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宋最闪耀的将星,却为何成了朝廷中的众矢之的

Posted 枢密使

篇首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改变将来,从现在开始。改变现在,就是改变未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他是北宋最闪耀的将星,却为何成了朝廷中的众矢之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他是北宋最闪耀的将星,却为何成了朝廷中的众矢之的

这是头条号「 ”懒龙说”的第56篇文章 我和大部分人一样,最开始读史的时候都是先挑自己喜欢的朝代开始读,比如秦汉、隋唐这样的大众认知中比较气魄宏大的王朝。而当读到宋朝的时候,却总是觉得有点憋闷,宋朝虽然在文化意义上是中国整个古代几乎是最风雅的时代,但是在开疆拓土、保家卫国上却总是显得乏善可陈。 对于此史学界有一种说法,叫「 ”北宋缺将,南宋缺相”。而在北宋本来就乏善可陈的名将序列之中,除了开国那一批将领之外,有一颗最为闪耀的将星,他凭借一己之力,照亮了北宋暗淡已久的那片边境的天空。他就是宋仁宗时期的一代名将——狄青。 在历史的记载中,狄青是一个矛盾体,他既是战场上杀伐决断的名将,也是官场上谨小慎微的官员;他前半生战功赫赫,后半生却成为众矢之的;生前被积毁销骨,但死后却被极尽褒扬。 今天的话题,我们来聊聊狄青的故事,聊聊他前半生的光辉与荣耀,和后半生的冤屈与悲凉。 一、人生的巅峰与分水岭——官拜枢密使 北宋仁宗皇帝皇佑五年(1053年)五月的一天,仁宗皇帝召见了当时的宰相庞籍,跟他商量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仁宗想把狄青提拔成为枢密使。 这个枢密使基本上是宋朝主管全国军事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级别大家可以自己体会。这个级别的官员的任免可以说是朝廷的大事,仁宗虽然有自己的心仪人选,也是需要跟宰相商量一下。 此次仁宗皇帝想要提拔的这位狄青,皇帝从很久以前就对他的作战勇猛和用兵如神有所认可了。狄青最早是在北宋和西夏的战争中脱颖而出,后来因战功赫赫一路历任泾源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惠州团练使,到后来竟然一路开挂一般升到了枢密副使,成了宋朝军事核心部门的二把手。 这一次仁宗想要给狄青转正,主要是因为狄青又立了新的战功了。皇佑四年(1052年)九月,狄青自告奋勇,以「 ”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宋史·狄青传》)的身份领兵平定广西侬智高叛乱,到皇佑五年(1053年)年初已然大获全胜。狄青之前已经就是枢密副使了,又立新功,转正看起来是很自然的结果了。 而仁宗所要与之商议的这位宰相庞籍,也很有点门道,他就是小说演义中著名的那位「 ”庞太师”。庞籍其实可以算作是狄青的一位伯乐了。他和狄青早在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就已经有交情了。那一年庞籍出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而狄青是鄜延路兵马都监,庞籍正是狄青的直属上级。在这期间,在庞籍的部署和狄青的指挥下,鄜延路之前的被动局势得以扭转,成为了当时北宋与西夏边境战争中表现最好的一支部队。 历史上的「 ”庞太师”不像演义中说的那么坏,反而还算是个厚道人 后来到了狄青要率军出征广西侬智高叛军的时候,庞籍此时已经是宰相了,这位狄青的老领导在关键时刻又帮了狄青一把。本来狄青此次率军出征,按照一般制度是应该要配备监军的,也就是派一名官员(历史上一般是太监居多,也有用文官的)对将领进行监督。当有人提出这件事的时候,庞籍直接怼回去了:「 ”青起行伍,若用文臣副之,必为所制,而号令不专,不如不遣。”(《宋史·庞籍传》),在庞籍的坚持之下,仁宗最终决定「 ”乃诏广南将佐皆禀青节制”(《续资治通鉴长编》)。可以说要是没有庞籍站出来说话,这监军一派上,狄青的仗还能不能打赢真的是个问题,各位只要是对历史上的监军制度有一点了解的都会知道我这句话所言非虚。 基于庞籍跟狄青的这层关系,仁宗召见他来商量狄青转正的事情的用意就很明显了。既有皇帝的属意,又有一手提拔狄青的老领导,看来狄青上位这事基本上就板上钉钉了。可是出乎仁宗意料的是,庞籍一听仁宗要提拔狄青做枢密使,马上就提出了反对意见。 在《续资治通鉴长编·皇佑五年》中,忠实的记录了这段对话。