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兵变,幕后策划人其实是太子,杨贵妃死的最无辜
Posted 太子
篇首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马嵬兵变,幕后策划人其实是太子,杨贵妃死的最无辜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马嵬兵变,幕后策划人其实是太子,杨贵妃死的最无辜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长恨歌》白居易 白居易的一首《长恨歌》,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悲剧爱情故事,帝王的爱情,让人无限羨慕和向往,而马嵬坡下,贵妃的香消玉损,又让人无限感伤和唏嘘。似乎印象中,在那个黑夜,在马嵬坡这个小小的驿站里,愤怒的将士们,将对国家危亡、皇帝昏庸的怒火都撒在这个柔弱女子身上,只有杨贵妃的死,才能平息怒火。 但是,马嵬坡兵变真的这是一次士兵集体哗变行为吗?杨贵妃的死是此次事变的最终目的吗?宰相杨国忠的死究竟意味着什么?主导了此次事变的负责人陈玄礼为什么安然无事?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会发现,马嵬兵变,远非诗人笔下描写的那么简单。 一太子与宰相之间的政治斗争 以皇帝为首的皇权、以太子为首的东宫势力和以宰相为首的官僚集团,是唐朝时期国家权力中枢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而其中皇权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并且起到平衡东宫个宰相的作用。在玄宗朝以前,东宫和宰相之间基本是相互协调与配合的,即一旦太子储君地位确立,那么东宫将逐渐参与到国家政务中来,而宰相也全力支持东宫,培养太子治国理政的经验,为将来管理国家做好准备。 但是,这种情形,在玄宗朝时期发生了改变,玄宗对国家政治体制的调整和权力的配置做出了调整,而发生在开元二十五年的太子李瑛被废事件,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 李瑛,唐玄宗李隆基次子,母为赵丽妃,开元二十五年,李瑛遭到唐玄宗宠妃武惠妃和驸马杨洄的构陷,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一起废为庶人,不久赐死。李瑛死后第二年,玄宗将第三子李享立为太子,不过,玄宗对中枢权力系统做了调整,一方面,不断加强宰相的权力,弱化太子作为国家继承人在政务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制止宰相向太子靠拢,打破宰相和太子之间的协同配合关系,而转而支持两种势力的对抗。 玄宗的这些举动,主要出自以下考虑: 一、提防太子。在玄宗以前,大唐的宫廷动荡屡见不鲜,其中皇太子与皇帝的权力之争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就是最好的例子,而玄宗自己本人,也是在他父亲唐睿宗尚且在世时就实现了权力交接,虽然历史记载并没有发生流血事件,但是相信这个过程也不是十分愉快的进行。所以,借鉴以往的经验,玄宗作为最高掌权者,不仅要组织外部势力对皇权的觊觎,同时也要防止太子对皇权的威胁。 二、加强皇权。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对皇帝的意志不仅仅只有听从和执行,在某些方像,甚至和皇帝分庭抗礼。皇权和相权,有时候也会处于一种斗争状态。而皇帝一人毕竟精力有限,无法单独解决繁杂的国家事务,这就决定了宰相一职存在的必要性。在中国历史上,加固皇权,弱化相权一直是主流趋势。明朝时废除宰相,设立内阁,使得相权进一步弱化,而清朝时期,军机处的设立,则标志着皇权达到顶峰。玄宗通过支持宰相和太子对立,正是弱化相权的一种表现,通过这种调整,以宰相为首的官僚系统与皇权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能忠实地执行皇权意志。 所以,玄宗后期的两个权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对太子李享一直实行的是打压政策,当然这也是玄宗默许的。尽管李享当太子后,一直战战兢兢,生怕重蹈前太子李瑛的覆辙,但是杨国忠还是不放过他,几次构陷李享谋反,逼得李享牺牲自己的妃子才得以自保。