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杀马谡前,马谡其实做了件很丢人的事,许多人都不知道
Posted 祁山
篇首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诸葛亮杀马谡前,马谡其实做了件很丢人的事,许多人都不知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诸葛亮杀马谡前,马谡其实做了件很丢人的事,许多人都不知道
孔明挥泪斩马谡,丞相之情千古昭昭,音容犹在。罗贯中在演义里为铺垫这对师徒情谊,不惜用掉了两个回合。直至今日,马谡上刑场前的回首,诸葛亮老泪纵横的面庞,依然清晰而刻骨地留在无数人的心中。孔明因马谡之才而深爱之,又因军法如山而不得不杀之,这一矛盾拐点使无数人潸然泪下。不过,历史上这件事,并没有这么简单。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在大力发展蜀汉经济三年后,决定出师北伐。「 ”三年春,南中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诸葛亮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六年,出祁山。”诸葛亮先与李严联手,离间上庸的孟达,司马懿急行军八日抵达上庸城下,于是,诸葛亮将当时曹魏西陲的主要人物之一司马懿给晃开了。随后,诸葛亮又命赵云和邓芝为疑军,出兵箕谷,引诱曹魏西陲另一位主要人物,曹真,曹真不出所料而上当。「 ”诸葛亮扬声由斜谷取道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在晃开了两位主要对手后,诸葛亮亲提大军出祁山,取道陇右平原,挥师东向,直取长安。 诸葛亮拿下陇右三郡后,将粮草屯于西城。此时,蜀军在前线的唯一桥头堡,就是街亭。街亭身后的曹魏领土中有一段很长距离都无据点可守,因此,如果街亭失守,蜀军粮草就会直接暴露在魏郡面前,而粮草撤离又非朝夕之事,同时,诸葛亮大军因无点可拒不得不退回祁山,刚刚夺下的三郡也会再次丢失,这样,第一次北伐就会前功尽弃——这就是街亭重要的原因。 第一次北伐极其关键,如果不能一鼓作气完成目标,就会再而衰,三而竭。然而,一生唯谨慎的诸葛丞相,在这极其关键的战役里,却敢于力排众议,破格提拔马谡。「 ”诸葛亮军出祁山,时有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诸葛亮违众拔马谡,统大众在前。”虽然刘备曾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如果看看马谡后来的表现,就能理解诸葛亮了。 诸葛亮南征前,主要目标是消灭南中的有生力量,打服南中蛮族。但马谡却认为「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站为下”,由于马谡的十六字建议,诸葛亮才改变了他南征的主要目的,由攻城拔寨改为使人心服,因此才能「 ”终诸葛亮之世,南人不敢复反。”马谡的确有大才,只是他的才能主要在治国,而非用兵上。 马谡在街亭败给张郃后,绝大多数史料的记载是诸葛亮即斩马谡。例如,《马谡传》载「 ”马谡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张郃所破,士卒离散。诸葛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亮遂斩谡。”《诸葛亮传》载「 ”马谡违背诸葛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马谡以谢众。”《王平传》载「 ”诸葛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林、李盛。”但仔细考察史料后发现,其实从马谡兵败到被诸葛亮斩首之间,还发生过两件事:马谡曾被关押在牢狱中,并且有可能是死在牢中的;马谡曾经逃跑过。 《蜀志》记载说「 ”马谡下狱物故,诸葛亮为之流涕”。所谓「 ”物故”,就是死亡。按《蜀志》记载,则马谡是死在监狱中的,并非如通常认为的斩首示众。《三国志·向朗传》记载「 ”五年,向朗随诸葛亮入汉中。向朗素与马谡善,马谡逃亡,向朗知情不举,诸葛亮恨之,免官还成都。”这处记载就更有意思了,因为马谡在街亭战败后,并不是主动归罪,而是选择了逃亡——这与我们通常的历史认知和对马谡正面的人物评价,都大相径庭。 马谡逃亡这件事,记载比较简略,但也能管中窥豹。首先,马谡的逃亡一定是发生在街亭战败之后的,这点不言而喻。第二,马谡和诸葛亮关系极好,《襄阳记》记载说「 ”马谡临终与诸葛亮书曰‘明公视马谡犹子,马谡视明公犹父,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马谡虽死无恨于黄土也’,诸葛亮亲自临祭”,所以马谡有可能考虑到了私交这一因素,从而敢于归罪,只是他没想到诸葛亮会杀他。第三,马谡逃亡后,应该不太可能自首,否则最初也不会逃亡,所以,马谡很可能是被捉拿回来的。第四,马谡的逃亡,绝不是兵败而逃,而是畏罪而逃,「 ”向朗知情不举,诸葛亮恨之”就是明证。