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戴上的 ”花翎”有多难得
Posted 虎贲
篇首语:守望相助,一缕阳光也将照亮心扉;同心协力,一点火光也能温暖灵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顶戴上的 ”花翎”有多难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顶戴上的 ”花翎”有多难得
(电视剧里,皇帝赏赐或惩罚大臣的主要手段就是花翎,但历史上真的如此么?) 咱们看清宫影视剧,皇帝赏赐立下功劳的大臣时往往会说:「 ”赏双/三眼花翎!”刘宝瑞先生的单口相声《官场斗》里乾隆找刘墉的麻烦也说:「 ”摘了他的顶戴花翎!”那么这顶戴花翎到底是啥东西,为啥立功了先赏,犯了错先摘? 咱们今天就来讲讲这顶戴花翎吧! (类似于花翎的装饰物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羽毛来自勇猛的鹖鸟) 实际上花翎并不是满清专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人们就已经开始用鸟雀羽毛来装饰衣冠了,「 ”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就看中了鹖鸟。鹖鸟这种鸟类性格凶狠擅斗,打起架来不死不休,为了鼓励赵国的将士们像鹖鸟一样勇猛战斗,武灵王命令将鹖鸟的羽毛插在将士们头盔的两端以示激励。《古禽经》记载:「 ”鹖冠,武士服之,象其勇也。”同时在《晋书·舆服志》中也有着详细记载:「 ”鹖冠,加双鹖尾,竖插两边。鹖,鸟名也,形类鹞而微黑,性果勇,其斗到死乃止。上党贡之,赵武灵王以表显壮士。至秦汉,犹施之武人。” (战国武士的鹖尾冠) 这一做法本是赵国特色(鹖鸟产自赵国上党地区,应劭在《汉官仪》记载:「 ”虎贲,冠插鹖尾。鹖,鸷鸟中之果功者也。每所攫撮,应爪摧碎。尾上党所贡。”)不过秦王在统一六国过程中觉得这种方式能增加武将威猛之气,所以将其定为制度。 (汉朝武士的双鹖尾冠) 汉承秦制,所以汉代的虎贲、羽林军等中央军也都戴起了鹖冠,何谓虎贲? 虎贲乃是守卫王公、护卫君主的专职人员,为首的头头就是虎贲中郎将「 ”掌王出入仪卫”,由于需要负责皇帝的平安,所以对其相貌和武功有很高要求,虎贲也作「 ”虎奔”即「 ”如饿虎奔食”也,代表着帝国顶级的战斗力。《汉官典职仪式选用》记载:「 ”虎贲中郎将主虎贲千五百人,无常员,多至千人。戴鹖冠,次右将府。又虎贲旧作‘虎奔’,言如虎之奔也。”而羽林军在《汉官典职》中也做了很详细的记载:「 ”羽林者,言其为国羽翼,如林盛也。皆冠鹖冠。” 到了东汉时期时将这一制度再细节化,《后汉书·舆服志》规定:「 ”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云。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鹖冠,纱单衣。虎贲将虎文裤,白虎文剑佩刀。虎贲武骑鹖冠,虎文单衣。襄邑岁献织成虎文云。鹖者,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之焉。”也就是说到了后汉时期,除了虎贲和羽林军,包括五官中郎将、羽林左右监都是一副头戴鹖尾冠,身穿虎文裤的形象。 (老板三国演义鹖尾冠,不过由于材料原因,袁绍帽子上插得是鸽子羽毛) 说到这儿我插几句闲话,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除了台词考究,选角完美之外,在服装上也很符合史实,您看在朝议时文武分列,文官穿玄色官服戴进贤冠,而武官着绯色官服头戴鹖尾冠,袁绍的冠上就插着两根羽毛,不过当时三国剧组在没能找到鹖鸟,所以用得鸽子羽毛来代替。 (文官戴进贤冠,武官戴鹖尾冠) 进贤冠最初是儒生所戴,后来演变成常见的文官装饰,其冠梁的多少代表品阶高低,冠梁越多代表官位越高,所以某些两汉或三国电视剧里不管文武皆穿玄色官服这是错误的,电视剧《军师联盟》里曹丕穿的服装就很正确,因为他曾经担任过五官中郎将,所以也应该头戴鹖尾冠。 (《军师联盟》,曹丕曾经担任五官中郎将) 随着时间的流逝鹖尾帽逐渐被其他帽盔所取代,但却并没有就此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一直到明代时期还存在以羽毛作为装饰物赏赐给大臣的记载。明武宗朱厚照是个不安分的皇帝,他性格活泼,爱好军事,甚至不顾大臣们的劝阻亲自上过战场,这样的皇帝对军队的喜爱和重视程度是其他皇帝所无法理解的,所以骁勇善战的武夫江彬就很受朱厚照的宠爱。 (从来不按套路出牌的皇帝:朱厚照,满清的花翎制度很可能就受了他的启发) 《明史·舆服志三》就记载:「 ”都督江彬等承日红笠之上,缀以靛染天鹅翎,以为贵饰,贵者飘三英,次者二英。兵部尚书王琼得赐一英,冠以下教场,自谓殊遇。”除了江彬和王琼外,将士们同样也获得了天鹅翎的赏赐。 (黄仁宇先生所著《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先生也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 ”江彬率领从边镇中精选的将士另为一营。部队的服装也与众不同,鲜明的错甲上系以黄色的围巾,遮阳帽上插天鹅的翎毛,这些都增加了士兵们威武飒爽的气概。”可见在明朝以翎羽修饰冠服来显示与他人与众不同的观念仍深入人心。 (满清服饰制度,在通过了前期的不讲究后,满清将其发展到了极致,无比的繁缛复杂) 前面介绍了这么多,现在我们正式的介绍一下清朝的花翎。在建立清朝之前,满洲人一直在白山黑水之间游猎捕鱼,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也不高,满人的要求仅限于填饱肚子,对于着装、等级观念都十分淡薄。 这种混乱的情况到了皇太极天聪八年被读书人王文奎打破,他意识到帝国缺乏明确的服装尊卑制度,所以上疏皇太极:「 ”窃见我国官民毫无分别,贫而富者,即氓隶而冠裳之饰上等王侯,清而贫者,即高官而服饰之混下同仆从。人但愿私家以致富足矣,伤天害理,靡不可为,有何以夙夜尽公,以羨尊贵哉?……伏乞皇上依然独断,辨制衣冠,使天下后世知圣哲所为超出寻常,使愚民亦知富有百万,而终不得与职官并。” 王文奎向皇太极提出服饰制度在维护皇帝统治和政权稳固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明确服饰等级既能分清尊卑礼仪,保证社会正常运转,又强调了君权神授,尊贵的皇帝怎么能和普通百姓穿成一个样子! (一品官员,仙鹤补服) 于是乎皇太极在充分吸取明朝的服饰制度和传统文化后形成了清朝独有的服饰制度,按照刘宝瑞先生的话来说就是:「 ”按明朝的风俗哇,是纱帽圆领,陇发包巾。到了清朝改啦。大清国的人,是:顶子,翎子,补褂朝珠,袍套靴帽。人人留小辫儿,这叫‘扫去四夷,定鼎中原’。” 当然了,皇太极时期还不要求百姓们剃发,所以咱们不谈发型,谈谈服饰。为了确定官员的等级高低,品秩差别,首先清朝在吸纳了明朝先进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方法。首先是「 ”补服”制度,补服是穿在官袍外面的大褂,前后都有这么一块「 ”补子”,在这个补子上会绣有不同的动物来显示官员的等级,文官用的是鸟类而武官则绣的是猛兽,所以民间有个成语叫「 ”衣冠禽兽”,现在咱们听感觉是骂人的,指的是你这人穿的倒是人模狗样怎么就不干点人事儿呢!