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欲以有为”到 ”定性谋反”,看淮南王刘长与汉文帝之间的矛盾

Posted 刘邦

篇首语:胸怀万里世界, 放眼无限未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从 ”欲以有为”到 ”定性谋反”,看淮南王刘长与汉文帝之间的矛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 ”欲以有为”到 ”定性谋反”,看淮南王刘长与汉文帝之间的矛盾

汉文帝在位期间皇室势弱,没有对宫内权贵和各诸侯王大幅削弱的实力,也就没有如景帝时期一般大张旗鼓削藩的举动。在绝大多数诸侯国都四平八稳的情况下,淮南国却被一分为三,淮南王刘长被宣称有「 ”谋反”之罪,在被发配的途中死亡,文帝思念他,于是将淮南国分成三份,让他的三个儿子得以封王。 如此看来,肢解淮南国似乎是一件名正言顺的事情,毕竟「 ”谋反”这样的重罪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开脱的。淮南王的「 ”谋反”之罪不仅没有牵连到他的家人,他的三个儿子还被封王,文帝对于淮南王确实称得上是「 ”厚爱”了。但实际上,淮南王「 ”谋反”一案很可能是文帝对刘长下手的借口,在《史记》和《汉书》的只言片语中透露着这次「 ”谋反”事件的些许真相。 从「 ”欲以有为”到「 ”定性谋反”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刘长有谋反的举动,班固在《汉书》中对此表示深信不疑。从《史记》到《汉书》,关于刘长「 ”谋反”一案的细节被逐渐淡化,刘长也从「 ”欲以有为”的帮凶,变成了「 ”谋反”的主力。但好在司马迁转述的大臣张仓等人对刘长的罪名控诉还算完整,这些来自于第三方的评价让司马迁、班固等人确信无疑的刘长「 ”谋反之实”也变得不可靠起来。 编撰《史记》的司马迁 一、刘长被「 ”控诉”事件的细节 司马迁在《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中对刘长谋反案的记载非常简略,在没有更多细节的情况下直言刘长是谋反案的主力,「 ”令男子但等......反谷口”的记载直接将刘长的身份确立为谋反团队的决策者。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輂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 但同样是在《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中,负责确立淮南王罪行,并向文帝汇报的张仓等人的表达与司马迁的说法有所不同。两份说法对于此次谋反事件的经过大致相同,但对于谁是主谋这个问题却产生了分歧。在司马迁的观点中,刘长「 ”令男子但等”,也就是说,「 ”但”等七十余人是在淮南王的安排下进行谋反,按这种说法,淮南王应当是「 ”谋反”罪。 但在张仓等一干大臣给文帝的上书中可以看出,刘长并非主谋。「 ”大夫但、士开章等”的描述和「 ”令男子但”的描述相比少了一个「 ”令”,这就直接表明刘长并非主动策划谋反,而是被动的被拉入了此次谋反事件中。此外,张仓等人的描述中还多了一个唤作「 ”开章”的人,此人被张仓列为主谋,但在司马迁的记载中却消失不见。 大夫但、士五开章等七十人与棘蒲侯太子奇谋反,欲以危宗庙社稷。 关于此次事件的具体细节记载于《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中张仓等大臣关于刘长审讯结果的上报情况之后,由于原文太长,这里做一下简要概括。大夫但、士开章和棘蒲侯太子奇是最明确的主犯,而刘长之罪在于明知开章有谋反之实,却包庇不报。关于开章拜访淮南王之事,司马迁选择了略过,这种细节的淡化逐渐让后人将刘长放到了主谋的位置上。 「 ”欲以有为”是张仓等人为刘长定下的罪名,意思就是说怀疑刘长有谋反的可能,但是又拿不出足够的证据佐证自己的观点。到了班固的记载中,对于细节的淡化更加严重,司马迁忽略了主犯「 ”开章”,但至少提到了主犯「 ”但”,在《汉书 文帝纪》的记载中,班固将「 ”但”的形象也进行淡化,用一句话概括了刘长「 ”谋反”事件,直接将刘长定性为「 ”谋反”。从《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到《汉书 文帝纪》,只言片语的缺失带来完全不同的语义,使得刘长从「 ”欲以有为”的从犯,变成了「 ”谋反”的主犯。 十一月,淮南王长谋反,废迁蜀严重,死雍。 二、从第三方对此事的态度看刘长「 ”主从犯”之争 淮南王刘长 袁盎是西汉历史上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赞他是君子,有人视他为小人,但无论君子或是小人,袁盎始终保持的一个特质便是「 ”直言进谏”。在刘长「 ”谋反”事件中,袁盎曾经劝说文帝不要将刘长发配,如果出了意外将会背负「 ”杀弟”之名。试想,如果淮南王「 ”谋反”罪名真的被确认,袁盎还会为他说话吗?还敢为他说话吗?如果刘长真的被确认谋反,即便是判处死刑也不为过,又何至于发配蜀地都被认为是重大处罚,更遑论淮南王出现意外文帝会背负「 ”杀弟”之名了。 也就是说,袁盎的劝谏、文帝的犹豫都是建立在无法证明刘长谋反罪成立的基础之上。那么很显然了,刘长并不是「 ”反谷口”的策划者,至多就是包庇罪犯,犯了「 ”包庇罪”而不是「 ”谋反罪”。 淮南王为人刚,如有遇雾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杀弟之名,柰何?” 如果说袁盎的进谏显得不那么直接,那么大臣贾山关于淮南王无大罪的言论就直接的印证了淮南王无「 ”谋反之实”,在《汉书 贾邹枚路传》中,贾山「 ”又讼淮南王无大罪,宜急令反国”,也就是说,贾山觉得淮南王所做的事情根本就称不上大罪,如此来看,「 ”谋反”的黑锅还真不应该让淮南王来背。 除去大臣对此事的观点之外,百姓也对此有着自己的看法,据《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记载,有百姓编撰民谣,歌唱的就是文帝和淮南王之间的斗争,对于淮南王「 ”谋反”之事的态度也在「 ”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这句话中表现出来。