但这里有一处疑点:虽然可以明确马谡是在战败后逃亡的,但他是在战败后立即逃亡,还是在回到蜀军阵营后,得知要被处死才选择的逃亡?之所以有这处疑惑,是因为向朗。 向朗是位文臣,初随刘备时,为梓潼令,也就是梓潼县县令,后来又升迁为什方县县令。至于接下来的司盐校尉(管理蜀汉食盐),丞相府长史等官,都是文职。建兴五年,他随诸葛亮入汉中,参与了第一次北伐,但一定也是以文官身份参与的,并不会率军作战,也不会参与战斗。可按《襄阳记》记载看,是向朗故意隐瞒马谡逃亡一事的,可是如果他都没有和马谡一起参加街亭会战,怎么会知道马谡逃亡了,又如何隐瞒这些呢?从这个角度看,有可能是马谡回到蜀军大营后,才畏罪潜逃的,向朗又包庇了马谡。 如果这一推论为真,那马谡的人物形象和对他的历史评价,自然要改变。因为他从一名败军之将,瞬间变为了畏罪潜逃的将领。将领战败是兵家常事,即便不能免死,也是战场指挥错误,与人格无关。我们不能奢求所有人都如庞德一般,在临大节之时依然能不失节,但马谡的确不是一个敢于直面错误和死亡的勇士,也是不争的事实。 马谡逃亡一事中,将军向朗也难逃其咎。向朗因和马谡关系好而知情不举,是典型的以私废公,因小失大。诸葛亮直接免其官,可见愤恨之切。实际上,向朗在史书中也不以有德见长,陈寿说他「 ”涉猎文学,不治素检,以吏能见称”,即向朗的才干主要在为学和治理,而不在品德,因此他和李严有些像。 马谡畏罪潜逃一事,由于明确记载于《三国志》,所以非常值得重视。裴松之做注时,对这条史料没有注疏,可能是他没有找到进一步的资料。但无论如何,由于史料记载之简洁,许多历史内幕我们不得而知,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也应严格按照史料记载的事迹去评价,否则容易有失公允。相关参考
首次北伐时马谡失了街亭到底造成多少损失?(一)首先先来分析一下第一次北伐的形式。很多人都说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最容易成功的一次,因为“卒闻亮出,朝野恐惧”。其实关中一带的空虚是不假的,但是如果说诸葛亮这
诸葛亮斩马谡背后阴谋:杀替罪羊减轻自己罪责核心提示:于是其后果终于、也只能是“戮谡以谢众”,诸葛亮则自贬为右将军,但是依然“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马谡则做了他的替罪羊,成为这场政治和权力斗争中的牺牲
诸葛亮屡出昏招:不斩败将马谡却杀魏延 所谓“反骨”的说法当然只能是小说家言。解剖学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只有二百零六块骨头,谁也不可能单独在脑后多长出一块“反骨&
公元225年3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军平定南中叛乱之时,此人为诸葛亮送行时候提出平定叛乱要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诸葛亮接纳此建议,故有后来的“七擒孟获”一段佳话。
马谡是三国有争议的人物。刘备认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评价为“匡世奇才”。后马谡刚愎自用,街亭失守,使得一向倚重马谡的诸葛亮对其有所疑惑。在人们心目中,马谡几乎成了“言过其实”“纸上谈兵”代
诸葛亮首次北伐时马谡失了街亭到底造成多少损失?(一)首先先来分析一下第一次北伐的形式。很多人都说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最容易成功的一次,因为“卒闻亮出,朝野恐惧”。其实关中一带的空虚是不假的,但是如果说诸
为什么选马谡守街亭无论是从北伐的目的还是从整肃军纪,马谡都必须要死,诸葛亮杀马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杀了马谡能够换取全军继续北伐的脚步,这笔买卖还是很划算的。马谡剧照诸葛亮六出祁山问鼎中原绝对不是要一直
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马谡,就是因为他失了街亭吗?难道孔明真的糊涂到,连胜败乃兵之常情都不知道吗?又有几人是常胜将军呢?我对斩马谡,是这样认识的,可能只是猜想,请诸君批评。首先,诸葛亮出师北伐并非是为了光复
很多人都不了解马谡战败于街亭是不是真的?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唐国强版的《三国演义》第七十一集中,诸葛亮挥泪马谡的桥段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诸葛亮怒斥马谡丢失街亭时的痛心疾首及马谡被推出账外斩首时的于
马谡失街亭是上脍炙人口的故事,当时关于马谡失街亭民间流传着一句歇后语:马谡失街亭——言过其实,这不难看出马谡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还是马谡自身的问题造成的。马谡是时期蜀国的将领,他和他的哥哥马良都是手下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