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听说过"凿壁偷光"的故事,那你知道匡衡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吗
Posted 丞相
篇首语:任何你的不足,在你成功的那刻,都会被人说为特色。所以,坚持做你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都听说过"凿壁偷光"的故事,那你知道匡衡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都听说过"凿壁偷光"的故事,那你知道匡衡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吗
凿壁偷光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作为古代经典事例,曾经多次荣登各大畅销的成语故事书中,想必大家对于这个故事应该也都有所了解。 实际上,"凿壁偷光"这个故事并不是出于正史记载,而是出自一本名叫《西京杂记》的历史小说中。《西京杂记》这部历史小说主要记载的是西汉时期的名人轶事,书中没有署名作者究竟是何人。据后人推测,这本书应该是西汉末年的刘歆编写,后由东晋时期的葛洪抄录的。 西京杂记 《西京杂记》记载:"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这段话的意思是"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贫寒,没有蜡烛。邻居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于是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而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识字,但他家里却有很多书,匡衡就主动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匡衡回答说:"我希望能读遍您家的藏书。"这个主人听完这话以后深为感慨,就常常将家中藏书借给匡衡看。最终匡衡成为一代大学问家。" 以上就是匡衡"凿壁偷光"的大概故事。 匡衡「 ”凿壁偷光” 匡衡博览群书、学问渊博,尤其是对儒家经典—《诗经》见解独到,发人深省。而当时西汉王朝的太子刘奭(即后来的汉元帝)对《诗经》也非常感兴趣。所以他们二人常常秉烛夜谈,引经据典,匡衡因此深受太子刘奭的宠信。 后来汉宣帝驾崩,太子刘奭正式登基称帝,即西汉王朝的汉元帝。汉元帝即位后,很快就任用匡衡为郎中,后来又将其升迁为博士、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御史大夫。一时间,匡衡成为朝堂之上风头无两的当红人物。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汉元帝又直接任命匡衡为丞相,并加封乐安侯,总理全国政务。至此,贫寒子弟出身的匡衡可算是因学问而位极人臣的典型。 匡衡深受汉元帝宠信,升任丞相,加封乐安侯! 正常来说,当时的西汉王朝内部尚无农民起义,外部匈奴等游牧民族也早已归顺。此时的西汉王朝正是天下太平的时候,此时的丞相也没有什么焦头烂额的政事,真可谓是"太平丞相"了。但是担任丞相职务的匡衡却最终落得个贬官削职、免为庶人的下场,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匡衡后来因为贪污田地而被汉成帝削职为民了! 上文曾说过,匡衡当年在汉元帝时期被加封为乐安侯,而西汉时期的列侯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食邑,列侯可以征收食邑内百姓的田租赋税,所以食邑的大小与列侯的收入密切相关。 而匡衡的食邑就在临淮郡僮县乐安乡(今安徽省泗县骆庙乡),全乡总共有土地三千一百顷,南边以闽佰为边界。初元元年时(公元前48年),临淮郡的主管田地划分的官员误将闽佰看错成平陵佰了(平陵佰在闽佰南边)。这样一来,匡衡的食邑范围就足足多出了四百余顷。 匡衡的食邑因为一个错误而足足多了四百多顷! 到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国家下令要重新统计田亩时,临淮郡的官吏才发现了这个已经持续了十多年的错误。因为此事关乎当朝丞相的封地,所以临淮郡当地的官吏还特意将这件事报告给了相府(当时匡衡正担任丞相职务)。 第二年正式进行土地统计时,匡衡特地询问赵殷有关封地边界的事情(当时赵殷主管全国范围内统计田亩等事宜)。匡衡问道:"当地负责此事的官员想怎么办?"赵殷回答说:"陆赐(临淮郡主管田亩统计的官吏)认为如果要求当地的官吏按照实际情形将乐安国的边界改为平陵佰,恐怕当地是不肯这样改动的,最后恐怕就必须上书皇帝了。" 