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和亲——何以汉唐时的寻常事,到了宋明就视若蛇蝎

Posted 公主

篇首语:人若是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小议和亲——何以汉唐时的寻常事,到了宋明就视若蛇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议和亲——何以汉唐时的寻常事,到了宋明就视若蛇蝎

和亲,也可以称为「 ”和戎”或是「 ”和蕃”,是古代不同政权之间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因为和亲大多数发生在汉人王朝与周边四夷之间,而且基本都是汉人闺女远嫁异族,再加上宋明理学持之以恒的大力抨击,所以这是个一提起来就让人百感交集,很容易会让人产生诸如屈辱、失败等郁闷情绪的词汇。即便是在文化多元、风气开放的今天,仍有许多人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普遍对和亲持否定态度,认为和亲是一种丧权辱国的投降政策。而在学术界则普遍认为和亲是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维持友好关系的一种策略,促进了民族间的和解、交流与融合。 与传统观念相反的是,史上越是热衷于和亲的越是强大的朝代 先不提和亲政策的是非之分,回顾历史我们却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汉唐这两个被普遍公认为是华夏王朝史上不可逾越的巅峰朝代,正是对于异族态度最为包容、和亲政策使用得最频繁的时期之一(分别达到17次和19次);而在面对周边强邻的态度和策略截然相反的两个王朝——宋和明,却几乎没有一例的主动和亲事件发生。 然而让人遗憾的现实是,在根本不把和亲当成什么大事的汉唐两朝,虽然都曾被边患所扰,但最终都以极为强悍的手段解决掉了外敌,并开疆拓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辉煌而不可磨灭的印记;秉持文化优越论、将和亲与伦理道德挂钩并厉行禁止的宋朝先后两次亡于异族;而在事实上坚持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政策的明朝,最终也被没完没了的异族入寇拖垮了国防和财政,成为其最终亡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先来说说和亲的起源。 关于和亲的起源,班固认为「 ”昔和亲之论,发于刘敬”(《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第六十四下》),司马光也赞同班固的看法:「 ”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第四》)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和亲始于西汉——汉高祖刘邦主使、建信侯刘敬经手,随便找了个「 ”室女翁主”冒充鲁元公主就把冒顿(音「 ”墨读”)单于给糊弄过去了。 即便在白登吃了大亏,刘邦依然不改无赖本色,在和亲一事上坑了冒顿一回 其实和亲这种事是我们的祖先在好几千年前就玩滥了的小把戏,哪轮得着总耍无赖的刘邦拔得这个头筹? 《周礼·秋官·司寇第五》就有载:「 ”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傅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不过这里的「 ”和亲”指的是华夏与蛮夷间的修好活动,并没有姻亲关系。与之类似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 ”中行氏以伐秦之役怨栾氏,而固与范氏和亲”(《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也跟嫁闺女、娶媳妇无关,就是单纯的结盟修好。 当然在先秦时期跟嫁娶有关的和亲例子更多。 比如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喾就非常大公无私的把自己的婚姻生活搞成了外交活动——四个老婆分别来自不同的戎狄部落: 「 ”帝喾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女,曰姜嫄,生后稷;次妃有娀氏女,曰简狄,生卨;次妃陈丰氏女,曰庆都,生放勋;次妃娵訾氏女,曰常仪,生帝挚”(《文献通考·卷二百五十三·帝系考四》) 夏朝则非常重视与东夷的联姻交好,相传禹就娶了东夷壁山氏的女娇为妻,太康失国后,仲康也给儿子相娶了有仍氏女后绪,而后绪生下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少康。