百姓都不认为淮南王谋反了,而是认为这是文帝对淮南王的打压。 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史书》中有关淮南王刘长的记载挺多,但到谋反这一段就变得突兀起来,之前一直记载淮南王仗着和文帝关系好,恃宠而骄,突然就到了很难找到动机支撑的「 ”谋反”事件。经过对细节的考察,对第三方人态度的辨析,其实淮南王的罪名已经很明显了,他并非「 ”谋反案”的主谋,而是由于包庇「 ”开章”等人变成了从犯。 可是,黑锅怎么就让刘长背上了? 文帝和刘长关于权力的分配是根本原因 淮南王刘长「 ”谋反”事件可以说是被文帝的「 ”猜忌心”所逼出,甚至可能是无中生有的事件。文帝为何要针对刘长,刘长又为何在司马迁、班固等人的记载中被一步步「 ”黑化”,从「 ”欲以有为”的从犯变成了主谋呢?这和封建皇族内部的权力分配不均有着很大的关系,刘长特殊的身份地位使得文帝对他始终不敢信任,这才导致了刘长的悲剧。 汉文帝 一、刘长高贵的出生和强大的实力 刘长是汉高帝刘邦的少子,他被封王的时间在刘邦长子刘肥、刘邦受宠爱的儿子赵如意之后,在代王刘恒之前。同时,刘长曾经被吕后收养,这使得刘邦死后,吕后大肆迫害刘氏之时,刘长逃脱了刘友、刘恢的悲惨结局,和默默无闻基本没有什么存在感的代王刘恒比起来,刘长简直是一颗灿烂的明日之星。 但正是由于刘恒的默默无闻,才使得他最终被宫内权贵选中,成为了下一位西汉帝王。据《史记 吕太后本纪》记载,宫内权贵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刘长排位在刘恒之前,刘长最终落选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年少,一个是「 ”母家恶”,而刘恒被选上实在是由于「 ”幸运”二字。 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乃曰:「 ”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 即便刘恒已经成为了汉文帝,他也仍然不能忽视刘长高贵的出生。诸吕叛乱之后,各地的诸侯王几乎都是刘邦的孙子辈,刘邦的儿子辈仅剩下了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这样独特的身份让刘长极具竞争力,也让他成为了刘恒眼中一颗难以拔除的铁钉子。 除去高贵的出生之外,刘长还拥有着强大的实力,淮南国地势险要又物产丰富。吕后时期提倡「 ”重农不抑商”政策,各诸侯国受益于此,发展得非常迅速,淮南国就是一个大国。强大的经济能力使得西汉中央没办法忽视掉淮南国可能带来的潜在威胁。 同时淮南国的地势也非常险要,贾谊上书文帝的《治安策》就提到了据淮南防吴楚的方针。淮南国的地势担当了中央和吴楚之间的缓冲带作用,如果淮南国向着中央,那么自然可以防御吴、楚等国,但一旦淮南国和其他诸侯国联盟,西汉中央就将面临极大的威胁。景帝时期,吴楚带头发起七国之乱时就曾经写信拉拢淮南王,即使当时淮南已经被一分为三,但仍然不能忽视其战略作用。 淮南王杀辟阳侯 刘长出生高贵,淮南国又是诸侯国中的强者,无论他是否有争夺之心,他在客观事实上都成为了汉文帝政权的一大不稳定因素。 二、淮南王「 ”骄”的性格害惨了他 高贵的出生意味着受人喜爱,刘长的一生大概就是如此,从刘邦封王的顺序来看,作为高帝的少子,刘长显然不似刘恒那般不受待见。由于有过被吕后收养的经历,即便是让刘氏诸王感到心惊胆颤的吕后时代,刘长也依然过得顺风顺水。等到文帝即位,身为文帝唯一在世的弟弟,刘长备受文帝的「 ”宠爱”,可以说,刘长这个人就没有低调过,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的高调会让文帝如芒在背,难以安心。 史书中记载刘长「 ”骄”的事件有很多,比如《史记 袁盎晁错列传》记载「 ”淮南厉王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辟阳侯是吕后的宠臣,诸吕叛乱之后他找关系保得了性命,但刘长却丝毫不顾及宫内权贵,强杀辟阳侯,给人留下了「 ”骄纵不法”的印象。 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真正促使他悲剧的「 ”骄”被记载在《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中,薄太后是文帝的母亲,在刘恒继位之后,她的身份自然是高贵无比,但刘长却不将她放在眼中,这份张狂让文帝如何安心?而「 ”自为法令,拟于天子”无疑就触碰到了文帝的底线,刘邦建立汉朝后,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没有大力推行郡县制,而是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为了控制诸侯国,诸侯国的国相大多由中央指派。 这种举动无疑是为了监视诸侯王,但刘长却自己选人担任淮南国国相,这就动了文帝的大忌。实际上,「 ”骄”的人结局往往都不会太好,景帝的胞弟梁孝王由于「 ”骄”而结局凄凉,武帝的儿子燕王旦因为「 ”骄”而错失皇位。刘长也是一样,他的「 ”骄”使得文帝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排除不稳定因素,这才导致他最终背上了「 ”谋反”的黑锅,明明是个「 ”从犯”,写着写着就被记载成了「 ”主犯”。 小结 关于淮南王是否有「 ”谋反之实”,已经做了还算详细的论证,便不再多言。淮南王背上「 ”黑锅”,肩负骂名,实在是由于文帝的猜忌所致。从「 ”欲以有为”到被定性为「 ”谋反”,刘长的高贵出生和强大实力使得他成为了文帝无法忽视的存在,他的「 ”骄”则让文帝没办法不猜忌他,最终才让他「 ”背黑锅”。 封建皇权下权力分配的不均导致了淮南王「 ”谋反”事件的产生,皇权分配的矛盾使得「 ”猜忌心理”成为皇帝做出决策的一大影响因素,这是淮南王事件的根本原因,在历史上的很多事件中,这一道理同样适用。

