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角度看魏博节度使为什么没有被唐王朝平定

Posted 节度使

篇首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从地理角度看魏博节度使为什么没有被唐王朝平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地理角度看魏博节度使为什么没有被唐王朝平定

紧接上期《保邯郸必先保太原——浅探两地荣辱与共的伴生军事地理关系》或者《为什么说在军事地理上,太原和邯郸是荣辱与共的伴生兄弟关系?》另外,比较长,八千多字。有时间再看。实在是内容联系紧密,我也就不拆开了。拆了影响对这一个问题的全面而准确的理解。 目录: 1魏博节度使的割据地区都是哪里? 2南北孔道——贝州和博州 3河北根本——魏州大名 4天下之腰——相州安阳 5可断天下右臂——卫州鹤壁 6总结:好处占尽,只差心脏 1魏博节度使的割据地区都是哪里? 由于我们对唐代魏博节度使控制地区的军事地理形势要有所了解,需要借助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可是顾祖禹的方舆纪要是以明代地理划分为底本的。当然明代的地理和唐代的地理区划有很大不同,特别是此时我们说的还不是正常的行政区划,而是要了解魏博节度使的实际的空置情况,所以,有必要结合下明代的区划对照唐代魏博节度使都控制了明代哪些地区,而到了明代,与今天的就非常接近了。 在四镇之乱之前,魏博节度使所控制的地区是贝州,博州,魏州,相州,卫州。 从明代看,大体是河北广平府、大名府、山东东昌府、河南的彰德府、卫辉府。 唐明相对: 唐之贝州,博州,大体是在明代的东昌府范围内。稍微跨一点顺德府东部边角,和和河间府的南部终端部分,但是,大部分还是在东昌府内。博州是基本都在的。 唐之魏州,基本是在明之大名府所统辖地区 唐之相州,基本是明代的河南彰德府。 唐之卫州,基本是明代的河南卫辉府 贝州、博州、魏州、相州、卫州,这五个州,大体是现在的:从北往南算,包括河北省的故城县、清河县、临西县、馆陶县、魏县、大名县,临漳县、磁山县南部、然后是河南的安阳地区。之后是山东的德州市地区,包括德州市区,武城县,往南到高唐县、南部到聊城市,与再南一点的东阿和阳谷接壤。 这是明代大名府为主视角的唐代魏博节度使控制区域图 这是明代东昌府为主视角的唐代魏博节度使控制区域图 这是明代河南省的彰德府和卫辉府为主视角的唐代魏博节度使控制区域图 当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唐代的魏州,明代的大名府,今天的魏县和大名县都是核心地区。 如果综合一句来说,魏博节度使所霸占的地区,真是好处占尽! 我们来看看魏博节度使所霸占的地方在军事地理上都有什么好处? 魏博节度使所在是天下之中,好处占尽。这是今天的地图。 所处位置真可谓天下之中,北去今天河北北部,当时是邢州——为朝廷的昭义军节度使控制,这是唯一不利的地方。东部是去山东,但是其北部真正的势力是成德节度使李惟岳,其实并无大碍。东部是去山东,联系当时的淄青节度使。南部控制今天的安阳地区,而其正南则是走今天的濮阳直接进入河南腹地。 这是唐代历史地图魏州所处的位置和魏博节度使控制的范围。 2南北孔道——贝州和博州 先从最上方的,贝州和博州来说,也就是大体是明代山东东昌府,今天德州市和聊城市地区。关于这片地区的军事地理价值,顾祖禹在《读史防御纪要》中说: 山东东昌府:府地平土沃,无大川名山之阻,而转输所经,常为南北孔道。且西连相、魏,居天下之胸腹;北走德、景,当畿辅之咽喉。战国时,东诸侯往往争衡于此。后汉末,荀彧说曹操曰:将军本以兖州首事,且河、济,天下之要地,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不先定。