因此,李享对杨国忠是即惧怕,又嫉恨。这也是日后马嵬坡事变的主要导火索。 二马嵬兵变的幕后策划人是谁? 一般史书记载,马嵬兵变是饥饿的士兵一次以下犯上的哗变行为,完全是一次偶然行为。但是,通过历史学家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这其实是一次有预谋、有计戈、有指挥的行动。那么,幕后主谋是谁呢? 我们不妨将事变中几个核心人物列出来,做一次推理。在玄宗出逃的队伍中,核心人物主要有以下几个:玄宗,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宦官高力士,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太子李享。 杨贵妃,杨国忠以被杀,高力士是玄宗的贴心宦官,对玄宗忠心耿耿,况且他手上也无兵权,排除。陈玄礼貌似是兵变的主导者,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如果真是陈玄礼主导,那就不能解释为什么他还会忠心的护送玄宗安全入蜀,日后玄宗也没有对他进行追究。这样一来,太子李享就是唯一的幕后策划者了。 据《资治通鉴》卷218记载: 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因东宫宦官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 陈玄礼因杨国忠祸国殃民,于是通过宦官李辅国告知太子,太子没有下决断。这里牵扯出另一个人--李辅国,李辅国是谁呢?李辅国是太子李享的贴身太监,早年间就就进入东宫服侍太子,是太子的耳目和传话筒。那么陈玄礼通过李辅国通知太子什么事呢?显然是要除掉杨国忠。从这里看来,陈玄礼才是马嵬兵变的策划人,太子起先对于兵变一事并不知情。 但是,在《旧唐书》卷108《韦见素传》记载: 次马鬼择,军士不得食,流言不逊,龙武将军陈玄礼惧其乱,,乃与飞龙马家李护国(即李辅国)谋于皇太子,请诛国忠,以慰士心。是日,玄礼等禁军围行宫,尽诛杨氏。 前面说过,李辅国是太子的耳目和传话筒,既然陈玄礼是与李辅国密谋诛杀杨氏兄妹,那么太子没理由不知情,李辅国的一切行动必定是在太子的授意下进行的。 又据《旧唐书》卷51《后妃上·玄宗杨贵妃传》的记载: 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军陈玄礼密启太子,诛杨氏父子,既而四军不散,……遂缢死于佛堂。 从这里可以看出,陈玄礼与太子密谋诛杀杨国忠证据确凿,陈玄礼在江计划向太子全盘托出后,再也没讲「 ”太子未决”之类的话。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整个兵变事件的真相。 李享自从当上太子后,就一直受到宰相的打压,好不容易等到李林甫死了,又来了个杨国忠,李享是又怕又恨,这太子当得着实窝囊。而陈玄礼从玄武门之变时就跟随玄宗,对玄宗一直是忠心耿耿。他亲眼目睹了曾经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的皇帝,在杨国忠等一干奸佞臣子的欺瞒与谄媚下,变成了一个不理国事、赏罚不明的昏君,对杨国忠、杨玉环这对兄妹也是恨之入骨,他曾经说过: 「 ”今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岂不由杨国忠割剥甿焦,朝野怨咨,以至此耶?若不味之以谢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愤!” 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太子和陈玄礼一拍即合,策划了这场兵变。 那为什么《资治通鉴》里说「 ”太子未决”呢?其实,这是《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的一贯笔法,用意在于为尊者讳。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在「 ”被动”的情况下黄袍加身,所以,司马迁在写太原起兵时的唐高祖李渊、玄武门之变中的唐太宗时,无不把他们说成被动、受人支配的角色,此处所记太子李亨之密谋马嵬之变也如出一辙。 这场兵变的目标不是玄宗,也不是杨贵妃,而是杨国忠,这恰恰是文人骚客笔下被忽视的人物。马嵬兵变只是陈玄礼和李享的一次合作,并不能说陈玄礼就倒向了太子一方,时候,陈玄礼继续护送玄宗入蜀,可以猜测,玄宗对这一切都心知肚明,所以日后并没有为难陈玄礼。