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崇祯皇帝对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进行改革,为何失败了

Posted 士兵

篇首语: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末崇祯皇帝对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进行改革,为何失败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末崇祯皇帝对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进行改革,为何失败了

明末的主旋律,是战争,而军队则是战争的直接执行人,所以从军队的表现,完全可以看出战争的走势,从而达到「 ”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明末的京营就是这样的「 ”斑”。 京营到了崇祯时代真是迎来了至暗时刻:兵源上无兵可用——「 ”皆诡寄靡饷,无一人可用,盖甲鬻於乙,乙鬻于丙,更易不知凡几”相互顶替托名,根本无人实际参战。有的士兵竟然可以追溯到嘉靖隆庆时代,简直明代版冥府神兵!而从军的实际人员呢?「 ”非市井游手,即势宦苍头,从无纪律”。军队成分非常差,根本无法维持正常军事训练活动。 但崇祯帝不是没有改变过,但他对京营的改革就像他对明朝的改革一样——殚精竭虑,病入膏肓。 上图_ 崇祯皇帝,朱由检(1611年—1644年) 其实京营并非在创立伊始就是如此模样。 它诞生于永乐时代,又常被人称作三大营——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起初的任务安排是:五军营主营阵,是军队的主要战斗力;神机营主火器,是部队的主要火力输出点;三千营主巡哨,负责出征时期的外围侦察和突袭。 值得一提的是,京师三大营不是三个营,而是三个兵种,实际人数按照「 ”卫”来编制,一共有七十二个卫,约四十万之众。而驻扎在京师的还不止这些部队,每年都有从外地前往北京的军队称作「 ”班军”,作为京营的辅助力量和补充。 京营的定位是野战军,而非城防,因此在创建之初,经常对外作战,比如永乐帝六次北伐蒙古、进兵甘肃青海,都有京营的身影,有时作为辅助力量、而更多的时候是战争主力。 上图_ 土木堡之变 过程 京营的转折点,在土木堡。 土木堡之战后,京营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从此军事世家执掌京营的格局被改变,兵部文官和宦官开始作为军事主官掌管京营。此时的京营被改革为了「 ”团营制度”,也就是精锐集中起来由将领率领。虽然后来几经更迭最终恢复三大营制度,但是却为后来京营的变革埋下了伏笔。 明朝中期,内外局势日渐平缓,内外战争逐渐减少,而募兵制的兴起,使得京营越来越少地被地方「 ”租借”过去,因此京营也迎来了他的和平时期。不过这一和平,就让京营万劫不复。 上图_ 明朝军队 首先,就是纳入文官体系之下的京营贪腐严重。 在经历过改革之后,京营的指挥权被转移到了多方势力的手中——勋贵武臣、提督宦官、协理文官各分一杯羹。 武官作为军队的直接统帅,经常克扣各种名目的军费军饷,以至于「 ”支粮则有,调遣则无”。也就是说,军饷会按照规定发放,但是实际却没有这个人,军饷落入将领私囊。更有甚者,名将郭英之后郭勋竟然将骑兵战马草场租借出去以获利润,使得部队战马无从补给。 而实际在营的部队,也时常领不到军饷,因为「 ”口食不给”、「 ”以相保寝食而已”,士兵素质极为低下,往往面有菜色、不能穿戴甲胄,骑兵也「 ”上马亦不能挥鞭而驽马”。 上图_ 明朝的官员 更厉害的,是军队的「 ”占役”(指:逾制占用公务人员当差)。 京营身处京师,旁边就是富可敌国、权近圣人的京师权贵,所以经常被这些权贵「 ”邀请”前往帮助营造府邸。军队有时协助工程是明军一开始就有的传统,但是为国家而非私人。明代中期,这种私人占役现象十分普遍,有的甚至终年没曾参与操练,而是摇身一变,成了能工巧匠、「 ”巧夺天工”去了。不知永乐帝若显灵,看着自己昔日横扫越南塞北的部下个个转了专业到工程系,会作何感想。 京营到了崇祯帝手中,已经是积重难返,别说像在永乐时期担任野战主力军,就是城防守备都会有问题。 但崇祯帝依然决议改革,他派遣东林党人李邦华主持京营整顿的任务。 上图_ 明朝火器 「 ”佛郎机炮” 上图_ 明朝火器 「 ”火铳” 李邦华到任视察京营状况,差点没哭出来:十万大军,实际仅存一万七千(「 ”堪战不及十分之一”),而且「 ”全无号令,不谙步伐”。明军倚重的火器「 ”点放不齐,仰天虚发”,军中紧缺的战马也「 ”不可问”。装备被士兵私自贩卖、部队的军费积蓄也损失殆尽。而来京共同操练的班军也从以前的十余万变成了「 ”五千三百四十二”,就连司令部(戎政府)的储备银也被人盗窃一空。崇祯时代的京营集各朝各代之大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但问题多,还更加严重。 于是李邦华提出「 ”一补军伍,一精练拔,一清占役,一节马差,一省马军,一;练神器,一习飞石”的改革方针,势要一改本朝之积弊、还天子一可战之军。 在李邦华躬亲力行的情况下,京营结果大为改观—— 一方面经常检查士兵人数,使得士兵不再缺额,并且亲自检查士兵素质与操练,及时裁汰不过关的士兵; 另一方面,禁止士兵参与工程、不准战马借出。使得京营的战斗力在短期内迅速攀升,至少可以参与城防守备。 上图_ 李自成起义图 但京营的改革触动了利益集团,以至于「 ”诸失利者衔次骨,而怨谤纷然”。在崇祯二年清军入寇畿辅的战争后,利益集团大多上书弹劾,将李邦华被赶下职位(值得一提,李邦华在卸任后继续整饬其他地方军伍,最后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时自杀殉国)。 李邦华之后,继任者引以为戒再难以开启强有力的改革措施,依旧有局部的改善,但再难以让京营涅槃重生、强大如初了。不过京营之众依旧涌现出了一批忠勇双全的将领,有效减缓了明朝灭亡的脚步,比如京营名将黄得功,多次率军击败张献忠部队、抵御左良玉东下,随后在江北拱卫南京,与清军作战时阵亡。 上图_ 明末农民起义 人祸之外,还有天灾。 几乎同步于横行陕甘的饥荒、崇祯年间的华北大鼠疫也同时发作,并且在崇祯十四年登陆北京城。瘟疫抵达北京后,北京人口大幅下降,即使太医院参与救急也无济于事。而京营也饱受肆虐,整个军营因为瘟疫使得非战斗减员人数急剧上升,「 ”大疫,军死者甚众”,仅存的士兵也羸弱不堪,将官前去集合,士兵们都坐卧不起,「 ”鞭一人起,一人复卧如故”。整场瘟疫造成了北京人口四分之一死亡,而士卒也损失过半。 不过惊奇的是,在李自成到达北京以后,瘟疫却得到了控制,1643年到1644年的寒冷天气到来也让瘟疫最终停止了传播。不过京营却在崇祯十七年的三月份,与崇祯帝一起,成了历史中的一串文字。 上图_ 闯王进京 明末的京营改革极富代表性,很多关键的改革也都如同京营改革一样,要么半途而废,要么无法根治,更多的,是利益集团盘根错节、使得改革不能进行深入,而一场大战或者大变革,便能使得改革成果流产,再加上崇祯时代的西北大干旱让农民军有近乎无限的兵源、瘟疫和关内外持续的战阵却不断消耗着明军实力,此消彼长之下,只能走向覆亡。 文:左光斗 参考文献:《明史.李邦华传》《崇祯遗录》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参考

