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调、斩首,诛杀太平后,唐玄宗为何宁可失人心,也要迫害这群人

Posted 功臣

篇首语: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能转变你的心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外调、斩首,诛杀太平后,唐玄宗为何宁可失人心,也要迫害这群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外调、斩首,诛杀太平后,唐玄宗为何宁可失人心,也要迫害这群人

大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的十月十三日,一场大规模军事演习在骊山脚下举行了。而此时距离唐玄宗诛杀太平公主的行动,刚刚过去三个月。 只见唐玄宗一身戎装,手持大枪立于阵前,亲自击鼓,号令将士。《唐会要》记载了当天的盛况: 征兵二十万,戈铤金甲,耀照天地。列大阵于长川,坐作进退,以金鼓之声节之。三军出入,号令如一。 骊山脚下的军演 这当然是唐玄宗向动乱势力的一次示威,正所谓「 ”以振国威,用搜军实”。但这场军演,似乎又不仅仅是对敌人示威这么简单,因为在演习的当天,出现了两个意外情况。 第一个意外,是演习结束后,唐玄宗以「 ”军容不整”为由,解除了郭元振的兵权,并且要处斩他,多亏了有人求情,这才将郭元振流放新洲。郭元振何许人也?他可是一位参与过唐玄宗诛杀太平公主的行动,并且屡立大功的功臣。 第二个意外,是唐玄宗以「 ”制军礼不肃”为由,宣布处斩给事中、知礼仪事唐绍。《资治通鉴》上说,唐玄宗「 ”欲立威,无杀绍之意。”可是金吾卫将军李邈却没有领会唐玄宗的意思,直接将唐绍杀了! 演习当天,大臣一贬一死,除了说明「 ”天威难测”之外,似乎也在昭示着政变功臣们的命运归宿。一场大规模的、不流血的清洗运动开始了…… 一、功臣的结局:罢相、外调、流贬 就在大家为郭元振报不平之时,刘幽求等一大批功臣的日子,过得也相当难受。 刘幽求,唐隆政变和诛杀太平公主行动的主谋者之一,甚至还差一点被太平公主派人暗杀,可以说,他为了成就唐玄宗的帝业,出生入死、九死一生。然而对待这样一位大功臣,唐玄宗没有一丝手软,仅仅因为刘幽求,对唐玄宗打压功臣的做法发了一通牢骚,就将他贬为睦州刺史,后又改任杭州刺史。在不断变动中,大功臣刘幽求郁郁寡欢,死在了赴任郴州刺史的路上。 功臣王琚早年为李隆基的密友,人称他为「 ”内宰相”,是诛杀太平公主行动的重要策划者之一。可是事成不久,他就被唐玄宗所疏远,开元二年(714年)被贬出京城,任泽州刺史。 功臣被贬 宰相魏知古曾经告发过太平公主的阴谋叛乱,立了大功。可是在开元二年,他被罢免知政事一职。功臣张说,在李隆基还是太子的时候,曾鼓吹太子监国,并献计诛杀太平公主,但事成之后,便左迁相州刺史,离开京城。功臣钟绍京曾参与过唐隆政变,立过大功,后因为「 ”发言怨望”(发牢骚),被贬为果州刺史。 一个个功臣相继贬谪、外调,甚至被罢相,这绝不是巧合,而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政治行动。那么唐玄宗为什么这么急迫的打击往日的战友,如今的功臣集团呢? 二、《旧唐书》认为:一切都是出于姚崇的妒忌 《旧唐书》中,每一位被贬功臣的传记里,都出现了姚崇的身影。比如说《张说传》中,提到张说被贬,史官是这样记载的: (张说)为姚崇所构,出为相州刺史。 《旧唐书》认为,张说被贬是姚崇构陷的。而在《刘幽求传》中,记载说:「 ”姚崇素嫉忌之。”在《钟绍京传》中则记载:「 ”姚崇素恶绍京之为人。”对于魏知古,《旧唐书》则说:「 ”姚崇深忌惮之,阴加谗毁,乃除工部尚书,罢知政事。” 姚崇真的是「 ”嫉功”吗? 而关于姚崇构陷张说,《资治通鉴》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有一次,唐玄宗召见姚崇,看见姚崇走路腿有点拐,于是赶紧问他:「 ”有足疾乎?”姚崇回答道:「 ”不是足疾,是腹心之疾。”玄宗追问这句话的意思。姚崇说道: 「 ”岐王陛下爱弟,张说为辅臣,而密乘车入王家,恐为所误,故忧之。” 翻译过来就是,你李隆基的大功臣张说,乘车去了你弟弟岐王家里,我担心他们会整出点事来啊。玄宗听完之后,很快就将张说贬为相州刺史。——这个故事,也表现了姚崇的权术。 如此多的记载都提到了姚崇的妒忌,应当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信的。但结合《资治通鉴》中这个小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姚崇或许夹带着一些「 ”妒忌”的私念,可更多的,恐怕还是在维护唐玄宗的权威啊。因此,将责任全部都推到姚崇身上,或许是史官的曲笔了。姚崇的主张能得以实施,最终还是取决于唐玄宗。 对此,宋朝史官所编撰的《新唐书》,有更深刻的见解。 三、《新唐书》的观点:「 ”谲诡之士,不可与共治平。” 