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帝国的毁灭》走进纳粹德国的最后几天
Posted 希特勒
篇首语: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从《帝国的毁灭》走进纳粹德国的最后几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帝国的毁灭》走进纳粹德国的最后几天
1945年5月2日,柏林战役以苏联的战胜而告终。几天后,德国武装部队彻底停止一切对同盟国部队的敌对行为,德国无条件投降。这也使柏林战役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电影《帝国的毁灭》描述了柏林战役最后时期,地堡内纳粹高层进行的最后抵抗。影片根据希特勒随身女秘书特劳德尔·荣格的回忆录拍摄,上乘的历史考证外加演员们的出色演技,使得这部电影广受好评,尤其是「 ”元首的愤怒”「 ”小黄的愤怒”更是成为经典素材。那么本期《出鞘》我们就来聊一聊这部影片背后的人物。 希特勒的地下指挥所位于柏林总理府地下,由混凝土浇筑,用来抵挡空袭。通过地下甬道和其他建筑及掩体相连。在柏林战役期间,纳粹政府要员和职员们长期据守在这些工事中,而随着战事发展,这些工事也开始收留伤兵,变成了临时的战地医院和兵营。影片中也反映了这种变化,也暗示着战争的进程。 地堡中有些死心塌地追随希特勒的人,代表人物就是狂呼Niemals!(决不投降)的「 ”小黄”戈培尔。当年希特勒蹲监狱的时候,戈培尔作为副官,曾建议将希特勒开除出党,不过以此为契机希特勒发现了戈培尔身上的政治才能,后将其收为心腹。作为帮助希特勒夺权的一大功臣,戈培尔在纳粹德国的地位自然举足轻重。因此,他才有权怒斥那些将领,而那些将军们多半也只有挨骂的份。在希特勒自尽后,戈培尔和夫人也选择自尽,以追随希特勒。 「 ”元首的愤怒”场景中,希特勒留下了约德尔和凯特尔二人,他们全部都是希特勒的心腹。是OKW(国防军最高指挥部)的领导人,所谓「 ”最高指挥部”实际上是希特勒用来分化国防军权力的工具,自然需要找最忠诚的人去领导。这二人虽然并非正式纳粹党员(国防军不得参政),但明显是希特勒面前的「 ”大红人”,希特勒甚至还为凯特尔弄了个「 ”荣誉党员”的名头。苏德战争时期,陆军指挥部被架空,听命希特勒本人的「 ”最高统帅部”全权负责。而纽伦堡审判中二人也因此被判绞刑。 希姆莱的权力在纳粹党中几乎无出其右,党卫军作为「 ”国中之国”,拥有独立的体系和超越法律的权力。希姆莱醉心于玩弄权力,拼命在希特勒身边安插党羽,爱好「 ”怪力乱神”,习惯装腔作势。电影中希姆莱劝希特勒和谈,实际上是为了向观众展示希姆莱的投机心理。从情理上,希姆莱不可能胆敢当面说这种话。他的一切和谈行动都是背地里瞒着希特勒进行的,同时荣格的记述中也没有这样的场景。 鲍曼在电影中出镜较少,由于他并非执掌党政军权力的重要人物,很多观众对他的印象并不深。用著名德军将领古德里安的话说,鲍曼是一名十足的奸臣。他一人兼任希特勒贴身的三个职位——元首办公厅主任、党务部长和元首私人秘书,可以说是一手遮天。即使是希姆莱和戈林这些大权在握的人物,也要敬他三分。当时鲍曼拿着戈林「 ”叛逃”的电报,称其叛变。地堡中大部分人都看出来,这无非是鲍曼为了铲除戈林,从中作梗。 戈林是希特勒在「 ”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 ”钦定”的接班人,他作为空军王牌,又是「 ”红男爵”里希特霍芬联队的队长,在军中名望颇高。在希特勒发迹时曾大力扶持,啤酒馆事件中受枪伤,为了躲避追捕不得已使用吗啡止痛,这才导致他体重飙升并染上毒瘾。后来空军的失利以及鲍曼的挤兑,使戈林失去了希特勒的信任。但戈林仍顽固地支持希特勒,在纽伦堡法庭上,戈林揽下了所有的罪责,并一度靠其辩才咄咄逼人,判绞刑后,他要求改为枪决,被拒绝后服毒自杀。