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柱帝国崛起与亚洲大陆的突厥化进程加速
Posted 骑兵
篇首语: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塞尔柱帝国崛起与亚洲大陆的突厥化进程加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塞尔柱帝国崛起与亚洲大陆的突厥化进程加速
公元1040年的丹丹坎之战,本身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名气。然而,此战的意义对中亚地区非常重要。最终获得胜利的塞尔柱王朝,从此拥有了成为霸主的能力,并进而建立起自己的帝国。随之而来的突厥化影响扩张,将永远改变后来的历史进程。 导致此次大战突发的原因,主要在于塞尔柱人的游牧习性。他们作为典型的突厥化游牧部族,原本主要游牧于锡尔河北岸。在10世纪时后期,因部族酋长塞尔柱与其他联盟首领的矛盾,才大举族南迁至河中。由于原先控制当地的前一波势力南侵,让他们很容易在相对空旷的草场上获得生存空间,并顺势进入呼罗珊地区。 早期的塞尔柱人 只是加兹尼帝国的封臣 最终在 1025年时,早期塞尔柱人被称雄中亚的加兹尼帝国纳为附庸。后者的统治核心,位于阿富汗与北印度交界,并向西控制了大半个伊朗高原。虽然各类兵源众多,却也经常需要从更北方吸纳突厥游牧武装来加盟自己。逐步南下的塞尔柱人,正好负责为国王马赫穆德戍守呼罗珊以北的草原。其统治核心也逐步转移到地区首府木鹿城。 按照双方协议,塞尔柱部族本应为宗主担负起防御游牧同族的重任。但呼罗珊一带的干旱缺水处境,很快就使积习难改的突厥人重操劫掠旧业。这些人开始不断袭扰加兹尼王朝控制的当地城镇,并尝试与反加兹尼霸权的地方势力合作。正巧,位于里海东岸的花剌子模就长期选择对抗,并因此与塞尔柱人情投意合。 鼎盛时期的加兹尼帝国版图 公元 1035年,塞尔柱首领托格鲁尔想要再进一步。他向新任加兹尼国王马苏德要求尼萨等地的控制权,显然有将势力朝着伊朗高原腹地扩张的想法。由于尼萨是连贯东西的贸易城镇,也是历史悠久的养马基地,加兹尼君主自然是遭粗暴拒绝了这个要求。此事也意味着两大突厥势力之间的决裂。 为了先下手为强,托格鲁尔组织起兵力发动袭扰,同时在政治上拉拢对后者同样不满的呼罗珊城镇。依靠灵活机动的骑兵帮助,一刻不停地对各地施加自己的影响,每当加兹尼的将领征召士兵前来平叛时,就利用强大的机动能力溜之大吉。 早期的塞尔柱苏丹 托格鲁尔 如此循坏往复,为塞尔柱人的集团吸引了更多突厥同族和阿富汗反对派的投靠,队伍规模也以滚雪球的方式越积越多。这让托格鲁尔慢慢具备了与敌人一决雌雄的实力,实施战略决战的条件也已经成熟。 一直居于阿富加兹尼城的马苏德,显然极其不满麾下处置叛乱势力的策略。在公元 1040年春季,他亲自征集大军出征呼罗珊,企图一举将叛乱者全部拿下。由于需要长距离行军,他阿富汗大军将由来自印度、阿富汗、呼罗珊和中亚其他广阔地域的种群组成。包含作为精锐核心的古拉姆奴隶重骑兵、阿富汗和北印度的封建骑兵、留在中亚的阿拉伯民兵、从帝国边境超募的库尔德轻骑兵与德拉米山地步兵,甚至还有从印度带来的300头战象,总人数可达50000之众。 加兹尼的帝国军队相比塞尔柱人有明显优势 相比之下,塞尔柱军队即使实力提升,也只能勉强凑齐16000名各类突厥骑兵和2000名扈从辅助。倘若发生正面对抗,马苏德会有十足的自信能轻易碾碎对手。 然而,托格鲁尔从一开始就不打算与强敌正面相持。当他得知加兹尼军队从尼沙普尔出动的消息,立即将主力撤离出原有的根据地--莫夫,并借此引诱强敌前来追赶自己。凭借游牧骑兵那无以伦比的机动性,不仅迅速摆脱了对方大军的追击,还成功地将加兹尼人引入莫夫附近的卡拉库姆沙漠。 