晋室之乱,郡境被兵者百余年。唐藩镇称兵,魏博最为强横。明靖难之师,亦力战于城下。岂非地形四通,郡为战守必资之处哉? 从地形特点看,这里没有大山和大河,这是明代是说法,但是在唐代不同。我们看地图就知道了。唐代这里大体是夹在两条河中间,一边是隋唐大运河的永济渠,一边是黄河。这两条河当然都能走水运,都能给魏博节度使带来滚滚财源。同时,河道也是天然的防御工程,正是以黄河为界限,与淄青节度使分隔开的。因此,这两条河对于魏博节度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他如果能够控制到隋唐大运河在黄河的开端,那么几乎永济渠的核心段落都在他手中掌握,这样,对于魏博节度使来说,就可以保证这段运河的畅通,从而保证运河可以发挥其军事和经济的一定作用。之所以说是经济的一定作用就是因为,在传统帝国上,这条运河是运输南方的粮食往北方的涿郡去的,流经贝州的临清(今临西)、清河,是贝州成为天下北库的支撑。当时,南方的大量的茶叶已经开始在北方销售了。唐代封演编撰的古代中国笔记小说集《封氏见闻录》记载: 茶,早彩者为茶,晚彩者为茗。《本草》云:「 ”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太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逐成风俗。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类甚多。 封演,男,生卒年均不详,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唐朝天宝中期为太学诸生,十五载(756)举进士及第。至德后为相卫节度使薛蒿从事,检校屯田郎中。大历七、八年间(772-773)曾权邢州刺史。八年薛蒿卒,复佐其弟㠋。十年随㠋投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为从事。承嗣卒,继佐其子悦。建中三年(782)悦称王,伪署司刑侍郎。贞元中仍在魏博佐田氏,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十六年(800)尚在世,约卒贞元末。演撰有《封氏闻见记》,为研究唐代社会文学重要资料。《新唐书˙艺文志》另着录封演着《古今年号录》一卷、《续钱谱》一卷,皆佚。可见,这个人关于茶叶的记录应该是在田氏担任魏博节度使的时候扔就存在的。其实,在四镇之乱刚起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了李正已就派人控制了汴河与涡河的运输通道。南方的隋唐大运河开始受到切断。从历史看,这个时期应该是唐代大运河受到破坏的初期,所以,南方的物品还可以往北方运输。而茶叶可是纯粹的商品,是消耗品,这种百姓日用的东西,每天的消耗量大,就意味着资金周转快,利润总量就高,我想从南往北,当时的纯利润率也会很高。如果控制北方的永济渠,河黄河两岸,多少个口岸,行走的人来往休息喝茶,这是一大笔收入。事实上,正是从唐德宗开始为了筹措军费开始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对茶叶征税。 全汉升在其地理经济史著作《唐宋帝国与运河》还提到在安史之乱前清河郡,后来改名叫贝州的地方。这个地方正是属于魏博节度使所霸占 地方还屯有大量的布——南方人用以抵税的布帛: 当日江淮税布不独运往西北,在河北方面,因为要防御奚契丹及其他外族的入侵,也大量的运往,以备北军的费用。颜真卿《颜鲁公文集》附录因亮《颜鲁公行状》云: 时(天宝末至德初安禄山反时)清河郡寄客李华为郡人来乞师于公……曰:「 ”国家旧制,江淮郡租布,贮于清河,以备北军费用,为日久矣。相传之天下北库。