从这些行为可以看出,「 ”戈林背叛”无非是鲍曼在搅浑水。 但戈林的失宠也不是偶然,他可能善于空战指挥,但并不是一个出色的政府官员和空军司令,即使是在地堡中,戈林仍然摆出一副目空一切咄咄逼人的架势,仗着自己的「 ”元老”地位,戈林对其他的将军和官员不屑一顾。由于他早年的功劳,希特勒能够容忍他为所欲为,但戈林每次夸夸其谈之后的失败,令希特勒逐渐疏远他。之前将其选为继承人的决定也基本作废。 和这些心怀鬼胎的高官相比,施佩尔从某种角度上,可以算是一股清流。虽然他作为建筑师颇得希特勒信任,但他并不滥用自己的权力,并且是纳粹德国末期少数的几个实干派之一,这也为他带来了不错的人缘。他不溜须拍马,敢于直言,同时并不对纳粹政权「 ”愚忠”。在纽伦堡法庭上,他作为被告之一,仍然出于正义感,揭露了一些纳粹党内鲜为人知的内幕和罪行。 希特勒的私人医生莫雷尔,剧情中没有交代太多。他与其说是医生,不如说是江湖骗子。荣格和很多地堡内的明白人都看得出来,莫雷尔每天为希特勒注射的无非是激素和毒品等药物,甚至还有春药。她认为希特勒本来对女性格外照顾,而后来性情大变,开始大喊大骂,很可能是受到了药物的刺激。 地堡中除了将军和政要,还有一批妇女,最为人熟知的应该就属希特勒的情人爱娃·布劳恩。她几乎不过问政事,是一个「 ”识大局”的女性。由于她的特殊身份,她不能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能在私人场合吐露心声。她的妹夫菲格莱茵(飞过来),是希姆莱安插在希特勒身边的党羽之一,他叛逃的计划败露后,爱娃考虑到妹妹正在怀孕,曾请求希特勒放过菲格莱茵的性命。 另一位出镜较多的女性角色是戈培尔夫人,玛格达.戈培尔。和爱娃不同,她在第三帝国的政界有不小的影响力,甚至被称为「 ”第一夫人”,她这样做基本是为了支持她的丈夫,而她自己对于希特勒和其政权的看法,也并非一味盲从或盲目乐观。她后来亲手终结了自己6个孩子的生命,而她这样做的动机,到底是由于对希特勒和丈夫的忠诚,还是出自个人感情的坎坷,或者是宗教因素,我们已经无从得知。 影片中也表现了这些女性敏感的一面,和将军们形成了强烈反差。片中展示了一个细节,爱娃带着希特勒的爱犬,和两名秘书在外交部的废墟中闲逛,荣格看见地上的草地里开着黄水仙,心情舒畅了一些。而爱娃看见秘书们开始抽烟,自己也拿出一支——希特勒不喜欢烟酒,但战争生活的压力使得爱娃也开始偷偷吸烟。为了不让希特勒发现,她在空袭警报后匆忙踩灭抽了几口的烟头。 而地堡的主人,作为「 ”帝国元首”的希特勒,一直对自己抱有幻想。他将腓特烈的画像挂在墙上,认为罗斯福的死能为他带来逆转。德国国防军的一部分人对他进行了无数失败的暗杀,他反而觉得自己是一个天选之人,把一切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背叛。「 ”元首的愤怒”内容虽然是虚构的,但事件是真实的。希特勒在大骂过后,马上就换了一个人,不再异想天开,开始为自己安排一切后事。可叹的是,希特勒十几年的独裁生涯,却只有最后的8天才活得明明白白。 相比于这些「 ”大人物”,影片中的一些「 ”小人物”才更加值得我们关注——影片开头接受希特勒接见的,只有12岁的「 ”反坦克英雄”虽然是虚构的,但确有原型人物。柏林战役前夕,12岁的阿尔弗雷德.切赫被迫加入战场,他因在枪林弹雨中救下了12名德军伤员而获得了希特勒接见。后者亲自为他颁发了铁十字勋章。希特勒看他小小年纪,亲吻了他,并问他「 ”你救人的时候害不害怕”,切赫回答「 ”不怕”。在战后,切赫坦白,如果是苏联或波兰士兵受伤,他也同样会去救助。 浴血沙场固然需要勇气,不过在「 ”人道被完全践踏”的战争中,能够恪守自身的人性底线和道义准则才更加需要勇气。这种勇气无关战争的胜败,却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基础。这也使得现实中的切赫比电影中的「 ”反坦克英雄”以及剧中的几乎全部「 ”大人物”更加值得我们尊敬。或许也正是因为明白了这个道理,《帝国的毁灭》原著《直到最后一刻》的作者特劳德尔·荣格才会在影片的开头做出那番发自肺腑的忏悔吧。那么本期《出鞘》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相关参考
