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亡,中国近代不会受辱

Posted 利玛窦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不亡,中国近代不会受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不亡,中国近代不会受辱

近代发生的百年屈辱,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痛,但我们在回顾历史时,不由的会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明朝延续了下来,还会发生百年屈辱吗? 晚明著名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留下这么一段话,内容颠覆传统认知,或许给出了上述问题的答案! 从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逊位,中间一共有72年时间,但绝大多数时间中,中国社会各界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美梦之中,拒绝改变拒绝接触西方,面对洋人、火车、电报等新事物时的恐慌、敌视、愚昧表现,令人不可思议,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难道明朝中国人也这么保守麻木? 其实,晚明文人士大夫包括官员,心态非常开放,好奇心强烈的甚至让人惊讶。 《利玛窦中国札记》:有些人是他认识的,有很多他根本不认识,来信询问有关基督教教义的各种问题、有关向偶像献祭的人的信仰以及他所刊行的著作里的一些章节。 利玛窦在书中记述了中国人的强烈「 ”好奇心”,「 ”好像发了狂”,来访者络绎不绝,就是想了解西方的事情。不能和他见面的人则通过书信来往,他收到很多信件,认识的不认识的,与他讨论各方面的话题,渴望获得新知识。 传统认为,明朝文人依然沉醉于天朝上国,只是极少数人愿意与传教士交往,但利玛窦的札记显然颠覆传统认知。统计显示,利玛窦书籍中提到的有名有姓的明朝人,至少有137个。这是直接提到的,没有提及的或更多。 1592年,利玛窦来到江西之后,立即为江西文人包围,成为争相交往的对象。 《利氏致澳门孟三德神父书》:在这座城市里......众人都好奇的想见我一面,有这么多群众来看望,还有重要的文人与要人(官员),真使我兴奋异常。 来访者络绎不绝,会不会只是看一看洋人,俗话叫「 ”看稀奇”?还真不是,因为不少士子要求拜利玛窦为师,请他传授西方学问,以至利玛窦疲于应付。而且,当时白鹿洞书院的院长章潢获悉利玛窦在南昌,甚至邀请他到书院讲学。后来,江西藩王乐安王、建安王还曾邀请利玛窦家中作客,询问欧洲一些事宜。 1598年,利玛窦来到南京,引起了更大的旋风,因为南京是明朝文化中心。《利氏致高斯塔神父书》中记载,「 ”中国人来拜访我,有些人好像发了狂,争先恐后,络绎不绝.....有的要学数学,有的对伦理科学感兴趣”。 1601年,利玛窦到了北京,依然大受欢迎,甚至一个叫张养默的年轻官员,甚至直接拜利玛窦为师,经常以「 ”毕达哥拉斯的一句格言‘老师这样说的’为座右铭”。 总之,从南到北,明朝人不仅没有拒绝利玛窦的西学,反而发狂的追求,只是对其天主教不以为然。 明朝人对西学的好奇,还体现在官方与民间热情的翻译和印刷西学著作上。 1605年的《利氏致高斯塔神父书》:前几年曾给您寄《世界地图》,是中文在北京印刷的.....已先后印刷十次以上,很多人希望占有一张,争相购置。1608年的《利氏致罗马总会长神父书》:今年初,我曾把大张《世界地图》呈献给中国皇帝(万历),皇帝非常高兴,便命工匠照我呈献的地图刻版,不久便印了不少张,很多殿中都挂起了《世界地图》。 可见,不仅民间文人欢迎西学,而且万历皇帝也对此颇感兴趣。 当时,除了神学书籍之外,利玛窦的其他西学,都能吸引明朝文人的兴趣,甚至利玛窦的很多书籍,明朝文人主动印刷传播,比如为利玛窦赢得巨大声誉的第一部哲理书《交友论》,就曾被反复印刷。 除了利玛窦的书籍之外,其他传教士的非传教内容的西学书籍也很受欢迎,比如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翻译的《职方外纪》,就引起了明朝文人的热情。令人遗憾的是,这本书中提到了欧洲的众多主要国家,竟然连乌克兰、斯堪的纳维亚诸国与希腊等包括了,但到了鸦片战争时期,清朝道光和官员等却连英国在哪都不知道! 在这种疯狂的学习之中,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显著的差异。莱布尼茨1697年在《中国近事》序言说,「 ”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高下,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 其实,即便明朝与欧洲有一些差距,关系也不大,原因很简单,明人并没有自恃天朝而盲目自大,明朝文人有好奇心,更有追赶的雄心。 一,在和葡萄牙、荷兰等殖民者的交战中,明人认识到只有加强武器装备才能「 ”制夷”的不二法门,因此热心学习、引进西方的火器,并迅速缩小了双方的差距。与葡萄牙的屯门海战中,汪鋐第一个提出「 ”师夷制夷”,引进葡萄牙大炮,最终打败了葡萄牙舰队。 二,在与西方传教士交往过程中,明朝人认识到了自身不足落后。1629年,徐光启给崇祯皇帝的奏折中提出「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可见,当时不少文人已经意识到了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这才是开放的态度。 可见,如果明朝延续下来,在好奇心和赶超心的驱动之下,中西方差距至少应该不会太大,而以中国的庞大体量,欧洲人想要入侵中国,带来百年屈辱,几乎就是天方夜谭。甚至,以中国的体量,在18、19世纪只要进行一定的工业革命,只会让西方恐惧吧。 其实,还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海国图志》在中日的命运,充分说明了明朝延续下来只会更强。明治维新前后,邻国日本如饥似渴的想要了解学习西方,与晚明中国对待西方的态度一样。《海国图志》在清朝滞销,根本就卖不出去,但拉到日本之后却立即脱销,几次加版印刷都不够卖,犹如明末利玛窦的书籍一般热销。最终战争结果说明一切,小国日本击败大国中国。 当然,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多方面原因构成,如果明朝不亡延续了下来,是否真能避免百年屈辱,还存在其他多方面问题,但开放心态、好奇心等却是重要原因,至少不会让中国闭上眼睛。

