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再强调爱民的湘军,却干出了不断屠杀的暴行
Posted 湘军
篇首语: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什么一再强调爱民的湘军,却干出了不断屠杀的暴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什么一再强调爱民的湘军,却干出了不断屠杀的暴行
看曾国藩传记最让人犯迷糊的一件事就是,曾国藩明明以保境安民、忠孝仁义而起兵。可湘军给人的感觉却似乎是一个屠杀成性的一支军队。那么湘军是不是就是以爱民为幌子,行劫掠百姓之实的军队呢? 我们看看,湘军起兵之后,曾国藩写出了湘军那首著名的《爱民歌》,「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生。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 此首歌影响后世之大。据说,我军后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源自于此歌。 湘军的杀掠 湘军最骇人听闻的莫过于安庆大屠杀和天京大屠杀,这两次屠杀就连湘军自己内部的人都觉得极为的残忍。 曾国藩幕僚赵烈文在他的《能静居日记》中记录:「 ”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尽遭杀死,沿街死尸十有九皆老者。其幼害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哀嚎之声达于四远.....” 可见确实到了一种骇人听闻的地步。 ”湘军之父「 ”罗泽南 那是曾国藩本人是一个一向残暴不仁的人吗? 如果这样的话,无法解释曾国藩在战后又是一再为民请命,治理地方的行为。更谈不上后来被尊为所谓圣人的说法? 如果曾国藩是一个太平时期的官吏,就如同后期治理两江、直隶之时,其为民请命、珍惜民力,注意审视每一个涉及百姓的案例,又不得不不承认其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下的好官。 但历史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逻辑。 湘军 湘军前期的成军思路与行为 一般来说,作为一个儒家大家和理学家信条为处身之道的人,绝不会随便做出有违圣人之「 ”仁义”之教条。 这从虞允文、王阳明、于谦等人的先例可以看出儒家治军有着深刻爱民的烙印。 从曾国藩建立湘军之始,曾国藩看到那些祸害地方的绿营与八旗兵深以为耻,甚至说:「 ”(绿营)求归伍一概不收。并请将溃败余兵 尽行裁撤” 所以曾国藩建军时,以忠义爱民,理学治军为要义组建湘军,委任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刘蓉一大批儒生将领带兵。 而且同是湘军创建人的胡林翼再三重申军纪,「 ”至于营规以讲究墙垒、濠卡、队伍为第一义,禁洋烟、赌博、擅出入、扰居民亦最要”。 尤其是罗泽南很重视军队纪律的整治,他带的部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再加上战余时的讲经论道,使军队有着极强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从这一点看,曾、胡、罗等人治军的初衷不可谓不爱民。 湘军创始人之一的胡林翼 湘军屠杀的轨迹其实是有迹可寻的。 从1853年起兵到1858年,前5年间,基本没有太多的劣迹,可以说部队的纪律不要说好于一般的绿营,就是比太平军也要好很多。 在此期间,一批违规将弁被依法惩处。 咸丰七年。湘军何绍彩部的兵勇在蕲州一带扰民,胡林翼就曾严词申饬: 「 ”我军既不能杀贼以保民,已属无地自容,又滋扰地方,更复何颜见人”。 咸丰十年三月,长胜营花翎补用守备李万年「 ”在乡诈索银钱不遂,绑拷绅民”,被军前正法!同时,胡林翼对一些遵守纪律的将领则给予嘉奖。