今所贮者有江东布三百余万匹……” 又《新唐书》卷一五三《颜真卿传》云: (李)萼(按《行状》作华)曰:「 ”……清河……有江淮租布,备北军,号天下北库。……” 这些存贮于河北清河的江淮租布,虽然不必经关中转运而来,却须由运河运往。故开元天宝间的运河,实已尽了它的连系军事政治重心的北方和经济重心的南方的作用。 足见此地之富庶。当然安史之乱后,藏在清河郡的布帛肯定被乱军掠夺走。在说即使不拿走,朝廷此时也管不了了。另外,唐代大名也就是魏州州治本身也是靠运河的。这点就不多说了。前面已经介绍过了。 这点是唐代和明代大为不同之处。明代黄河已经不经过这里了。 其次,但是顾祖禹依然提到此处是「 ”转输所经,常为南北孔道”。换言之,到了明代,虽然运河已经是京杭大运河了。可是这里依然是交通的重要节点。是南北方来往的必经之处。只不过,明代的情况稍微改变了些,就是运河从清河边上过了,北方是德州,往南是故城、而后是临清。其实依然是在唐代的贝州控制范围内。无论是隋唐大运河,还是京杭大运河,德州市和邢台的清河县这个交界的地方都是可以沾到运河的光。交通条件好的让今天的我简直嫉妒。这分明是遍地捡钱的地方。元代时期邢台市东部的京杭大运河则成为上通北京,下达杭州的水路要道,临清(含临西)素有「 ”富庶甲齐郡”、「 ”繁华压两京”的美誉。隋唐宋时期的临清城位于今临西县,在屯氏别河的西部、永济渠的东部。永济渠古河道穿古城遗址县西门而过,唐代今临西县(古临清)一派繁荣,唐代古县设「 ”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级,时古临清县为望县,同时设有大型唐代运河粮仓(正仓),为魏博节度使储栗之地,有「 ”天下北库”的美誉。永济渠古码头遗址、唐王朝所设漕运官仓遗址至今犹存。当然,控制了这里也就等于切断了南北的交通了。 明代从德州到临清的运河图 从位置,也就是地势看是天下之胸腹,从人体看,这也是处在上半身的,胸腹者,都是重要的深入的位置。而其真正的军事战略意义则是:「 ”畿辅之咽喉”。这是对于北京来说的,或者说对于北方幽州的叛乱藩镇朱滔和李惟岳都是对的。否则,这两个家伙何以支持田氏家族呢?顾祖禹特别从战国数到了明成祖抢建文帝天下,特别提到了魏博节度使,控制南北要冲,实力为当时最强,所以,四镇之乱的领袖是魏博节度使,而朝廷打击的首要对象也是魏博节度使。这里可是曹孟德起家的地方。不过对于当时主力在西部太行山沿线来说,这里却是算后方了。这点在具体形式上与曹孟德有所不同。也就是虽然是四战之地,但是在这次战乱中却没有成为主战场。 相反,这里的关键所在倒成了田氏家族后方非常稳定的因素,也就是利益相关的节点。其他几方藩镇必然来帮忙,否则就得让朝廷给消灭了。 这就说完了贝州和博州。 3河北根本——魏州大名 再来看核心的魏州。魏州的地理辖区大体是明代的大名府。顾祖禹总结道: 春秋晋地。战国属魏。秦属东郡。汉属魏郡时郡治邺。后汉因之按建安十七年,割河内、东郡、巨鹿、广平、赵国十四县以益魏郡。十八年,分置东、西都尉。时魏为曹操封国也。三国魏分置阳平郡。黄初二年,以魏郡东部为阳平郡治元城。晋因之。宋亦为阳平郡,后魏因之治馆陶。后周末,置魏州治贵乡县。隋初因之。大业初,改为武阳郡隋末,李密改为魏州。寻为窦建德所据。唐武德四年,复为魏州置总管府,寻改为都督府。贞观初省。龙朔初,改为冀州又为大都督府,督贝、德、相、棣、沧等州。咸亨中,复故。天宝初,曰魏郡治元城县。乾元初,复曰魏州寻置魏博节度,亦曰天雄军。建中三年,田悦拒命,称魏王。僭改魏州为大名府。余详州域形势。下仿此。五代唐同光初,升为东京兴唐府。三年,改东京曰邺都天成四年,还曰魏州,寻复为邺都。晋曰广晋府开运二年,复置天雄军于此。汉曰大名府。周显德初,复罢邺都为天雄军,而府如故。宋因之亦曰魏郡。庆历二年,建为北京八年,置大名府路,领北京、澶、怀、卫、德、滨、隶等州军。金仍为大名府路宋建炎四年,金人立刘豫为齐帝,据大名。寻徙汴。绍兴七年,金人废豫,仍为大名府,亦曰天雄军。