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辛弃疾率五十人跃马持枪入五万人敌营
Posted 辛弃疾
篇首语: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秘辛弃疾率五十人跃马持枪入五万人敌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历史人物 辛弃疾只有五十多人,为什么敢袭击数万人的敌营?
揭秘辛弃疾率五十人跃马持枪入五万人敌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辛弃疾一首词中的名句,这句词既表达了作者的满腔豪情,也透出现实中无法实现驱逐胡虏、收复山河壮志的无奈。虽然如此,词人还是在做着最大的努力,不管环境如何的变化,抗金的志向痴心不改。
一、跃马持枪入敌营
公元1162年,辛弃疾二十三岁。
在前一年,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率领大军侵入南宋地界,战线直推长江以南。由于主力都南进了,后方的兵力相对空虚。不愿当亡国奴的北方汉族人民乘机发动起义,一时之间,烽火遍布,义军无数。辛弃疾也在济南南部山区聚集了二千多人的抗金队伍。不久,为寻求更大的发展,加入到耿京领导的占居沂蒙山区、声势浩大的起义军中,他担任高级文秘。后来,金国人发生内乱,完颜亮在前线被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新皇帝金世宗一面跟南宋讲和,一面在北方地区对抗金起义军使用招抚和镇压的两种手段,企图扑灭人民反抗的怒火,建一个稳定的后院。耿京的地盘受到了严重威胁,在这种形势下。辛弃疾建议耿京,应该和南宋朝廷取得联系,以便进可以杀金兵,退可以撤到南宋境内。耿京觉得很有道理,就派辛弃疾去具体操办。
1162年正月,辛弃疾等人来到临安(今杭州),朝见宋高宗赵构,上表请求允许起义军南投。高宗接到报告后,非常高兴,痛快地答应了起义军的请求,并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封辛弃疾为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秘书长)。任务完成,当一行人走到海州(今连云港)时,却听到了一声晴天霹雳——耿京被害,起义军将士四散了。原来,在他们离开起义军的这段日子里,金国的官府加紧了诱降活动。将领张安国等人设计杀了耿京,花言巧语地骗了一部分将士共同投靠了金国,张安国被金国委任为济州(今山东巨野)州官,投降的将士也驻守在济州。那些不愿意投降的起义军群龙无首,也没法再坚持,只好各自散去。
辛弃疾听说了事情的经过后,对众人说:“我们是奉了耿京大帅的命令,为了起义军的前途来归顺宋朝的,现在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如果不杀叛贼,我们如何对得起朝廷的信任,又如何对得起起义军的众将士?”也是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满腔悲愤,怒发冲冠,带着五十名随从纵马直奔济州张安国的五万人大营。由于张安国营中的兵士原来多是起义军,都认识辛弃疾,所以,他们很容易就来到了张安国的主营。当时张安国正在和一些将领饮酒做乐,搂着歌妓,听着小曲,醉眼朦胧间,见辛弃疾带了一帮人气汹汹的闯人,知道大事不好。但想做反抗已来不及了,辛弃疾命令手下把张安国捆了起来,很干脆的绑到了马上。辛弃疾义正辞严的把张安国大骂了一通,并乘机号召大家不要再给金狗卖命,跟着他归顺南宋,响应者上万。随后,辛弃疾带着这些起义军长驱南下,渡过淮河,来到宋朝境内,并把张安国押到了临安交给朝廷处决。由于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行事的果断,使他名声大振,各地广泛传颂他的事迹。高宗皇帝连声感叹:真是好一个壮士!让他担任江苏江阴州的签判(类似副州官)。从此,辛弃疾便留在了南宋,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
二、矢志不渝谋抗金
辛弃疾来到南宋后,对收复失地充满信心。不顾官职低微,极力为抗金事业奔走呼号。1165年,写成《御戎十论》献给宋孝宗,从十个方面对抗金形势进行了论述。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金国统治者的怨恨,以及金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该如何充实国力,富国强兵,收复中原等提出了具体的规划。1170年,辛弃疾又作《九议》上书宰相虞允文,既驳斥了朝中主和派认为的宋朝势弱、打则必败、不如不打的谬论,也建议朝廷要做长期的准备,不能轻举妄动。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再战的朝廷却反应冷淡,更谈不上去实行了。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才华很感兴趣,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去当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让他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虽然这与辛弃疾的报国杀敌理想相去甚远,但他尽职尽忠,政绩卓著。每到一地,总是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奖励生产。创办学校,训练军队,安定民生。1172年,在滁州(今安徽滁州)办荒政时,半年就大见成效,把一个穷困的偏远之州变成了商旅云集、人民富足之地。1180年在湖南创办“飞虎军”,军威雄壮,将士勇猛超群,是长江流域各军队中实力最强的一支。
同时,他始终不忘抗金事业,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被派往抗金前线,驰骋沙场,弯弓杀敌,收复失地。1204年,宋宁宗召见辛弃疾,君臣对谈,他冷静分析金国形势,认为政府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充实国力,然后出兵北伐。宰相韩侂胄借重辛弃疾的名望,把他派到镇江去做知府。到任后,不顾六十五岁高龄,积极谋划抗金大计,并预制了一万套军服,计划招募一万名兵丁,训练一支队伍渡过淮河去杀敌。虽然到职不久就被调离,但这种矢志不渝的精神,深深的感染着其他的爱国志士。1207年秋,韩侂胄再次北伐,仍想请辛弃疾出山声援,但诏命到达之日,辛弃疾已是病重不能起床了。临死之前,还大喊了数声“杀贼、杀贼!”恨恨而亡。真是江山不复,死不瞑目。
三、诗文铿锵万古传
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理想始终不能实现,辛弃疾用他最擅长的词做武器,拿起纸笔做刀枪,尽情挥洒他的爱国信念,抒写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很多重要词篇,都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他时时刻刻将中原故土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挂在心头:“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声声慢·征埃成阵);他以抗金、收复失地的重任鞭策自己和其他同道:“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他在词中高呼:“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千里握洼种)。
他幻想奔赴沙场,收拾残破河山:“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他将胸怀中蕴藏的凛然杀气,凝结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破阵子·醉子挑灯看剑)。直到晚年,还在一面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种永远不甘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这种失地未复、寝食难安的执着气概,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虽然环境没有给辛弃疾更多的机会,除了早年的奔入敌营,也几乎没有与金军直接交过战。但他的勇猛,他的执着,他的大声疾呼,他在词中所反映出的热情与杀气,却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觉到一种金戈铁马、壮士豪情的英雄气概!