庞籍首先是举了宋太祖时期兵不血刃拿下荆南湖南的慕容延钊和平江南的大将曹彬的例子,指出了即使是慕容延钊和曹彬这样大的功劳,宋太祖都没有给过他们枢密使,顶多赏钱了事。狄青如果真的被任命为枢密使,狄青的名位就已经到了巅峰了,要是再立新功,就没法奖赏了。 仁宗有点不高兴,说:「 ”侬智高叛乱搞得广西大乱,如今狄青一举扫平,做枢密使有什么问题吗?(侬智高扰广南两路,青讨而平之,为枢密使,何足为过哉!)” 庞籍这时候说了一番用心良苦的话:「 ”臣不欲使青为枢密使者,非徒为国家惜名器,亦欲保全青之功名尔。青起于行伍,骤擢为枢密副使,中外咸以为国朝未有此。今青立大功,言者方息,若又赏之太过,是复召众言也。” 仁宗虽然开始同意了庞籍的说法,但是最终还是跟着感觉走,决定授狄青枢密使。狄青也正式走上了他人生的最巅峰,成为了整个大宋朝主管军事工作的除了皇帝之外的最高官职。 可仁宗没有想到的是,他任命狄青为枢密使这个决定,却带给了这位杀伐决断的一代名将铺天盖地的谣言和诽谤,并且最终间接导致了他的离世。皇帝对狄青的厚爱,最终成为了狄青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戏曲舞台上的狄青 当我们知道了后面的历史后,再回看狄青人生的经历,枢密使这个官职仿佛成为了狄青人生的分水岭,在这之前他是能征善战屡建奇功的一代名将,在此之后他成为了官场上人人攻击的众矢之的。也许狄青站在这个分水岭上,也想来两盏浊酒——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一杯敬过往的辉煌,一杯敬明天的悲凉。 那么,狄青为什么能够让仁宗皇帝如此认可,坚持要给他升官呢?而一手提拔狄青的老领导,又为何拒绝支持皇帝的决定呢?狄青的过往和明天都分别发生了什么呢? 二、一杯敬过往: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 狄青,字汉臣,出生于今汾州西河(今天山西省汾阳市)。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 年)。狄青的出身应该是比较寒微的,北宋苏轼的《东坡题跋》中收录的《书狄武襄事》一文中曾提到:「 ”狄武襄公者,本农家子。”这也就是说狄青出生于平民家庭。 按照宋人魏泰所著的《东轩笔录》中记载:「 ”天圣五年(1027年)······是年,狄武襄公始投拱圣营为卒。”狄青应该是在宋仁宗天圣五年投军,最初是在拱胜营当兵,后来凭借过人的武艺,逐步加入了皇帝的近卫部队。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李元昊称帝,从此爆发了北宋与西夏的大规模的战争。此时仁宗下旨从宫廷卫士中选拔一些人手去边境上历练,其中就有狄青。历史上,狄青的第一次闪耀,很快就来临了。 宝元元年(1038 年)十一月,李元昊大军进攻保安军(今陕西省志丹县)。战事爆发后,狄青也在上司鄜延路钤辖卢守勤的命令下对保安军进行支援。李元昊率领的西夏军队正要进攻的时候,突然在战场上出现了一支部队,为首的一个人披头散发带着一个铜面具,在马上如同天神下凡一般,在万军之中往来奋战,所向披靡。西夏士兵以为是什么神鬼现世了,纷纷四散奔逃。李元昊知道取胜无望,只好引兵退去。这位披头散发带面具的神将,就是狄青。清代吴广成所编纂的《西夏书事》中这样记述狄青的勇猛:「 ”卢守勤急使巡检指挥使狄青将兵拒之。青临阵披发带铜面具,往来奋击,元昊知不敌,解围退。” 京剧舞台上的狄青 保安军之战是狄青面对西夏的第一次重大战斗,这一战开启了狄青战功赫赫的光荣之路。后来在三川口之战失败后,朝廷指派范仲淹、韩琦为经略安抚使,接管了陕西方面的防务工作。而狄青因在战斗中表现突出被上司尹洙所召见。尹洙时为经略判官,很欣赏狄青,于是把他推荐给了范仲淹和韩琦,「 ”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宋史·狄青传》)狄青不仅骁勇善战,并且通过读书熟知兵法, 在尹洙推荐和范仲淹的赏识下,不断获得提拔,职务从指挥使逐步升为鄜延路兵马都监。 然而,虽然狄青个人表现优异,但是北宋当时对西夏整体局势并不容乐观。先后经历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场大败后,整个北宋对西夏的国防环境几乎一片灰暗。 而在这样的至暗时刻,狄青依靠自己的勇猛善战和攻守有道,在固守有余的时候,居然还能有余力积极向西夏进攻,把自己镇守的鄜延路防线还向前推进了不少。这让他成为了当时暗淡的天空下最亮的星光。在宋夏战争中的所有武将中,狄青无疑是其中表现最为优秀的。