但在古代这可是个好词儿,说明你当了大官,和普通的老百姓可不一样!文官来说,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等等,武官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孔雀...... (一品官员的红宝石顶子) 其次就是顶戴花翎制度,所谓「 ”顶戴”就是官员们朝冠上的装饰,清朝的官员们以珍贵的玉、金和银等作为底座,上面镶嵌着宝石,根据官阶高低,宝石分别为红宝石、珊瑚、蓝宝石、青金石、水晶等等。当然了,有些个小官帽子上啥玩意都没有,就只有些红色的须须,这就说明他们属于级别低贱到「 ”不入流”,所以没有顶珠。 (六品官员的官帽,是没有花翎的) 一般官员皆有顶珠,如果官员犯错被判处丢官去职,首先要摘的就是顶子上的这颗宝珠。而花翎呢?其实是个错误的说法,应该叫「 ”翎子”,清代吸收了明朝的用法的同时又加以改变。 (白玉制成的领馆翎管) 明朝是将翎子插在帽顶呈树枝状,清代则是将翎子拖在脑后,在顶珠的下头有一根翎管,一般的材质是玉或者翡翠,它的作用就是插翎子。翎子是清王朝用来区分尊卑贵贱的又一重要特征,与顶珠不同,翎子可要珍贵的多,所以并不是每一个官员都有资格佩戴!它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荣耀,您要是没立下大功基本上是与它无缘。翎子按照材质可分为花翎和蓝翎,花翎就是孔雀的羽毛,而蓝翎就是由鹖鸟的尾巴制成。 (根据羽毛上的圆状花纹不同,花翎被分为单眼,双眼和三眼) 在翎子中花翎最为尊贵,它有单眼、双眼和三眼之分(这就是咱们喜闻乐见的「 ”双眼花翎”、「 ”三眼花翎”啦)。何谓「 ”眼”呢?我们知道孔雀的羽毛上有呈眼镜一样的圆状花纹,一个圆圈就是一个眼,眼数越多就越尊贵。与花翎相比,蓝翎就显得要稍差一些,它一般是官居六品以下的宫廷或王府侍卫,或者是立有军功的低级军官佩戴,但照样是了不得的荣誉。不管是花翎还是蓝翎都必须要经过皇帝的赏赐后才能佩戴,否则就是僭越,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如果是皇帝赏赐了您花翎您嫌麻烦不佩戴,照样要挨处分,即使是宗室皇亲也不例外。 那么怎么样才能得到花翎呢? (花翎分为工作性质和皇帝赏赐,例戴对身份地位也有严格的要求) 首先花翎分为例戴和赐戴,所谓赐戴就是皇帝开恩赏赐给你佩戴,这是大大的荣誉;而例戴则是根据工作性质你必须要佩戴,并没有褒奖和鼓励的意思,就是工作服!那么根据工作来划分哪些人要佩戴花翎呢?按照规定:贝子、固伦还有额驸这些皇亲国戚有资格佩戴三眼花翎,而辅国公、镇国公、和硕额附(就是庶出公主的老公,身份比起嫡公主的老公地位要低)则需要佩戴双眼花翎,其他包括什么领侍卫内大臣、直省将军内大臣、各城参赞办事领队大臣、散秩大臣、武备院卿、上驷院卿等则只有资格佩戴单眼花翎。 您别觉得这例戴也没什么,能够佩戴的条件也是很严格滴!首先你的官职必须足够高,而且和皇家有亲密的关系(五品以上并担任内大臣,或者是统领或参领),其次就是必须是旗人,而且是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的高贵旗人才有资格佩戴。这就意味着如果您无爵位,无尊贵旗籍,很有可能这辈子就和花翎无缘了。 (三眼花翎虽然尊贵,但对于亲王、郡王来说却很低贱) 这个例戴还有个很有趣的事实,虽然佩戴花翎是一种荣耀,但在皇帝看来它还是属于「 ”臣僚之冠”,像身份高贵的亲王、郡王和贝勒是不能佩戴花翎的(这样会降低他们的身份)。