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被元朝灭掉后,众多的读书人都到哪里去了
Posted 遗民
篇首语:也许就是那么一颗不甘服输的心带着我奋斗下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南宋被元朝灭掉后,众多的读书人都到哪里去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南宋被元朝灭掉后,众多的读书人都到哪里去了
有宋一朝,科举繁盛,「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举国上下崇儒重教,城乡一片书声。据统计,南宋一年应科人数达40万,占成年男性的2.5%。由此形成一个庞大的文人儒士集团,或在朝指点江山,或在野为乡贤名绅,更有开坛讲学,说经传道者,集官僚、乡绅、学者三位一体。 上图_ 《西园雅集图》局部,宋朝文人学士 上图_ 《西园雅集图》局部,宋朝文人学士 文人饱读圣贤书,多以忠义自负,但实际上却鱼龙混杂。宋季,状元文天祥、陈文龙以身殉国,「 ”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有状元留梦炎,先附贾似道,贾氏倒台,又划清界线,升为丞相,不久降元,官除尚书。文天祥被俘后,有人请放其南归为道士。留梦炎上书元世祖:「 ”天祥出,复为号召江南。”元遂杀文天祥。时人评曰「 ”两浙有留梦炎,两浙之羞也。” 元军南下,宋室倾覆。板荡之际,大浪淘沙。文天祥的誓死不从和留梦炎的仕元代表着当时的两个选择。再加上归隐山林、不问世事,就是宋末文人的三个不同归属。 上图_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 归属一:誓死不从 除了文天祥起兵抗元,壮烈牺牲外,南宋殉国进士还有70多人。另有一部分儒生,没有能力带兵反抗,而是通过诗词文章寄托故国哀思,甚至用绝食自杀等手段表示对元朝的抗议。 文天祥同科谢枋得,元兵入侵之后,挺身组织民兵抗战,失败后,遁入深山。1288年,应忽必烈征集贤士的旨意,福建参政魏天佑把他抓到,送到大都,强迫他出来做官。结果谢枋得在拘所水米不进,绝食身亡。 上图_ 谢枋(fāng)得,(1226年—1289年),字君直 福建连江太学生郑某,宋亡后改名思肖,即思念赵(赵)宋之意。他隐居吴中,坐必向南。表示自己「 ”意不忘宋,不肯北面异姓。”郑思肖善于花兰花,但他所画兰花根下都无泥土,众人不解,他说「 ”土地已经被人拿去”。死后墓碑上写「 ”大宋不忠不孝臣郑思肖。” 上图_ 郑思肖 所画的《墨兰图》,根下无土 临安府教授许月卿,宋亡之后,披麻戴孝,把自己关在小室之内,三年不言一句,时人称为「 ”山屋先生。”后来虽然说话,但「 ”语尝狂病。”并在家门书一联,「 ”要看今日谢枋得,便是当年许月卿。” 归属二,隐而不仕 此类读书人未能「 ”死国”,对于元朝的抵制和故国沦亡的痛切不如第一类强烈,但是保持名节,拒不出山。 进士胡三省,宋末元初屏谢人事,专心修史,给《资治通鉴》注释,在战乱中,苦心修著的《资治通鉴广注》丢失,他又变卖家产,再购通鉴,重新注解,严寒酷暑不停,曰:「 ”吾成此书,死而无憾。” 上图_ 胡三省(1230年—1302年),字身之 义乌县令周密,元亡之后拒不出仕,填词作赋,著书纂文,写有《武林旧事》、《过眼云烟录》等书,专记南宋旧时风物,以托故国之情。但他和郑思肖、谢枋得等人不同,时常和元朝新贵交往,「 ”以鉴赏游诸公”。 上图_ 金履祥(1232年—1303年),字吉父 金华儒生金履祥,南宋时曾提出组建舰队,偷袭元朝后方的奇策,但未被采纳。入元不仕,在家乡著书讲学,广收门徒,说《尚书》、《周礼》、《通鉴》,成为浙东学派之巨擎。宋亡后他未从事抗元活动,其著作还被进献元廷。 