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强汉(卅六)韩信拒绝背叛刘邦,不是因为忠义,而是顾忌彭越
Posted 刘邦
篇首语: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闲聊强汉(卅六)韩信拒绝背叛刘邦,不是因为忠义,而是顾忌彭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闲聊强汉(卅六)韩信拒绝背叛刘邦,不是因为忠义,而是顾忌彭越
韩信在带领大军攻占齐国,并大破龙且的楚国军队后,初步具备了与楚汉三足鼎立的机会。当时韩信的军队非常强大,集合燕赵之地的军队达三十万之众,这还不算齐国和楚国投降的军队。而同时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和成皋处于对峙状态,根本无力管辖远在齐国的韩信。这是韩信最好的独立割据,与楚汉三足鼎立而争夺天下的机会。韩信的谋士蒯通和楚国使者武涉都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他们希望韩信叛出刘邦阵营,联合项羽攻打刘邦,最后平分天下。而韩信经过深思熟虑后,以忠义的理由拒绝了这个建议,继续配合刘邦围攻项羽。 韩信是看重忠义的人吗?从我之前章节的分析中看来,韩信显然是野心勃勃的,他的忠义只与筹码不够而已。如果他真的忠义,那就不会叛出项羽阵营投靠刘邦,也不会在刘邦和项羽争夺荥皋战线时按兵不动。因此《史记》上说他以忠义为理由拒绝蒯通和武涉的建议,那只是托词而已。 从韩信背约攻打齐国,导致郦食其被齐王田广烹杀的事情,就说明了仁义之类的道德观念,在韩信看来远远没有自己的野心重要。正是为了自己的野心,韩信才会背约攻打齐国,其目的是将齐国作为自立割据的根据地。从史料上看,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韩信已经上了刘邦的黑名单。 以齐国为根据地,依托燕赵两国的资源和兵源,建立与楚汉鼎足的势力,这是蒯通给韩信谋划的战略。这个战略的前提就是,韩信必须背叛刘邦,割据自立为诸侯王。从战略的走向来看,这是很符合韩信的人生目标的,但背叛刘邦却让韩信很由于。最后韩信还是拒绝了这个建议,而是向刘邦索要齐国大权,让刘邦封他为齐王。而刘邦当时正与项羽对峙,正需要韩信威胁项羽后院的时候,被迫交出了齐国大印,将韩信封为齐王。这是韩信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也是利用当时有利形势所做出的妥协。 当一方诸侯王,与楚汉三足鼎立,再走上统一天下的道路,这是韩信非常愿意做的,但这对他来说风险极大。首先他就需要背叛刘邦,脱离楚汉战争的舞台,这就面临很大的风险。这个风险不但需要在政治上付出代价,也需要承担军事上的压力。政治上会让他在诸侯贵族中的名声进一步恶化,诸侯和贵族对他的支持进一步减少。他本来因为胯下之辱和叛出项羽的黑历史,在诸侯中就名声不佳,信任度不高。韩信能够崛起,就是得益于刘邦、萧何、张良、夏侯婴等人的信任。他背叛刘邦,等于自绝于汉军阵营,失去了汉军贵族的支持。 由于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功勋卓著,对楚军的杀伤力极大,也是对项羽最大威胁的将领,没有之一。项羽在多次作战失败后,尤其是龙且在潍水之战被韩信斩杀后,对韩信是恨之入骨。虽然他派出武涉作为使者劝韩信自立,声称不追究曾经发生的事情。但项羽出了名的言而无信,谁知道韩信背叛刘邦后,他会不会找旧账。如果项羽翻旧账,韩信很可能面临刘邦和项羽两军的围攻,这种军事压力对于刚刚在齐国建立基业的韩信是难以承受的。况且韩信在燕赵齐三国的根基薄弱,蒯通还没有帮他扎下根来,这就对他更加不利了。 蒯通之所以建议韩信以齐国为根据地割据自立,主要原因就是燕赵齐三国没有强势的诸侯王。燕王臧荼被韩信逼投降了,赵王张耳势力不强,赵军都控制在韩信手中。齐王田广被杀,田横带着少量军队逃到沿海,无力与韩信争锋。因此,凭借蒯通在燕国的影响力,韩信在燕赵齐三国打出来的威风,足以控制这里的局势,成为与楚汉鼎立的诸侯王。可是这只是蒯通的一厢情愿,因为韩信根基浅薄,要在三国扎根需要不短的时间。这个时间刘邦不会给他,项羽也不会,所以对韩信来说风险极大。 从楚汉战争的态势上看,当时齐国周边的局势也不太利于韩信割据自立。韩信虽然控制了齐国大部分地方,但并未彻底平定齐国。齐王田横的人马还占据沿海之处,并在海外的岛屿上建立了政权。一旦韩信面临楚汉两军围攻,齐王田横极可能卷土重来,韩信会遭到三面夹攻。 赵王张耳虽然势力不强,原来赵王歇和代王陈余的军队都被控制在韩信手里,赵国能出兵齐国的军队很有限。可是对赵国和代国最有影响力的广武君李左车在刘邦手里,这是对齐国很大的威胁。李左车本身军略能力不在韩信之下,李家在赵国和代国的贵族中影响力极强,足以号召赵国贵族反对韩信。 而刘邦和赵王张耳关系紧密,从战国时代就有了很深的友谊。