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地理书,曾经怎样改变东亚格局

Posted 世界

篇首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这本地理书,曾经怎样改变东亚格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本地理书,曾经怎样改变东亚格局

《海国图志》。图/图虫·创意 近代中国最后一次当了日本的老师。 未竟之功《四洲志》 油灯下,林则徐紧盯着眼前的地图。1841年,大清周围的局势,宛若一个漩涡,生生地要将乾隆口中的「 ”天朝”吞噬。英吉利、佛兰西、弥利坚、俄罗斯,强国环伺,中英已然一战,他国是否会伺机而动? 自1838年林则徐任禁烟大臣以来,就一直开展着翻译夷作的工作。那时,以低姿态探查夷情、翻译夷文的事情,为国人所不屑,但林公以等同于朝廷大员的高薪,招募了由4人组成的翻译小组,译制了大量的外文书籍和新闻报刊 ,尤其偏好其中与「 ”禁烟”、「 ”洋务”有关的篇章,以便为国所用。林公所为,开创了国人现代翻译的先河。他组织译制的作品中,最重要便是《四洲志》。 吸食鸦片的中国人。图/Wikipedia 与西洋人接触越深,林则徐对各国历史、地理的兴趣也变得越大,恰巧《澳门月报》主编裨治文向他推荐了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林公欣然接受,并将此书的译本起名为《四洲志》。 广州十三行。图/威廉·丹尼尔 《四洲志》是中国闭关锁国二百余年后,第一部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书中共记录了30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政治经济情况。在这里,世界不再以天朝上国为中心,欣欣向荣的西方文明首次进入了中国的视野。 那时的中国人,对西洋的枪炮或许已司空见惯,但对大洋彼岸的人名、地名,却几乎闻所未闻。翻开《四洲志》,书中翻译的一些专属名词,即使对今天的人来说,依然似曾相识。「 ”佛兰西”、「 ”英吉利”、「 ”比特革”(圣彼得堡)、「 ”弥斯西比河”等等,从国家到城市,从山川到湖泊,译者用美丽的文字组合,为这些无意义的名字,添加了写意画般的色彩,引发着读者们的好奇心。 1840年的世界地图(日本版)。图/Wikipedia 《四洲志》的独特之处,在于林则徐发现了那时的世界,对中国已是虎视眈眈。翻开《世界地理大全》,中国、西藏Tibet与Eastcm Tartary(东达达里,即东起库页岛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的中国领土)被并列排开,后两者竟被贯以「 ”中国管理下的外国领土”之名。清朝统治中国已两百余年,西藏与北部边疆是中国领土这一事实,不可动摇。《四洲志》中虽不含清国的介绍,但林则徐在组织翻译中国邻国内容的时候,将Tibet译为「 ”中国西藏”,将Eastcm Tartary译为「 ”黑龙江、蒙古、伊犁等处”。 《四洲志》为国人展现出的,不仅是地理信息,还有一幅前所未有的政治图卷。对于西方新奇的民主体制,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林则徐不吝溢美之词。书中言美国「 ”不立国王,仅设总领”、「 ”国政操诸舆论,所言必施行,有害必上闻,事简政速,令行禁止,与贤辟所治无异”,而原著内容仅为「 ”美国为总统制国家,国中报刊很多”。此种文章,已不是翻译,而是林公欲言之事。 林则徐像。图/图虫·创意 沉甸甸《四洲志》尚未出版,林公已作为朝廷与英庭议和的筹码,被革职发配伊犁。继任者琦善对林则徐翻译外刊的行为嗤之以鼻:「 ”我不似林总督,以天朝大吏,终日刺探外洋情事”。 报国壮志未酬,却身蒙不白之冤。在镇江简陋的驿站中,林则徐巧遇了自己的好友魏源。秉烛夜谈后,愤懑却又清醒的林则徐向魏源坦言,若不了解世界,国事必将日艰。他拿出珍藏的《四洲志》,连同3年来翻译的资料一起,交予魏源,期望友人能够以此为基础,继承他的未竟之功。 1841年1月,在穿鼻洋英军战舰船攻击中国 战舰。图/图虫·创意 国之大者《海国图志》 手捧林公心血,已近不惑之年的魏源,汗流至踵。2年后,一本影响东亚的地理巨著,《海国图志》横空出世。 《海国图志》在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中学历史课本上的考点,「 ”师夷长技以制夷”,便出自这本《海国图志》。可是,以《四洲志》为蓝本,汇集历代史志14种、中外著作70多部的百卷浩繁之作,岂能一言以蔽之。 《海国图志》。 图/Wikimedia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海国图志》是一本世界地理科普书,但对于十九世纪的中国人来说,阅读此书的感觉无异于今人阅读外星人的事迹。 尽管利玛窦、李之藻在明末就创译了「 ”地球”这一术语,但中国人的世界,一直保持着天圆地方的形式。在世界的中心,是被称为「 ”中土”的天朝;世界的秩序,是先进的华夏教导、感化落后的夷狄。《海国图志》开篇点名「 ”师夷长技”,直接挑战了传统华夷之辨的文化价值观,可谓石破天惊。 