塞尔柱骑兵一直避免同对手发生正面冲突 至于托格鲁尔的兄弟查格里,也受命带领一支小规模部队尾随敌军。他们平日里负责监视对手动向,一有机会就对马苏德的分队进行骚扰,以执行事先制定的疲敌策略。如此一来,原计划寻求与敌决胜的马苏德,反而和50000大军一起陷入到无仗可打的窘迫处境。看似可以依仗的庞大军队威逼推送,实际却严重影响了行军速度,根本无法追上塞尔柱突厥的脚步。 更糟糕的是,托格鲁尔等人在撤退时执行坚壁清野的战略,将卡拉库姆沙漠中的一系列水井填埋,致使马苏德的士兵面临难以忍受的干渴。当大量牲畜倒毙于酷暑沙丘之上,全军的前进速度也就进一步受到影响。永不休止地扎营拔寨等重体力劳役,也让大部分人感到疲惫不堪。最后,加兹尼军队里甚至出现疫病。再加上突厥骑兵的不定期骚扰,士气容易变得沮丧抑郁。若非君主对其许以重利,几乎当时就因哗变而打道回府。 后勤问题在加兹尼军中引发了大规模械斗 当年5月初,加兹尼军队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莫夫附近的小镇丹丹坎。他们原打算在此处休整补给,但城内居民却因投靠塞尔柱突厥而闭门不纳。此事也彻底压垮了处于临界点上的士兵。 5月8日,诸多愤懑抑郁的地方军与宫廷古拉姆因水源供给问题发生纠纷。那些早已不满古拉姆优越待遇的普通士卒,彻底将怒火发泄到前者身上。他们纷纷抢夺古拉姆的私人包裹,并将纠纷迅速演变为械斗,边上的高级军官却对此束手无策。原本纪律严明的军队瞬间秩序大乱,陷入到自相残杀的可悲境地,国王的号令甚至出不了中军营帐。 塞尔柱骑兵利用对方混乱发起攻击 塞尔柱人没有理由放过如此利好的机遇。在探知对手军中动荡之后,查格里迅速调兵遣将,从背后猛攻毫无防备的敌方军营。他们先是在外围发射箭矢,然后持矛发动突击。尽管这些游牧骑兵大多只能以皮衣皮裤的褴褛裹身,但冲锋气势却完全压制了装备精良的对手,其所过之处无不望风披靡。无数勇于械斗却畏敌如虎的加兹尼士兵纷纷夺路而逃,哪怕国王本人亲临也无法予以制止。 糜烂无望的战局一直持续到当天傍晚。虽然马苏德本人与其直辖的100名古拉姆拼死力战,却终究无法阻止己方大军的崩溃。最后不得不骑在一头战象上夺路而逃,而麾下的50000将士已几乎全军覆没。他本想彻底压服对手的雄心壮志,就以如此戏剧化的方式在丹丹坎彻底破灭。 混乱的局面让加兹尼军队一败涂地 毫无疑问,对伊朗乃至整个世界历史而言,丹丹坎之战的结局都产生了超乎寻常的影响。获胜的塞尔柱突厥迅速得到呼罗珊诸城镇的认同,进而以此为根基向西方的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和叙利亚扩张,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超级帝国。整个中亚西部与西亚地区的突厥化进程,也因此进入了加速车道。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也将引发诸如拜占庭帝国毁灭、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帝国崛起等重要事件。 与之相对,收获惨败的加兹尼王朝也彻底进入了衰退期。他们永远失去了伊斯兰世界的霸主地位,不得不蜷缩于阿富汗和旁遮普两地苟延残喘。尽管并没有遭到塞尔柱人的一举荡平,但也无力左右地区拘束,并在百多年后灭亡的悄无声息。不可一世的马苏德本人,也因此战的失利而威严扫地。在返回本土不久即遭其部下篡权谋杀,可谓是血本无归。 塞尔柱人趁机扩张为世界性帝国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托格鲁尔战前的一系列对策确实牢牢把握着主动权,但若没有加兹尼军队自身的内讧助攻,他也不可能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更不可能在接下来的短短十数年间,相对轻松的取得惊人成就。 因此,全新的塞尔柱帝国,其实就是一个膨胀过度的利益集团。若没有足够强势的君主控制,地方领主们很容易演变为独立军阀。虽然都顶着塞尔柱人的头衔,却可能为个人利益而与同僚兵戎相见。这层隐患本身,也为后来的帝国衰退与毁灭埋下伏笔。相关参考