《宋史·狄青传》中这样描述他的这一段经历:「 ”破金汤城,略宥州,屠隆密、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族,燔积聚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桥子谷,筑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贼要害。” 在这样优秀的表现下,狄青的官位也如同坐火箭一样升级,到了庆历二年(1042年),狄青凭借战功升为秦州刺史、泾原部署,并很快又被提拔,「 ”兼本路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庆历二年》)。此时狄青已经是泾原路对西夏作战的主管官员了。 狄青这样的战功,很快受到了仁宗皇帝的重视。在庆历二年,仁宗想要召见狄青,可是那会正好西夏军队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狄青脱不开身,没法面圣。可是仁宗实在是很想见到狄青,所以居然派人给狄青画了像挂在宫里聊以慰藉。《宋史·狄青传》里面有这样的记载:「 ”仁宗以青数有战功,欲召见问以方略,会贼寇渭州,命图形以进。” 后来狄青一路升迁,在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狄青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的身份,被提拔进入了枢密院,由地方领兵将领直接进入了最高军事决策机构,任枢密副使。这几乎已经是有宋一代武将最高头衔之一了。 狄青作为贫民家庭出身的军人,脸上是有刺字的。这里要解释一下,有人说狄青脸上有刺字是因为狄青曾经犯过罪,我个人对此持否定意见。实际上在北宋时,除了罪犯,一些士兵脸上也会刺字,这是因为怕他们逃跑。狄青脸上的刺字应该属于此类。 可是,狄青如今已经是枢密副使了,朝廷的大员,脸上还总带着刺字有点不好看了,仁宗觉得有点有碍观瞻,所以给他药,想让他能把字迹消下去,可是狄青居然拒绝了仁宗的好意,在宋朝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这样记述:「 ”仁宗以其然,命王谕狄去其黥文。狄谓王曰:‘青若无此两行字,何由致身于此?断不敢去,要使天下健儿知国家有此名位待之也。’”这是要拿自己的脸上刺字给国家打一个征兵广告啊。狄青的话掷地有声,话语中一种傲然正气油然而生,令人读史至此都恨不得拍案叫一声好! 狄青进入枢密院没过多久,他的另一个考验就来临了。西边的边境虽然暂时平定了,可是南边又出事了。 皇佑四年(1052年)四月,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按现在民族划分应该属于壮族)起兵反宋,率部众五千余人,攻陷了广南两路重镇邕州(今广西南宁),称帝自立,国号「 ”大南国”,改元启历。随后侬智高大军长驱直入连下九个州县,整个华南为之震动。《宋史·蛮夷传》中说:「 ”是时,天下久安,岭县州线无备,一旦兵起仓卒,不知所为,守将多弃城遁,故智高所向得志,相继破横、贵、龚、涛、藤、梧、封、康、端九州。” 侬智高 侬智高的叛乱自然引起了北宋朝廷的重视,立刻派遣官兵围剿,所派的很多将领都曾经在西夏作战中有过战功。但是广南两路的军队久疏战阵,再加上宋朝将领的轻敌心理,宋朝的军队多次被侬智高军击败。这个时候,谁能够收拾这个烂摊子,重振宋军的威风士气?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第一名将狄青的身上。 皇佑四年九月,狄青自告奋勇领军出征广西侬智高叛军,《宋史·狄青传》中这样记录他的慷慨陈词:「 ”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数百,益以禁兵,羁贼首致阙下。”此时能够站出来为君分忧,仁宗皇帝非常感动,于是「 ”遂除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置酒垂拱殿以遣之。” 狄青刚一到宋军前线,就先斩了不尊号令擅自出战导致战败的陈曙等三十名将领,众将官再也不敢违抗狄青的军令。给了大家一个下马威以后,狄青却让部队开始修整,时值上元节(正月十五),狄青还在军中大摆宴席。侬智高那边得到狄青这样的行为,心理就有了一定的松懈,放松了警惕。 狄青其实就是为了麻痹侬智高,次日狄青集合军队,亲自领兵进攻邕州,黄昏时刻,宋军到达昆仑关(今广西南宁昆仑镇)下。仅用一昼夜,狄青亲自率领部队拿下了昆仑关,自此通往邕州的路门户大开,无险可守。 狄青速战速决与侬智高军在归仁铺(今广西南宁东北)决战,初时,狄青军队的前锋将领孙节不幸战死,其他将领见叛贼猖獗,不禁相顾失色,许多将士也惊惶不已。