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道老子,如何求得大道
Posted 孔子
篇首语: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孔子问道老子,如何求得大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孔子问道老子,如何求得大道
孔子五十一岁那年,还没搞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大道。于是,他去楚国拜见老子。 两人一见面,还没等孔子开口,老子先说话了:「 ”唉哟,你来啦,听闻你是北方的大贤人啊,怎么这么有空过来找我聊天,莫非你是来求道的?” 孔子作揖回答道:「 ”是的,望先生教我。” 老子让孔子坐下,作为东道主,泡了一杯纯正的红茶给孔子。茶杯递过去后,问孔子:「 ”大贤人以前是去哪里寻求大道的呢?” 孔子问道老子 孔子答话:「 ”哪里哪里,老先生叫我孔丘就好了。我以前是通过历代先王的制度礼教求道,研究了五年而未尝有得。后来求之于阴阳,努力钻研,但十二年又过去了,依然未得大道。 请教老先生,这是什么原因呢?” 老子喝了一口茶,从容而道:「 ”根本原因在于,你的心堵车了。当一个人的心被堵塞了,自然无法领会大道。再者,你搞错了一点,大道是不可以通过「 ”求”而得的。你看看后世那些佞佛求佛之人,整天在那里求来求去,最后把自己求成神经病也没见求得什么。 实际上,我在《道德经》六十二章就把这个问题给阐述清楚了: 「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壁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如果说,天道是人可以求而得之的,那么如果人犯了伤天害理的大逆不道之罪,是不是也可以求天赦免自己呢?后世有些不道之妄人,发明出来「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歪理邪说,把人性的阴暗深度的挖掘了出来,并为这种阴暗建立起理论精神层面的保护。 导致什么呢,导致那些阴暗之人,在做完极度阴暗之事后,立马伪装起来放下屠刀,然后就可以寻求佛的保佑了。听起来是不是背后发凉。它就像一个避难所,无论你干了多么伤天害理的坏事,最后你都可以逃进这个避难所,寻求为自己解脱。多么邪乎!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如果大道是可以求而得之的,那么作为臣子就会求之而奉献于其君;作为儿子会求之而孝顺于父母;父母死后也会把这个道传授给子孙后代。然而这都是无法实现。 道不可受,无主不止,无正不行。内心拥塞自然无法领会大道,即使领会了大道,与道相通,要推行大道于天下,也是需要一定前提的。倘若天下被异端邪说所充塞,那么大道就很难推广开来。 在春秋战国这个人头翻滚以战争霸的时代,你极力的去推广仁义学说,自然没有市场,也没有君王愿意用仁治国,因为不合时宜。作为圣人,即使心忧天下,要把大道施行于天下,也得待时而动,得机而行。 名利,是天下人都想要争夺的对象,然而于大道而言,过份的争名夺利,过多的贪欲之求,只会堵塞心与道的相通,让人离道越来越远。即使是天下人所标榜的仁义,在先王古圣看来,也只不过如客栈一般。 客栈并非真正的家,所以只可短暂停留一宿,而不可久处其间,不然看到的人会予以指责。所以古之圣人,以大道为家,以天地为游,游于太虚,逍遥无为。他们终身追求抱道为一,合道而行。 而世俗之人则截然不同。贪图富贵的人,内心为财富所拥塞;欲求显达的人,内心为名誉所拥塞;迷恋权势的人,绝不会授人以权柄。他们用尽一生的时间与精力去追求这些东西,一旦追求到手,也不是结束的时候。 当他们拥有这些东西之后,他们开始感到恐惧,他们害怕失去所拥有的东西,终日忧惧战栗。而一旦失去,又会整日悲痛。正是这种得失惊惧之情,让他们的眼睛只盯着这些外物转,而对于至真之道却一无所见。这样的人,都是天戮之民。 怨恨、恩惠、索取、施与、劝谏、教化、生养、杀戮这八种,都是治理天下百姓的工具。然而,只有以道为常,永远遵循天道自然之理的变化而不为物欲所拥塞的人,才能够真正的使用它。 所以说,要治理天下,唯有施之以天道,先正己才能后正人。如果不是这样认为的人,那他们的天机之门就被堵塞了。 针对这个问题,我在《道德经》第九章也有阐明: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功名富贵,无论怎样去追求,无论追求多久,都是没有止境的。就像欲望之海一样,永远也无法把它填满,稍有不慎,自身也会被欲望所埋葬。 圣人不会把毕生的时间都用在追求这些身外之物上,因为在圣人眼里,所谓的功名富贵只是握在手上的工具而已,需要就拿起,不需要了就放下。就好比一把剑,天下大乱之时,圣人拿起剑戡乱;等天下太平之时,圣人便放下手中之剑,逍遥而去,复游于天地之间。 