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史上的一件悲剧,至今不知死了多少人,但知道的人却不多
Posted 铁路
篇首语:人生于世,委屈在所难免,消化了就是成长的动力,消化不了就会变成脾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铁路史上的一件悲剧,至今不知死了多少人,但知道的人却不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铁路史上的一件悲剧,至今不知死了多少人,但知道的人却不多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或重大、或悲惨、或荣耀的历史事件,也有无数被淹没在「 ”大事”中的「 ”小事”,被史官们忽视,被历史的洪流冲刷。 中国铁路史上就有这样一件悲剧,不应该被历史遗忘。 津沽铁路,是中国历史上较早修成的铁路之一,起点为天津终点为塘沽,由伍廷芳主持的津沽铁路公司于1887年修建,1888年通车,中国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曾参与修建。 到1889年3月27日深夜,英国伦敦的《标准报》编辑部收到了一则来自上海的电讯:中国天津至大沽的铁路(津沽铁路)发生了一起「 ”灾难性的”火车相撞事故,伤亡惨重。接到消息后,他们觉得这是一个重大新闻,于是,该报社就立刻刊发了。 或许是因为当时的清朝有太多所谓的重大事件,或许是因为人们总是选择性地忽视负面报道,这件交通事故仿佛并没有引起国民的视线,甚至于,在很多史书上都没有记载这一事件。但实际上,这场事故却是中国铁路交通史上的首次重大事故,对于中国的铁路发展来说意义深远。 今天,我们就来真实地还原一下这次铁路事故。 1889年3月25日夜晚,两列火车在津沽铁路军粮城站迎面对撞,剧烈撞击引发了大火,造成了数十人伤亡,其中,不少人被大火活活烧死,现场十分惨烈。造成这一重大灾难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一系列的违章操作成为了车祸的导火线。 3月25日傍晚,按照列车行次表,会有两列火车在军粮城交汇。军粮城位于天津市东丽区,唐代为了防止北方的游牧民族突袭,在这里屯兵,转运军粮,因此得名。津沽铁路从军粮城中间穿过,是京畿交通的要道。 这两辆列车,其中一辆从天津开往塘沽,被媒体简称为「 ”天津火车”,这辆列车是一列客车,共有4节车厢,司机是个英国人,叫贾维斯(Jarvis)。 另一辆列车从唐山开往天津,中间经过塘沽,媒体报道时简称为「 ”塘沽火车”。这是一辆货车,车上主要装载的是一些煤矿、砂石等,最后,留了一节客车车厢。 「 ”天津火车”的发车时间是下午4:35,「 ”塘沽火车”的发车时间是下午4:40,两辆列车相向驾驶,按照规定,两车将于5:28在军粮城会和。 但是,「 ”天津火车”准时到达了军粮城之后,「 ”塘沽火车”却迟迟没有到来,后来,据媒体报道,「 ”塘沽火车”在塘沽站卸货的时候,司机擅自离开岗位,端起枪去打鸟,结果,把自己的手弄伤了,司机被送到医院,车站只能临时找别的司机代替。这么看来,火车司机擅离职守是这场灾难的直接原因。 可是,仔细一想,在火车迟迟不出现的时候,为什么两个车站之间没有联络呢?难道要另一辆车一直等下去吗?有人可能会说,也许那个年代没有通讯设备?其实,并不是。 早在1877年,李鸿章就修建了从天津机器局到城内总督衙门的电报线,这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电报线。车祸发生的这一天,没有极端天气,也没有任何通讯技术问题,只是因为两个车站的工作人员忘记联络沟通,导致悲剧发生。 「 ”天津火车”的英国司机贾维斯(Jarvis)一直等了整整三个小时,实在等不下去了,于是,不管什么规矩不规矩,在晚上8:30的时候擅自发车开往塘沽。根据某英国编年史记载,当时有一位华人司机曾经劝阻过英国司机,但是,并没有成功。也有媒体报道说,当时这名司机在等待期间,喝得酩酊大醉,英国司机的「 ”违反条例”和「 ”醉酒驾驶”也是导致灾难的重要原因。 当「 ”天津火车”行驶没多久,「 ”塘沽火车”就从对面开了过来,眼看两辆火车将要相撞,喝醉了的贾维斯(Jarvis)似乎没有反应过来,「 ”塘沽火车”却紧急刹车,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天津火车”没有减速,直直地撞了上去,两车的锅炉发生了剧烈爆炸。 那个年代火车的车速只有30——50公里/时,其实,速度并不快,两辆火车相撞后,由于「 ”塘沽火车”紧急刹车,前面二十多列车厢也全都是货车,最后一列客车车厢受到的冲击并不大。而「 ”天津火车”虽然没有紧急刹车,但是,在当时的行驶速度下,也不应该造成重大伤亡。 但是,祸不单行,除了醉酒驾驶、违反规定以外,「 ”天津火车”的照明灯也出了问题,按照铁路规定,为了防止火灾,车厢内的照明都应该使用鱼油,但是,出发前,「 ”天津火车”的鱼油用完了,于是,违反规定使用了煤油。煤油极易引发火灾,两车相撞后,煤油溢出,瞬间引起大火,乘客们的最后一丝生还希望也被烧没了。 关于这次车祸的死亡人数,众口不一,据《申报》笼统地报道,总共的死亡人数有几十人,大概是这件事情的负面影响过大,其它外媒也没有报道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是,可想而知,这确实是一场死伤惨烈的车祸。 事情发生之后,虽然,政府没有发声,但是,媒体却出了不少报道,尤其是当时最大的中文报纸《申报》,发表多篇新闻评论,抨击中国司机不守规矩,没有时间观念。然而,这两辆火车里,司机主要是外国人,只有个别中国人。而且,在外国铁路交通事故也没少发生,造成重大伤亡的也很多,《申报》这种妄自菲薄的偏向性言论,在如今看来,倒有些崇洋媚外的意思。 