太子李享的行动也止步于此,在诛杀杨国忠后,他并没有向夺取最高权力迈进,这并不是李享多孝顺,而是他与陈玄礼的合作已经结束,没有了陈玄礼的支持,他无法进一步夺权。 三 太子李享为何能兵变成功? 前面说到,在玄宗的可以打压下,以太子为首的东宫势力一直被弱化,在与宰相的较量中也一直是处于弱势的一方。那么,为什么在马嵬坡,太子突然小宇宙爆发,一举将权相杨国忠诛杀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之前发生在太子身上的「 ”监国风波”。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通常为皇太子)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太子监国,是太子地位稳定的象征,和开始接触到最高权力的标志。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对于安禄山的造反,玄宗起初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事情所造成的影响更是估计不足。直到叛军一路推进,局势瞬间恶化,玄宗对事情的态度才有了一些变化,下令亲征叛军,并颁布了《亲征安禄山诏》。 在这之前,朝廷以派名将高仙芝为副元帅统兵5万东征,又于京师招募11万人组成了「 ”天武军”。玄宗亲征前,对高仙芝一部变现的十分放心,对自己亲征的前景也十分乐观,认为只要天子的车撵一出现,叛军必然土崩瓦解。他甚至说道: 「 ”前所出师命将,足以除凶去孽。··…今亲总六师,率众百万,铺敦元恶,巡幸洛阳,将以观风,因之扫殄。泰山压卵,未可喻其重轻;洪波注萤,不暇收起光焰。” 玄宗把自己亲征比作是泰山压卵之势,把安禄山的叛军比作是波浪中的一只萤火虫,足可见他的自信程度。 但是,现实很快就啪啪打脸了,玄宗的军队还没出发,叛军就已经攻陷了洛阳,玄宗督战洛阳的计划自然也就一江春水了。但是此前下令集结的各路兵马已经到了长安,到底还亲不亲征呢?玄宗把自己推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这时候,玄宗玩了一个高超的把戏,他把太子李享推到了前台。 《资治通鉴》卷217记载: 上议亲征,辛丑,制太子监国,谓宰相曰:「 ”……肤当亲征,且使之(太子)监国。事平之日,朕将高枕无为矣。” 又据《旧唐书》卷51《玄宗杨贵妃传》: 河北盗起,玄宗以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监抚军国事。 玄宗不仅命太子监国,还任命太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兵进讨叛军。当然,玄宗最后并没有亲征,太子也没有获得监国实权,更没有统兵进讨叛军。但是,此次「 ”监国风波”给了太子李享一个政治上的转机,他获得了对平叛大军的名义上的统领权,这对太子来说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最起码,太子在军队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到安禄山起兵后第二年六月,叛军攻克潼关,哥舒翰被俘,进入长安只是时间问题了。当此之时,玄宗又一次下诏亲征,不过「 ”亲征”的方向是后方的四川,入蜀逃难。 「 ”(玄宗)将谋幸蜀,乃下诏亲征”。 由于事发突然,玄宗并没有带多少人, 「 ”扈从惟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内侍高力士及太子、亲王、妃主、皇孙己下多从之不及。” 如前所述,马嵬兵变是一次有预谋的事件,太子肯定做了准备。兵变要想成功,首要的就是有自己的军事力量,那么,在出逃的队伍中,太子是否掌握了一直可以发动政变的武装力量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飞龙厩兵马。 所谓飞龙厩系仗内六闲之一,设置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主要职责是管理最上乘军马,地位十分重要。飞龙厩兵马的主官叫飞龙使,飞龙使不仅领厩马,而且也领飞龙禁军。飞龙禁军至创立以来就是保卫皇城的精锐力量。太子的心腹李辅国就是出身飞龙厩兵马。