曼西克特会战是公元1071年7月4日,塞尔柱突厥人和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东部亚美尼亚地区进行的一场激战。一、塞尔柱突厥人的崛起塞尔柱突厥人是突厥人的一个分支,原居住在中亚北部地区的大草原上。公元100
奥斯曼部是突厥语民族,是原来的塞尔柱所属罗姆苏丹国下属的一个小型部族。这个部族在安纳托利亚半岛逐渐定居,早期与拜占庭-希腊民族多有融合与战争,通过在拜占庭帝国和其他安纳托利亚突厥语民族的游走与斗争,奥
11世纪塞尔柱家族统率乌古斯诸部侵入西亚建立的帝国,史称塞尔柱帝国。帝国极盛时领有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大部及叙利亚(包括巴勒斯坦)等地。乌古斯原系中国隋唐时期的“九姓”部落联盟,臣属突厥。突厥
12世纪末,中国四分五裂的版图为成吉思汗的崛起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同前辈匈奴人和突厥人一样,蒙古帝国建立后也将南方的定居民族作为打击的首要目标。不过成吉思汗的过人之处在于重创西夏、金国后,他选择了撤军,
佩切涅格是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部族联盟。他们的名称来源于古代突厥语中的兄弟,意思是若干部族组成的集团。由于草原帝国往往是由多个来源的部族结成联盟,这一称呼也暗示了自己的复杂来源。在黑暗时代与中世纪的交替
中东,作为一个地缘和政治概念,指的是西亚和北非地区。这里主要有五大民族和四大地缘政治力量:五大民族——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犹太人和库尔德人四大地缘政治力量——阿拉伯、伊朗(波斯)、土耳其(突厥)
当中国的明清帝国傲立世界时,在亚欧大陆的另一面奥斯曼帝国正处于巅峰时期,这个庞大的帝国横跨亚欧非三个大陆。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是败于唐帝国的突厥部落所建。突厥人可谓之失之以东,兴之以西。突厥人的西迁与伊
1158年-1162年间拜占廷对塞尔柱突厥人的罗姆苏丹国发动的一系列战役使之达成了对帝国十分有利的和约。1161年,当亚尔斯兰二世前往君士坦丁堡寻求曼努埃尔的援助之时,皇帝在一份条约中正式接受苏丹为义
公元前3世纪的亚欧大陆两端,都处于群雄争霸的局势当中。当时的人们或许并不知道在他们中间将会出现两个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的鼎盛帝国。大秦?大秦!不知是否是巧合,罗马和汉朝均以「”秦”称谓对方。那么这两个鼎
1121年,基督教世界掀起的十字军运动进入了暂时的低谷。但他们与塞尔柱突厥势力的战斗,还在更广泛的地域内愈演愈烈。这年打响的迪哥里战役,就是格鲁吉亚人在北方获得的大胜。此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西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