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存亡之际,为何秦国成了救命稻草
Posted 通道
篇首语:敢说敢作敢为, 无怨无恨无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楚国存亡之际,为何秦国成了救命稻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楚国存亡之际,为何秦国成了救命稻草
中央之国的形成<先秦篇>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我们继续聊吴楚争霸 应该说楚国在柏举之战的这次落败,北方诸国是乐得在边上瞧热闹的,毕竟楚国这个蛮夷一直都是他们共同的敌人。即使有人想救援,一般的小诸侯国也是决不敢趟这池混水的。或者说只有与楚国同等数量级的边缘大国,才有这个实力做这件事。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楚人希望从外部找寻到力量帮其击退吴军,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渭河平原的秦国,山西高原的晋国,以及山东丘陵的齐国身上了。由于晋国与楚国一直是中原争霸的直接对手,楚人如果向它求援的话,无异于引狼入室。这样看来,只剩下齐国和秦国作为选项了。 如果从共同利益的角度来看,齐国应当是很好的求助对象,因为吴国一旦作大,势必会沿海岸线向北扩张,并直接影响齐国的利益。问题是如果齐军从山东半岛起兵前往江汉平原的话,他们的行军距离甚至比吴军还要远。并且齐军亦无法象吴军那样,借淮河之力,降低行军的强度。当然,如果齐国人愿意的话,攻击淮河下游以及江东平原,逼迫吴军不得不回援本土也是一个好办法。这样的话,围魏救赵的典故也就会提前发生了,只是相对应的成语会变为「 ”围吴救楚”罢了。 不过在富庶的齐人偏安思想过于严重,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他们对于长江流域的蛮夷之地都缺乏足够的兴趣。更何况无论是吴国,还是楚国成为了江、淮流域的老大,都有可能会沿泗水而上,影响齐国的利益(后来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因此站在齐国的角度来看,看着两个潜在的对手拼得你死我活,自己在边上坐山观虎斗似乎是不错的选择。 经过排除法,秦国成为了最后的答案。如果放在战国时期,楚人是决不会想到向秦国求援的。因为向南扩张至汉中盆地以及四川盆地的秦国,已经直接与楚国发生了地缘冲突。并且占据了上游优势的秦国,对于楚国的威胁要远甚于三晋(那时晋国已经分裂为赵、魏、韩三国了)。 而在春秋时期,秦国的基本力量还是被限制在渭河平原。对于秦国人来说,能够进入中原参与争霸,一直是他们的梦想。只是由于晋国占据了崤函通道,秦国人在大部分时间(春秋)还是只能困于关内。 就渭河平原与楚地来说,并非不存在直接沟通的途径。只是仅据有渭河平原的秦人尚无实力和勇气去对楚国发起挑战。而对于这一次吴楚相争,困于渭河平原的秦国本来是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的。因为无论吴、楚两国谁成为了长江流域的老大,都暂时不会与秦国发生地缘冲突。 这即是楚人最终决定向秦人求援,也是秦人犹豫要不要去淌这池混水的根本原因。最终的结果是在楚人的苦苦哀求之下,秦人还是决定出兵相助。毕竟能够有机会东出渭河平原,显示一下自己的实力,对于秦人来说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在秦国登场之前,我们还要对吴国这次攻楚行动的战略目的作个分析。后世很多人将吴国未能最终灭楚,归结于伍子胥入郢都后那惊世骇俗的鞭尸行为。按照这种看法,如果不是伍子胥做出这样过激的行为,吴国看似应当有机会消化掉整个楚国的,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因为在春秋之时诸侯相互征伐,攻入一个国家国都的情况时有发生,但一般情况下战胜国在劫掠一番后都会主动撤离,特别是你的对手已经不再是一个城邦国家时。之所以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客观原因: 一是国都及其周边地区是一国的根本,也是经营时间最长的地区。