《新唐书》记载了某位大臣上给唐玄宗的奏疏,一针见血的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彼王琚等谲诡纵横之士,可以履危,不可得志。天下已定,宜益求纯朴经术之士。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功臣集团的人,只可以在危难之际重用,天下已定,就不能再重用他们了,而是要用那些「 ”纯朴经术之士”,也就是那些纯粹忠于皇帝的大臣。 那么说到这,这些功臣们真的是「 ”谲诡纵横之士”吗?答案是肯定的。比如说功臣集团的崔日用,他自己都曾经反思自己是: 吾一生行事,皆临时制变,不必重专守始谋,每一念之,不觉芒刺在于背也。 自己「 ”临时制变”的行事作风,事后他自己想起来,都觉得芒刺在背啊。这样的人,唐玄宗在掌权之后,还会重用吗? 谲诡纵横之士 而除了「 ”谲诡纵横”、善使手段之外,他们还有一个特点,《新唐书》说这些人是「 ”不用其奇,厌然不满。”也就是说,这些功臣一旦不受重用,就会出现不满情绪。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刘幽求,对唐玄宗打压功臣的做法十分不满,于是与钟绍京、王琚等人时常「 ”发言怨望”(发牢骚),甚至由此结成了一党,史称「 ”幽求党”。朋党必然会引发祸乱,这是唐玄宗所不能忍受的,于是将他们全都贬出京城。也是,总是心生不满的人,能重用吗? 《新唐书》对唐玄宗和姚崇「 ”打击功臣”的策略,持肯定态度,并且评论说: 雄迈之才,不能用其奇则厌然不满,诚不可与共治平哉。姚崇不用功臣,宜矣。 说白了,跟随唐玄宗政变的功臣,大多是懂变通、使手段、搞阴谋的人。天下动乱之时,唐玄宗重用他们,有助于他登上皇位;一旦天下稳定之后,唐玄宗需要的就是治事的「 ”忠臣”,这些「 ”懂变通、搞政变”的「 ”功臣”,就成了政治环境中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必须要打压他们。 以上历代史官的分析,都有其合理性。然而,唐玄宗如此打击功臣,还有一个终极原因,接下来阐史君就要捅破这层窗户纸,来说说唐玄宗的终极目的——夺回一件大唐的遗失物! 四、阐史君说:唐玄宗只为夺回一件大唐的遗失物 这件大唐的遗失物是什么呢?说起来很简单,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皇权! 时钟拨回到公元660年,那一年,大唐皇帝唐高宗患了风疾,政事开始交给皇后武则天处理。从那时起,李唐的皇权便逐渐暗弱,开始走了下坡路。唐高宗死后,唐中宗、唐睿宗先后被废,武则天登基,武氏家族弄权,别说皇权了,李唐家族就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掌握在别人的手中。 「 ”五王诛二张”即「 ”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唐睿宗相继复位,然而他们都是昏聩懦弱之主,以至于出现了韦后弄权、太平公主乱政的局面。——这一切都是因为皇权的软弱。 经历了数次政变的唐玄宗李隆基,自然比别人更了解前车之鉴,更清楚如何防止政变祸乱的出现。想要政治安定,国家太平,就必须夺回大唐遗失了半个世纪之久的——皇权! 唐玄宗巩固「 ”皇权” 于是我们看到,在骊山讲武的第二天,唐玄宗就迫不及待的召见了姚崇,据《升平源》一书记载,姚崇提出了一整套的施政方略,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皇权。例如,姚崇对唐玄宗说: 「 ”臣请国亲不任台省官,凡有斜封、待阙、员外等官,悉请停罢,可乎?” 对限制「 ”国亲”,罢黜「 ”斜封官(非正式任命的官员)”的建议,玄宗说:「 ”朕素志也!”姚崇是个坚定的皇权维护者,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受到唐玄宗重用的根本原因。 而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出于巩固皇权的需要,限制的又何止是国亲和「 ”斜封官”,功臣集团自然也在罢黜之列。 应该说,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斗争、杀伐、政变之后,人心思定,此时加强皇权也成了必然的趋势,因为只有如此,政治局面才能稳定下来,国家实力才能得到恢复和发展。 而历史也正是这样走下去的,大唐王朝最辉煌、最荣耀的时代——开元盛世,即将到来…… 参考资料:《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唐会要》 《升平源》 《唐大诏令集》 本文作者:脑洞阐史观 作者简介: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媒体人,有数十篇文章流传网络,期待你的关注与指正。 李隆基「 ”夺权之路”三部曲,其他两篇,详见拙作:唐隆政变后,李隆基为何让父亲即位,真相远没有史书写的冠冕堂皇 权力受限、谋臣被除,被架空的李隆基靠什么反败为胜、诛杀太平?