归属三,投靠元朝 元军南下,不少文官望风而降,进士方回,官知严州,元兵到时,「 ”乃迎降于三十里外,鞑官毡裘,跨马而还,有自得之色”。元朝授其为建德路总管,欣然就职。同留梦炎一样,视高官厚禄重于忠义气节。 宋朝很大一部分人读书就是为了中科举做官。江山易主后,这些官迷们想方设法结交元朝权贵,以谋取一官半职。一时北上大都跑路子成为风气。「 ”囊笔褚,饰赋咏,以侦候于王公之门。”「 ”书生亦觅官,裹粮趋幽燕。” 上图_ 伯颜(1236年-1295年1月11日),蒙古八邻部人。元朝初年名臣。 但书生仕元也不全因贪求禄位,有些是出于保护百姓和儒学文化目的。元兵至江阴,陆厚率乡人拜见统帅伯颜,与之「 ”议论有合”,元军遂「 ”不涉其境”与百姓秋毫无犯,后伯颜保举陆厚为徽州同知。与之相似的还有郑安、古之学等人。 「 ”不仕”也「 ”不得仕” 南京大学陈得芝教授做过一个统计,南宋理宗朝度宗朝事迹较明的进士中,抗元牺牲者占21.65%,遁隐不士者占53.05%,归顺元朝者25.3%。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宋朝文人还是 「 ”采薇首阳”。其原因除因守节效忠「 ”不欲仕”外,还因元朝对于南士的排斥和欺凌而「 ”不得仕”。 宋朝与「 ”士大夫治天下”,不必说为官做宰,有功名即可减免田赋,社会精英,光环闪耀。但入元之后,读书人一下从天上掉到地下。元政府不开科举,断了一条升官之路,而且 「 ”官吏不喜儒,差徭必首及之”「 ”武夫豪卒诋诃于其前,庸官俗吏姗侮于其后”,更别提户口分等,南人为最低。谢枋得说:「 ”介乎娼之上而丐之下,今乎儒也。”如此情形,就算书生放下自尊,汲汲求仕,也「 ”不得于时,得官者甚稀”。 上图_ 刘辰翁(1233—1297),字会孟 遗民出山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有了些许变化: 一是遗老遗少们看着复国无望,也逐渐承认了元朝的统治。一些以南宋遗民自居的隐士居然开始攻击反元的农民起义为盗贼,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元军大唱赞歌。如刘辰翁写了个《丞相忙兀台美棠碑文》,把忙兀台「 ”平寇”业绩吹了一番。 二是元朝处于稳定江南民心的需要,可开始对南士进行拉拢。先是在南方推行了中原的儒户优免差役制度,又开始选拔书生做儒学教官。学官虽然品级很低,升迁困难,但好歹也是正编的国家干部。另外忽必烈开始征辟南方「 ”好秀才”,派人至江南求贤寻士,授予高官厚禄。 上图_ 元 赵孟頫《洛神赋》 至此,南宋遗民群体发生了分化,不少就此再次遍走出山泽,进入庙堂。他们有一些因为「 ”不耐寒素”,年老家贫,无以为活,出来谋取一官半职;有一些说是为了「 ”传往圣绝学”,说要「 ”治国平天下”,雄心抱负压住了亡国遗恨;还有一些经不住官府的威逼,终于为五斗米折腰了。 推举为官的读书人最出名者即大书画家赵孟頫,赵孟頫以荫受司户参军,宋亡后蛰居在家,读书习字刻苦,名声显著。被御史程钜夫以南士第一推举给忽必烈,忽必烈惊叹赵孟頫为「 ”神仙人也”,从此开始他在大元的宦海沉浮。 上图_赵孟頫(1254年-1322年),字子昂 这些仕元的宋儒生,内心大都充满矛盾的。一方面,为生计富贵,为所谓抱负,他们要出仕;但从一而终,不事二主的社会观念,又使他们顶着巨大压力,充满愧疚。赵孟頫一身醉心书画,就是在这矛盾中寻求解脱救赎吧。他的一首诗《罪出》最能说明他的苦闷心境,不妨引之作为本文的结尾: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古语巳云然,见事苦不早。 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图书时自娱,野性期自保。 谁令堕尘网,宛转受缠绕。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 哀鸣谁复顾,毛羽日摧槁。