可以说夏朝能够复国东夷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此后夏后帝族与东夷有仍氏和有萃氏保持了长久的姻亲关系,而且这一传统一直持续到了其后商、周两朝。除了东夷,居于江淮流域的九夷(九侯)和位于西北的戎狄部落也是中原政权的主要姻亲融合对象:「 ”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史记·殷本纪》)「 ”吾闻姬、姑藕,其子孙必蕃。姑,吉人也,后稠之元妃也。”(《左传·宣公三年》)——这里的「 ”姑”据考证是居于今天甘肃灵台的密国。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夷是最早融入华夏的「 ”四夷”之一,和亲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和亲成了处理和解决诸侯国间各种关系的一种常用手段。比如用和亲掩饰军政意图——「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韩非子·说难第十二》)于是失去戒备的胡国被郑国一战而定。勾践灭吴之前,也是先送上西施等越国美女,使得夫差沉迷其中而荒废国事,最终被勾践复仇成功;再比如小诸侯国依靠和亲以图存——纪国为了抵御齐国的侵略,先后与鲁国和周王室联姻,最终凭借两位亲家的面子与齐国在黄地会盟讲和,暂免覆国之忧;至于大诸侯国间和亲这种手段用得就更多了——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晋国为了扩张势力联姻于秦(「 ”秦晋之好”的成语便源于此)。后来秦晋交恶、秦楚联姻之后,晋国又嫁女于吴国,于是吴国遂成楚国心腹大患。 在今人看来,无论是东夷、九侯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都是华夏一脉,这种姻亲关系不应以和亲论之,其实不然。且不论上古的三苗、东夷、九侯等部族在当时的华夏人眼中就是名副其实的「 ”夷狄”,就连那些名义上臣属于「 ”周天子”的诸侯国,也因为长期的征战与隔阂,在典章制度、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类似于今天的欧洲),彼此间缺乏认同感和同一心——如果我们今人有机会穿越过去,大肆宣扬什么燕齐同出一脉、晋楚共属一族、刚在长平被斩尽了举国青壮的赵国与虎狼之秦其实有着同一位祖宗……谁能设想一下这位倒霉蛋的下场?就算没被官府抓起来砍头,也得被围观百姓生吞活剥喽! 所以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就忙不迭的大搞「 ”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结果还是被六国遗民搞得二世而亡。而只有在国祚绵长而且始终保持着大一统局面的两汉之后,才有了「 ”汉人”这一普遍的族群认同,而不再有像「 ”秦人”、「 ”楚人”、「 ”齐人”这样根本性的差别。 「 ”汉人”这一称呼因汉朝而得名,在此前一般称「 ”华夏”或「 ”诸夏” 因此先秦时代的这种联姻关系,也应属于和亲之列。 不过自汉以后,随着宗族关系、尤其是父系血缘关系逐渐被看重以及男尊女卑观念的盛行,和亲的形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与之前随意的娶来嫁去相比,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开始认为把闺女嫁到周边四夷去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明媒正娶一个异族媳妇进门、混淆了自家纯正高贵的血统,这可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当然跟异族美女随便开心一下倒是没人拒绝,比如历朝历代都很受欢迎的「 ”胡姬”)。 所以从西汉开始到清朝结束,中原王朝与四夷间的和亲活动一直持续了2千多年(见下表)。 相比于汉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对于和亲的态度更加开放,效果也更好 再来对比一下汉唐与宋明时期的和亲政策。 1、西汉——几乎是有关和亲的屈辱情绪的全部来源。 西汉立国之后,立刻面对来自北方匈奴的强大压力。公元前200年,韩王信(不是当淮阴侯那个)勾结匈奴入寇,汉高祖刘邦迎战,在著名的「 ”白登之围”中战败。从此,西汉的数代皇帝为解决匈奴之患开始采取韬光养晦、休养生息的策略,「 ”和亲”便成为笼络匈奴、维护边境安宁的主要手段。