《志》云:金贞二年,改安武军。而《金史》不载。元曰大名路。明改大名府,领州一、县十。今仍曰大名府。 这个地方的特点是什么呢? 大名府:府西峙太行,东连河济,形强势固,所以根本河北,而襟带河南者也。 顾祖禹的意思是:其地理环境是东连着黄河,西靠太行山。山河之间,这样的地方是非常有利于防守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一边是大山,一边是大河,都是非常强有力的天险,形成了一个大三角,而且这个三角的尖是对着南方的,也就是对着从洛阳方向来的朝廷的。顾祖禹这里没有提到还有一点,邢台市境内第一大河澧河水流平缓,贯通大陆泽和宁晋泊,适宜航运,历史上是市内水运主要航道之一,元代之前,邢台的大陆泽和宁晋泊汪洋一体,位于南和县、任县、平乡县、巨鹿县、隆尧县、柏乡县、宁晋县、新河县之间,是邢州与赵州、冀州、贝州的水路大通道,邢家湾曾建穆家寨,便因大陆泽而兴。这就意味着魏博节度使的北侧也有一条比较大的水面与北方的成德节度使相区隔。四方都有区隔。所以说形强势固。辖区周围的防御的地理条件,非常有力,自然防守非常完备。正是这种地理位置造成了其他各方面的藩镇不能轻易吃掉他,反倒得依赖他。如果他遇到危险,就得救援。最终,顾祖禹指出「 ”迨安史倡乱,河北之患,二百余年,而腹心之忧,常在魏博。”因为没有拿下魏博节度使,所以北方的藩镇也就始终不能平定。这就限制了朝廷的势力跨不过黄河了。 顾祖禹接着指出这里是「 ”根本河北”——河北的根本所在,最重要的所在是这片地方。这点在今天依然是正确的。这为我们今天在河北省布局经济指出了大方向。特别是在从石家庄和雄安新区建设之后,以京津雄安三地为核心,西南辐射到石家庄,东北辐射到承德,西北辐射到张家口。形成了一个相对密集的大城市群。这样,以石家庄和沧州一线之南到郑州荥阳洛阳一线为止的这一带就出现了一个空档,济南由于其地理位置偏东,肯定是不能成为这一代的核心。而且实际上,这 一带是东到济南,往西要一直延申到山西和陕西交界的黄河边上,也就是整个山西的晋南都没有强有力的中心城市成为凝聚点。在历史上正是邯郸——后来的邺城、大名,和山西太原共同完成了这个挑大梁的任务,可是当今天的邯郸地区成为城市建设洼地的时候,这一大片就都塌陷了。太原一个城市,不足以支撑其晋中、晋南,而邯郸对自己周边的辐射能力也必然有限,其实等于隔断了太原和邯郸地区的历史联系。再加上洛阳现在也是一个行政洼地,级别低,洛阳传统上对于晋南和河北南部的带动力量也起不来。但是相对来说,邯郸在这片地区的支撑的价值更高——洛阳有自己独特的地理定位,二者并不冲突。所以,未来建设河北、晋中南,挑起河南和山东,邯郸地区才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建设地区,恢复其昔日社会价值。这也就是他接着指出的「 ”襟带河南”。这个位置是今天的京津冀城市群、郑汴洛城市群南北之间,和,山东和山西两省之间的连接点。乃是围棋的棋眼的位置。一步下去,四方皆活,从更远了说,今内发展了,就必然带动现关中。从这个角度讲,如果以邯郸为当地的省级行政中心,其功效远大于石家庄。从历史看,邯郸地区的辖区例来也是横跨太行山的。邯郸的辐射在历史地理看,至少是要在西部到达太岳山脉,也就是长治盆地都应该划归邯郸来管辖,北部地区到达沁县和榆社,包含左权县。 从军事战史看,就是如果这里被攻破,南么,无论南北都是糟糕的局势。 而从南北之争看,顾祖禹特别重视此处的黎阳和白马之险。这点,就地理范围说就已经囊括了今天的河南安阳,鹤壁和淇县。这个黎阳和白马之险就在这里。 黎阳白马天险今天所在位置图 唐代黎阳白马天险 黎阳和白马天险是整个地区的南部的端口。是真正的威胁所在。楚汉之争,汉末袁绍和曹操的成败都是在此。特别是顾祖禹指出北宋末年,金兵直驱黎阳,大名根本没有起到防卫开封北大门的作用。顾祖禹叹息道:「 ”郭威复自邺都南向,竟移汉祚。邺都于河南,遂成偏重之势广顺初,以邺都镇抚河北,控制契丹,特命腹心镇之。