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史料中推测出来,马嵬事变后, 「 ”父老共拥太子马不得行,乃使(广平王)椒驰白上,上总咎待太子,久不至,使人侦之,还白状,上曰:天也!乃分后军二千人及飞龙厩兵马从太子。” 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推测,在逃亡的队伍中,太子带领两千人和飞龙厩兵马断后,与玄宗拉开一定的距离,此时完全有理由相信,太子已经掌握了这两千后军和飞龙厩兵马。此时太子心中已经有要和玄宗分道扬镳的想法,故意磨蹭在后面。玄宗得知后,叹息一声「 ”天也”,天也,天意如此也。玄宗知道,事情已经不是他能掌控了,于是将这两千人和飞龙厩兵马都分给了太子。 之后,玄宗继续南下入蜀,太子则北上灵武,与郭子仪、李光弼他们会合。不久,在一众文臣武将的支持下即为,遥尊远在四川的玄宗为太上皇。 结语:马嵬兵变,和其他兵变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本质是依然是一场各方势力对权力的角逐,只不过因为杨贵妃的死,以及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才给这场兵变平添了一抹悲剧色彩。而真正的核心人物太子李享和宰相杨国忠,却常常被人忽视。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在漫长的历史上,权力之争屡见不鲜,而帝王爱情,尤其是这种悲剧式的爱情,更能引起文人骚客的兴趣,传唱千古!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 《旧唐书》相关参考
...都很清楚就是在这个地方杨国忠被杀,之后不久在马嵬坡杨贵妃杨玉环被杀。那么当时在马嵬驿的时候太子
千百年来,杨贵妃之死一直是历史上一个巨大的谜团。关于这件事,很多人都存在不同的疑惑,马嵬驿兵变是如何发生的?谁才是兵变的真正主谋?为什么身为皇帝的李隆基面对这一切只能隐忍不发?最重要的是,杨贵妃当时到
日本的传言都是说那个死的是杨贵妃的侍女,而真正的杨贵妃去了日本,并且葬在日本,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小编来带你一起看。杨贵妃(杨玉环)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羞花。史书上说她能歌善舞,精通音律,而...
日本的传言都是说那个死的是杨贵妃的侍女,而真正的杨贵妃去了日本,并且葬在日本,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小编来带你一起看。杨贵妃(杨玉环)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羞花。史书上说她能歌善舞,精通音律,而...
潼关是京城长安的门户,那里形势险要,道路狭窄。唐玄宗派大将哥舒翰带领重兵把守。叛将崔乾v在潼关外屯兵半年,没法打进去。潼关的守军每天晚上在烽火台烧起一把火,作为平安的信号。关里的烽火台接到信号,也一座
潼关是京城长安的门户,那里形势险要,道路狭窄。唐玄宗派大将哥舒翰带领重兵把守。叛将崔乾v在潼关外屯兵半年,没法打进去。潼关的守军每天晚上在烽火台烧起一把火,作为平安的信号。关里的烽火台接到信号,也一座
《长安十二时辰》网络热播,让人看的酣畅淋漓。我们不禁会问:历史上有没有张小敬这个人?唐华阴县尉姚汝能在《安禄山事迹》描述:「”安史之乱”唐玄宗逃亡巴蜀,路过马嵬驿随从士兵哗变,飞龙禁军陈玄礼统领下的骑
杨贵妃,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与西施,昭君,貂禅并列四大美女,公元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并且,杨贵妃于六月十四日去世。那么,杨贵妃是怎么死的?在马嵬驿途中发生了什
命运坎坷的皇后,在中国历史上也不算少了。有些被人陷害,有些失宠被废,有些更无辜失去性命。如唐高宗的王皇后,被武则天用计诬陷,结果她跟萧淑妃双双被废,被关中不见天日的院落里,只有一个小孔递餸食器,外面又
...禄山,自己跑的也不顺利,遭遇了兵变,最后只能将老婆杨贵妃杀死。今天小编要讲的,就是关于李亨离开马嵬后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马嵬,离长安的距离不远,据史书记载,是唐玄宗跑了两天后找到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