相关参考

看看明朝戚家军的结局,明朝不亡还有天理

明朝时期,出现了很多奇葩的皇帝。比如说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在当时来说,朱由校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也就是崇祯帝的哥哥。这时候的明朝已经是岌岌可危了。从万历皇帝之后,明朝的问题就不断出现,这时候的明朝走

崇祯原来可以不自杀,有两条路或可保明朝不亡

崇祯十七年的凌晨,崇祯亲手砍断女儿的手臂,逼死皇后。他跌跌撞撞跑到奉天殿擂鼓撞钟,然而文官不见,武将不朝。万念俱灰的崇祯用鲜血写下诏书之后,自缢于煤山,维持近300年的明朝大厦轰然倒塌。其实,明王朝到

崇祯朝最后一次派兵 ”讨贼”,如同儿戏,大明朝不亡真是没有道理

1644年1月1日,李自成在长安称帝,建国号为大顺,其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取代大明。大年初三,按照我国的传统,还是过年的时间,李自成就迫不及待发兵向北京进发。他当时的部属是分两路进兵,一路由他和刘宗敏

崇祯皇帝一生最后悔的事,并不是处死袁崇焕,而是重用这两个人,否则明朝不亡

公元1644年,李自成带领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投降于李自成,二是自杀殉国。没有任何的犹豫,崇祯帝选择了第二条路,在煤山的一颗歪脖子树上自缢身亡,做到了祖训所规定的“君王死社稷”

大清不亡都难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曾经独揽大权的女人,分别是吕后吕雉、女皇武则天以及慈禧太后;其中,慈禧太后更是清朝由盛转败的关键人物之一;她是清朝晚期实际的统治者,统治清王朝长达47年,在她执政期间,丧权辱国的故

汉武帝为让8岁的刘弗陵当皇帝,设了一个千古奇局,可保大汉不亡

说起千古一帝,大家公认的肯定是秦始皇。但是历史上还有一位皇帝跟秦始皇并列,他就是汉武帝。正所谓: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虽然汉武帝在秦始皇之后,但是他给自己的儿子留了一条后路,可保

驸马不堪受辱打死公主竟还复升爵位

在中国古代,公主作为皇帝的女儿,身份之高贵自不必说。而无论多么高贵,女儿也是要嫁人的,不过因为高贵的身份,虽然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她们很多也是被高高捧着的。然而,还就有这么一位驸马不按套路出牌。北魏孝

中国近代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发展有四大里程碑[1]:(1)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明朝的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

揭秘明朝时灭亡场景 皇室族人几乎被屠杀殆尽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明朝灭亡时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虽然说古代没有不亡之国,但一个朝代或帝国灭亡时刻真正到来时,其画面之惨烈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恐怕没有几人能承受。比如,立国近300年的

李自成提出两个要求,崇祯只要答应一个,明朝或许就不会亡

在中国古代的朝代中,都有一个令人深思的“历史周期律”,那就是凡是开国皇帝,都会励精图治,随后的子孙却不思进取,逐渐懈怠,帝国走向衰亡。然而,如果此时有明君能力挽狂澜,还能出现中兴的局面。但不管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