宋亦建陪京于此,以锁钥北门,契丹不敢遽窥也。及守御非人,女真长驱犯黎阳,大名竟不能为藩篱之限,因而汴洛沦胥,驯至九州崩陷。使大名兵力,足以根柢两河,虽渐车之流,女真其未敢涉矣。”这里他分明是在埋怨北宋没有重视大名,也就是唐代的魏州了。 当然,顾祖禹也特别说明在今天,也就是明代黄河早就改道了,在黎阳和白马之间的黄河天险早就没有了。是不是这里的军事地理价值就大为降低了呢?顾祖禹认为不是这样的: 说者曰:河既南徙,今日之大名形势,视昔为一变。不知东指郓、博,西出相、卫,南迫汴梁,大名介其中,道里便易,皆可不介马而驰也。夫守险非难,用险为难。用有形之险非难,用无形之险为难。如谓大河既徙,无险可恃而少之,则齐、豫之间,列城数十,皆与大名犬牙相错者也。举不足为用武之资欤? 他看法是黄河是往南迁徙了,可事实上,大名的作用,作用更重了,因为以前还有黄河可以作为天险,现在这个为一的自然天险也没有了。四下里都是平坦的土地,从大名出发去四方的任一个方向都非常的方便了。所以,这里就更加重要,必须更加牢固地加强军事防御的功能。他上升到理论高度:「 ”夫守险非难,用险为难。用有形之险非难,用无形之险为难。”此时的大名已经是无形之险了,而无形之险,当然是更险了。他最后补充说,山东和河南诸多城镇与大名依然处于一种犬牙交错的形势,依然是以大名为中心的防御体系。大名依然是用兵之要地。 总的看,是得此便可稳控中原,成为霸业之基: 朱温据有汴州,倚魏州为肩背。魏州入晋,而梁祚遂倾矣。自庄宗以魏州称帝,其后邺都军乱,李嗣源因之而承大统。郭威复自邺都南向,竟移汉祚。邺都于河南,遂成偏重之势广顺初,以邺都镇抚河北,控制契丹,特命腹心镇之。宋亦建陪京于此,以锁钥北门,契丹不敢遽窥也。 魏博节度使从安史之乱后一直称雄藩镇,不是没有道理的。 4天下之腰——相州安阳 从军事地理上看,河北邯郸地区和安阳地区很难分开,所以现在有两者不分的说法。到那时顾祖禹还是认为有所区别,今天的安阳地区是:「 ”府山川雄险,原隰平旷,据河北之噤喉,为天下之腰膂。”从作用看是河北之噤喉——卡住这里就卡住了河北的咽喉了,这是河北的生命线。但是从天下说却是天下的后腰的部分。从南方去北京,或者从北京方向去长安,其实都要经过这个地方。今天山东方向去长安方向也得经过这里。所以这里是连接北京和长安二都的两个都城的历史时代都不能绕开的位置。当然,顾祖禹这里说的是特别针对明代的时候。可是从以长安为帝都来看,整个的帝国在更大意义上就是以太行山为东西划分的,也就是说帝国是东西划分,这样,处于长安位置的首都,顺着潼关东下,那么出了荥阳往北黄河和南北两支大运河的交叉点当然都属于腰的部分。膂:人体部位名。指脊柱两旁的肌肉。约当解剖学上骶棘肌分布处。《灵枢·经脉》:「 ”膀胱足太阳之脉……入循膂。”张介宾曰:「 ”膂:吕同,脊骨曰吕,象形也。又曰夹脊两旁肉也。” 5可断天下右臂——卫州鹤壁 顺今天安阳而下就是鹤壁市、新乡地区的明代卫辉府。 卫辉府今天所在地理位置 卫辉府:府南滨大河,西控上党,称为冲要。《战国策》:吴起谓魏武侯,殷纣之国,左孟门孟门山,见前太行山,右漳、釜。张仪说楚曰:秦下甲攻卫阳晋(阳晋,见山东曹县。府境即卫地),必大关天下之胸。苏秦说赵曰:据卫取淇,则齐必入朝秦。盖其地在天下中矣。后汉安帝时,朝歌贼宁季等作乱,虞诩出为朝歌长,谒河内太守马棱曰:朝歌者,韩、魏之郊韩界上党,魏界河内,俱接于太行,故云郊,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在开封府荥阳县,见河阴县。而青、冀之民,流亡数万,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冲要是.处于全国的或某一个地区的重要道路的会合点,因而形势重要,一般是军事上或交通上重要的地方。意同「 ”要冲”。《后汉书·南匈奴传》防遏:连年出塞,讨击鲜卑,还复各令屯列冲要。