有了张耳和李左车的配合,赵国和代国能够出动大量的军队配合刘邦围攻齐国。而韩信军队中赵国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很可能在赵国贵族的号召下临阵倒戈,这极可能造成韩信军队的崩溃。 燕王臧荼则是出了名的墙头草,燕国和齐国之间还隔着赵国,对齐国的支援需要长途跋涉。虽然蒯通对燕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但并不足以跨国赵国直接控制燕国朝政,指挥燕国军队。一旦韩信和刘邦开战,很可能燕王臧荼作壁上观,拒绝为韩信提供任何支持。 对韩信在齐国割据最致命的威胁,便是刘邦在齐国附近放的两只军队,彭越和灌婴。本来彭越是在外黄和昌邑一带争夺楚军补给线的,灌婴在彭城周围袭扰项羽的后花园。这两人都是刘邦手下比较能打的将领,彭越更是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如果韩信割据自立,刘邦很可能让这两只军队反扑齐国,这对韩信来说是极难应付的。尤其是彭越,他是游击战祖师,项羽都被他折腾得头皮发麻,韩信若被他缠上,日子更不好过。而刘邦为了拉拢彭越,还将彭越封为梁王,赐予了魏国的土地,这彭越对打韩信就更加积极了。 彭越本人还是齐国人,原是齐王田荣手下最强的将领,在齐国很有影响力。后来齐王田荣败给项羽,在平原县被人杀害,彭越才加入汉军作战。如果彭越率兵攻打齐国,齐国贵族跟从,再加上齐王田横配合,韩信在齐国立足都没有可能。然后张耳和灌婴再配合作战,韩信灭亡的概率极大。 从战争态势分析,当时刘邦对项羽已经占据优势地位,否则项羽也不可能派武涉联络韩信结盟。可韩信周边却全是刘邦的势力,韩信自己又没根基,反叛刘邦完全是军事冒险。以韩信的战略目光,一眼就看出蒯通的策略不可执行,所以才选择直接拒绝。当然韩信还是要面子的,不能说得太白,所以以忠义的理由拒绝,也是为了收买人心。相关参考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韩信胯下之辱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韩信在最有可能反叛成功的时候拒绝背叛刘邦,因为刘邦"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这不仅因为他是一个感恩重义的人,也是因为他曾历尽
汉四年,韩信在谋士蒯通的勾引下,掉臂齐国已归附于汉国的事实,私自兴师狙击齐国,占领了齐地。随后,韩信给汉国之主也就是后来的汉高祖刘邦写了一封信。韩信的意思很明确,齐国的公民乃是频频的公民,必需有一个强
公元前201年十月,一封检举信摆在了刘邦的办公桌上,检举信的内容是举报楚王韩信谋反。有历史学家怀疑,这封信是刘邦密令他人书写,因为一年前韩信藏匿了项羽的大将钟离昧。刘邦得知此事后,曾向各地下达了一封追
刘邦最爱的女人,不是吕雉、戚夫人,而是这个寡妇,她却拒绝做皇妃
吕后将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做成“人彘”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吕后之所以对戚夫人做出如此泯灭人性的报复,无非就是因为她不仅抢走了自己的丈夫,还要设法抢走自己儿子的太子之位。而我们今天所讲的主人公虽然
韩信死后,刘邦的表现是“且喜且悲”,喜是真的,悲也是真的。刘邦对韩信的情感也是真的。如果认为刘邦会去杀韩信,那就真没理解透刘邦这个人,刘邦这个人,很记仇,王陵对大汉够忠心吧,但因为归汉的时间晚,最终很
汉三年,刘邦攻打楚国,派随何出使淮南,游说英布叛楚归汉。经过随何的一番游说,英布暗中答应叛楚归汉。英布为什么背叛项羽?英布被封为九江王后,就开始拥兵自重,不大听从项羽指挥了。项羽与齐王田荣作战,向九江
一提到韩信,想必稍微了解历史的朋友,对他都会有敬佩和惋惜之情。敬佩的是韩信的军事才能,他并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名师指点,可以说是无师自通,单凭这一点,就足以秒杀不少将领。韩信的一生只有短短三十五年,在跟
萧何慧眼识珠,不仅发现了刘邦,而且还为刘邦发现了韩信,成就了刘邦的天下大业;他功高无二,被刘邦认为第一功臣,然而也被认为是一大威胁,于是他从善如流,自损清白,自污其身,小心谨慎,趋利避害。一、才识过人...
萧何慧眼识珠,不仅发现了刘邦,而且还为刘邦发现了韩信,成就了刘邦的天下大业;他功高无二,被刘邦认为第一功臣,然而也被认为是一大威胁,于是他从善如流,自损清白,自污其身,小心谨慎,趋利避害。一、才识过人...
看过鸿门宴的人,都知道是项伯暗地里帮助刘邦逃跑的,其实项伯真正想帮的人是生死之交张良,虽然是因为项伯的背叛导致项羽的亡国,小编在想就算项羽在鸿门宴中得到了胜利,以他的性格也顶多是一个暴政。为你分享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