直到60年后,汉武帝以军事手段代替有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彻底解决了匈奴的威胁。 西汉一朝共发生了和亲事件17次,其中10次发生在这一屈辱而又无奈的时期,汉武帝时与乌孙的2次和亲也是为了夹击匈奴。但西汉初年的和亲大体是失败的,没有达到阻止匈奴人入寇劫掠的预期目的不说,还使匈奴人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和物资,助长了他们的贪欲。 西汉初期的和亲虽然大多出于被动无奈,但也开创了以「 ”宗女”冒充公主骗「 ”老外”的先河 但是设想一下,若是善于使奸耍赖的流氓无产者刘邦化身成死硬派的倔老头朱元璋,坚持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跟匈奴人死掐到底的话,那么国力孱弱的西汉面临的局面将是持续的流血、持续的消耗。如此一来,即便汉武帝刘彻再雄才大略,又能掏出多少家底给卫青、霍去病们扬威域外、封狼居胥? 汉武帝之后,汉匈关系完全颠倒,汉宣帝时期,匈奴王还得把儿子送到长安当人质,此时发生的几次和亲,更多的是具有赏赐、安抚性质,与汉武之前大相径庭。 班固曾对西汉的和亲政策做过如下总结: 「 ”自汉兴以至于今,旷世历年,多于春秋,其与匈奴,有修文而和亲之矣,有用武而克伐之矣,有卑下而承事之矣,有威服而臣畜之矣,诎伸异变,强弱相反,是故其详可得而言也。昔和亲之论,发于刘敬。是时,天下初定,新遭平城之难,故从其言,约结和亲,赂遗单于,冀以救安边境。孝惠、高后时遵而不违,匈奴寇盗不为衰止,而单于反以加骄倨。逮至孝文,与通关市,妻以汉女,增厚其赂,岁以千金,而匈奴数背约束,边境屡被其害……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奋击之威,直匈奴百年之运,因其坏乱几亡之厄,权时施宜,覆以威德,然后单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称藩,宾于汉庭。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大体出于《后汉书·南匈奴传》。而在更靠谱的《汉书·元帝纪》和《汉书·匈奴传》中,都没有昭君不屑贿赂画工、因积怨自愿请行、元帝一见惊为天人,最后砍了画工脑袋泄愤的记载,只是说「 ”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而此事发生的背景,是匈奴呼韩邪单于三次进长安朝觐,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而昭君嫁到匈奴之后,被封为「 ”宁胡阏氏”(阏氏,音「 ”焉支”,意思是王后),据说日子过得也不错。 作为一名普通的掖庭宫女,远嫁匈奴其实并不是个很坏的结果 2、唐朝——如果有什么是一顿拳脚解决不了的,那就嫁个闺女过去。 与西汉专注于匈奴和亲不同,唐朝的和亲对象五花八门,最著名的是吐蕃,其他还有吐谷浑、契丹、奚、回纥等,偏偏就没有老对头突厥。 通常只有表现很乖的蛮夷才有资格做唐朝皇帝的女婿 也许是受300年胡风熏陶,也许是受李唐皇室那说不清道不明的血统来源影响,唐朝的对外政策既强硬又不失圆滑。简单说就是打得过就往死里揍,比如对突厥,一直揍到跪在地上叫爸爸为止;打不赢也输不掉的,比如吐蕃——你打进我家醉氧、我打进你家缺氧,干脆咱们别再遭这个罪,高高兴兴做翁婿好了;至于那些老实巴交的、卖力效命的,也不妨嫁个闺女过去鼓励一下,比如吐谷浑、契丹、奚、回纥什么的。 有唐一朝,似乎从来没把和亲当成什么大事,既没有汉朝时那么强烈而直接的政治动机,也没有宋明时期对和亲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贞观之治到安史之乱前,初唐极盛时期国泰民安、四夷宾服,唐太宗到唐玄宗仍然对外和亲11次,占到了唐朝和亲事件总数的六成。而安史之乱后大唐中衰至灭亡的150年间,则和亲了8次(其中两次为仆固怀恩嫁女),还有一次因唐懿宗反悔未成,另一次还是回纥英武可汗的毗伽公主嫁到了大唐。剩下的4次,则和亲对象都是与唐关系一直友好,而且数次出兵替唐平乱的回纥。 也就是说,在唐朝强盛的时候,根本不在乎和亲这回事。而等到实力衰弱时,则对和亲对象则苛刻得多——如果关系不够硬、卖力不够多,根本甭想当唐朝皇帝的便宜女婿。 唐朝最著名的和亲当属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有人说文成进藏是后来吐蕃三破长安之祸源,其实是胡扯——吐蕃之勇在于野蛮而非文明 文成公主虽然只是李唐的远支宗女,但也不是吐蕃赞普想娶就能娶到手的。唐太宗先拒婚,使松赞干布以为吐谷浑从中作梗,于是这个第三者被吐蕃人揍了个七荤八素。松赞干布因此骄狂,唐太宗马上出兵教他做人,等把他收拾老实了才许之以文成公主。