历史人物 辛弃疾只有五十多人,为什么敢袭击数万人的敌营?
你所熟悉的辛弃疾是什么样的?或许他的名字前面会被冠上“词人”的称呼,因为我们大多数人了解到的,是一个一心想要收复山河的文人。但事实上,辛弃疾并不只是个“文人”,他是真实带领过起义军反抗金人的“武将”,生活的挫折并没能磨灭他对于心中志向的执着,反而愈演愈烈。辛弃疾甚至还在自己手中只有五十多个人的情况下,直接袭击数万人的大营,并且无人损伤。这件事,辛弃疾是怎么办到的?
西楚霸王项羽,被世人尊为战神,具有万夫不当之勇;汉朝名将霍去病,曾以800士兵将匈奴打的溃不成军;三国时期的张飞,一声怒吼就吓退曹操数万大军,获得了“万人敌”的称号。然而,历史上却有这么一位牛人,虽然他没有项羽、霍去病等人出名,却在22岁时,仅带50名士兵就干翻了几万敌军,名副其实的万人敌,此人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1163年,辛弃疾23岁,参加耿京义军。辛弃疾劝说耿京奉表归宋,既得首肯,遂与另一起义领袖贾瑞同去行在建康诣圣,带回了南宋朝廷的任命书。其时耿京竟为叛将张安国所杀,献于金人。
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痛心疾首、义愤填膺。他跟海州的守将一商量,就有不少将士自动要求跟辛弃疾去除奸。辛弃疾带了五十名勇士,一起骑马奔向济州。
辛弃疾的队伍到了济州官府,叛徒张安国正在里面设宴请客,一听是辛弃疾来了,有点心虚,但是一时还弄不清他们的来意,就吩咐兵士让他们进来。
辛弃疾和同去的勇士闯进大厅,看见张安国跟一些叛将正在宴席上喝酒作乐,气得眼都红了。他们也不跟张安国说话,拥了上去,七手八脚把张安国捆绑起来,拉出衙门。等济州兵士赶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张安国缚在马上。
济州的兵士见了辛弃疾威严的神色,没人敢动手。辛弃疾当场向兵士们宣布说:“朝廷大军马上就要来了。大家谁愿意抗金的,参加到我们队伍里来吧!”
济州的兵士多数原来跟过耿京,听到辛弃疾一号召,有上万人愿意跟他们走。辛弃疾立刻带着义军,押着叛徒,直奔南方。
辛弃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营,南宋朝廷审清楚张安国的罪行,立刻把他砍头示众。
相关参考
就二战的反省程度来说,德国人已经做的非常好了,不像东亚的日本,对当年的历史种种拒不承认,德国总理当年的一跪,跪出了忏悔,跪出了诚意,虽然这换回了不少人的谅解,但是600万犹太人民的死哪是一次忏悔能够被
杜袭,字子绪,颍川定陵人。当初豫州先后遭受黄巾、董卓、袁术扫荡早已破落不堪,杜袭避乱荆州。刘表以宾客之礼待之,杜袭则认为刘表并非拨乱反正的人,一直跑到长沙以观天下大势。建安初年,曹操迎天子建都许昌,大...
杜袭,字子绪,颍川定陵人。当初豫州先后遭受黄巾、董卓、袁术扫荡早已破落不堪,杜袭避乱荆州。刘表以宾客之礼待之,杜袭则认为刘表并非拨乱反正的人,一直跑到长沙以观天下大势。建安初年,曹操迎天子建都许昌,大...
辛弃疾打算辞职儿子百般阻挠,一气下写此词,词中之龙果然有脾气
宋代词坛,高手如云,但能被称得上一句「”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只有辛弃疾一人而已。21岁步入沙场,22岁于万人敌营中生擒叛将,25岁南宋皇帝亲任他为江阴签判,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错生于
唐五代以来,词作品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主人公形象,及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诗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著名词人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后又拓展出一类虎啸生风,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在唐宋词
以五万抵抗七万兵力,人们普遍认为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属实,但双方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双方兵力悬殊不大赤壁之战,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曹操自己说八十万,那是虚数。古今史学界无一认同此数。曹操南征
...北魏小岘城(今合肥东),随即进军合肥。这时魏将杨灵胤率五万人前来救援。韦睿引肥水灌城,大破魏兵,斩俘万余人。天监五年(506年),
...北魏小岘城(今合肥东),随即进军合肥。这时魏将杨灵胤率五万人前来救援。韦睿引肥水灌城,大破魏兵,斩俘万余人。天监五年(506年),
...北魏小岘城(今合肥东),随即进军合肥。这时魏将杨灵胤率五万人前来救援。韦睿引肥水灌城,大破魏兵,斩俘万余人。天监五年(506年),
...北魏小岘城(今合肥东),随即进军合肥。这时魏将杨灵胤率五万人前来救援。韦睿引肥水灌城,大破魏兵,斩俘万余人。天监五年(5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