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念难平还是穷兵黩武

Posted 正统

篇首语:愚昧从来没有给人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执念难平还是穷兵黩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执念难平还是穷兵黩武

导读:刘备东征孙吴之战与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战,是蜀汉立国以后进行的最重要的两场对外战争。 虽然从形式上看,这是两场截然不同的战争,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层次战略目标,竟然是高度一致的。 实际上,诸葛亮不仅不反对刘备东伐,而且还在自己做了蜀汉实际控制人以后,发动了更加持久的北伐战争。这对千古君臣,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一场前仆后继的动人悲剧。 那么,刘备和诸葛亮发起一场场对外战争,究竟是因为执念难平还是穷兵黩武呢?他们又在追求什么呢? 刘备诸葛亮 一、刘备东征留下的谜团 公元221年5月,刘备称帝还不到1个月,就东征孙吴,誓要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 历史上的刘备,少时就立下要当皇帝的雄心壮志。曹操曾评价他:「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郭嘉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刘备「 ”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这样一位乱世枭雄、一方霸主,又怎会在关羽丢失荆州过去两年以后,轻易被仇恨冲昏了头脑?而且,他更不会因此而丧失分析判断能力,拿自己毕生奋斗得来的成果去做一次军事冒险。 而刘备此举也遭到了蜀汉朝野上下的质疑。许多人认为刘备太过于草率,竟置首要敌国曹魏于不顾,先与吴国发生不合时宜的「 ”内耗”。 蜀汉君臣 其中,刘备的嫡系赵云就劝谏道:「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吴则自服......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 就连身为「 ”外国人”的诸葛瑾,此时也给刘备写信,劝他不要兴兵,他言辞恳切的说:「 ”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汉献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但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如反掌。”(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 诸葛瑾的话说得更加深刻和透彻,为关羽报仇和复兴汉室,哪个更重要?你刘备一世英雄,难道连这个问题都想不明白吗? 可是,刘备东征,蜀、吴两国都有人站出来反对,作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却一言不发。直到刘备失败以后,他才说了一句:「 ”法孝直(法正)若在,则能制主上不令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蜀书·法正传》) 诸葛亮剧照 诸葛亮认为,如果法正在,肯定可以阻止刘备东征,而他是不会去阻止的。作为刘备心腹的诸葛亮,为何不愿意力劝他放弃东征呢?自古以来,许多人拿刘备不信任诸葛亮来解释这个问题,这的确很有「 ”阴谋论”的味道。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以我的个人观点,诸葛亮甚至是赞成刘备东征的。为什么,咱们看看诸葛亮的北伐就知道了。 二、诸葛亮北伐留下的争议 诸葛亮没有阻止刘备东伐,而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也开启了战争机器——北伐。虽然北伐行动本无可厚非,但诸葛亮「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念,却让人非常不理解。 诸葛亮毕生进行过五次北伐,不仅间隔时间极短,而且均以失利或者无功而告终,他也因此饱受批评和质疑。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在祁山失利。第二次,他重新调整战略,决定主攻陈仓。然而曹真早已经派宿将郝昭加强防御,诸葛亮苦攻20余日,粮尽而还。 两次北伐失利以后,蜀军兵力粮草不济的缺陷暴露无遗,这其实乃是国力不济所致。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休养生息、增强国力,以待时机。 诸葛亮 然而诸葛亮仍然一再匆忙出兵,显示了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 ”焦急”心情。他仿佛被某种使命所驱使,时不我待。 陈寿在《三国志》中,如此批评诸葛亮:「 ”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既然不善于「 ”应变将略”,为何诸葛亮还要消耗蜀国的人力、物力,用自己「 ”平庸”的军事指挥才能,固执的一再北伐呢? 这个问题跟刘备固执东伐,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诸葛亮不仅不反对刘备东伐,而且还在自己走上蜀汉领导人位置后,发动了更加持久的北伐战争。刘备和诸葛亮这样做,其背后的战争逻辑,又是什么呢? 我们需要从下面这个词说起——「 ”正统”。 正统的象征 三、绕不开的正统问题 「 ”正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政权的合法性,是贯穿我国历朝历代始终的重大问题。 华夏文明是以中原为中心而形成的,自上古时代开始,要拥有「 ”天子”的合法地位,必须在中原立国。 中原之地,即当时所谓的「 ”中国”,乃是正统政权的根基所在。荀子说「 ”王者必居天下之中”就是这个道理。 秦汉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对大一统进行了新的理论阐释,不仅政权要居天下之中,国家要统一于天子一人之下,就连民众的精神也要归一与儒家思想之中。 儒家思想 从秦汉开始,王朝的正统性,不仅在于占据中原之地,还要实现大一统与民心向背。这种全方位统一的追求,从此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之一。 所以,到了汉末三国,三家分立之时,曹魏身居中原,便以正统自居,而把蜀国和吴国看成是割据一方的「 ”伪政权”。