因为出嫁的场面十分宏大,加上公主对于吐蕃恶俗十分嫌弃,所以松赞干布在自惭形秽之下赶紧给老婆重筑新居,并努力学习中国文化: 「 ”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许。使者既返,言于弄赞曰:‘初至大国,待我甚厚,许嫁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有相离间,由是礼薄,遂不许嫁。’弄赞遂与羊同连,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遁于青海之上……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又谓其属曰:‘若大国不嫁公主与我,即当入寇。’遂进攻松州……太宗遣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营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以击之。进达先锋自松州夜袭其营,斩千余级。弄赞大惧,引兵而退,遣使谢罪。因复请婚,太宗许之。弄赞乃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自余宝玩数百事。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自亦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这才是典型的唐之和亲。 3、宋朝——割地赔款好说,灭了我也不是不行……想和亲?没得商量! 今天我们翻遍宋史,也找不到一个对外和亲的例子,这并非是大宋的公主长得丑、没人看得上,而是宋朝的士大夫们可以接受割地、赔款和纳贡,就是接受不了和亲。 对于宋朝、尤其是北宋来说,交保护费是常规操作,根本没啥心理负担,但和亲却坚决不行 比如在庆历增币这一宋辽争端中,辽兴宗曾向宋提出以和亲、增币代替割地的要求时,宋朝君臣的答复是允许增币,甚至委曲求全的答应将岁币由「 ”赠”改「 ”纳”(等于认同向辽纳贡),但依然强硬的拒绝和亲: 「 ”(辽臣刘)六符曰:‘吾主耻受金帛,坚欲十县,何如?’(富)弼曰:‘本朝皇帝言,朕为祖宗守国,岂敢妄以土地与人。北朝所欲,不过租赋尔。朕不忍多杀两朝赤子,故屈己增币以代之。’……明日,契丹主召弼同猎,引弼马自近,又言得地则欢好可久。弼反复陈必不可状,且言:‘北朝既以得地为荣,南朝必以失地为辱。兄弟之国,岂可使一荣一辱哉?’猎罢,六符曰:‘吾主闻公荣辱之言,意甚感悟。今惟有结昏可议耳。’弼曰:‘婚姻易生嫌隙。本朝长公主出降,赍送不过十万缗,岂若岁币无穷之利哉?’……及至,契丹不复求婚,专欲增币,曰:‘南朝遗我之辞当曰献,否则曰纳。’……朝廷竟以纳字与之。”(《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 对于宋人来说,可以缴纳岁币,但是拒绝和亲;可以纳贡,但是不能纳女;可以称臣、称弟、称侄甚至当乖孙子都行,但就是不肯当老岳父…… 究其原因,在于宋人虽然文弱、不擅武事,但是经济发达,随手扔给蛮夷的那点钱不过是毛毛雨。而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宋人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尤其是理学盛行之后,对「 ”夷夏之防”极为看重和警惕——打不过人家这种事情,正人君子们只有干瞪眼,只好把注意力都放到严防死守自家闺女的身上。 不过靖康之变后,许多皇室女眷被金人俘虏,仅史书中记载的就有十几位宋朝公主被迫沦为金国贵族姬妾,甚至被虐待致死。虽然这不属于正式的和亲,却比和亲更加屈辱。 看看这些高贵的宋朝公主的下场,就知道为啥宋人对「 ”靖康耻”恨得咬牙切齿了 而宋朝也当之无愧的成为中国王朝史上外交智慧和手段最为拙劣、甚至到了弱智程度的朝代。 4、明朝——和亲是什么?不存在的! 有关明朝诸如「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类的说辞不管是否确有其事,但大体算得上事实。不管史实如何、效果怎样,有明一代确无一例和亲事件发生。 明朝的对外政策与之前的历代王朝不同,既无汉朝的忍辱负重以图后报,也无唐朝的兼容并蓄,阴招阳谋层出不穷,连跟同样面对严重外敌威胁的宋朝也不一样。明朝的对外政策只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怼——打得赢就往死里打,打不赢就全面设防、拼命的堵,因此明朝一直被一些民族情绪强烈的朋友所赞赏。 成熟的外交政策应该是圆滑变通的,一味的怼固然看起来很爽,但效果可能会让人很不爽 不过凡事无绝对。