已经病逝朝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什么变化呢? 咸丰帝在世的时候,他对西方比较忌惮,比较恐惧,不愿意合作,但是,通过祺祥政变实现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却不同,恭亲王奕䜣也不同,他们才没那么傻呢?挨了打还要硬扛着,在他们看来,与列强的合作,也是「 ”抚夷”的一种手段。当然,这也是当时政治与国内环境的需要。 1861年11月间,两宫皇太后与恭亲王奕䜣联合起来一举铲除了肃顺集团,取得了「 ”祺祥政变”的决定性胜利,掌握了大清王朝的最高统治权力。两宫皇太后中的慈安太后,不喜欢管理朝政上的事情,朝中的大权从此实际上操纵在慈禧太后手里。慈禧与慈安不同,她着很大的权力欲望。政变后,她就设想着如何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里。 政变成功的当天,恭亲王奕䜣、统领重兵的胜保和资深重臣大学士贾祯曾经联合上奏「 ”请皇太后亲理大政并简近支亲王辅政折”,奏称,新皇年幼,希望皇太后亲理万机并「 ”另简近支亲王佐理庶务,尽心匡弼,不足以振纲纪而顺人心。”继奕䜣、贾祯之后,大学士贾植、大学士周祖培、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也上了类似的奏折,说 「 ”为今计之,正宜皇太后敷中宫之德化,操出治之威权,使臣工有所禀承,命令有所咨决,不居垂帘之虚名,而收听政之实效。” 《晚清官场的洋大人〉插图:巴夏礼像 不用说这是要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呢?恭亲王奕䜣等人要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因为当时刚刚即位的同治帝只有六岁,年幼无知。况且,此时他们已经粉碎了肃顺集团。按照祖制,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也是符合常理的。既然慈安太后不喜欢管理朝中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这样在垂帘听政的问题上,究竟该怎么垂帘?慈禧太后便想让臣工们找出一个合理的办法。她为此还让御史杨秉璋等人拟定垂帘章程。可是,后来慈禧太后看了章程并不满意。 当然,臣工们也不是慈禧太后肚子里的蛔虫,她心里有什么盘算,是没有人清楚的,奕䜣等人虽然上了奏折,希望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垂帘听政。这时候,慈禧太后不耐烦了,臣工们不是没有答案吗?慈禧太后索性以年幼的同治皇帝的名义给出了答案。 慈禧太后发了两道懿旨,慈禧太后的第一道懿旨中说,新皇年幼,尚不能亲理政务,今后一切政务都要仰仗两宫皇太后亲躬裁制,「 ”各直省及各路军营折报应行降旨各件,于呈递两宫皇太后慈览,发交议政王、军机大臣后,该王、大臣等悉心详议,于当日召见时请谕旨再行缮拟,于次日恭呈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阅定颁发;应行批答各件,该王、大臣查照旧章,敬谨缮拟呈递后,一并于次日发下;其紧要军务事件,仍于递到时立即办理,以昭慎重。”[2] 要垂帘听政得有权利不是?于是,慈禧太后又以年幼的同治帝的名义发了第二道谕旨,大意同第一道懿旨意思差不多,不过第二道懿旨更加强调了今后所有大权都要掌握在太后手里,这样的懿旨,臣工们一下子明白了,这是年轻的皇太后在要权力啊。不用说,赶紧根据慈禧太后的意思制定垂帘章程吧。 《晚清官场的洋大人》插图:恭亲王奕䜣像 根据两道懿旨的精神,臣工们又先后进行了几次讨论。围绕如何垂帘听政制定章程。11月19日,此时同治帝的登基大典刚刚过去半个月的时间。王公大臣推举礼亲王世铎领衔上奏,将议定的八条章程呈上。这个章程体现了慈禧太后的意志:召见臣工、大员简放、庆贺表章、军事调度等等一切大权都在慈禧太后之手。奕䜣以及军机大臣们仅有议论的权力而已。慈禧太后看了世铎领衔呈奏的这个具有集权性质的垂帘章程,很是满意,当即发了懿旨,说就照此执行。然后又以同治帝名义发了谕旨:「 ”据王大臣等所议,详加披阅,援据章典,酌斟妥善,著即依行。垂帘之举,本非意所乐为。惟以时事多难,该王大臣等不能无所禀承,是以姑允所请,以期措施克当,共济艰难,一俟典学有成,即行归政,王大臣仍当届时具奏悉归旧制。” 慈禧太后天天想夜夜盼的就是希望垂帘听政,想方设法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里。现在,这个愿望终于要实现了,她却得了便宜又卖乖的说:「 ”垂帘之举,本非意所乐为”,只因「 ”时事多艰”,所以「 ”姑允所请”,「 ”以期措施各当,共济艰难”。 虚伪到这样的地步,真可见慈禧太后是多么无耻油滑的一个人了。 《晚清官场的洋大人》插图:年轻时的慈禧 慈禧太后正式垂帘的时间是在1861年12月2日。从此以后,慈禧太后再也不想在权力的舞台上下来了,她为此甚至不惜一次次的大动杀机。她知道,从这一刻起,要稳定人心,控制大局,对内对外都必须有大的动作。 慈禧太后此时紧密的与恭亲王奕䜣联系在一起了。她明白,新君初立,自己后虽然垂帘听政,但毕竟是女人家,要内清祸乱,外平边患,恭亲王奕䜣是可以借重的力量。 恭亲王在奏请设立总理衙门之时曾经说过,外患尚不是大清最大的隐忧,最可能影响到朝廷根基的就是内乱了。江南危急,江浙两省官绅以联名上奏的形式,于1862年1月31日向朝廷提出了「 ”借师助剿”的建议。 基于平定内患的需要,便以勾结的方式,开始「 ”合作”了。当然她也明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大清想要继续维持闭关政策不仅是不可能的了,而且也是不必要的了。从此它的对外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外反动势力逐步地结合在一起来共同与中国人民为敌。 —————————————— 参考文献: [1]沈云龙等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5799、5800页。 [2]徐立亭:《咸丰、同治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243页。