在火车事件发生一个月后,另一座铁路桥修建完工,但是,刚刚完工就引发了当地船民们的抗议,理由是这座桥影响了船只的通过。可是,事实上,这座桥的高度民船通过绰绰有余。船民们的抗议愈演愈烈,李鸿章为了安抚人心,只好将修好的铁路桥炸毁。而这一炸,中国铁路总公司承受了近8万两的巨额损失。 无论是铁路车祸,还是抗议铁路桥,李鸿章所代表的清政府,都采取了一种息事宁人的态度,希望负面事件尽快平定。 原因在于,这一历史阶段的特殊性——中央正处于权力交替阶段。 两辆火车相撞前一个月,光绪帝完成大婚,相撞后21天,慈禧宣布退居二线,由光绪帝亲政。表面看来是慈禧的放权,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慈禧不仅搬往了太上皇住的宁寿宫,还经常传唤皇帝。但不管怎样,形式上是光绪帝掌权,朝中的大臣为了自己的前途,纷纷开始站队。 这时候,李鸿章提出了一个建议,在修建完津沽铁路后,他建议向西延展,将铁路修建到通州。然而,朝中大臣趁机诋毁李鸿章,认为将铁路修到通州意味着京城「 ”门户大开”,一旦形势有变,敌人便会沿着铁路快速入侵,一时间,李鸿章被扣上了「 ”通敌卖国”的大帽子。 不过,李鸿章并不害怕,在醇亲王奕譞的支持下,李鸿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修建铁路是强兵富国的重要举措,当今天下并不太平,铁路干线的完善也是国防的重要一环。两种观点对立,李鸿章建议中央和各级官员就此事在朝中展开讨论。 对于地方官员而言,修建铁路是增加政绩的好机会,他们绝对不会放过,李鸿章发起讨论就是要逼这些人表态,来缓解自己承担的压力。慈禧太后看了李鸿寨的奏折后,明确表示支持铁路建设,朝中的讨论逐渐从「 ”是否修建铁路”转变为了「 ”先修建哪条铁路”... ... 于是,在这一阶段发生的津沽铁路惨案,是注定要被迅速淡化的。 这件惨案发生一个多月后,中央明确了修建铁路的重要性,并批准了包括津通铁路在内的多条铁路建设。自此,大清国迎来了铁路建设的第一个高潮,而那件牺牲了数十人的铁路事故,在国家发展变革的进程中,就显得太过渺小,以至于,连正史都不愿意为它留下过多的描述… … 参考资料: 【《津沽铁路的历史记忆》、《1889年「 ”申报”》】相关参考
明定陵一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虽然为史学界对研究明朝提供了实在的器物,但大量的文物在接触空气后立即被氧化、破坏,各种珍贵字画、丝织品顷刻之间灰飞烟灭,让人心痛。定陵发掘也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头号
此人是毛主席的第一智囊,40岁才知道自己被收养的,至今不知生父
张震将军在新中国授勋仪式上被授勋为中将,他还被称为毛泽东主席的第一智囊,可以看出他的智慧,张震指挥过许多战役,可谓硕果累累,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英勇的大将军,却因为一件事让人觉得可怜。就是他被自己的母亲骗
首先想說的就是古代的大聖人之一,老子。他曾經是周朝的一個相當於今天的圖書館的館長,不用說一定是飽讀詩書,文化素養真的非常之高了,還是古今聖人孔子的老師呢。他創立的道家學說,到現在還是有着非常廣泛深刻的
首先想說的就是古代的大聖人之一,老子。他曾經是周朝的一個相當於今天的圖書館的館長,不用說一定是飽讀詩書,文化素養真的非常之高了,還是古今聖人孔子的老師呢。他創立的道家學說,到現在還是有着非常廣泛深刻的
我国铁路邮票,像是共和国铁路的一幅长卷,见证着从呼啸而过的蒸汽机车到风驰电掣的高速动车组的发展,一枚枚邮票又像是一列列车上的一节节车厢,每一节都有中国铁路的辉煌。 新中国铁路,不止一次登上有“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自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文物数不胜数,不过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导致一部分珍贵文物落入外国人之手,从此流落海外。虽然近年来各国一直在致力于追讨流失文物,但成效不大,能够安然回归的文物
唐朝历史上有这么一则真实的故事,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晚唐时期有个诗人名叫韦庄,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在朝庭上做着高官。但为人却是出了名的小气。每次做饭,下多少米都有固定的分量,做饭烧的柴,也要事先称好,若是
从某方面来说,文物是历史的最好鉴证,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制造工艺的发展水平,若是上面刻有文字的话,还能填补历史的某些空白。相对于史书记载来说,文物的价值更为突出,因为史书是由古人所写,难免会带有个人的主观
第一個冷知識:古代的女子愛簪花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在宋朝的時候民風非常開放,那時候不僅是女子簪花,連男子都會在頭上戴朵花來襯托自己的容顏,這在當時都是習以為常的非常平凡的事情。從蘇軾的一些詩句之中我
第一個冷知識:古代的女子愛簪花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在宋朝的時候民風非常開放,那時候不僅是女子簪花,連男子都會在頭上戴朵花來襯托自己的容顏,這在當時都是習以為常的非常平凡的事情。從蘇軾的一些詩句之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