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公元1181年春发往京口的 ”牛皮船”
Posted 朱熹
篇首语:时间是把锋利的刀,成全过我的疯狂,也粉碎过我的梦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秘公元1181年春发往京口的 ”牛皮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揭秘公元1181年春发往京口的 ”牛皮船”
引子 公元1181年是宋孝宗淳熙八年。这年春天,一艘客船悄悄经过江西星子县南康军辖区,船窗用帷幕遮得严严实实。 可能过于神秘,船到九江,被当时南康军负责人朱熹拦住。 盘查的军士汇报说,舱内满装牛皮,有两三个士卒押船,船竖「 ”江西安抚”占牌。 军士还说,刚开始,士卒拒不配合检查,不得已,才拿出江西安抚使的「 ”帅引”(介绍信)来。 这个江西安抚使叫辛弃疾。 最终,朱熹把这一船牛皮扣下了,并决定充公。 在12世纪,江南繁忙的水运网内,有千万艘船舶来往匆匆,按说谁也不会在意这只吨位很小的民船;它之所以时不时被人从历史的漫漫长流中打捞出来,纯料是因为关系到朱熹和辛弃疾这两个人物,特别是后者。 可以说它牵涉到对辛弃疾毁誉的评价——一直以来,辛弃疾除了身负词坛巨子与恢复重臣的令名之外,还有一个不为常人所知的负面形象,那就是,他被目为宋王朝的大贪巨蠹。 简单地说,一直到现在,这只牛皮船还在被某些人当作辛「 ”贪渎”的证据。 下面我们回到南宋,一起来审视下这一事件。 01 先说朱熹。 朱熹扣辛弃疾的船,理由是「 ”不成行径”。 所谓「 ”不成行径”,用现代话说就是办事「 ”路分不清”、「 ”不对路”,甚至是不光明正大。朱熹一定记着先贤澹台子「 ”行不由径”的美德,他一向公私分明。可是,这一次,他难以判断辛帅的这船货因公还是为私。 南宋水运发达。江南之地河网密布,便于物资运输。船来往,维系着偏安杭州的南宋朝廷的运与命。若因公,应该征用官船。 还有,若因公,势必光明正大,押解这批牛皮,应是士卒众多,何必帟幙遮窗,士卒二三,言行模糊? 但若为私呢?也有不可解之处。 首先,牛皮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一直以来禁止民间买卖。后汉时期甚至有贩一寸辄杀的法令。到了南宋,牛皮、筋角也都要上交国家,为此朝廷还设有专门的税种征收民间。辛弃疾虽是一方帅抚,恐怕也不敢犯禁走私,以饱私囊吧? 其次,盘查之后,押船士卒拿出「 ”帅引”,以官方的介绍信来证明行为的合法性,又好像是一趟官差。 于是,辛弃疾成功地把朱熹搞糊涂了。 有证据表明,当年朱熹和辛弃疾是认识的,可关系怎么样,并不清楚,虽然到后来,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若朱熹放行的话,也是有理由的——抛开是不是朋友——人家有占牌,有官引,毕竟手续齐全。 但最终朱熹选择了扣船,充公。那么,他的做法符合法律程序吗? ——还真符合。 因为辛弃疾的牛皮船正好行驶在大宋灰色的水域中。往右一点是清流,往左一点是浊水。 这里,要说说宋朝的「 ”吏商”、「 ”军商”制度。 有宋一代,官吏、军队经商是允许的,甚至在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之初是大力提倡的。 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大力表扬的滕子京就长袖善舞,估计岳阳楼的重修有一部分资金就来自他的倒买倒卖。 不仅是他,连范仲淹自个也利用军队大搞经营活动,以弥补军费不足。 到了南宋,有过之而无不及: 抗金名将张俊公然把生意做到了海外。他用大宋资金做本钱,购奇珍异宝、娇娃美女,然后动用大宋「 ”邮轮”、大宋武装,冒用大宋名义,访问大宋友邦,以物易物,获值十倍。 至于普通官吏夹带私货,开设商场,兼并土地等等等等数不胜数——整个大宋成了一个商业帝国。 那么,在这个背景下,辛弃疾真的为了个人私利挣他一船牛皮钱,是不是可以理解呢? 既然已为通例,那朱熹为什么还要查扣呢? 因为南宋朝廷也是看到「 ”全员皆商”「 ”全军皆商”的弊端的,只是苦于没有一个彻底的解决办法。 