相关参考

淮南王刘安的不幸人生,雪上加霜为什么总是你们家

一,淮南厉王骄横死后,带累后人刘长死后,把年幼的儿子们交给了苦难。"无父孰怙"的日子倍感悲凉。孩子们内心的阴影晒不进阳光,注定了刘安兄弟的人生走不出阴冷落寞之境,在以后的荆棘里反而走向不归路。造反不成

刘安

  刘安(前179─前122),沛县(今江苏丰县)人,淮南厉王刘长之子,高祖刘邦之孙,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刘恒怜悯刘长因废法不轨,致使失国早夭,于是将淮南王喜仍迁回原封

中国豆腐文化节的豆腐文化

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明代大药理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二五卷《谷部》中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并详细介绍了豆腐的制作方法。公元前164年,刘安袭父刘长,被封为淮南王,建都寿春。刘安好道

身为刘邦的长孙,刘襄是怎么被活活气死的

你真的了解刘襄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除掉诸吕后,就该结局谁当皇帝的问题了,人们提出了三个人选,分别是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齐王刘襄。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刘长是第七子,而刘襄是刘邦的长

西汉燕王刘建逃得过吕后迫害,却没能躲过狂犬病

作者:贺清令,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刘邦一生共有八子,分别是长子刘肥、次子刘盈,以及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虽然他们贵为天子或王子,但是命运却十分坎坷,吕后临

刘邦心怀愧疚,把私生子刘长封为淮南王,此人暴躁跋扈终食恶果

汉高祖刘邦,为人处世向来是百无禁忌,还是出了名的好色,也就是因为这个,闹出了不少荒唐事!据《史记淮南列传》记载,那一年刘邦外出,路过赵国。赵王张敖是刘邦的女婿,为了讨好皇帝老岳父,张敖一咬牙,把自己最

刘邦心怀愧疚,把私生子刘长封为淮南王,此人暴躁跋扈终食恶果

汉高祖刘邦,为人处世向来是百无禁忌,还是出了名的好色,也就是因为这个,闹出了不少荒唐事!据《史记淮南列传》记载,那一年刘邦外出,路过赵国。赵王张敖是刘邦的女婿,为了讨好皇帝老岳父,张敖一咬牙,把自己最

刘邦生前最宠爱的刘如意是怎么死的,幕后黑手是惠帝还是吕后

作者:贺清令,季我努学社青年学会会员汉朝开国皇帝共有八位皇子,分别是齐王刘肥、惠帝刘盈、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其中刘邦最疼爱的当属戚姬(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

淮南王刘安作为文学家和美食家,偏偏要造汉武帝的反,荒唐的闹剧

造反平日都有两种究竟当皇帝或许被处死而若是造反的对象是汉武帝平日只有一个究竟那就是活够了伟大的测验者老是不缺,发现是测验,美食是测验,造反也是测验,而淮南王刘安把这些都测验了一遍。刘安的身份很高,他是

淮南王刘安作为文学家和美食家,偏偏要造汉武帝的反,荒唐的闹剧

造反平日都有两种究竟当皇帝或许被处死而若是造反的对象是汉武帝平日只有一个究竟那就是活够了伟大的测验者老是不缺,发现是测验,美食是测验,造反也是测验,而淮南王刘安把这些都测验了一遍。刘安的身份很高,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