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后,朱棣五次亲征蒙古有何实质意义

Posted 靖难之役

篇首语:宁愿跑起来被拌倒无数次 也不要规规矩矩走一辈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靖难之役”后,朱棣五次亲征蒙古有何实质意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靖难之役”后,朱棣五次亲征蒙古有何实质意义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 ”靖难之役”后夺取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但是在后世对朱棣评价时却并没有过多的苛责他的「 ”篡位之举”,而是称赞其为「 ”永乐大帝”,主流意见认为他留给后世四大功绩——迁都北京、《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和对外用兵(南征安南和五征蒙古),其中尤其以最后一条最为人称道,很多时候中国人在评判一个帝王是否伟大时,总喜欢用文治武功来衡量,对于很多帝王来说,文治容易实现,而武功则是可遇而不可求。 那么明成祖朱棣的「 ”武功”究竟如何呢?他五征蒙古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战果?本文将攫取一些史料来向大家展示朱棣的所谓「 ”武功”。 「 ”靖难之役”后,朱棣成功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不过后世却并没有过多在意他的「 ”篡位之举”,反而称赞其为「 ”永乐大帝”。朱棣的主要功绩有: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收复安南、五征漠北。尤其是五次亲征漠北,深受后世表赞。自古以来,帝王亲征本不多见,朱棣也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亲征至长城以北的皇帝,让其声望倍涨。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后,蒙古统治者的残余势力并未彻底肃清,他们逃回塞外,建立了「 ”北元”。由于中原连连征战,民生凋敝朱元璋无力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清除北方的边患,把主要精力放在恢复社会生产,发展民生上。对北元等边患势力采取政治上「 ”诏安”,军事上积极防御的政策,明朝和北元暂时处于南北对峙局面。 因兀良哈部「 ”靖难”时「 ”从战有功”,朱棣一开始对蒙古也是采取怀柔政策,直到永乐七年(1409年),东蒙古的首领本雅失里汗处决了明朝使者郭骥,接着又在胪朐河之战中歼灭了明朝10万大军。朱棣听到消息后大为震怒,亲率五十万大军出征,开启了长达14年的北伐蒙古之战。那么明成祖朱棣这14年战果究竟如何呢? 永乐八年,一征漠北。此战的战果其实颇为尴尬,因为从二月份誓师出发,明朝大军几乎三个月没有遇到本雅失里汗的蒙古军队,五十万大军仿佛是在狩猎赏景。直到五月初才小有斩获,获「 ”胡寇数人及羊马辎重”。最终在斡难河畔和贝尔湖东,明军与本雅失里遭遇,展开了激战。但是本雅失里汗没有死,而是向西逃去。因明军军粮跟不上,「 ”致军士乏食者多死,上闻之震怒”,历时五个月的第一次远征草草而终。 永乐十二年,二征漠北。这一时期,蒙古瓦剌部开始崛起,对明朝边境产生威胁。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同样率军五十万。明军在图拉河用大炮重创瓦剌军队,据《太宗实录》记载,明军「 ”毙贼数百人”。随后成祖乘机率铁骑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死伤无数。瓦剌部遭受重创后,被已经表面臣服于明朝的鞑靼部阿鲁台吞并。阿鲁台势力强大之后,停止了进贡,还开始派兵侵扰明朝边境。 永乐二十年,三征漠北。这一次朱棣将矛头对准了鞑靼部的阿鲁台。阿鲁台不敢与明军正面交锋,结果,还没等朱棣进入蒙古,鞑靼部就在首领阿鲁台的率领下逃之夭夭,朱棣和他的三十万大军扑了个空,「 ”丑虏阿鲁台闻风震慑,弃辎重牛羊马驼逃命远遁”。朱棣不想穷追不舍,于是决定在9月末班师回朝,最终取得的战果是「 ”杀首贼数十人”。 永乐二十一年,四征漠北。由于阿鲁台贼心不死,再次袭扰大明边境,朱棣第四次率军亲征,阿鲁台依然是不敢与明军直接交战,采取了迂回躲避的战术。不过在零星交战中,明军也算是消耗了阿鲁台的有生力量,这也直接导致了他被死灰复燃的蒙古瓦剌部所消灭。 永乐二十二年,五征漠北。朱棣连续三年御驾亲征,这也是他第最后一次出征蒙古,而这一次出征依然还是空手而回。明军进入蒙古之后「 ”弥望荒尘野草,虏只影不见,车辙马迹皆漫灭,疑其遁已久”,蒙古人又与朱棣在大漠草原玩起了「 ”猫捉老鼠”的游戏。朱棣命「 ”英国公张辅等分索山谷,周回三百余里,无一人一骑之迹”。有些将官请求给一个月粮草以便深入敌人领土,但朱棣担心他自己已经过份地深入敌境,就拒绝了这些建议,并撤回了他的军队。 1424年8月12日,朱棣在班师回朝的途中,病逝于多伦之北的榆木川。五征漠北,五战五捷,成为后世夸耀朱棣文治武功的重要宣传材料。但是,和这一连串胜利不相符的是,明朝在朱棣执政时期对塞外的控制力不但没有加强,反而还不如朱元璋时期。以至于仅仅25年后的「 ”土木堡之变”,连皇帝明英宗都被蒙古人俘虏了。 纵观五次亲征蒙古,明朝并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朱棣亲率的数十万大军,雷声大雨点小,被草原铁骑溜了个结结实实,追不上打不着,数十万明军无功而返。反倒是明朝方面为了这五次御驾亲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让明朝吃了大亏。既然如此,朱棣为何还要连续五次亲征蒙古? 朱棣勇武刚毅、好大喜功,喜欢用丰功伟绩来粉饰自己。每次出征,前呼后拥,极尽排场。不管出征有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都会被歌颂一番,「 ”威德所加,不远过汉高哉?”「 ”乘舆所至,盖汉武唐宗所不到者。”这些夸赞让朱棣沾沾自喜,难以自拔。 还有一个原因是朱棣得位不正,不是正统的继位,他急需要一些「 ”壮举”来粉饰自己,让史书能够尽量留下自己的丰功伟绩。正如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用「 ”贞观之治”来掩饰自己的「 ”玄武门之变”。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朱棣所做出的贡献不言而喻。只是五征漠北这件事,只能说是展现了朱棣的雄才大略和军事天赋,但对大明王朝而言,除了劳民伤财以外,又能有何实质意义?

