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晋的党争为案例,解析何为 ”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Posted 司马
篇首语:峥嵘过去已经彪炳史册,璀璨当下正在不断延伸,光明未来需要踏实开拓。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以西晋的党争为案例,解析何为 ”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西晋的党争为案例,解析何为 ”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圆桌历史——独特分析视角,不一样的历史解读 「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一语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意思是,君子不与人争斗,合群但不结党营私。这句话发展到后来,逐渐演变成「 ”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大意是君子因共同爱好或志向而合群,但不结党谋取私利。小人因私利而结党,做损人利己的事。本篇,作者试图通过叙述西晋贾充、荀勖的「 ”奸佞派”与任恺、庾纯、羊祜的「 ”忠正派”的争斗事迹,将「 ”文史”相结合,深层次的解读「 ”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这句话。 贾充虽为西晋开国功臣,但是史书对他的评价是「 ”谄谀陋质...晋室之罪人”。贾充与围绕在他身边的荀勖、冯紞、何曾等人凡事皆以私人以利益为重,结党营私,共同组成了西晋的「 ”奸佞派”。而任恺、庾纯、张华等都是「 ”刚直守正”之人,凡事是以国家利益为先,是西晋「 ”忠正派”的代表。贾充等人的「 ”党而不群”与任恺等人「 ”群而不党”造就了西晋党政的局势。 下面,作者将试举「 ”党而不群”与「 ”群而不党”的真实案例。 齐献王司马攸就国之事 齐献王司马攸原为司马昭的次子,因司马师无子,便过继给司马师。司马攸才干出众,亲贤好施,「 ”才望出武帝之右”,司马昭就有意让司马攸接替晋王之位。到了晋武帝司马炎后期,司马攸在朝中声望日隆,再加上太子司马衷是个白痴,所以司马攸接替晋武帝之位,是众望所归,但是贾充一党却欲置司马攸于死地而后快。 对贾充来说,司马攸与太子司马衷都是他的女婿,正如河南伊夏侯和给贾充的建议「 ”卿二女婿,亲疏等耳,立人当立德”。两个都是女婿,当然那个合适就应该支持哪个做皇帝。其实不然,司马攸的妻子贾荃是贾充与前妻李婉所生。司马衷的妻子贾南风是贾充与第二任妻子郭淮所生。郭槐嫉妒心极强,贾充又是惧内之人,所以肯定不会支持司马攸。其次,如果司马衷当权,他是个白痴,好控制,再加上贾南风后宫执政,贾充一党仍可以专横跋扈,逍遥于世。 但此事,贾充碍于两个都是女婿,不好直接出面。所以,荀勖与冯紞便代贾充,设计构陷齐王司马攸。荀勖建议晋武帝派司马攸到分封的齐国去,远离政治中心都城洛阳,以此削弱司马攸在朝中的影响力。司马攸无计可施,最终忧愤而死。在司马攸的事件中,贾充藏于后台,荀勖、冯紞前台奔走,为了私利,朋比为奸,间接害死司马攸攸,是典型的小人结党营私行径,是为党而不群。 相比于「 ”奸佞派”的团伙作案,「 ”忠正派”对此事的处理方式,更多的是简单直接的单兵作战。 在得知晋武帝让齐王攸就国之事后,当时的博士秦秀等人,违背司马炎的意愿,上表建议司马攸应在洛阳匡夫朝政,不应外出就国。庾纯也甘冒风险,审核表文后交给了司马炎。司马炎看到之后气愤至极,将博士秦秀等人除名。庾纯到廷尉自首后被免除了罪责。史书称秦秀「 ”忠直知名”,称庾纯「 ”刚直守正”。违背司马炎意愿上表诤谏的事,原本只是博士们的想法,并未提前与庾纯商量沟通,庾纯为了国家利益甘冒逆鳞之险,可谓忠正之臣。 除了秦秀、庾纯之外,羊琇、王济也通过各自的方式进行了进谏。羊琇因「 ”切谏忤旨”,而被「 ”左迁太仆”。王济先是自己进谏,不被采纳后,又安排自己的老婆常山公主进谏,也因忤旨被「 ”左迁国子祭酒”。这几位都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建议司马攸留在洛阳。不过他们都是各自进谏,不如「 ”奸佞派”一样,形成合力,且耻于用计,以致没有成功。 「 ”小人”与「 ”君子”在齐王司马攸之事中的表现,完美的呈现出了「 ”党而不群”与「 ”群而不党”的区别,值得我们深思。接着我们再看另外一个案例。 贾充剧照 晋灭吴之战 司马氏在消灭蜀汉政权之后,时隔17年才开始大举伐吴。晋武帝咸宁初年,羊祜出任征南大将军之时,就建议晋武帝出兵「 ”一举扫吴”,羊祜认为「 ”吴人虐政已甚,可不战而克”,晋武帝虽然同意,却没有采纳。其中就有贾充一党从中做梗的原因。 可恶的是,贾充一党阻碍的真实理由并不是时机不合适或者准备不充足,而是因为伐吴的主张,不是贾充首先提出的,如果伐吴成功,主张伐吴的羊祜、杜预、张华等人肯定功勋卓著。贾充出于私心,不愿羊祜等人得此功劳。史书详细记载了此事。 《晋书·贾充传》记载「 ”充本无南伐之谋,固谏不可用”,贾充从来就没想过伐吴的事情,自然就不会提出。所以,在羊祜提出伐吴之后,冯紞、贾充、荀勖三人「 ”同共苦谏不可”。这三人沆瀣一气,只因伐吴之计不是本团体所提出的,所以不顾国家利益,极力阻碍。西晋灭吴之后,贾充、冯紞等人「 ”内怀惭惧”,且痛恨支持伐吴的功臣,冯紞对张华就「 ”疾如仇”。 