狄青则沉着自若,手执令旗指挥骑兵夹击叛军,侬军多为步兵,很快被打的大败而逃。狄青率军追杀,斩首数千级,俘获众多,侬军遭受毁灭性打击,主力军队就此瓦解,只剩下残兵败将。 上面这一段惊心动魄的战斗在《宋史·狄青传》中被浓缩成两行字:「 ”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出归仁铺为阵。贼既失险,悉出逆战。前锋孙节搏贼死山下,贼气锐甚,沔等惧失色。青执白旗麾骑兵,纵左右翼,出贼不意,大败之,追奔五十里,斩首数千级。”自此北宋南疆局势得以平定。 这次得胜,狄青的威望达到了顶峰,别人损兵折将还劳而无功,狄青出马没多久就大胜而归。无愧是大宋军界第一人。而狄青本身已经就是枢密副使了,这次又立下了新的功劳,于是才有了本文一开始,仁宗想要封狄青为枢密使的一幕。 皇佑五年(1053年)五月,狄青班师还朝,仁宗嘉奖了狄青的功劳,封他为枢密使。《宋史·狄青传》中记录道:「 ”还至京师,帝嘉其功,拜枢密使,赐第敦教坊,优进诸子官秩。” 那么,狄青的枢密使生涯是否愉快呢? 三、一杯敬明天——屡遭诬陷的众矢之的 狄青在仁宗的支持下,官拜枢密使。我在读史至此的时候也是觉得非常高兴,因为狄青的成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励志故事,从士兵到将军,符合我心中的传奇的角色,枢密使对于狄青应该说是当之无愧,实至名归的。 可是当我知道仁宗朝42年中有29位枢密使,狄青是其中唯一一位以武将身份做到枢密使这件事的时候,我开始隐隐觉得为狄青有点担心。而当我又知道在整个北宋一百六十七年的历史中,以武将身份做到枢密使的也就不过两三个人的时候,我开始明白狄青后来为什么会受到那样的待遇——在这个群体中,他真的太不同了。 仁宗在拜狄青枢密使的时候,也许却并没有理解庞籍反对的那一番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庞籍真的是出于保护狄青的心思,不愿意把狄青放到枢密使这个位置上去。而庞籍的那一番话,根本上归纳就是一句话——武将作枢密使坏了规矩,犯了大忌,狄青一旦做了,那就会成为整个文官系统的公敌,到时候狄青恐怕连个善终都难得。 仁宗当时没有理会庞籍的忠告,也许几年以后他才会明白,庞籍的话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武将做枢密使就坏了规矩犯了大忌呢?我们要从大宋建立的时候开始说起。 宋朝的建立是上承五代十国的历史阶段,而五代十国承自唐中晚期的军阀割据局面,五代十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依靠武力,分别割据一方。而五代十国境内之节度使亦多骄横跋扈,其部下也多为强兵悍将,武力夺权之军事政变不断发生。长期的战乱以及动荡的政局给广大人民造成极大的危害。 武人擅权也成为了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大乱的主要原因。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自己也是武将出身,是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帝位建立的国家。宋太祖即位后一方面对自唐中晚期以降一直到五代十国中的武人擅权问题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也对其他武将学习他自己起兵夺权保持着很高的警惕,为此专门导演了「 ”杯酒释兵权”的一幕。 因此,在宋太祖和宋太宗时期,北宋「 ”重文抑武”的国策基本得以确立。首先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对武将权力进行拆分,削弱各地节度使的权力等等抑制武将的权力,然后通过抬高文臣地位的方式来维护统治。所以宋太祖时期就制定了「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策。《宋史纪事本末》中记载:宋太宗曾对臣下说过:「 ”五代藩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污,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这意思就是宁可文臣贪污,也不让武将权力变大。 明白了这个背景,我们再来看狄青拜枢密使的事情,也许就不会只看到他官运亨通的幸运,而会更多的明白狄青在这个位置上的孤独和无奈。 