「 ”师夷长技”何所学?战舰、火器、养兵三者也。 对于战舰,魏源主张设立船厂,造办水师。《海国图志》中刊印了《火轮船图说》等造船资料。作为中国最早的火轮船设计和制造专著,《火轮船图说》完整阐述了火轮船的构造和汽机的原理,针对轮船的重要部件,如轮、柱、传动装置、汽缸、锅炉等,均配套了详细的图纸和说明。 《海国图志》中的火轮图。 图/Wikimedia 对于火器,魏源仔细拆解了铁炮、炮台、火铳、水雷等多样武器,还记述了西洋用炮的测量理论。但之后几十年中,清军炮兵的教育水平一直无法有效提升,对于测量所需数学知识更难以掌握,到了中法战争时期,即便有了先进的火炮,却依然无法发挥全效。 厦门炮 台。图/视觉中国 对于养兵,魏源在分析了鸦片战争中的清军,明明「 ”立于万全之地,进退自由”,却「 ”为一二飞炮惊走”这一情况后,提出「 ”器利”之外,「 ”人和”更为重要。可惜此后洋务运动仅重视器利,最终导致了甲午惨败。 守土御敌、富国强兵之策,如丝线般贯穿于《海国图志》全书之中。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为了知彼,魏源在书中用了最大的篇幅,来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人文、历史等情况。不经意间,《海国图志》成为了第一部由中国人撰写的世界地理全书,许多现代理论、科学方法都自此被引入中国,其自成体系的术语翻译,多数被后人所继承。 《海国图志》中的荷兰地图。 图/Wikimedia 鸦片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对于大清的敌人英吉利,魏源给出了最为详细的描述。除了历史、地理、气候、经济、宗教、人口等基础信息外,大到官员制度、军队实力、政事模式、殖民体系、中英贸易,小到王宫岁用、重要建筑等,都有着详尽的记载,甚至精确到了每月兵饷数额的地步,只盼有朝一日中国能一雪前耻。 《海国图志》中的英国地图。 图/Wikimedia 浩瀚星辰最能激发人们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渴望,天文体系也是西方科学中的集大成者。太阳系、天体运动、地圆证明、日月食,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理论与现象,在全新的西方科学体系的阐释下,挑战着中国人的大脑。通过《海国图志》,哥白尼的日心说第一次传播到了中国。 中国人曾航行在辽阔的大洋之上,穿梭于大洲之间,并完成过自己的世界地图。魏源参考香港「 ”英夷公司”制的《大宪图》,采用西方先进的海洋制图法,制作了世界各国地图74幅,在其中加入了中国传统地图中所没有的经纬机制,让内容从写意变得精准。自清朝锁国二百年来,国人眼中的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再次变得清晰起来。 《海国图志》中的欧洲全图。 图/Wikimedia 新学的传入,需要新的词汇,包括「 ”赤道”、「 ”温带”、「 ”热带”、「 ”南北极”、「 ”经度”、「 ”纬度”、「 ”五大洲”、「 ”日蚀”、「 ”天体”、「 ”海王星”在内许多耳熟能详的词汇,皆为魏源所创。在创造新词的同时,魏源还专注于用「 ”者也”的方式做概念解释。《海国图志》首次用中文归纳了地理的概念,并区分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定义,这种概括性的总结,已不是单纯的翻译所能达到的高度。 《海国图志》中的世界地图。 图/Wikipedia 《海国图志》一书的编写过程,是魏源认识西方、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蜕变过程。从战争失败的愤怒,转为对富国强兵的理性思考,身处扬州的魏源,与偏居伊犁的林则徐,两人视觉的焦点,无不落向了大洋彼岸广阔的天地,开眼看世界的两个人,在学习西方这一点上,产生了一种默契。 冷遇与至宝 1843年,在扬州首次刊印成册的《海国图志》,并没有获得期待中的掌声,「 ”张外夷之气焰,损中国之威灵”,士大夫对此书嗤之以鼻。当时的中国,还天真地把鸦片战争所带来的耻辱,视作一场「 ”夷狄边患”。 扬州/何园。摄影/清溪 1958年,时任兵部右侍郎的王茂荫上书咸丰皇帝,建议将《海国图志》五十卷本刊刻重印,以便公卿、八旗学习,防止出现「 ”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之可御”的窘境。但此奏折如石沉大海,无人问津。 可叹《海国图志》,在中国仅勉强刊印千余册,随即销声匿迹。 相比在中国受到的冷遇,在一海之隔的日本,《海国图志》却被当做东瀛至宝备受追捧。 江户幕府的权力中心江户城。图/Wikipedia 「 ”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在「 ”华夷”、「 ”天下”的世界观上与中国一脉相承,自十七世纪以来,它一直坚持着锁国政策。 1851年,长崎海关官员向井兼哲在阅读中国商船亥二号所携带的《海国图志》时,发现书中有介绍天主教的文字。自1587年起,日本就禁止天主教的传播,因此,向井兼哲以违禁品的名义将其没收,献于幕府。一年后,美国人佩里驾驶战舰突然造访江户,史称「 ”黑船事件”。