两宋朝廷曾不停地划线,为「 ”太祖遗命”拼命增加补充条款: 比方高级领导干部不准「 ”带货”; 比方政府、军队不得进行回图贸易(官方经营活动); 比方一般官员经营数额巨大的抵罪; 比方对于「 ”吏商”「 ”军商”,谏官可弹劾,吏民可举报,检查官员可查扣。 看出来了吧,辛弃疾的牛皮船就是碰到了最后那条政策红线,触发了朱熹头脑里的报警器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朱熹政策性真的很强。 02 当然,故事并没有结束。朱熹最终还是把这条涉嫌走私的牛皮船给放行了。 事发后,辛弃疾差人给朱熹送去一封信,解释说,这船牛皮是「 ”军中收买”,发往京口(今江苏镇江)浙东总领所的。 朱熹感到很为难。 事后,在给一位黄姓朋友的信中,他这样提到:「 ”势不为已甚,当给还之,然亦殊不便也。” 意思是很不得已,该还,可是心里总觉不合适。他既已扣船就抱宁信有,不信无的态度了,而军用物资的特殊性,又使他不敢怠慢。 但写这封信可不仅仅是发发牢骚,还有个重要的目的,是为防日后事发,朝廷追责——「 ”因笔及此,恐传闻又有过当耳”——这是想留个证据,并让朋友做个见证。 通过朱熹的「 ”捉放牛”,我们看到这位理学先生既讲原则又顾大局、虑自身的一面,这就叫「 ”明哲保身”吧。 写到这儿,「 ”牛皮船”事件已经告一段落,但有一个历史的悬案并没有揭开,那就是这是不是辛弃疾的走私行为呢? 1181年冬十一月,也就是「 ”牛皮船”事件发生不到十个月的时间,辛弃疾被罢,从此悻悻回到他刚刚建好的带湖庄园,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闲居生活。 在朝廷所下的「 ”圣旨”中有这样的词句:「 ”肆厥贪求,指公财为囊槖。”这自然而然地让我们联想起1181年春天发往京口的那艘牛皮船——这似乎坐实了那个事件的性质。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是不是辛弃疾动用「 ”牛皮税”在民间采购牛皮,然后发往总领所,以赚取差价,甚至洗了「 ”牛皮税”钱放自己腰包呢? 笔者认为不可能。理由如下: 第一,辛弃疾为政简易,做事常常不走寻常路。 我们可以拿他建飞虎军时的一则旧事为例。任湖南安抚使期间,他主创的飞虎军已成,但营舍尚不完备。属下报告说,营舍尚缺瓦20万片,䨙雨连绵,烧造不及。辛弃疾说,不难。果然,问题快速解决了。 辛弃疾怎么做到的?原来他命令揭官廨、祠庙一部分瓦后,又从每户百姓家中征瓦两片,不日,舍成。事见《宋史》。 那么,在官船不便的情况下,辛征用客船运送国家物资,也就有了可能。另据资料载,南宋初年,物流量巨大,征用民船成为常态,以致船民毁船以逃。可为佐证。 第二,辛弃疾对偷漏国家税务的勾当深恶痛绝。 这里,不得不提插在牛皮船上的那个写着「 ”江西安抚”的占牌,它可是权力的象征。 曾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红漆楼船黑占牌,渔翁一见便惊猜。生怕打官水交道,撑入芦花唤不来”(宋徐似道),见牌如见官,百姓畏之如虎。 更重要的是,在官与官之间,它是权力变现的凭证。 过了没几年,朱熹辞官闲居,那时辛弃疾已经被罢有时,两个人处了邻居,有时就约个,喝个小酒,扯扯闲篇。辛曾对朱说官家偷漏船税有多么厉害,曾有个太监在自己家乡经营了一艘粪船,在这艘臭气烘烘的粪船上居然也插着占牌,所以沿江盘查人员无人敢过问。朱熹事后对弟子们:「 ”原来我以为是夸张,后来亲眼见到,才相信是真的。”事见《朱子语类》。 想对这种宵小行为满是不平的辛弃疾会效法中官,插占牌以循私吗? 第三,船上「 ”三数士卒”也不能成为牛皮船走私的证据。 起初朱熹对牛皮船的怀疑就是押船士卒很少,就此推断这几个士卒应是被辛弃疾私自役使,谋私利的。这其实说明朱熹真的不了解辛弃疾。 在此事件前一年,为建湖南飞虎军,辛弃疾给孝宗皇帝写了一个报告,在报告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的「 ”军政之弊”:统兵将领不能长期任职,士兵被私自差出或占有用以役使,已成了一个长期存在。