卫辉府之所以被成为冲要,就是这里是紧紧地由黄河和太行山的夹角形成的地方,而且是仅仅靠着上党,这点比邯郸更甚。直言之,这里是控制上党的地方。因为这里有白陉,太行八陉的又一个通道。此通道从河南辉县薄壁一路上行,过平甸、横水河,到达了山西省陵川县双底村。这里是太行山一条东西长30余公里的大峡谷。据1988年版《山西公路交通史》载,公元前550年齐师伐晋,「 ”分兵两路,一路由太行入晋……另一路由孟门入晋。”又见《辞海》「 ”白陉”条目曰:「 ”白陉,一名孟门,太行八陉的第三陉,在河南辉县西,为豫北、晋南之间的交通隘道。” 不过卫辉府,或者说按照唐代说法是卫州,真正的价值,或者说最大的价值却是虞诩提出的「 ”断天下右臂”。此处是东汉人说的,当然是以洛阳为头。那么今天鹤壁市往东和往北,几乎等于洛阳的右臂了。当然这里是既威胁上党,又可以断右臂。而威胁上党还可以反过来再威胁邯郸。曹操破高干,白起长平之战前都是先拿下这里。而这断右臂的可怕之处不仅是其他地方所没有,而且是对天下而言。虽然虞诩说的是东汉,可是断天下右臂的功能对于长安来说丝毫没有变化。魏博节度使占领卫州,就是断了天下的右臂了。可以说这里是连接胳膊和肩膀的关节所在。这已经不是对唐王朝的威胁了,而是真正的切实的削弱了。何况,四镇之乱马上就带动了河南的李希烈控制了汴州一起造反。洛阳以东,淮河以北,完全不归李唐所有了。 6总结:好处占尽,只差心脏 总体来看,其实这片地区是一体的。也就是今天从邯郸往南到新乡这片地区。而顾祖禹在讨论的时候也不是完全按照分块的不同功能来论述的。比如前面论述大名府的时候,也就是魏州的位置的时候,提出了黎阳和白马天险的问题。而黎阳和白马其实就是卫州的辖区了。但是在实际的联系上这片又非常的紧密,可以当作一个辖区来看待。如果不是特别细致的话。实际上,田承嗣老贼之所以积极地攻占这里当然是要独吞这里,完成最严密的防御体系。 但是具体来说,差别还是有的,所以顾祖禹说:邯郸市区:河北之心膂,而河南之肩脊。邯郸处于河北中心地带。注意,这里没有提到对天下的意义。说明邯郸市区位置固然重要,但是限于对河北而言,最多是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而言。而对于邯郸地区来说,安阳则是河北之噤喉,为天下之腰膂。而安阳的作用就有天下的价值。这点恰是安阳独特的价值。就河北而言,自然噤喉和心脏部位还是有所不同。心脏这里固然关键,但是我以为更应该是指中心地位,偏向于地理意义的中心。而噤喉则是说安阳地区是可以控制邯郸的。也许这正是当年殷商没有定都邯郸而是定都现在的殷墟的原因。而,魏州,也就是大名所在那是河北的根本。也就是真正的河北根据地。留得那里,河北就不会丢失。反之这里出了问题,那魏博节度使就真的危矣了。因此,两相比较,大名明显比邯郸重要。这在明代,顾祖禹的时期已经是明末清初,其看法与唐代魏博节度使时期还是一致的。所以,当今河北之建设应该审慎从新思考邯郸地区,而邯郸地区则必须审慎从西思考和布局大名县域与邯郸市区之价值。从而做出新的历史时期的选择。毕竟,自然位置之不同,二者的实际的影响却是就差很多。 而如果从魏博节度使角度看,他已经断了天下之右臂,控制了天下之腰膂,占据河北之根本,卡住南北之孔道,所差就是河北之心脏邯郸了。此时的邢州也没有完全在魏博节度使手里而是在昭义节度使手里,由于我们在前面说过,唐代的时候,从邢台大陆泽到贝州清河又一大片水系,这固然有利于魏博在北方的防御,可是同时也影响了他对外的近攻。一条护城河,你可以防护,对手也可以防护。这样,由于邢州和邯郸所在的洺州没有控制在魏博节度使手中,最终的结果是四镇面对朝廷的近攻损失惨重,魏博节度使几乎被消灭。如果不是长安出了是,背后发生了哗变导致唐德宗弃长安而逃,魏博节度使就极可能被消灭。 当然,毕竟没有被消灭,那是因为当地的内因,或者说整个安史之乱后的社会情况和具体到各个节度使自身的治理都导致了,李唐不能凭借军事力量取得胜利——民心此时已经不在长安了! 待续