相关参考

为何诛杀功臣还分前后

朱元璋能够算是中国汗青上诛杀功臣最多的皇帝了,刘邦固然也对臣子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但也仅仅只对小我,而朱元璋诛杀功臣是抱着宁可错杀不克放过的原则,只要和袭击对象沾亲带故的,一个不留,貌似朱元璋如统一个

为何诛杀功臣还分前后

朱元璋能够算是中国汗青上诛杀功臣最多的皇帝了,刘邦固然也对臣子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但也仅仅只对小我,而朱元璋诛杀功臣是抱着宁可错杀不克放过的原则,只要和袭击对象沾亲带故的,一个不留,貌似朱元璋如统一个

练到士兵们宁可打仗也要逃避训练

1086年,锐意进行军事改革的宋神宗在前一年故去。这时掌权的是高太后和反对改革的旧党大臣们。于是王安石和宋神宗推行的「”熙宁变法”被废止。做为旧党的苏辙(苏轼的弟弟)就以右司谏的官阶,向朝廷上了一封奏

寡信失人心 不能知人善用

后史评陈胜败,多言其为农民起义,有阶级局限性。不过,司马迁老先生却觉得,跟什么阶级不阶级的没关系。性格决定命运。要说局限性也是陈涉个性的局限性。我们且来看看太史公是怎么说的。网络配图陈胜当王共当了六个

苏轼得罪王安石后被外调,竟做了个通判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开始了自己的为官之路。然而到了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知道后颇感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于是苏轼请求出京任职,被

蔡京被流放南方,一路哀嚎 ”我失人心,竟到了这等地步”

蔡京,字元长,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县)人,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考中进士。他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进入仕途后,虽然偶有挫折,但基本上稳步升迁。当时官员根据对变法的态度分为新旧两党,蔡京在旧党执政

失爱妃帝位被儿子软禁 安史之乱后的李隆基

唐玄宗登勤政楼,追念往昔繁华;宋徽宗赴白矾楼,密会李师师……这两栋古代著名的“高层建筑”,被野史轶闻渲染得令人神往。其实,故事也为我们探究唐宋城市的管理制度及其演变提供了线索,那时候,高楼可不是随便建

高仙芝战败改写中亚地区历史走向 唐玄宗失西域

...中有这样一个桥段:信仰基督教的大秦东罗马帝国使臣向唐玄宗李隆基提议双方夹击大食阿拉伯帝国,而生性喜好边功的玄宗天子此时却异常冷静,指着地图,一口回绝了大秦使者的请求,称若灭掉夹在两国中间的大食,两国接...

她是太平天国最聪明的女人,曾劝杨秀清诛杀洪秀全,差点改变了历史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参照历代制度,于1853年春举办科举,招募人才,而且他还打破常规,允许女人参加考试。可是,谁也没有料到这场别开生面的科举,为中国历史选出了唯一一名女状元,她就是傅善祥。傅善祥

实锤奸雄,放虎归山,急功近利失人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三国时期的曹操虽然「”明略最优”,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但同样也曾犯下不少错误。这些错误有大有小,造成的损害也有深有浅。以下五个错误,对曹操的影响尤其重大。1、杀害吕伯奢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