黑船的到来,惊醒了日本,《海国图志》作为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一时间被日本各界志士视若珍宝,洛阳纸贵,数次加印后依然供不应求。 佩里登陆日本。 图/Wikipedia 明治维新的理论奠基者吉田松阴,将《海国图志》列为自己创办的松下村塾的教材,培养出诸如久坂玄瑞、高杉晋作、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木户孝允、井上馨等明治维新中的巨擘。 吉田松阴的老师,佐久间象山,被誉为「 ”日本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他也十分赞同魏源「 ”以夷制夷”的主张,由衷地称呼魏源为自己的「 ”海外同志”。 吉田松阴像。 图/山口县文书馆 与佐久间象山齐名的横井小楠,在阅读了《海国图志》后,写下「 ”当今航海大开,成不可拒纳诸国之时势”的词句,称书中描写的美国政治制度「 ”可比禅让”,华盛顿为「 ”白面尧舜”,他就此提出的「 ”两院制度”,成为维新后明治政府的架构。 日本海军的缔造者胜海舟,在阅读了《海国图志》后,深受启发,开始着手创建现代海军、培养人才,成为了幕府中的开明派。当时有主张攘夷的武士坂本龙马前来刺杀,胜海舟对他说「 ”你先听我讲,等我讲完了可以再杀我”。当坂本龙马听胜海舟讲述了《海国图志》中所描绘的世界后,也成为了开国论者,并在未来创建了「 ”龟山社中”与「 ”海援队”发展贸易,促成了「 ”萨长同盟”、「 ”大政奉还”等重要历史事件。 坂本龙马像。 图/Wikipedia 1862年,喜爱中华文化、仰慕中华文明的维新志士高杉晋作,在上海留下了「 ”使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度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的感叹。 下关功山寺高杉晋作起事像。摄影/张雨晨 为何《海国图志》在中国沉沦,而在日本盛行? 当清国败于英国之时,最先警醒的,是邻国日本。日本以遣唐使般的拿来主义精神,面对西方的船坚炮利,对西方外来文化求知若渴。没有强大的中央集权的日本,启蒙、维新、开国,阻力都要比中国小得多。 日本的官僚与武士,代代相传,没有科举,但也正因如此,东瀛的知识分子无需苦读圣贤之书以博取功名。遥想明代宋应星著书《天工开物》,开篇即曰「 ”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在中国,《海国图志》,与科举、升官无关,谁会去看? 北京地铁14号线壁画天工开物。图/图虫·创意 国运沉浮,恐非一人之力可决也。 通过《海国图志》,日本志士们了解西方,接纳西方,学习西方,甲午之后,一跃成为世界强国。 重拾《海国图志》 1857年,杭州的东园,不得志而遁入空门的魏源于安静中去世,此时的清朝,正深陷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泥潭之中。 4年后,恭亲王奕忻所创办的军械局落户安庆,以「 ”自强”、「 ”求富”为宗旨的洋务运动就此展开。此时的中国市场上,已难觅《海国图志》的踪影。在倾心于西方坚船利炮的洋务派的带领下,中体西用成为了主流。甲午一战,坚持「 ”中体”的清国败给了全面「 ”西化”的日本,洋务运动也就此戛然而止。 山东威海甲午战争纪念馆。 图/视觉中国 备受打击的中国知识分子们,此时又回想起了《海国图志》这份瑰宝,也看到了这本书给日本所带来的改变。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界思想变迁之大势》中颇有深意地指出:《海国图志》作为经世之学,开阔国民眼界,在国内却被束之高阁,但日本的佐久间象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等人,皆为此书所激刺,间接引发了明治维新,同样一本书,在两个国家,待遇实在是不一样啊。 改革开放时期,春潮涌动下的学者们,「 ”重新发现”了这本尘封已久的旷世之作。史学家感叹于魏源「 ”空谷足音、独迈千古之举”的魄力与胆识,地理学家则关注于书中各国地图的制法与内容,很多书中流传下来的地理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魏源之名被收录于中学历史课本中,成为中国历史的骄傲。 江苏省美术馆,市民在参观南师易春辉的雕塑作品:魏源与《海国图志》。图/视觉中国 如今,《海国图志》的故事已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段秘话,现代人眼中的世界,较历史任何时期都更加清晰。当我们重新开卷这本百卷巨著的时候,重拾的,不仅有尘封的记忆,还有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求知之心。 参考资料 《林则徐与魏源合论》 罗超 《海国图志》 魏源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梁启超 《国家的启蒙》 马国川 《游清五录》 高杉晋作 - END - 文丨张雨晨 编辑丨苏小七 排版丨张雨晨 封图丨 Wikipedia