如果要将它消化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另一方面如果将对方的国都纳为己有,而又不让其异地复国的话,很容易引发周边国家的不安,并干涉战胜国的这种兼并行为; 第三是当时的人口基数过小,没有足够的人口迁入来消化被占领土地。如果希望靠军事手段强行消化的话,兵力本身也是一个大问题(柏举之战,吴军倾全国之兵也只有数万,而对面的楚军则号称20万),特别是当对方的核心区与自己的核心区距离过远时,当中尚未能消化的缓冲区随时会出现反复。 综合以上因素,吴国的这次远征,战略目的并不会设定在让楚国完全消失上。也就是说,对于江汉平原的攻击,更多的是从根本上打击楚国战争潜力,以让吴国得以顺利的在江淮地区推进自己的势力范围。从吴国攻入郢都后的行为来看,也印证这种战略想法。在纵容伍子胥寻找楚平王的尸体以报家仇时,吴国的军队也没有闲着。楚人在都城所积累的财富被席卷一空,而吴军也看起来并没有让江汉平原的楚人转变为吴国臣民的想法。 可以预见的是,即使没有外援,吴军最终也很有可能会主动退出江汉平原,而将江淮地区作为自己主要经营的对象。只不过让吴军在楚地呆的时间越久,楚国的损失就会越大。因此秦国在楚人的求助下粉墨登场了。 我们知道,秦国所处的渭河平原被称作「 ”四塞之地”,也就是说理论上这个地理单元有东南西北四个出口,如果控制好这四个出口,渭河平原的战略安全便有了保障。其实所谓「 ”四塞”只是虚指,渭河平原与外界沟通的路径并非只有四条,除却我们之前曾经分析到的关陇古道(陇关)、崤函通道(函谷关、潼关)、泾河通道(萧关)以外,在今后的历史中我们还将涉及到数条重要的通道(每一条通道后面都有些经典的故事)。今天浮出水面的就是渭河平原与南阳盆地之间沟通的重要通道——丹江通道。 附:吴楚〈柏举之战〉战役要点示意图 对于丹江通道,可能很多人比较陌生,但如果提到武关,如果你关注中国古代史的话,应该会有些了解。一般而言,每一个重要的关隘都会扼守一条重要的通道,而每一条重要的通道又会连接两个独立的地理单元。而武关所扼守的丹江通道用来沟通的地理单元则是渭河平原与南阳盆地。 从地理结构上来看,这条天然通道沿西北——东南方向穿越秦岭,既然称之为「 ”丹江通道”,那就应当有一条叫作「 ”丹江”的江了。丹江是汉水最重要的支流,发源于秦岭北沿的商山(陕西省商洛市),在南阳盆地的西侧与汉水合流,合流之处则被称之为「 ”丹江口”,现在也成为了那片土地上所建立的城市的名称。 由于水量丰富,地理意义上的「 ”丹江口”现在被筑坝蓄水成为「 ”丹江口水库”,并成为了南水北调的重要源头。由于丹江在到达武关之前,实际上已经向南折转了,也就是说没有完全沿着这条天然通道东行,因此武关的得名是来源于丹江的一条支流——武关河。 至于丹江本身,最迟在战国时期已经具备了通航条件,秦人灭楚之战中很有可能已经得水利之便了,但由于丹江本身是发源于秦岭之上,而并非贯通于渭河平原与南阳盆地之间,因此经由武关的这条陆地通道仍然是渭河平原——南阳盆地之间最为重要的沟通渠道。如果大家希望在地图上寻找「 ”丹江通道”的具体位置,可以参阅312国道,对于现代人来说,将古人所修建的道路扩建为公路是最为省时省力的办法。 丹江通道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无数次重要的作用,最为著名的应该是刘邦与项羽之间的那场竞赛。当项羽还在函谷关前与秦军苦战时,刘邦则已经通过武关抢先进入渭河平原了(武关春秋时叫「 ”少习关”,战国时更名为武关)。 在秦国成为楚国的主要对手后,楚国的防御重点事实上就是「 ”丹江通道”,为此楚人也此也修建了「 ”方城”(。不过在吴楚「 ”柏举之战”后,丹江通道却成为了秦人救援楚国的快速通道。从军事角度看,能够让秦军实地考察一下这条通道的通行程度,也是秦国答应援楚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军在经由「 ”丹江通道”到达南阳盆地后,可以选择沿汉江而下,与楚军在郢都决战,不过这样做并不是性价比最高的战术。最好的办法还是东出方城夏道,至淮河上游操吴军的后路。 只是吴军在打破了楚军的合围计划后,显然也意识到方城夏道的战略威胁了。因此吴军除了继续在郢都寻找楚平王的尸体以外(当然更重要的还有财宝物资),也分兵推进至方城夏道的南端。 最终南下的秦军和楚军汇合后,与北上的吴军在方城夏道的最南端相遇(稷地,今河南省桐柏县),并展开激战。 有了秦国的生力军加入,吴军再也未能延续他们的连胜势头。更为重要的是,在吴国的大后方,越国已经向吴国发起了进攻。如果按照正常的战略思维,吴国其实应该先搞掂这个死对头的。 虽然伍子胥说动了吴王先攻楚,并取得了胜利,但攻楚的成功并不代表就能抵消越国的战略威胁。因此吴国下一步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是解决越国的问题了。