咸丰六年十一月,水师营官王明山将所缴获太平军的船只、器皿交公。胡林翼当即奏请咸丰帝对王明山「 ”赏给二品,封典两代”。 最典型的是,1857年湘军再克武昌,主将罗泽南阵亡于武昌城下。罗泽南为继任主将李续宾及各营官之师长,诸位将领愤恨之情是可想而知,而且此时欠饷也达到四个月之久。 然而破城时却未发生泄愤屠城、掳掠的暴行。 湘军炮队 但自此开始,湘军的军纪败坏就逐渐出现,1858年李续宾围攻九江后,屠城。而接下来的说是1861年攻克安庆,又一次大屠杀,到天京陷落之时达到顶峰状态。 那为什么到了此时湘军的军纪开始出现败坏呢? 第一,罗泽东等儒生将领之死为节点,湘军的书生掌兵在后期已沦为形式。 湘军初期的官兵意识形态教育难以为继。 曾国藩所倡导的「 ”诸生+山农”的领兵形式已难以持续,就意味着湘军的意识形态之教训开始崩溃,尤其从鲍超、曾国荃等人掌兵权之后。 罗泽南部营官将领的身份 罗泽南,为湖南湘乡理学大家,1856年战死于武昌城下。 李续宜部将领身份 李续宜为李续宾之弟,为1858年李续宾战死后,接任其职务。 鲍超部营官将领的身份表 以上三表可见,从罗泽南、李续宾战死之后,大量的诸生相继阵亡,湘军的主要将领已成为行伍出身的将士。表二中,罗泽南余部之李续宜部还尚好,以武童生为将领。 但到了鲍超部时,基本以行伍出身人将官占了绝大部分。而恰恰鲍超部就是湘军军纪最差而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 罗泽南等诸生均是受过严格儒家教育的理学家,行伍出身之人当然对于军纪的控制,远不如前期罗泽南等诸生,随着战争不断深入、时间的跨度、性质之残酷。湘军的军纪教育与约束力越来越弱。 而另一方面,彭玉麟、杨载福所带的水师由于遭受的损失较微,就明显军纪要好很多。彭玉麟本人对于曾国荃部队的抢掠滥杀则大为不满,曾两次告到曾国藩处。 湘军「 ”诸生带山农”的组织结构及意识形态体制已基本维持不下去。 曾国荃 其二、湘军高层对于太平军「 ”老兄弟”的剿杀政策因素。 广西出身从军的太平军因受洪秀全的拜上帝教信爷的影响最深,被称为「 ”老兄弟”。此部分人极为深信天王、天国的信仰,极聚凝聚力,即使成为俘虏或打散,归后又可四处号召,带人投归太平军,重新成为主力。 这一点对于湘军而言,也是曾国藩等人极为忌惮的一点。 从九江、安庆、天京三次大屠杀也可以看出,这三座城池都是广西老弟兄集中之处。在安庆集贤关大战中,刘琳部所率4000老弟兄,英勇善战,战斗力极强,给鲍超部打击甚重。 在安庆之战中,叶芸来所部1万6千人,坚守达二年时间,直至弹尽粮绝,导到曾国荃部承受了极大的压力。 战后,曾国荃将被俘老弟兄几乎全部被杀。 这一点不惟曾国藩如此,连左宗棠也是如此,在1865年后,左宗棠在广东大埔剿杀汪海洋余部,曾将投降的太平军一次斩杀一千余人,其中明确记载甄别后太平军两广出身的18名将官秦三芸、郭扬维等人一律杀害。 太平军与湘军剧照 第三:与曾国藩个人的认识。对待「 ”贼”与「 ”贼民”是不加区分诛杀。 从他个人的认识角度,贼与贼民是一个概念。他个人深信「 ”治乱世、用重典”的法则,用他自已的话来说就是「 ”怀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 长沙练兵期间,曾国藩奏请咸丰成立审案局,可不经审讯即就地正法,造成很多被疑群众被无辜杀害,这一时期就被人称「 ”曾剃头”。 实际上这期间,曾国藩虽然错杀许多人,但并没有大规模的嗜杀。这个外号显然是那么权力被侵夺的湖南官员所强加之嫌。 但曾国藩本人也是生性残忍,这也是不可否认的。 在安庆战后,曾国荃觉得杀人太多,而曾国藩闻知鼓励弟弟曾国荃「 ”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为悔。” 在天京围城期间,由于太平天国不断的放老弱病残出城觅食,得知此情况的曾国藩又致信曾国荃不得让天京城的老百姓出城,否则格杀无论,目的就是消耗掉天京城的粮食,促成天京内乱。 可见曾国藩人性中生性残忍的一面。 曾国藩幕僚赵烈文 第四、湘军的军饷不足,用以抢掠来进行弥补。 