相关参考

钓鱼城大战,从地理角度上看小小钓鱼城为什么易守难攻

蒙哥在钓鱼城下的意外败亡,对当时的东亚局势造成了巨大影响。这场侵宋战争因此功亏一篑,全面瓦解,各地的蒙古军相继北归,使南宋王朝得以再延续20年。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南宋与蒙古联合灭亡了金国,然

从阶级角度分析张巡战死的商丘为什么后来却出现叛将刘展

紧接上期《安史乱后李唐反对胡商重大历史事件:汴州节度使田神功抢掠扬州》或者搜索《汴州节度使田神功大肆劫掠扬州,唐肃宗为什么不管?》目录一,闾丘晓为什么没有救张巡?二、汴州地区已经被安禄山的粟特胡人渗透

大唐最强藩镇魏博为何没有在唐末乱世中脱颖而出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为了尽快结束叛乱,唐廷对愿意归顺朝廷的安史旧部优待有加,非但没有追究这些将领的附逆之罪,还让他们仍领旧地,「”招还散亡,治

五代王朝更替背后的密码

唐广德元年(763),曾经是『安史之乱』急先锋之一的安禄山史思明旧将田承嗣向唐朝中央政府投降,当时朝廷出于安抚大局的考虑,对安史旧将一律既往不咎,不仅如此,为了笼络田承嗣,还任命他为魏博节度使。从此开

从“魏襄王十七年”,看魏襄王的品行,这一年发生了什么

魏襄王看起来一点都不像君王,他一点都不喜欢打仗。每次好不容易被人劝说要打仗了,到最后一刻他总是收兵而归。有人说他无能,有人说他仁慈,但是我认为他如果生在太平盛世的话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人。尤其可以从魏襄

从考古学角度看二里头广域王权文化的构建过程

在传世史籍的记载中,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夏朝,但由于留下来的历史记载不详细且没有当时的文字材料能证明这段历史是信史时代,所以我们无法得知中国第一王朝的形成过程。在考古学出现之后,这种情况有很大的改观,考

为什么唐朝后期无法解决河北藩镇

唐朝后期为什么不能解决河北几个藩镇?首先我们要明白这几个藩镇指的是什么?其具体应该是河朔三镇: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这三镇本身就是安史之乱的余孽,与中央有天然的矛盾,对朝廷也不信任,我们

牙军

  牙军(拼音:yájūn),即牙兵。【例】《旧唐书·裴度传》:“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卒,其子怀諫幼年不任军政,牙军立小将田兴为留后。”|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四:“本府有牙军八千人,丰其衣粮,动要姑息

湘西与湘东的纠葛——从地理环境看湖南省的由来

顺水推舟说湖南湖南是怎么来的?如果从历史角度来看,湖南当然历史悠久,且不说上古的三苗传说,宁乡炭河里的青铜古国,就可以把湖南历史溯源到商朝。但如果讲湖南这个行政区划,那只是很后来的事,直到清雍正年间的

从设立各种 ”使官”破坏官僚体制,看唐王朝走向没落的体制原因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伟大的朝代,有着非常大气磅礴视野恢弘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但是这一切都随着幽州节度使安禄山的叛乱戛然而止,自此中国历史上节度使一词成了武装割据,叛乱祸源的代名词,直到宋太祖彻底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