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开端是十常侍之乱,之后董卓祸乱,背后的黑手竟然是袁绍
Posted 宦官
篇首语: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的开端是十常侍之乱,之后董卓祸乱,背后的黑手竟然是袁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国的开端是十常侍之乱,之后董卓祸乱,背后的黑手竟然是袁绍
小说《三国演义》里有相当一部分篇章是描述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事,家世豪华的袁绍在书中成为十八路诸侯共同推举的盟主,其弟袁术成为大军的总督粮官,袁氏兄弟成为讨董大军中的绝对掌权人。十八路诸侯起兵的理由是董卓把持朝纲,祸乱汉室,可实际上追根溯源,导致董卓率兵进京掌权的罪魁祸首恰恰就是讨董联军的盟主袁绍。 汉灵帝驾崩后,大将军何进拥戴亲外甥汉少帝刘辫继位,然后诛杀了汉灵帝指定的辅政宦官蹇硕(皇帝禁卫军统领,下辖西园八校尉)和同为外戚的骠骑将军董重(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的侄子),独自揽下了军政大权,何进初掌权,试图提拔世家人才为其所用,帮助他治理国家,家世显贵的豪门子弟袁绍和袁术两兄弟被何进选中: 进以袁氏累世贵宠,而绍与从弟虎贲中郎将术皆为豪桀所归,信而用之。 袁绍在得到何进的重用后,马上开始鼓动何进清除后宫中所有的宦官势力,袁绍为什么要这么干?因为袁绍是世家子弟,袁家还是一等一的大世家,而世家和宦官这两股势力一向是水火不容,当时天下间最庞大的势力就是世家,即使是东汉的皇帝也需要集合宦官和外戚两股势力才能勉强和世家集团抗衡。 何进刚上位,希望世家能支持他这个外戚掌权,于是袁绍代表世家忽悠何进铲除宦官势力,假如宦官集团被清除,何进代表的外戚集团将独木难支,那么话语权将完全落到世家们手中,因此,袁绍不断劝说何进对宦官下手,何进也基本上被说服了,于是进宫去和妹妹何太后商量,毕竟宦官是皇帝的家奴,要铲除他们,名义上还是需要皇帝点头,皇帝年幼,那么就是太后说了算: 进乃白太后,请尽罢中常侍以下,以三署郎补其处。太后不听,曰:"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且先帝新弃天下,我奈何楚楚与士人共对事乎!" 何太后不傻,宦官是皇帝的亲信,如果没有了宦官集团的帮助,谁来对抗世家集团?何进这位掌权的外戚谁来制衡?何进是他的兄长,可再亲也亲不过儿子,何太后也需要自己的儿子能有绝对信任和使用的手下,否则这个皇帝岂不是傀儡?何太后否决了何进的提议,何进不怎么果断,既然妹妹反对他也就准备罢手,袁绍不干了,又跑出来献策: 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 袁绍很聪明,他建议何进借助外力威胁何太后,但却让世家集团置身事外,胁迫太后不是什么光荣的事,这锅还是不要让世家来背。叫谁来帮忙呢?就是类似董卓这样的和世家纠葛不深的西北地区豪强,西北豪强在中原地区没有跟脚,袁绍以为他们即使来到中央,也站不住脚,只能做世家的小卒子。 董卓接到何进的指令后上书何太后要求铲除宦官并带军而来,快到洛阳时,何进又开始犹豫,他担心董卓进京后不好控制,准备反悔,并传达新的命令给董卓,让他别来了,把董卓给气个半死。这个时候,还是袁绍出头,他一方面催促董卓继续给何太后施加压力,另一方面以司隶校尉、假节的身份伪造何进的命令直接开始对宦官们下手: 袁绍劝进便于此决之,至于再三;进不许。绍又为书告诸州郡,诈宣进意,使捕案中官亲属。进谋积日,颇泄,中官惧而思变。 袁绍很激进,他所代表的世家集团要杀的是全体宦官,当时曹操听说这事后就曾表示反对,曹操认为只要诛杀领头的几个就行,否则会引起动乱:"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至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宦官被逼急了其实也是会咬人的,皇帝的近卫军就是由宦官掌控,当初袁绍和曹操就都曾是近卫军西园八校尉中的一员,是被何进杀掉的宦官蹇硕的部下。可曹操人微言轻,而且他本来就是宦官的后代,他的父亲曹嵩就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他们家的爵位就是继承的曹腾传下的爵位,所以他的话没人听,别人会质疑他的立场。 其实袁绍这么激进也是有想法的,他是想鼓动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搞你死我活的全面性斗争,不管哪一方获胜,另一方必然元气大伤,世家集团正好在后面捡漏,如果双方同归于尽那就更合世家们的心意了,世家也可以一家独大,再无掣肘。不过事情的结果出了意外,何进稀里糊涂的中了计,被宦官们骗进宫杀掉,然后几个领头的宦官带着皇帝和太后跑了。 袁绍呕心沥血的帮助何进出谋划策是为什么?还不是为了把皇帝掌控在世家们手中,结果皇帝跑了,还被在洛阳城外捡漏的董卓遇上了,董卓虽然是因为袁绍劝说何进才被忽悠到洛阳来的,但他毕竟不是世家集团的自己人,谁知道皇帝落到他手里会出现什么状况?果然也出了状况,董卓得到皇帝后开始以中央自居。 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里有这么一个桥段,汉少帝出逃洛阳,在路上遇见董卓的大军,跟在汉少帝身后的袁绍脸马上黑成一团,其实在历史上,袁绍并不在皇帝身边,否则就没有董卓啥事了。当时袁绍正在皇宫中大杀特杀宦官泄愤,一口气杀了两千多人。等到董卓护卫着皇帝进洛阳后,大权在手,野心也就跟着冒出来,袁绍的苦心谋划全给董卓做了嫁衣。 