但是宗室们又认为戴着花翎很拉风,乾隆时期的顺承勤郡王泰斐英阿担任前锋统领时是可以佩戴花翎的,但当他向皇帝请求时乾隆则认为「 ”翎乃贝子品制,诸王戴之,反觉失制”,就是说小子,这玩意太低级配不上啊!而傅恒则为他说情,说这小子年纪小,贪玩,想要花翎是因为「 ”欲戴之以为美观”,乾隆皇帝这才释怀,认为「 ”皆朕之孙辈,以为美观可也”,这才答应了泰斐英阿的请求。可见满清在服饰制度上的执行是严格而认真的,就算是宗亲贝勒也不能为所欲为。 (施琅拒绝了康熙的封侯赏赐,转而请求要花翎,说明朝野上下对花翎的看重和羨慕) 那要是咱既没地位也没身份,又想要花翎想得发疯该怎么办?很简单,帮朝廷卖命,立下大功。但即使是如此,由于花翎代表着极为特殊的荣耀,所以在清朝早期,就算是你立下盖世奇功皇帝们也会慎之又慎,绝不肯开这个口子。那么谁是因为功劳获得花翎第一人呢?这人就是有名的「 ”海霹雳”施琅,这哥们付出的代价还比较高,我宁可不要爵位,也请求皇上赐予我花翎!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特赏花翎实在是太珍贵让很多没资格的人魂牵梦绕,施琅这种汉人本来是一丝希望也无,但他在康熙二十三年为大清攻下台湾立下大功,所以康熙皇帝也很慷慨的封他为靖海侯爵位且世袭罔替。但施琅坚决请求拒绝,「 ”乞得如内大臣得赐花翎”(其实这时候施琅已经被封为内大臣,但他是汉人所以无权佩戴花翎),宁愿不要这铁饭碗我也要花翎!就这还招致了王公大臣们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这是我们上三旗、满人的荣耀,你个汉人插手干嘛!康熙还是破例赏赐给了施琅单眼花翎,「 ”以开疆海外,削平僭伪之元勋,赏翎弗及、以泽延后世。”而且还是封他为靖海侯,您想想,连侯位都不要就想着要花翎,在当时大臣们的心中这花翎是多么珍贵啊! (傅恒像,从张图上看这时候傅恒还戴得是双眼花翎) 但康熙开了口子之后,到了孙子乾隆时期就开始浪了,这位大爷在位时宣布将祖父所开特例变成常例,对国家有大功的大臣均可享受佩戴花翎的殊荣(但这「 ”大功”很难定义啊,还不是你乾隆一句话的事儿么!)其次就是那些身份高贵的亲王贝勒们在兼任内大臣的同时一样可以佩戴最高等级的三眼花翎。光乾隆朝他就一口气封了三个大臣「 ”三眼花翎”,他们分别是傅恒、福康安还有和珅的弟弟和琳。当然了,这三位都是通过军功,可见在满清时期想要获得花翎,能打仗可是刚需。但看看早期拿下台湾的施琅才得单眼花翎,不知道康熙地下有知会不会痛骂乾隆:你个败家玩意儿! (到了道光时期,花翎进一步被滥封,从此彻底告别了国之重器的尊贵) 经过乾隆这么一闹花翎制度算是乱套了,从道光一朝开始恩赏花翎的范围进一步得到扩大,有人因为造玉牒有功获此殊荣,有人因为修建皇陵劳苦功高赏赐花翎,还有例如睿亲王淳颖之子禧恩就因为坚决拥护道光继位有功,又加上平定了普通的瑶民叛乱竟然也能被封三眼花翎。至于大臣长龄平定新疆叛乱,道光皇帝赏赐他三眼花翎还不过瘾,还给报功的使者一样赏赐花翎。好嘛,这花翎由原来的一物难求变成臭街的普通货了。 看到这您是不是也发出了一声叹息?还没完呢,由于鸦片战争失败国库空虚,道光皇帝不但大开捐官之门,而且连花翎都明码标价的放到了拍卖台,捐银五千两可以获得蓝翎,捐银一万两能够获得花翎!广东的富商伍荣耀、潘仕成等人捐银数万,朝廷赏赐单眼花翎,一时间风光无二,朝野大臣们则目瞪口呆。 (花翎制度最终彻底沦为笑柄,但幸亏双眼花翎和三眼花翎管控还很严格) 咸丰九年,随着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满清政府的统治愈发风雨飘摇,于是这花翎的价位也顺应时势的降价了,蓝翎被卖到四千两,花翎只要七千两。