当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瓦剌人抓了俘虏,侍讲学士周叙就向当时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建议跟瓦剌和亲以换回英宗: 「 ”君父之仇不共戴天,殿下宜卧薪尝胆,如越之报吴。使智者献谋,勇者效力,务扫北庭,雪国耻。先遣辩士,卑词重币乞还銮舆,暂为君父屈……若能即返圣驾,则结好和亲,世世利赖。”(《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二·正统十四年九月》) 不过周叙显然找错了汇报对象——朱祁钰恐怕巴不得瓦剌人赶紧干掉朱祁镇,他好名正言顺的继任为帝——还和亲?和你个大头鬼! 万历年间明军入朝跟日本打了一仗。战后双方谈判,丰臣秀吉提出的七项条件中的第一条就是迎娶明朝公主为天皇皇后——本子当然是在异想天开,结果除了被明人当成笑话,还害得中间人沈惟敬被砍了脑袋。 反正一句话——不管是你想娶还是我想嫁,和亲这种事在大明朝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关于和亲的几个基本事实。 1、关于和亲的负面评价,大多源于西汉初年韬光养晦的时期,以及宋明之后那些秉承「 ”文化优越论”的士大夫群体的观点。 这个前文讲过,在此不复述。 2、历史上中原王朝在对外关系上处于强势地位时,往往对和亲的态度更包容。 比如汉武帝反击匈奴之后;比如把四方强邻揍了个遍的隋朝,短短38年和亲6次;比如初唐盛世;比如打下疆域最大的元、清两朝,也是和亲进行得最频繁的时期。 此时和亲更多的是作为「 ”天朝上国”恩赐给弱小邻居,让他们继续变得很乖的一件礼物而已。 3、当中原王朝处于分裂状态时,也是和亲发生比较频繁的时期。 比如永嘉之乱后到隋统一,不到300年间有史可载的和亲就发生了16次;五代十国70多年间,和亲发生了7次。 这时候的和亲大多是为了「 ”攀亲家”拉关系、「 ”团结一大片,打击一小撮”,最终目的除了强大,就是自存。 4、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对和亲的态度更宽容,也更善于使用这一手段解决边患问题。 元朝统治中原不过97年,和亲了38次,而且对象包括汪古(突厥)、畏兀儿、高丽、吐蕃等,有元一朝几无边患;而把和亲这件事玩到了登峰造极的还属清朝,以至于数量多得没法统计:到乾隆末年下嫁到蒙古外藩的就有70多人;到了道光年间,仅科尔沁达尔汉王旗下有公主子孙台吉、姻亲台吉2000人,土谢图王旗下公主子孙台吉500余人,敖汉旗下有600余人,巴林旗下有170余人等等。 桀骜不驯了近500多年的蒙古人在清朝以后变得服服帖帖,以和亲为主的同化手段功不可没 「 ”我大清”的结局很惨,到现在也被骂得体无完肤。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仅在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上的策略与手段,清朝堪称集古今之大成,没哪个朝代比得上。 5、在和亲嫁女这件事上,汉人往往都是大骗子。 从西汉到五代十国,有史可载的中原汉人王朝一共嫁了46位公主到少数民族政权或者异国,不过其中货真价实是皇帝女儿或妹妹的,只有14位。而这14位中的8位还是在汉人政权之间互嫁——因为大家都是玩同一个套路的,实在不太好骗…… 剩下的虽然大都也号称公主,但史书所载的不是「 ”宗女”,就是外甥女、侄女,甚至还有给宫女安个公主的名头拿来凑数的(比如王昭君)。反正那些番邦外夷大都质朴憨实,非常好骗……相反像元、清等少数民族政权在这方面信誉非常良好,嫁出去的大都是正牌的公主,如假包换。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 宋朝的建立标志着因科举制而兴起的士大夫阶层,在实际上控制了国家政策的走向。尤其是理学的兴起、与北方游牧民族战争的屡屡失败,使得「 ”夷夏之防”不断被强调和重视,打断了自汉朝以来对外族开放包容、不断交流融合的进程,汉夷矛盾逐渐尖锐,也直接导致了元、清两朝的入主。 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尚武精神的退化,是导致汉人王朝对于和亲态度大变的重要原因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主流舆论对和亲的评价逐渐趋向负面。在强烈的此贵彼贱的民族偏见下,认为与夷狄结亲是奇耻大辱,宁可赔钱也不能赔夫人,当然是不会去联姻的。于是和亲盛于汉唐,而在宋明两朝绝迹——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因为(尚武精神退化造成的)军事失败积累而产生的自卑情绪在作祟,更是一种文化的封闭、文明的倒退。 就像当代的涉外婚姻,从普遍的负面评价,到如今的习以为常——这当然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一种进步。