其实早在狄青早年间声名鹊起的时候,他就已经处处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名武将在文臣心中的地位。狄青担任定州副总管期间,他的顶头上司就是定州知州兼安抚使、都总管韩琦。韩琦也算是狄青的老领导了,当年曾经和范仲淹一起见过他的。可是他却多次作出侮辱狄青的行为。 《知否》剧中的韩琦 根据宋人王铚所著的《默记》中曾有这样的故事:「 ”韩魏公帅定,狄青为总管。一日会客,妓有名白牡丹者,因酒酣劝青酒曰:‘劝斑儿一盏。’讥其面有湼文也。青来日遂笞白牡丹。”一个韩琦府上的妓女都能够有胆量讽刺狄青的脸上有刺字,说他是「 ”斑儿”,那韩琦自己对待狄青更是不当人看了。有一次,狄青的旧部焦用路过定州,狄青留焦用喝酒,可是韩琦认为焦用克扣军饷,于是抓了焦用要杀他。狄青在韩琦的门外,低声下气的说:「 ”焦用有军功,是好男儿。” 韩琦直接怼狄青说:「 ”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名者才是好男儿,这算什么好男儿?”最后当着狄青的面杀了焦用。(后青旧部焦用押兵过定州,青留用饮酒,而卒徒因诉请给不整,魏公命擒用,欲诛之。青闻而趋就客次救之。魏公不召,青出立于阶下,恳魏公曰:‘焦用有军功好儿。”魏公曰:「 ”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立青而面诛之。) 作为一位武将,狄青在韩琦面前无法保全自己的旧部,只好怅然良久,也许甚至狄青还得感谢韩琦没连他一块杀了。其实东华门外的状元就比保家卫国的军人强了吗?那些状元就能够把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军人随意处置了吗?狄青心中的悲愤,后来人可能很难明白了。 在宋朝当时的环境中,狄青虽然军功累累,但是也得夹紧尾巴小心谨慎做人。可是作为一位坏了规矩的人,狄青以武将身份执掌枢密,文臣们当然是不会放过他的。自狄青做了枢密使之后,便时常遭到朝廷大臣们的弹劾。嘉佑元年(1056年)正月,宋仁宗生了一场病,后来慢慢得到康复。知制诰刘畅便借机上书给仁宗,说「 ”天下有大忧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体平复,大忧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宋史·刘畅传》)不过这些小角色根本对于仁宗的心意构不成任何影响,文官集团只好派出了两位大佬,一明一暗双管齐下对仁宗皇帝进行忽悠。 这两位大佬,在历史上都是鼎鼎大名。在明处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暗处的是当朝宰相——文彦博。 欧阳修此时任翰林学士,主要是正面给皇帝上书,欧阳修因为狄青的事情先后三次为仁宗皇帝上书,这三次上书分别为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年)所上的《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之任》,和《上仁宗论水灾》的第一状和第二状。其中尤以《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之任》最为全面的体现了文臣对于武将的看法,我们来看看以唐宋八大家级别的文学功底,是如何把一位忠君护国,保境安民的名将给杀人诛心的。 欧阳修首先是假惺惺的说了几句认可狄青的好话,「 ”臣切见枢密使狄青,出身行伍,号为武勇。自用兵陕右,已著名声,及捕贼广西,又薄立劳效。”接着话锋一转,说其实狄青表现照古代名将差远了,「 ”以臣愚见,如青所为,尚未得古之名将一二。”然后悄然推出了自己的诛心之论,也是本篇上书的核心观点:「 ”且武臣掌机密而得军情,不唯于国家不便,亦于其身未必不为害。”这句话代表了整个文官系统对于狄青任枢密的基本态度。 话说到这个份上了,欧阳修甚至都已经开始为狄青谋划后路了:「 ”为青计者,自宜退避事权,以止浮议。”甚至还考虑到皇帝面子,给皇帝都想好了贬谪狄青的理由:「 ”伏望圣慈深思远虑,戒前世祸乱之迹,制于未萌。密访大臣,早决宸断,罢青机务,与一外藩,以此观青去就之际心迹如何,徐察流言,可以临事制变。”给皇帝找个理由,说是考验一下狄青被贬官以后是不是还一样忠君爱国。说句实话,我当时看完了这篇上疏,我觉得我要是仁宗皇帝我都觉得得按照欧阳修说的试试。欧阳修在这篇上疏中帮皇帝把各种方面全部都考虑到了,就差帮皇帝把贬谪狄青的诏书也写了。可见这篇文章的诛心该有多么可怕,要不说人家是唐宋八大家呢。 欧阳修这次上疏后,皇帝没有什么反应,于是欧阳修继续为皇帝上了后面的两篇《上仁宗论水灾》,看名字就知道,这两篇疏就是说发大水了,就是因为皇帝用了狄青做枢密使,如果把狄青罢免了,上天就不会惩罚大宋了。