相反,蜀国和吴国也把曹氏看成是篡权之贼。 那么,蜀汉的正统性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他们又是如何证明自身合法性的呢? 四、蜀汉的正统性危机 对于蜀汉而来,刘备的大汉皇叔身份,就是其对抗曹魏的最大正统性来源。然而,从刘备被「 ”证明”是「 ”刘皇叔”,一直到他称帝,其正统性一直受到多方面的威胁。 汉昭烈帝刘备 一是东汉朝廷并未赋予刘备讨逆的权力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法理上讲,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东汉朝廷做「 ”背书”,拥有更加合理的正统性。 尽管在历史上,曾有过讨贼「 ”衣带诏”的传闻,可是它只流传于京畿地区和少数人之间。从黎民百姓、普罗大众的角度来讲,刘备与曹操对抗,就是在与东汉朝廷对抗,乃是叛乱行为。 二是刘备的称帝反而打击了其合法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刘备称帝一事发生在曹丕接受汉朝禅让以后。别管曹丕如何威逼利诱汉献帝,至少在程序上看,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这是合法的,东汉已经自行宣布破产。 如果禅位合法,那么,曹魏便等于是继承了东汉的合法性。而如果刘备承认禅让,那正统性就在曹魏这一边,刘备再称帝就属于叛乱行为;如果刘备不承认禅让,那么在汉献帝本人还活着的情况下,刘备自立为帝也是叛乱行为(实际上,在刘备称帝以前,他故意在蜀汉散布了汉献帝已被害死的谣言)。 曹操 所以,面对这种进退失据的尴尬局面,刘备和诸葛亮,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向天下证明蜀汉继承了东汉的合法性。 五、刘备伐吴的真正动机 刚才我们详细谈了曹魏与蜀汉的正统性之争,在法理上,曹魏是占了上风的。 因此,在刘备登基以后,他必须用一次强有力的军事行动,给新兴的蜀汉政权,一次正统性的加持。不过,在攻击对象的选择上,他并没有选择与其针锋相对的曹魏,而是选择了曾经在背后捅自己一刀子的孙吴。 对于这个选择,刘备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1、力量对比 在三国力量对比中,曹魏最强,孙吴次之,蜀汉最弱。刘备要想发动一场「 ”正名”之战,保证取胜才是最为关键的,至于战果如何,并不是太重要。 因此,在曹魏和孙吴之间,刘备选择了「 ”一颗软柿子”,以确保自己能够最大概率的取得胜利。 三国地图 2、轻视曹丕 对于曹丕的才能,刘备是看不上眼的。他曾经在临终时对诸葛亮说:「 ”君才十倍于曹丕!”这句话既是对诸葛亮的高看一眼,亦是对曹丕的极度轻视。 在刘备看来,与曹操、诸葛亮相比,曹丕简直不值一提。无奈目前曹魏实力太强,蜀汉根本吃不下。但是,只要刘备活着,曹丕是不敢贸然进攻蜀国的。 因此,刘备才能放心大胆的东征孙权。而拿下了东吴,占有大半个南中国,蜀国就能实力大增。在刘备看来,此时再出兵伐魏,定能成功。 3、轻重缓急 在刘备眼里,曹丕没有威胁,但孙权却是一代雄主。在袭取了荆州以后,孙权便可以进一步入侵西蜀了。而且,据有西蜀之地,本来也在孙权最早的战略规划之内(详见鲁肃的「 ”榻上策”)。 如果刘备选择伐魏,孙权完全可以像对待关羽一样,选择坐山观虎斗,然后在恰当的时机抢夺胜利果实。因此,与曹丕相比,孙权对于当时蜀汉的威胁更大。 刘备君臣 4、名正言顺 刘备在称帝后,选择立即开展一次大型军事行动,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性。而维护正统性,前提是这次行动必须要名正言顺。而攻伐孙权,完全不需要找理由:就在两年以前,孙权刚刚袭荆州、杀关羽。 刘备东征孙权,不仅是复仇之战,更是正名之战。如果拿下东吴,更能激励士气、鼓舞民心,为下一步攻灭曹魏积累实力和经验。已经年俞花甲的刘备,这样置生死于不顾的只争朝夕、亲临战阵,目的正在于此。 六、诸葛亮北伐的真正动机 说完了刘备东伐的真正动机,作为其传人的诸葛亮,为何要不顾国力、屡次发动北伐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公元223年,在接过了刘备留下来的烂摊子以后,诸葛亮仅用了5年的准备时间,就于公元228年发动了北伐战争,并最终在公元234年病死于北伐前线。 诸葛亮 在6年多的战争中,蜀汉仅仅从曹魏手中夺得了武都、阴平两郡,距离「 ”北定中原,还于旧都”的梦想遥不可及。 但是,诸葛亮乃至他北伐的继任者姜维,仍然在对胜利不太抱希望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的从汉中出兵,其真正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证明正统性 蜀汉以「 ”复兴汉室”为宗旨,视曹魏为汉贼。但是,在我国传统的正统观中,只有占据中原的政权,才能称得上是正统。 因此,如果蜀汉在巴蜀中龟缩防守,而不展示出自己恢复中原的姿态和行动,这就与自己的立国宗旨相背离了,也无从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诸葛亮 2、展示进取心 刘备入川时展示给益州人的姿态,就是他要以益州为基地,行汉高祖刘邦「 ”故事”,进取关中,夺取天下。这也是他与刘焉、刘璋这种低格局军阀的最大区别。正是因为有这种进取心,刘备才能迅速获得益州士人的支持和拥护。 然而,如果蜀汉没有进取的动作,继续困守巴蜀,从益州人士碗里分一杯羹,动益州人民的奶酪,长持以往,必定激化荆州派与益州本土士人的矛盾。 3、赢得世人心 在魏蜀吴三国的力量对比中,虽然蜀国国力是最为弱小的一个,但从正统性来讲,蜀国并不弱,甚至可以跟魏国平分秋色,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蜀汉一直在高举「 ”兴复汉室”的旗帜。 而如果蜀汉不把「 ”克复中原,还于旧都”的行动进行到底,那就会给世人以「 ”道貌岸然”、「 ”欺世盗名”之嫌。所以,蜀汉也必须依靠持续的北伐,来争取天下人心。直到等到「 ”天下有变”的那一刻来临时,用赵云的话说:「 ”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到了那一天,得天下人心的蜀汉或许可以真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刘备君臣 结语:所以说,无论是刘备的东征,还是诸葛亮的北伐,都是他们对「 ”正统性”的执念! 在三国长期对峙的情况下,最为弱小的蜀汉之所以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就是为了提醒对手和天下人——「 ”汉室还在”。他们向天下人灌输蜀汉的正统意识,也是为了将来自己的统一战争打下坚实的民心基础。没有这一点,蜀汉将成为「 ”行尸走肉”。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注本)