相关参考

圆明园付诸一炬,只是因为英法联军要给咸丰帝一个“教训”

1860年9月18日中午,英法联军近4000人与清军僧格林沁部约万人大战于通州以南约8公里的张家湾,结果清军大败。9月21日,英、法联军约6000人与清军僧格林沁部、瑞麟部、胜保部约3万人大战通州城南

骄横的英法联军进驻北京之后,与清军维持着怎么样的微妙关系

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圆明园之后,纵火焚烧,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以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和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那

八国联军进京,封疆大吏 ”东南互保”拒救慈禧,结果如何

封建社会里,天子有难,各地勤王救主,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就有那么一批大臣,就不卖账,那就是「”东南互保”的那帮臣子们,拒绝救慈禧,那他们的命运又会怎样呢?东南互保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向北觉得要解释

晚清第一猛将,曾大败太平军、英法联军,却被16岁少年活活砍死

僧格林沁,蒙古族人,其先祖为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萨尔。长大后,僧格林沁曾参与镇压太平军,以及与英法联军作战,均取得了显赫的战功,但凭个人战斗力,堪称晚清军队中的第一猛将。令人意外的是,战斗力如此强

他10年前以2.7亿拍下圆明园兽首,却拒绝付款,如今他怎么样了

清朝末年列强逐鹿华夏,这片土地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民族被践踏到何种程度。当时北京最豪华璀璨的圆明园就是在此次事件中被毁,英法联军烧毁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国皇家园林

英法联军侵华的历史

1856年(咸丰六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3月,英国政府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代表,法国政府任命葛罗男爵为全权专使,率军来华。12月,联军齐集珠江口,共计

法国战役中德军并没有英法联军强大,为何最后是德军获胜

法国战役,给人的感觉就是德国装甲部队势如破竹一样横扫了英法联军。然而实际上,当时德国装甲部队主力是二号、三号这样的小坦克,四号坦克都很少,且不是用来坦克战的。真正作为反坦克力量的三号坦克,面对英法坦克

今日历史10月18日大事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一、国内大事记♦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58年前,1860年10月18日,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

康熙时期能打败英法联军吗

康熙在位时代是17世纪,此时的欧洲并没有工业革命,也就是说在康熙时期,欧洲固然或者在政治轨制上进步于大清,然则在军事实力并不如清朝凌驾几多,欧洲在兵器装备在火器上遍及使用的是燧发枪,燧发枪的成本较高,

康熙时期能打败英法联军吗

康熙在位时代是17世纪,此时的欧洲并没有工业革命,也就是说在康熙时期,欧洲固然或者在政治轨制上进步于大清,然则在军事实力并不如清朝凌驾几多,欧洲在兵器装备在火器上遍及使用的是燧发枪,燧发枪的成本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