向非亲友赠,蔬食常不饱。 病妻抱弱子,远去万里道。骨肉生别离,丘垄谁为扫。 愁深无一语,目断南云杳。恸哭悲风来,如何诉穹昊。 文:狮子吧 参考文献: 《宋史-文天祥传》、《宋史-谢枋得传》、《元史-赵孟頫传》 《论宋元之际江南士人的思想和政治动向》,陈得芝,南京大学学报,1997 《元初江南儒士的处境及社会角色转变》,申万里,史学月刊,2003 《宋末元初江南遗民群体的崛起、分化及原因寻绎》,刘静,2011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相关参考
随着战争的兴衰,从元帝国的灭亡到蒙古帝国的灭亡长达一个多世纪,黄进家族族已经完全衰落,蒙古各部也瓦解。元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元顺皇帝并没有自杀。取而代之的是,他率领王室和剩余的部队撤退到祖先崛起的地方-蒙
随着战争的兴衰,从元帝国的灭亡到蒙古帝国的灭亡长达一个多世纪,黄进家族族已经完全衰落,蒙古各部也瓦解。元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元顺皇帝并没有自杀。取而代之的是,他率领王室和剩余的部队撤退到祖先崛起的地方-蒙
对于洪秀全和他诸多妻妾间的故事,相对于《清史稿》中寥寥几笔记载而言,民间传说和野史中则要丰富、详细许多。当然,对于民间传说和野史中的记录,我们要用甄别的眼光去看,毕竟这其中有很多都是虚假的。如同文艺作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元朝四大汗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铁木真在灭掉南宋之前主要的就是西征,然后再是灭了金夏两国。蒙古的铁蹄深入到了中亚和欧洲地区,用屠城这种残忍的方式占领了欧亚地区的大片
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始于元帝司马睿,终于恭帝司马德文,共11帝。西晋灭亡后,与东晋同时存在的北方的北魏,东晋被刘裕创建的宋灭掉后,形成南北朝的局面。 东晋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
相良有13座金库,被李世民借走一座后,剩下的12库去了哪里?唐太宗魂归地府,魏征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打动了生前的好友、地府的「”首席大判官”——崔珏。崔珏没有辜负魏征的委托,看到李世民的寿限将至,就用
汉武帝一生在史上留有记录的有6位公主,其中卫长公主是汉武帝和皇后卫子夫的长女,也是汉武帝最喜欢的女儿。卫长公主深得汉武帝宠爱,可当她丈夫被腰斩后,历史上突然没了她的记录。她究竟到哪里去了呢?卫长公主的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到忽必烈灭掉南宋建立元朝,中国实现了大一统,全盛时期的元朝,强大到随意跺跺脚,就能使欧亚大陆为之颤抖。然而,这样一个强大帝国,从入主中原到退回大漠,仅仅只用了97年时间,这个不可
在土地革命时期,陕北地区活跃着一支工农武装,被称为陕北红军。在陕北红军最为壮大的时候,其序列之下一共两个军,分别是第26军和第27军。那么,在红军主力成功会师之后,陕北红军这两个军都去了哪里了呢?后来
曾经耗费大量笔墨渲染貂婵义举的罗贯中,对貂婵“长安兵变”后的下落,始终保持沉默,在历史价值被榨干之后,她遭到了主流文人的抛弃,但仍有一些作者在孜孜不倦地追问她的下落,继而任意虚构故事,以致其结局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