相关参考

中国古代历史成就

一、中国古代历史的成就《红楼梦》的了不起是因为它对女性的尊重,而前提便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对人性的束缚,曹雪芹通过这本书想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寻求新的改变,这本书便是对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制度对人类迫害

叶蓁是否存在于历史上

1.华胥引里叶蓁,苏誉,君玮等所有人我看过这本书,不过时间好像蛮久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本书。唐七是首先在九州世界上连载的,主要的一些设定都来自于九州的设定,国家、地理等等,抛去了法术体系什么的。估

中国历史上唯一白人王朝

大家知道,东亚地区可以说是黄种人的大本营,现代东亚地区的所有国家,无论是中日韩,还是蒙古乃至在地理上已经算是东南亚的越南和缅甸等国,其实主体民族都是黄种人。但在历史上,东亚地区也曾经有过一些白种人或者

没有改变中东的政治格局,却改变了西欧历史

11世纪末,在罗马教廷的鼓吹下,西欧各国封建主发动了对中东地区伊斯兰国家的「”圣战”,史称「”十字军东征”(1096年—1270年)。该战争的目的是在于收复基督教的圣地——耶路撒冷。这场战争断断续续进

史上第1位吴王,死前留下遗嘱,将春秋格局改变?

史上第1位吴王,死前留下遗嘱,将春秋格局改变?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吴王是古时候普遍的封爵,在历史上出現过很多知名的吴王,例如春秋的夫差,三国的孙权,元末的朱元璋。追本溯源,最初的吴王是

一个扩张的帝国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这样一个人口规模肇端于明清之时。人口数量的增长持续地改变着中国的社会地理格局。成百上千万的人口从东部「”新月地带”朝四川,西北,福建、台湾三个方向迁徙。人口迁徙造成饮

这本书,影响了康熙一生……

自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旋律,历朝历代几乎都遵循着儒学的思想理念操纵国家机器。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者虽是早年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满洲人,但

秦朝灭亡最大的原因,只因当地人民没有熟读这本书

秦朝灭亡最大的原因,只因当地人民没有熟读这本书?秦始皇带领部下横扫六国,完毕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盘据紊乱的场面,建立起中国史乘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今后中国社会开端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秦始皇可谓是&ldquo

中华上下5000年读了这本书的感受和启示是什么?

我国已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了,这本书追随历史发展轨迹,触摸五千年文明脉搏,讲述了我国五千年的巨大变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从远古时代到封建文明极度繁荣的明清时代,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

蒋介石身边的诸葛亮,他若不早死,或将改变历史格局

喜欢看三国演义的就知道,诸葛亮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一张出师表,更是让刘备看到了未来道路发展的方向,最终建立蜀国。然而有这么一位人,因为才智双全,被蒋介石夸赞为诸葛亮再世,称他是自己的卧。蒋介石虽然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