大明最忠心的藩属国,两次被清军灭国不改初心,至今仍是独立国家

永乐19年,朱棣在燕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大阅兵”,受邀前来观礼的国家有足足27个,它们大半是明朝的藩属国。「”神机营”、「”三千营”等明军精锐,让诸多藩属国使臣,叹为观止。但明朝很怪异:它的领土在开

明末崇祯帝如此勤奋为何仍躲不过亡国命运?

按照一般观点认为,崇祯帝是明朝灭亡前的最后一位皇帝。可以说,对他的评价是众说纷纭,既有同情也有责难,既有惋惜也有诋毁,但无论哪种看法,对其尚属一位勤奋的帝王,几乎没有异议。毕竟,据史料记载,崇祯帝继位...

明末将领宁死不降,清军对他磕头叩拜,乾隆亲自为他题词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接连攻破了襄阳、荆州等地,大同也于次年初陷落,京城形势极为危机,崇祯皇帝如坐针毡,立马下令让吴三桂火速入京勤王,但此时已经晚了。坐在大殿上的崇祯,虽然已经知道自己没有翻盘的机会,但还

皇帝视察军营,赏赐士兵吃西瓜,将军全家却因此被杀,究竟为何

古代的皇帝,并非只是呆在皇宫之中,为了工作需要,他们有时也会离开皇宫,去军营视察则是其中一种情况。皇帝去视察军营,只要有三个目的:一是,检阅一下士兵的训练情况;二是,体现自己对士兵的关心,让他们感觉到

明末崇祯皇帝真的藏了很多“私房钱”吗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崇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崇祯十六年十二月。这时候的北京城已然寒风凛凛,路有冻死骨已经不是新鲜事,连续的兵祸加瘟疫,已经让这个城市的精神先于躯体而泯灭,一切都在

崇祯帝死的冤枉吗?看他做的这三件事,明白了真相!

提及明末时期的皇帝崇祯,民间有关他死亡的说法很多,不少人都认为他是被冤枉而死的。自从他当上皇帝后,一直都想要恢复大明盛事,然而却早已腐朽到骨子里了,尽管大刀阔斧的一门心思想要改革,但仍然没有挽救遭遇灭

明末大西朝兴衰(五)血腥屠杀中张献忠称帝,国号大西国

明末大西朝兴衰(五)张献忠血腥屠杀中称帝,国号大西国,年号大顺崇祯十七年八月十二日,破成都后的第四天。张献忠和孙可望、刘文秀、李定国、艾能奇,及军师汪兆龄等人,从蜀王府出发,直抵号称「”震旦第一丛林”

明末大西朝兴衰(五)血腥屠杀中张献忠称帝,国号大西国

明末大西朝兴衰(五)张献忠血腥屠杀中称帝,国号大西国,年号大顺崇祯十七年八月十二日,破成都后的第四天。张献忠和孙可望、刘文秀、李定国、艾能奇,及军师汪兆龄等人,从蜀王府出发,直抵号称「”震旦第一丛林”

崇祯皇帝朱由检悲惨的一生 明末亡国之君

明思宗是大明王朝最后一位君王,他不同于一般的亡国之君,明思宗朱由检有着很强的气节,同时也将自己一生献给了大明江山社稷,但最终大清入关自缢身亡。明思宗出生于1611年,朱由检是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因为明嘉宗...

百姓们为何张灯结彩起来 崇祯皇帝朱由检死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面对刚刚立国的清王朝和风起云涌、所向披靡的农民起义军,一筹莫展。尤其是后者,虽然他频频派兵遣将,进行围剿堵截,但依然兵败如山倒。时至崇祯十七年的正月,他在紫禁城内,隐隐听到了农民军咚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