这个也太牵强附会了吧。最终虽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使尽浑身解数,仁宗皇帝也并没有太多动摇。 这时候,文臣集团另一位大佬宰相文彦博出面了。文彦博这个名字,在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此时文彦博正是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朝中宰相。文彦博不像欧阳修那样一篇一篇的给仁宗上疏,他没有选择那么费劲的沟通方式,他选择了从侧面迂回,在暗处让仁宗改变心意。 宋人王楙(音同茂)所著的《野客丛书》中记载了文彦博与仁宗的对话:「 ”及文公以对,上道此语,且言狄青忠臣。公曰:‘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兵变。’上默然。”仁宗认为狄青是忠臣,文彦博说:「 ”宋太祖难道不也是忠臣?”这句话一说,基本上就宣告了狄青政治生命的终结了。 狄青自己其实也很困惑,他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他也不知道其实错的不是他自己而是这个时代,是这个时代的各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与歧视,也是这个时代对他的能力地位所产生的莫名的恐惧。 狄青去问文彦博自己到底错哪里了?「 ”文公直视语之曰:‘无他,朝廷疑尔。’青惊怖,却行数步。”(《野客丛书》)狄青彻底感到了深入骨髓的恐怖,他忽然意识到整个世界都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与自己为敌,而自己却早已没有退路了。 后面的故事就简单了,《宋史·狄青传》载:「 ”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明年二月,疽发髭,卒。”狄青在陈州去世的时候,年仅49岁。大宋最闪耀的一颗将星,就这样在诽谤与诋毁中,黯然陨落了。 狄青去世以后,仁宗很悲痛,追封狄青为中书令,谥号「 ”武襄”。也许此时,仁宗还会想起那个拒绝消去自己脸上刺字的英气勃发的将军,他说他要用他脸上的刺字来激励将士的心。如今狄青一去,大宋将士们的那颗滚烫的报国之心,也随之渐渐冷了。他们终于知道,在这个没人瞧得起他们的国家里,努力奋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文臣们也许会随着狄青的去世而弹冠相庆,但是他们这样对待国家的英雄,其后果,要在几十年后才会显露,等到金兵兵临城下的时候,文官们也许还会想起,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武将上战场真的愿意为了这个国家拼命的,而那个时代,也已经远去很久了。 郁达夫曾经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过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今天,我就以这句话作为我对狄青的评价,也作为本文的结尾:「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 参考资料 1、《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东坡题跋》、《东轩笔录》、《西夏书事》、《能改斋漫录》、《宋史纪事本末》、《默记》、《野客丛书》、《宋代诸臣奏议》等 2、《论北宋「 ”守内虚外”、「 ”重文轻武” 局势下狄青个人的荣辱变迁》 靳冰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从名将狄青的遭遇看北宋中叶武将的境况》 陈峰 张明 中州学刊 2000年7月 4、《欧阳修诬陷狄青的原因及影响》 许肇刚 南平师专学报 2004年7月 5、《宋人笔记中狄青双重形象符号探微》 张劲松 毕节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 6、《以狄青为例简析北宋崇文抑武对武将精神面貌的影响》 王瑶佳 黑龙江史志 2013年第1期 感谢您关注头条号懒龙说,如果您喜欢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评论下方与我留言交流 ,或者可以转发朋友圈,甚至可以点击文章下面的「 ”赞赏”,为作者提供一点点支持,谢谢~