之后花翎的行情还在持续下跌,到了清朝末年,一支花翎估计连一百银元都抵不上,而朝廷上则出现了人手一支花翎的荒诞景象,这个时候花翎哪里还是什么遥不可及的赏赐,哪里还有什么荣誉。当乾隆大开方便之门,道光胡乱赏赐时它就由国家珍宝变成了充满铜臭气息的商品了! 不过万幸的是,满清虽然打开滥觞之门,但对三眼花翎的管控还是十分严格的,终满清数百年,得三眼花翎者「 ”按二百年来膺是赏者,惟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等七人。”其中李鸿章更是大清数百年中唯一一个获得三眼花翎的汉人!(像徐桐、施琅等都加入了汉军旗,所以勉强算是旗人) 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吧!相关参考
清代官服继承明代、蟒袍、玉带补服照旧,冠服则已废除,代之以暖帽、凉帽和顶戴花翎。 满人原起于东北,男子多戴黑色的暖帽,圆形,四周有一道檐边,用皮、呢、缎、布制成,檐内为一丝或缎制的圆顶帽,常为红
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
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军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翎分蓝翎和花翎二种。蓝翎是鹖翎,花翎是孔雀翎,它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六品以下的官员只赏给蓝翎,五品以上赏给单眼花翎,双
董福祥激励部下的惯用语句是,上阵要拼命杀敌,杀得血越多,才能染红顶子(顶戴花翎)。话糙理端。董是底层农民,战乱中无家可归、无以为生才聚众为匪。投降了朝廷当然要用好跳板、建功立业,图个青史留名、封妻荫子
清朝官阶共分为「”九品十八级”,是相对于其它朝代来说封建管制里面最具有代表性也是最完善的。而清朝的官阶体现在官服上又加以「”官服补子”与「”顶戴花翎”进行区分。其中「”顶戴花翎”是清朝最有特点的官阶象
清朝改历代的朝冠为礼帽,礼帽又称为“顶子”或称为“顶戴”,“顶戴花翎”。礼帽分为两种,一种为夏天戴的凉帽,另一种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凉帽为喇叭形,无檐,多用藤,篾席暖帽
我们看电视剧,清朝的各级官员都要“顶戴花翎”。“顶子”是区别清朝官员品级的重要标识。“顶戴”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两种。朝冠顶子共有三层:上为尖形宝石,中为球形宝珠,下为金属底座。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
乾隆皇帝在过60大寿时,曾经有官员送其一件全金打造的至宝。然而,当乾隆皇帝听到宝贝名字的时候,居然气得大怒,直接下令将该官员拖出去痛揍,并摘了其头上的顶戴花翎。这究竟是咋回事儿?宝贝的名字为何会让乾隆
战场上的狄青装束非常独特,披头散发,戴上青面獠牙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后来的小说家称,狄青的面具太过狰狞恐怖,敌军乍见,常以为是妖魔鬼怪,还没交战,魂魄早已吓掉三分,因此狄青每战必胜。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古代,无论是皇家国戚,还是平常官员,衣食住行可都是有一番讲究的。例如:古代官员身上的服饰就很有一番讲究,明朝不能穿象征等级身份的黄色、清朝需要顶戴花翎等,无不必须得循规蹈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