湘军的精兵政策源于军饷与人力之不足 湘军从1852年开始办团练,到1864年攻陷天京,曾国藩直接指挥12万人,但后者真正能投入一线作战的兵力可能只有7万人左右,后勤人员战友比高达40%以上。 湘军一直规模不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后勤问题,湘军初创时仅1.7万人,其中水陆军各5000多人,其余为后勤人员,在1858年三河镇之役后,湘军悍将李续宾约6000人被歼,竟然让胡林翼哀叹「 ”元气尽伤,四年纠合之精锐,覆于一旦”。这一战差不多消耗湘军三分之一的兵力。 后期的兵员招募就更不能秉持前期的精选制度,更多的「 ”老兵油子”充入湘军。 直到天京围城的顶峰时期,曾国荃的湘军仍不过5万人马。 高薪政策难以为继,默许士兵劫掠 从1858年,开始曾国藩闭关重生之后,曾国藩对于军纪的约束就大加降低,抱着经世济用心态的曾国藩的第一目的就是平定大乱,作为军纪维持也不再过于强调。 即使如此精兵政策,曾国藩的高薪养兵仍然是难以持续,1861年,安庆破城前,欠饷已很严重。 「 ”军饷已欠六个月,日夜焦灼,无术可济”。军中甚至出现官兵索饷哗变的情况: 「 ”守备徐步鳌持刀索饷,尹中钰、潘中和、严正兴等。歃血要盟,闹索额粮”。 曾国藩战略图 安庆破城后,曾国藩欲犒劳曾国荃部白银一万两,居然难以凑齐,到了向曾国荃私下借钱的地步。所以在安庆城破之时,曾国藩默许曾国荃可以在安庆城内抢掠以维持部队稳定。 在攻下天京之后,曾国藩在给朋友的信中诉苦:「 ”兵勇十万,钦饷已逾五百余万两,若不急筹遣撤……后患无穷!” 所以,曾国藩为什么要裁撤湘军,不仅仅是出于朝廷的压力,也是出于对于湘军的暮气沉沉,只为钱财而战的不满。最后促使曾国藩做出「 ”撤湘保淮”的决策。 诸多因素导致湘军军纪败坏 曾国藩以保「 ”中华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籍”作为以卫吾道的出发点,成立湘军。但在战争的残酷中。随着书生与山农体制的解体,湘军军饷严重不足,对于太平天国这种类宗教性军队的简单粗暴式处理,其中包括曾国藩本人内心的残忍因素。 以「 ”保境安民”为已任的湘军,初期确实是能够保持良好的军纪,但随着战事的深入与长期化,湘军却越来越走向他所倡导的反面,也是历史的一个讽刺。 湘军装备 曾国藩本人到后期的认识,也逐渐让他有所感悟。 尤其是苏州杀降之事。由于英国人戈登参与苏州八王投降的担保,戈登「 ”深感耻辱和极度伤心”,甚至带枪直闯李鸿章大营要与李鸿章决斗,后来直接到被杀的纳王府中守卫其家属。 李鸿章对他进行多番安抚,他仍然持保留意见,拒绝接收朝廷赏给他的一万两银子,他在朝廷的褒奖令背面写了一段话:「 ”由于攻占苏州后所发生的情况,我不能接受任何标志皇帝陛下赏识的东西。” 令曾国藩与李鸿章都意想不到,一个杀降事件几乎引起戈登及外国人如此之大的反应。 虽然曾国藩本人是支持李鸿章杀降的,但后来也对于戈登的行为与处世原则也表示赞赏。 《投名状》电影中反映的苏州杀降事件 曾国藩、李鸿章此时也模糊的意识到也是中国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一种差别。 据说,后来李鸿章访问德国与俾斯麦会谈时,谈及过去的内战功业,俾斯麦就有点淡淡的说「 ”我们德国人从来不以杀害自已同胞为荣”,李鸿章也许感到有所触动。 曾国藩还注意到戈登带领的军队居然能做到公正严明,秋毫无犯。而且戈登治军行军时走在队伍前面,除了一支手杖并不携带任何武器。 俾斯麦与李鸿章 李鸿章在后期才逐步发现,现代的军事体制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带兵方式。他相继创办了北洋武备学堂与北洋水师学堂等近代意义的军事院校,可以说作为淮军近代化改造的一种探索。 直到民国初年,才有真正的军事院校如保定军校、黄埔军校等培养军队的方式,走上近代化军队构建模式,以稳定的意识形态实现对于军队战斗力与军纪的保障。 1886年李鸿章创办北洋武备学堂 所以,首现我们要认识到湘军并非一开始就是滥杀的军队,而是一个逐步变质的一个过程。 很明显,曾国藩的湘军「 ”诸生带山农”的机制不能解决中国古代兵制的办法,依靠儒家思想治军注定也难以为继。湘军的军纪废驰就很明显的反映了这一点。 这也是湘军包括之后的继承者淮军注定被时代淘汰的原因。 相关阅读: 曾国藩的最后一博——近代中国开天辟地的创举 「 ”天下至诚必能胜天下至伪”的精妙—曾国藩人生哲学之鉴 相关资料: 《太平天国降将群体研究》 河南师范大学 张林强 2017年06月08日 《曾国藩传》张宏杰 《湘军军纪蜕变析论术》 洪 均 武汉大学 2011年11月相关参考