相关参考

王语嫣离开段誉,金庸破心中执念

据说金庸在新修版《天龙八部》中让王语嫣拒绝了段誉,回到了慕容复身边,不太喜欢这个情节,所以至今没看新修版的金庸,看惯了修订版的金庸,有了刻板的印象,不太能接管对一小我物新的设定,就像倪匡他们看连载版金

一个科学家的执念――读李政道先生的回忆录有感

中国浩瀚的历史中,有许多科学家如繁星中一颗闪烁光芒,在中国历史画卷中可谓光芒照耀。他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他们为中华民族的成长而甘于平凡。就是这样的一些科学家,支撑起了中国的脊梁。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

一个科学家的执念――读李政道先生的回忆录有感

中国浩瀚的历史中,有许多科学家如繁星中一颗闪烁光芒,在中国历史画卷中可谓光芒照耀。他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他们为中华民族的成长而甘于平凡。就是这样的一些科学家,支撑起了中国的脊梁。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

秦始皇虽然以法家制度虐待百姓.但是他终结六国.统一货币.文字.车同轨,所以他是暴君还是明君还是介于中间?

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也没有一定的明君是暴君。汉武帝北伐匈奴、派张骞出西域等举动来壮大国威!为后世史家称赞。但穷兵黩武、奢侈浪费,致使文景两代的积蓄为之一空!百姓苦不堪言;请问他是明君或昏君?秦始皇或

春秋战国第一名将田穰苴?霸气斩杀国君宠臣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作为一个大国,常讲武事、长于戒备,而又能做到不穷兵黩武,这样的国家民族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这句话出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司马法》,那会儿就有这样的思想,还是很

春秋战国第一名将田穰苴,霸气斩杀国君宠臣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作为一个大国,常讲武事、长于戒备,而又能做到不穷兵黩武,这样的国家民族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这句话出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司马法》,那会儿就有这样的思想,还是很

姜维有没有穷兵黩武,蜀汉灭亡责任在不在姜维

穷兵黩武,不得人心冬去春来,又一年过去了。公元255年的正月,魏国淮南再次发生反司马氏的兵变。魏国镇守淮南的大将丘俭、文钦于寿春集结五六万魏军讨伐司马师,司马师率军亲征二人,丘俭、文钦孤立无援,当月丘

穷兵黩武的诸葛亮,间接导致蜀汉的败亡

诸葛亮是三国中非常有名的一小我物,在《三国演义》中更是被神话的神乎其神,鲁迅师长就曾经评价过《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状诸葛亮之智而近妖,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诸葛亮描绘的无所不克,就似乎一个神仙和

穷兵黩武的诸葛亮,间接导致蜀汉的败亡

诸葛亮是三国中非常有名的一小我物,在《三国演义》中更是被神话的神乎其神,鲁迅师长就曾经评价过《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状诸葛亮之智而近妖,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诸葛亮描绘的无所不克,就似乎一个神仙和

诸葛亮北伐:操之过急以后穷兵黩武干蠢事

核心提示:蜀汉毕竟没什么资本,这种疯狂的军事行动虽然强烈表明诸葛亮统一天下的决心,也符合他先发制人的战略,但却给蜀汉带来无以估量的损失。本文:人民网,作者:陈卓,原题为:《诸葛亮治蜀(揭秘之正说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