羊祜与杜预对贾充一党的心思看的非常清楚,在第二次上表建议伐吴时,羊祜就表示「 ”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这里的「 ”更事者”就是指贾充、冯紞等人,「 ”恨于后时”就是指贾充等人后悔没有早提出伐吴之事,反被别人占先。同样,在杜预给晋武帝的上表中也提到贾充等人因「 ”计不己出,功不在身”,所以才「 ”耻于前言,故守之”。 在「 ”奸佞派”与「 ”忠正派”进行的这番激烈交锋中,「 ”奸佞派”以私人利益为先,弃国家大局而不顾,是党而不群的真实写照。「 ”忠正派”以西晋统一华夏为共同目标,羊祜、杜预、张华、王浑、王浚等人据理力争,是为群而不党。 羊祜 双方直接交锋的轶事 西晋朝政之中,「 ”奸佞派”与「 ”忠正派”之间不乏一些直接对抗,任恺与庾纯是「 ”忠正派”的前锋。任恺「 ”有经国之干...性忠正”并且「 ”恶贾充之为人”。任恺应该是嫉恶如仇的性格,对贾充极度讨厌,他为了让贾充远离朝政,也是绞尽脑汁。秃发树机能侵略秦、凉期间,任恺就建议让贾充去镇守关右,晋武帝也同意了。不过贾充采纳了荀勖的计谋,将女儿贾南风嫁给了太子司马衷,贾充也因此留在了都城洛阳。 贾充与任恺的多次争斗闹的沸沸扬扬,以至于晋武帝司马炎亲自出面调停,提出了「 ”朝廷宜一,大臣当和”的警告。不过事与愿违,贾充与任恺不仅没有和解,反而「 ”结怨愈深”。贾充更是多次借机诬陷任恺,任恺也多次被免官,最终自暴自弃,忧郁而死。 另一位忠臣庾纯也是性情中人,敢于当面辱骂贾充。贾充有次大宴群臣,庾纯就在席间大声质问贾充「 ”高贵乡公何在?”,以此来讽刺贾充卖主求荣。(注:魏高贵乡公曹髦死于成济之手,成济受贾充指使)。庾纯因此而被免官。 「 ”小人们”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君子们”爱惜羽毛,即便是为了好的目的,也不愿结党,使用卑劣的手段。这就是党而不群与群而不党的根本区别。 荀勖 结语 700年之后的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写了一片著名的文章《朋党论》,他认为既然奸佞之臣可以结党,那忠正之臣也需要结党对抗。作者非常同意欧阳修的观点,如果君子只是用分散的力量来对抗邪恶势力,那是远远不够的,君子更也需要团结起来,来对抗党而不群的邪恶势力。 正如,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跟这种卑鄙下流的人,不用讲什么江湖道义,大家一起上! 以上就是本期的圆桌历史,欢迎关注、评论、转发,谢谢。 参考文献: 1、《晋书·任恺传》。 2、《晋书·贾充传》。 3、《晋书·羊祜传》。 4、《晋书·杜预传》。 5、《晋书·冯紞传》。 6、《晋书·曹志传》。 7、《晋书·羊祜传》。 8、《晋书·庾纯传》。相关参考
楚太子狱(汉语拼音:ChutaiziYu;英语:ChutaiziYu),中国明代万历朝为查勘真假楚王而形成的党争案件。齐楚浙党 隆庆五年(1571),封藩于湖北武昌的楚恭王朱英死,遗腹宫人胡氏,
...久必分,分久必合。战乱不断的三国时代结束后,迎来了晋的统一,晋和汉代相似,也分为西晋和东晋。在东晋历史上,晋安帝司马德宗虽然不是最出色的皇帝,但也是不可缺少的帝王,那么晋安帝司马德宗都有着怎样的生平事...
...久必分,分久必合。战乱不断的三国时代结束后,迎来了晋的统一,晋和汉代相似,也分为西晋和东晋。在东晋历史上,晋安帝司马德宗虽然不是最出色的皇帝,但也是不可缺少的帝王,那么晋安帝司马德宗都有着怎样的生平事...
我国历史上的明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很多人都哀叹明朝不该灭,即便是满清入关之后,明朝也是有着一战之力的。就算是当年明朝内忧外患,但是其实力并不差。摧毁明朝的罪魁祸首是对年的党争,以及无法整治的土地兼
明末时期,天下大乱,此时的明朝江山已经是走向了灭亡。崇祯帝即位之后,将魏忠贤处死,于是东林党一家独大,这直接导致了明朝出现各种问题。即使是魏忠贤活着的时候,明朝的党争也是不断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施,还是可以看见这位皇帝的志向。他吸取万历皇帝时期党争为国
明朝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在历史上这是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这个王朝存在了276年的时间。到了明末时期,问题就接连不断地出现,这时候的明朝出现了严重的党争,由此明朝开始走向了下坡路,这时候的名称风雨
导语:朋党即为因不同的政治背景和经济利益而形成的相互对立的特殊政治集团或利益集团,它既是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斗争的产物,又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必然产物。因朋党之间的党争而造成的官场腐败和吏治败坏对于封建王朝
开国功臣们有一大弊病,就是功高盖主,居功自傲。战争年代,这些人随便挑一个出来,都是人杰,只有开国之主镇得住。而到承平时期,连朱元璋这样英明神武的皇帝都管不过来,明初的党争就是一例。飞鸟尽、良弓藏,共患
编者按:近几年,中国国民党的党产问题备受关注。也有人曾这样问:中国共产党是否有党产呢?事实上,中国共产党是有过党产的。中国共产党的党产问题,是特殊历史条件所留下的问题,是在革命困难时期为维持生存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