一把剑,总是把它拿在手上,总有一天,会把自己给伤着。所以圣人对万事万物都拿捏有度,进退有谋。圣人并不会滞塞于具体的一事一物,因为物有形有限,只有大道,才是无限而永恒的。” 听到这里,孔子缓缓的端起茶杯,喝了一口醇厚回甘的红茶,若有所思的说:「 ”先生所言极是,丘一生追求仁义礼教,只想把先王之道传承以教化天下。今天才有幸得知,仁义于大道而言,也只是细枝末节而已。 敢问老先生,历代先王都对仁义之说推崇有加,为什么在您看来,仁义却是道德之末呢?如果全天下都是仁人君子,那不将是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吗?” 老子看了看茶叶罐,发现没茶叶了,回了句:「 ”丘啊,今天我的好茶都被你喝光了,你明天再过来,顺便带两盒上等的红茶过来,我们接着再聊,我将告诉你,仁义的弊端。” 孔子很不好意思的答道:「 ”好的,没问题,先生,明天弟子带着好茶再来聆听您的大道之说。” 孔子问道老子,第一天结束,我们下篇文章再见。 本号专注讲解中国古圣贤的绝学道术,继往圣之绝学,弘大道于天下。欢迎志同道合者关注交流,一同弘道。也欢迎转发分享文章。相关参考
孔子与老子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两人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据传,孔子曾经拜师于老子,在老子门下学习知识。同时,历史上还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轶事典故也极为有名。孔子问礼于老子春秋时
老子与孔子是什么关系?老子和孔子没有关系。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1、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
孔子和老子的关系在历史上似乎一向是孔子的名气大于老子,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亦是高于老子。然而其实这二人到底是谁要高于谁,谁的思想更为世人所认可,更加的伟大,其实也只是见仁见智;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
孔子向老子问礼?1.请问真的还假的?2.孔子问了什么?老子答什么?3.孔子怎么找到老子的?4.孔子问后有没有心得?孔子三十一岁时,与鲁人南宫敬叔适周,向老子问礼。老子说:你所说的,已经与人的骨头腐朽了
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有何异同 老子是道家之祖,孔子是儒家之宗。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那么该怎么看待二者思想的异同呢?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受到重视
区别:1、孔子是儒家学派,老子是道家学派。2、孔子思想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老子思想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3、孔子主张恢复到周,老子主张恢复到尧舜。儒家主张用“德”来整治天下,达德以求道
老子和孔子没有关系。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1、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
孔子与老子在哲学思维上,是两个不同向度的人。不过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的说法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纪录。但有更进一步的探讨资料是,孔子可能不只一次的见过老子,而且交流甚笃,所讨论的哲理也很深。而孔子对老
孔子和老子的详细故事:第一次问礼的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前535),地点在巷党(鲁地名)。第二次是在前526年,地点在周朝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第三次是老子免官归乡后,地点在老子家乡鹿邑。第四次时间在公
子在中国是对伟人的尊称,可见两者都被公认是伟人了学问只因为信仰且使用的人存在多少,才有个人的高下之分,比较并不恰当孔子曾向老子求学问,老子算是孔子的老师之一孔子周游列国是时势所逼!孔子生平孔子名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