撇开其他不说,曾国藩在诸多方面都为我国的复兴大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无论是创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大力推行洋务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等,都是在为国家的进步强大操劳。然后就是这一次大屠杀,让曾国
广州大屠杀,又称庚寅之劫、杀人十八甫、\\屏脉渠,指1650年(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庚寅年)11月24日到12月5日清朝军队在广州的屠城暴行。 当年公历11月24日,清朝平南王尚可喜与靖南
清王朝立国暴行:屠杀20万不愿剃发的江阴百姓 一 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军占领南京后,多尔衮即以顺治的名义向全国发布了一道空前强硬的诏书,要求:“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
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后,大约有十万之众的左翼人士和无辜平民遭到韩国李承晚政府的屠杀,而美国却对屠杀暴行袖手旁观。韩国“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几经努力,才终于揭开这段湮没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历史。朝鲜战争结束迄
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因为他残暴不堪,断送了夏朝政权。夏朝百姓们,常年生活在夏桀的残酷压榨之下,对夏桀恨之入骨。百姓编唱了一首歌曲,反映出了夏桀的残暴和百姓的水深火热。歌曲这样唱到:“江水沛沛兮,舟
光荣革命至今仍然是中外史学家讨论的一个大事件,关于这一场革命的研究其实就是史学家不断的翻案,具体表现为,人们的一些理所当然的意见一再被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所推翻。本文的笔者就为读者梳理了历史上关于这场
英军攻占上海时,运兵船从英国源源不断地开来,许多运输船也从印度开来,海防增援部队也陆续从香港赶到。英军总兵力约为为12000人,实际作战人数在9000名以上。>> 1842年7月6日,英军留下战
汉代大将韩信,他的一句“敌国破,谋臣亡。”道出了千古功臣的悲哀。但是与韩信相比,明朝功臣的命运似乎更加悲惨。《汉书》中有一段从韩信嘴里说出来的话:"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说
西汉末年皇帝暗弱,外戚王莽专权,独揽朝政,暴行逆施,残害忠良,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对上篡政刘汉江山,对下欺压贫苦百姓,对于反对他的派系和农民起义进行血腥的镇压,尤其是对汉室宗亲的大肆屠杀更是惨不忍
夷陵古战场夷陵位于湖北宜昌长江西陵峡畔,吴后改西陵,晋又改夷陵。它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当时许多军事家,特别是东吴名将陆逊、陆抗父子,对此曾一再强调。对孙吴而言,西陵(即夷陵)实为上游门户,其安危直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