相关参考

刘彧是被撑死的吗 宋明帝刘彧介绍

宋明帝刘彧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刘彧就是南朝宋国的一位皇帝。刘彧身为皇族之后,在自己的哥哥宋孝武帝时期,曾在很多重要的职位历练过,包括京城中的一些军队职位。刘彧像宋孝武帝对于自己的兄...

刘彧是被撑死的吗 宋明帝刘彧介绍

宋明帝刘彧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刘彧就是南朝宋国的一位皇帝。刘彧身为皇族之后,在自己的哥哥宋孝武帝时期,曾在很多重要的职位历练过,包括京城中的一些军队职位。刘彧像宋孝武帝对于自己的兄...

南朝宋明帝刘彧为何患有终生不育的毛病

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刘彧就是南朝宋国的一位皇帝。刘彧身为皇族之后,在自己的哥哥宋孝武帝时期,曾在很多重要的职位历练过,包括京城中的一些军队职位。宋孝武帝对于自己的兄弟都是严加防范,...

南朝宋明帝刘彧为何患有终生不育的毛病

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刘彧就是南朝宋国的一位皇帝。刘彧身为皇族之后,在自己的哥哥宋孝武帝时期,曾在很多重要的职位历练过,包括京城中的一些军队职位。宋孝武帝对于自己的兄弟都是严加防范,...

历史上珍妃坠井真是慈禧所为吗? 蛇蝎心肠

...女卑”的社会,嫔妃只是皇帝传宗接代的工具和宫廷宴会时的陪衬,很少能够有机会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意识。然而,在清朝末年这个内忧外患的年代,却出现了一位富有叛逆精神、敢于与5000年封建礼教作斗争的妃子,她就...

历史上珍妃坠井真是慈禧所为吗? 蛇蝎心肠

...女卑”的社会,嫔妃只是皇帝传宗接代的工具和宫廷宴会时的陪衬,很少能够有机会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意识。然而,在清朝末年这个内忧外患的年代,却出现了一位富有叛逆精神、敢于与5000年封建礼教作斗争的妃子,她就...

从越南历史上和亲制度,看安南国不断南进蚕食占城真腊开疆拓土

和亲是封建时代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产物,曾经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汉唐时期为了缓和与边疆政权的关系,频繁对外和亲。封建王朝时期,和亲制度的确为封建王朝带来许多好处,以和平方式缓和矛盾,以稳定局势发展国强盛扩

从越南历史上和亲制度,看安南国不断南进蚕食占城真腊开疆拓土

和亲是封建时代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产物,曾经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汉唐时期为了缓和与边疆政权的关系,频繁对外和亲。封建王朝时期,和亲制度的确为封建王朝带来许多好处,以和平方式缓和矛盾,以稳定局势发展国强盛扩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小议如何在普通初中推进历史新课改

内容摘要:初中历史新课改推行数年之后,成果巨大,但是对于普通初中来说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难题。本文在对初中历史新课改中教师、学生、理论工作者情况的分析基础上,对提出历史新课改提出了几点建议,思考使普通中学

历史上汉唐所谓的盛世中兴,真的只是皇帝的自吹自擂吗

我相信大多数中国的人们应该都是以汉唐为骄傲的,我们就以这2个时代的盛世和中兴,来说说盛世和中兴,是否是真的只是皇帝的自吹自擂呢?汉时的盛世和中兴一、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