(「 ”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语见《宋史·辛弃疾传》) 试想,一个人得有多无耻才能干出一边痛陈私役士卒的弊端,一边做出私役士卒的事来! 总此三条,笔者认为,牛皮船不仅不能成为辛弃疾贪渎的物证,更应该作为他为政简易,爱惜民(士卒)力的一个证明才对。 结语 从1181年的牛皮船事件我们可导出两条推论: 其一,朱熹与辛弃疾两人当时只是泛泛之交,而非知己朋友。可「 ”不打不相交”,有理由相信,此次事件是两人深入交往的一个开端。 其二,后世对辛弃疾「 ”贪渎”的刻板认识大多是南宋朝廷的刻意误导形成的。 而这两点,将是下一篇文章的论证重点。 「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稼轩的一句词道尽了人间的艰险与人生的不易。 在历史的风雨中,那只客船在江上颠簸隐现,好象是辛弃疾颠沛流离的一生的象征。 相关参考
京口(汉语拼音:jīngkǒu),中国六朝长江下游军事重镇。故城在今江苏镇江市。原属扬州丹阳郡丹徒县。东汉建安年间,孙权治此,称为京城;及迁建业,改名京口。东吴建国,隶典农校尉。西晋属扬州毗陵郡。
长寿湖是因上个世纪50年代人工拦截龙溪河,建设“一五”期间重点水利工程狮子滩水电站而成。动工时间是公元1954年春,完工时间是公元1957年3月。形成原因:长寿湖因上个世纪50年代人工拦截龙溪河,建设
檀道济(?―公元436年4月9日),南朝宋名将。汉族,祖籍高平金乡(今属山东金乡县卜集乡檀庄),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身出寒门,从军20余年,由士兵升至大将军。东晋末,从刘裕攻后秦,屡立战功,官至
刘裕,字德舆,祖籍彭城县绥舆里(今安徽省萧县县城东北二十里),晋兴宁元年(公元363年)三月生于东晋著名军事重地京口(今江苏镇江)。据说,他的远祖是汉高帝刘邦的亲弟楚元王刘交,而到了他父亲刘翘这一代,
帝辛时期,东夷叛乱,商朝派大军征伐。商纣王帝辛攻东夷之战就是在这是开始的。但是,你知道,商纣王帝辛是怎么派兵攻打东夷的吗?揭秘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帝辛攻东夷之战。商王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
夏王朝末年,国家衰败。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葛之战就这在一时期开始的,但是,你知道,商汤灭葛之战是这么发生的吗?揭秘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葛之战是怎么发生的。商族兴起于黄河下游的商丘,原是夏属小方国,
仲丁攻蓝夷之战指中国第二个王朝商朝的战争,其发生于16世纪,其交战双方为商王仲丁与东夷族的蓝夷一族。那么,你知道商王朝与蓝夷为什么要交战吗?揭秘公元前16世纪商王仲丁攻蓝夷之战。商王仲丁,亦作中丁,子
商汤灭韦顾之战是发生在夏王朝末年,商汤灭韦顾之战中的韦顾是指夏朝时期的韦国(今河南滑县东南)、顾国(今山东鄄城东北)。那么,你知道商汤灭韦顾之战是怎么发生的吗?揭秘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韦顾之战是怎么发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葛之战为商汤灭夏拉开了帷幕,之后商汤再接再厉连歼韦顾两国为夺取灭夏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而商汤灭昆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昆吾之战吧。夏商
宋高宗建炎四年,金兀术带领三十万金兵,一路烧、杀、抢、掠,直奔京口(现在的镇江)杀过来。守卫京口的是南宋名将韩世忠和他的夫人梁红玉。一个勇猛善战,一个足智多谋。这天,梁红玉陪着韩世忠到金山察看地势。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