董卓掌权后,也曾拉拢袁绍,袁家"四世三公"的幌子还是很有威慑力的,谁都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可袁绍憋屈啊,董卓提议要废掉汉少帝,改立汉献帝时,袁绍不惜拔剑相向,不就是因为董卓要是成事,皇帝从此就不在世家掌控中,他们要丢失掉话语权么。当初袁绍建议让董卓进京,就是因为董卓在中央没有根基,世家子袁绍哪会看得起董卓这个土包子,他很傲娇地认为董卓不能把世家们怎么样。 袁绍起兵反董时,都不顾及他的叔父袁隗全家都还在洛阳,就是因为袁绍的不在乎让袁隗全家都被董卓干掉。你认为我不敢杀,我偏偏就杀给你看,这大概就是董卓当时的想法。十数路诸侯在袁绍的组织下讨伐董卓,其实就是世家不服中央,董卓这个野路子变成了丞相、太师号令天下,这让世家们的脸往哪放?袁绍挑动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争斗的目的可不是让一土包子军阀来占便宜的,出兵前,袁绍还干了这么一件事: 绍自号车骑将军,诸将皆板授官号。 袁绍自己给自己封官,这算是开了三国时期地方自立的先河,后来的诸侯都是自己封自己为官,然后给中央报备一下就完事,几十年后刘备自封为王的举措全是学的前辈袁绍,他拉开了地方举兵反对中央的序幕。得不到世家支持的董卓在洛阳也无法掌控局势,不过他是野路子出身,不拘一格,很干脆地带着皇帝跑到了西北,中原从此大乱,三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正式宣告开始。 综上所述,三国乱世的始作俑者其实是袁绍,准确的说是袁绍所代表的世家集团,何进和袁绍联手清除宦官势力的行动实际上是世家集团试图削弱两大竞争对手的举动,因为何进的不给力,出了意外,引来了董卓这个游离于中央体系之外的军阀,董卓不属于世家,进京后当然会和世家集团争夺权柄和资源,矛盾就此产生,后果就是世家组织讨董,然后东汉的整个统治体系崩溃。而袁绍也在十数年后的诸侯争霸战中败给曹操,"四世三公"的袁家从此衰落。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 三国演义:最愚笨的十位著名人物,本可力争上游,不料被自己坑死 穿越到三国,想找一位主公来辅佐?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你的决定?相关参考
董卓简介——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凉州军阀。官至太师,封d侯。原本屯兵凉州,于灵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时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旋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凉州军阀。官至太师,封郿侯。原本屯兵凉州,于灵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时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旋即掌控朝
董卓简介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凉州军阀。官至太师,封d侯。原本屯兵凉州,于灵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时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旋即掌
为什么说何进让董卓进京来消灭十常侍是错误的选择,何进本身就有兵。小编觉得何进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从权力制衡的角度来说,不该诛杀十常侍,杀领头的即可,任何成功的政治家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要清楚他所处时代的政治
百度百科的说法:关于貂蝉的出身,有野史这样交待:其人本姓霍,无名,今山西忻州人。自幼人才出众聪敏过人,因而被选入汉宫,任管理宫中头饰、冠冕的女官,故称‘貂蝉’官。因遭十常侍之乱,避难出宫,为司徒王允收
《三国全战》 ”八王之乱”发布,守百年汉土的西凉铁骑值得了解
随着世嘉出品的《三国:全面战争》首个章节DLC「”八王之乱”公布,冷门的西晋史也逐渐被大家所关注。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董卓凭其祸乱天下,曹操差点被其阵斩,汉末三国的西凉铁骑有多强》介绍了汉末三国
比諸葛亮厲害的謀士,一登場殺了皇帝,睡了小公主,死後被點天燈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武將如雲,謀士如毛。掀起天下紛爭的不是曹操,也不是袁紹,而是董卓。桓靈二帝時期,宦官專權,把控朝政,朝堂烏煙瘴氣,百姓民不聊生,史稱「”十常侍之亂”。大將軍何進請董卓進京,平定宦官
比諸葛亮厲害的謀士,一登場殺了皇帝,睡了小公主,死後被點天燈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武將如雲,謀士如毛。掀起天下紛爭的不是曹操,也不是袁紹,而是董卓。桓靈二帝時期,宦官專權,把控朝政,朝堂烏煙瘴氣,百姓民不聊生,史稱「”十常侍之亂”。大將軍何進請董卓進京,平定宦官
提到三国第一堡垒,大家毫不犹豫的会想到郿坞,郿坞是董卓迁都长安之后在长安以西两百五十里建造的一处坚固的堡垒。董卓这个人在这里就不过多评述了,我之前的文章也说过他,残暴成性,祸乱朝纲。国家制度朝令西改,
骊姬之乱发生在春秋战国的晋国献公时。(前657年—前651年),此故事出自《左传》僖公四——六年(公元前657年—前651年),骊姬是春秋时山西人,本是骊戎首领的女儿,公元前672年,被晋献公虏入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