相关参考

他是一名外籍将领,一生力挫当世三大名将,最后结局却令人叹息

大唐是中国历史最辉煌的时代,许多人为之魂牵梦绕。盛世不仅需要贤相辅佐,也需要良将护航。大唐一朝可谓将星闪耀,涌现出了许多经世名将。兼容并蓄的大唐里自然也不乏一些战功卓著的外籍将领,比如哥舒翰、李光弼、

五代十国一颗闪耀的将星 著名将领周德威

周德威是五代时期的名将,跟随晋王李克用打天下,是后晋的一员猛将。李克用在中原争霸时,重用周德威,周德威同后唐作战,同契丹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五代十国那个战乱时期,周德威是一颗闪耀的将星。但是在胡

五代十国一颗闪耀的将星 后晋猛将周德威

周德威是五代时期的名将,跟随晋王李克用打天下,是后晋的一员猛将。李克用在中原争霸时,重用周德威,周德威同后唐作战,同契丹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五代十国那个战乱时期,周德威是一颗闪耀的将星。但是在胡柳

中国正史上公认的八大猛将,没有一个小说中的人物

在近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各朝代可谓将星闪耀、名将辈出,而在名将这个庞大的队伍中,他们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能指挥千军万马却无多少武功的孙武、韩信等,也有能于万军之中冲锋陷阵、直取敌首级的绝世猛将。项

中国正史上公认的八大猛将,没有一个小说中的人物

在近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各朝代可谓将星闪耀、名将辈出,而在名将这个庞大的队伍中,他们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能指挥千军万马却无多少武功的孙武、韩信等,也有能于万军之中冲锋陷阵、直取敌首级的绝世猛将。项

西夏被三大强国围在中间,为何却成了打不死的灭不掉的小强

西夏是一个传奇国度,也是一个传奇民族。他是党项族所建的一个国家。他的建国史堪称从小到强的奋斗史。一开始党项族只是一个依附周围强国的小族,在辽国,北宋,吐蕃之间,艰难周旋,常常朝秦暮楚,当然,这也没办法

沦为烟花女的巧姐为何却成了贾府最后的希望?

古典名着《红楼梦》中的贾府原是“昌明隆胜之邦,诗礼簪缨之族”,后被朝廷抄家,从此便一败涂地。秦可卿曾托梦给王熙凤说,“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这显然是指《红楼梦》里贾元春暴卒,贾迎春被折磨死...

他是乡亲口中的三害之一,为何却以 ”忠孝”之名流传千古

《神雕侠侣》里面,郭靖曾对杨过说起,给他起名过,字改之的缘由,是希望他能知错就改。而杨过也不负所望,除暴安良,终成一代大侠,但这只是小说家言。在中国历史上,确有一位知错能改,成为后世模范的英雄人物,那

日本间谍川岛芳子的弟弟为何要加入共产党抗日?

都说龙生九子各不相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尽管一母同胞。而这句话放在今天野史君要聊的这对姐弟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同一个父亲,同一个母亲,一母同胞,是最亲的亲姐弟,有着相同的成长环境。但...

日本间谍川岛芳子的弟弟为何要加入共产党抗日?

都说龙生九子各不相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尽管一母同胞。而这句话放在今天野史君要聊的这对姐弟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同一个父亲,同一个母亲,一母同胞,是最亲的亲姐弟,有着相同的成长环境。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