对于伍子胥来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虽然未能抓到活着的楚昭王,但能够将杀其父兄的楚平王的尸体挖出来,并打上三百鞭子,大仇也算是报了。 吴楚柏举之战虽然以吴军撤出江汉平原,楚人复国而告终,但它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吴军的这次攻击打破了楚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楚国从此也不再象从前那样,只需将主要精力放北方,它必须时时防备来自东面的地缘威胁了。相关参考
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用了10年時間統一六國,在東方六國的最後幾十年時光裡,他們明明有機會抵擋的住甚至有超越秦國的機會,然而都無一例外被自己錯失了,那麽六國被滅之前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都
1858年5月20日这一天,英、法以清朝未派出“全权大臣”为由,攻占了大沽炮台。26日,英法联军进抵天津。大沽口炮台>清军的败绩,使咸丰帝只能根据英、法的要求,派出东阁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
孙承宗(1563一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河北高阳人,他是明末最重要的军事领袖之一。包括袁崇焕在内的大批将领都是经他一手提拔而成长起来的。孙承宗长相奇特,“铁面剑眉,须髯戟张”,明万历六年(15
孙承宗(1563一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河北高阳人,他是明末最重要的军事领袖之一。包括袁崇焕在内的大批将领都是经他一手提拔而成长起来的。孙承宗长相奇特,“铁面剑眉,须髯戟张”,明万历六年(1578年)中秀才,年仅16...
孙承宗(1563一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河北高阳人,他是明末最重要的军事领袖之一。包括袁崇焕在内的大批将领都是经他一手提拔而成长起来的。孙承宗长相奇特,“铁面剑眉,须髯戟张”,明万历六年(1578年)中秀才,年仅16...
溥仪临终前面目狰狞,嘴里一直喊着三个字,是他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提到溥仪这个名字,相信大家也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是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在他还只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就被推上了皇位。而在当他渐渐的开始熟悉这个皇位的时候,却又被推了下来。更神奇的还在后边,后来日本人来了
她是张爱玲的救命稻草,因出身问题苦等初恋52年,78岁终如愿
张爱玲大家都是知道,她是上世纪著名的一代才女作家。虽然张爱玲从小的命运比较凄惨,但是她也是名门之后。她的祖母的父亲是北洋水师的创建者大名鼎鼎的李鸿章,而祖父也是一代名臣李佩纶。但是这一切在清朝灭亡之后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的前三国之一,实力强大。但是秦国却还是受到了燕国间者苏秦死间齐国之事的影响,先后两次陷入了危机。 第一次危机是秦昭王想要和齐国结盟而起。此事归结起来,还是因为秦昭王
楚、秦两国的恩怨,说来实在话长。历史上就流传着一句话叫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而预言者便是一位在史册中以“南公”留名的楚人,预言的时间,就在楚怀王客死咸阳之后,距离秦亡近百年。公元前226年,当时
前307年,楚怀王派兵包围韩国的雍氏,长达五个月不能攻克。韩襄王多次派使者向秦国求援,但秦国军队一直按兵不动。韩襄王又派尚靳出使秦国,尚靳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说秦国尽快派兵救援。但是宣太后因为自己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