后来陆赐在重新统计临淮郡的田亩时,为了阿谀奉承匡衡,就主动将那四百余顷土地直接划分给了乐安国,即陆赐不仅没有秉公执法地修正以前的错误,反而为了阿谀奉承而将错就错。而匡衡看到陆赐非常"懂事"后,也是毫不客气地派遣自己的管家去抢先征收这四百余顷土地的田租,大约有一千多石谷子。 陆赐为了阿谀奉承匡衡而将错就错地要扩充乐安国封地! 这场官员勾结、徇私舞弊的案件后来被司隶校尉和少府的长官察觉了。他们二人联合上奏弹劾匡衡知法犯法、以权谋私、欺上瞒下、徇私舞弊等犯罪行为。最终汉成帝批准他们两人的上奏,认定匡衡有罪。但是汉成帝顾念匡衡年事已高,加之匡衡为官多年,于国有功等情况,最终只是免去匡衡的丞相职务,将其贬为平民而已,而匡衡最终也是老死于家中。 大家觉不觉得匡衡像是"西汉版的祁同伟"?都是一样的贫寒出身,都是一样的曾经身居高位,但是最终因为腐化堕落,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 ”西汉版的祁同伟”?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会定期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类文章,恳请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关注账号,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感谢支持!相关参考
刘秀刚起事的时候,许多人畏惧他的对手的淫威,纷纷写信讨好。待刘秀势大拿到这些书信后,却将这些书信付之一炬,这是为何?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雍正王朝》曾经出现过这么一个故事。江夏镇一个叫任伯安的官员
综观中国古圣先贤中,有"子字辈"称呼的例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等,都是在姓氏后面加个"子"字,如孔子本名孔丘、孟子本名孟轲、荀子本名荀况、墨子本
宋仁宗在位前后共四十二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自古以来关于他的出身便有着一种很广流传的说法:"狸猫换太子"。"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最早出现于清代石玉昆所著的《三侠五义》,而《宋史》和毕沅编写的
掩耳盗铃的故事出自哪本书,成语"掩耳盗铃"出自何处?讲述了一
成语"掩耳盗铃"出自何处?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出自秦吕不伟编订的《吕氏春秋·自知》。故事: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
长坂坡赵子龙七进七出,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是老少爷们,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不过这些都是演义传记中,为了夸大故意添油加醋写出来。那么在正史之中,是否真有单枪匹马闯敌军大阵,又能获得胜利,这时对方使用弓弩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为何能成为千古绝唱
我们都知道辛弃疾是宋朝了不得的人物,提笔诗词歌赋,上马行军打仗,在词牌史上龙行虎步,赫赫有名。其实在北宋,同样有这么一号人物,那就是范仲淹。西夏克星《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不但是欧阳修的前辈,主导了诗
学过中国历史教材的人都知道,隋唐定都长安,但头条上有人发表文章和视频说洛阳也是隋唐的都城,而且这些人还疯狂抛出西周和隋唐实行的是「”双都制",岂不知古人非常重视定都问题,给都城选址,不但要从政治经济军
学过中国历史教材的人都知道,隋唐定都长安,但头条上有人发表文章和视频说洛阳也是隋唐的都城,而且这些人还疯狂抛出西周和隋唐实行的是「”双都制",岂不知古人非常重视定都问题,给都城选址,不但要从政治经济军
"冲冠一怒为红颜"是说谁的典故原文:京师陷落。李自成大军入占京都。吴三桂恰似无所依傍的浮萍迷惘飘荡。就在这无所沉浮的波涛中,他思念着自己心爱的人儿,一想到她的命运,他的心中不禁打了一个冷颤!圆圆难道真
我写过很多关于明朝的文章,最近几天我脑海中产生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假如现在我要是导演,让我去拍明朝人,或者换句话说,让我去"还原"明朝人的形象,那我应该怎么做呢?有人可能会说,你可以学一学韩国的古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