作者:农村俗人「”第三帝国”这个名字想必喜欢历史的朋友应该都会有所耳闻,之所以它这么出名是因为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纳粹德国。纳粹德国先后有两个官方国名,分别是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国”
看穿“纳粹只会带来毁灭”德军官密谋暗杀希特勒未果,还背上叛徒骂名…直到政府做了这件事
德国柏林市中心的波茨坦广场出发,穿越爱乐厅旁的广场,再往前走几步,就是鼎鼎大名的史陶芬柏格街。 1944年7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大约一年,德军上校史陶芬柏格暗杀希特勒未果,是
在许多人印象中,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野心勃勃,看到其他国家都想入侵,以至于最终被自己的野心所吞噬,遭致毁灭的命运。然而真实情况却并没那么简单,当时的纳粹德国之所以不断扩张,有一部分原因确实是因为自身野心
这个传奇战士先后为芬兰、纳粹德国、美国而战,最后葬于美国国家公墓
文/马小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有一名传奇的士兵,在战斗生涯中先后加入了芬兰国防军、纳粹德国的党卫军和美国陆军特种部队,被称为「”在三面国旗下战斗的士兵”。他就是劳利·阿兰·托鲁尼,芬兰人,经历过二
时至今日,波兰与德国之间的矛盾正随着时间在慢慢和解。但在整个二战期间,纳粹德国都在波兰犯下罄竹难书的罪行。以至于在所有第三帝国的占领区内,很少有像波兰这样一度非常仇视德国人。铁血政策冲向波兰境内的德军
8月17日,德国图宾根(Tübingen)检察院宣布,对德国特种部队(KSK)涉嫌从事极右翼行为展开调查:今年4月27日,在为一名KSK军官举行的告别派对上,发生多名士兵行纳粹礼,以及用右翼摇滚助兴的
文/寂寞的红酒1945年5月7日,纳粹德国战败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事结束。作为战败国,德国在二战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战后的德国一片狼藉,到处都是瓦砾废墟,百姓流离失所,整个德国完全支离破
文/寂寞的红酒1945年5月7日,纳粹德国战败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事结束。作为战败国,德国在二战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战后的德国一片狼藉,到处都是瓦砾废墟,百姓流离失所,整个德国完全支离破
1944年,一伙美国大兵在法国某地的谷仓内俘虏了一名德军士兵。这在二战后期,不过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儿。但这伙大兵们可能不会想到,这位名叫伯特·特劳特曼(BertTrautmann)的战俘,在日后竟然
公元前2世纪,亚洲局势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从东亚到西亚,从海岸到高原,汉帝国、匈奴联盟、安息帝国和孔雀帝国,全部被推入了波谲云诡的大棋局中。古老的亚洲没有一寸土地是无主之地,为了争夺生存的权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