相关参考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中国明代初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而发动的争夺皇位的战争。始发于建文元年(1399)。四年,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失踪,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

朱棣取得靖难之役胜利是因为能打吗

说起「”靖难之役”,这是古代王朝中少有的藩王凭一己之力推翻中央政权而取得胜利的战争,而且此战还发生在大明王朝刚立国不久。按说新的王朝建立之初,其军队战斗力是相当高的,而且明朝还是大一统王朝,怎么会以举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可能去过的八个地方

“靖难之战”一役,建文帝是生是死,他的结局到底怎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第一谜案。因为建文帝在太祖(朱元璋)严苛统治之后,力行宽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

性格决定命运—浅析靖难之役朱允炆失败的原因

一说起明朝靖难之役就不得不提到本文的另一主人公朱棣。朱棣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朱棣吧,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出生时朱元璋还在骑着战马挥舞刀剑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他的生母是朱元

在靖难之役后,朱棣是怎样对待朱标的妻儿们的

朱棣的靖难之役,相信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不陌生,作为燕王的朱棣不满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在和尚姚广孝的谋划下,举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由北京浩浩荡荡的出发,准备攻入当时的首都南京,最后的结果是

靖难之役朱允下令不准杀朱棣

  坐拥大明朝天下的朱允,竟然在短短几年内就输给了只有北京一隅的,这确实有点费解。更神奇的是,朱棣亲冒矢石,永远冲在前线,但在整个战争中几乎从未受伤,这到底是为什么?清修《明史》上说,这是因为“诸将以

靖难之役后,朱棣是如何对待大哥朱标妻儿的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接班人,真的是煞费苦心。不仅为太子朱标打造了最豪华的班底,而且在外出时还时常让朱标监国。朱标与父亲杀伐果断的性格不同,礼贤下士、温文尔雅,所以在群臣和兄弟间

风助朱棣打败侄子朱允 靖难之役源于分封太侈

诸侯王壮大难制是令封建帝王感应头痛的问题。汉景帝采用晁错提出的削藩策,究竟激发“七国之乱”,后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之策,才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明初,朱元璋遍封诸子为王,因“分封太侈”,造成易君之

风助朱棣打败侄子朱允 靖难之役源于分封太侈

诸侯王壮大难制是令封建帝王感应头痛的问题。汉景帝采用晁错提出的削藩策,究竟激发“七国之乱”,后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之策,才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明初,朱元璋遍封诸子为王,因“分封太侈”,造成易君之

竟在十几年前就去世了? 靖难之役时的功臣

...方打了3年仗,最终朱棣取胜,当上了皇帝。而就在这场靖难战争中,朱棣手下也涌现了不少能人异士,比如一个叫“杨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