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枯拉朽定九州”——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装甲骑兵
Posted 骑兵
篇首语: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 ”摧枯拉朽定九州”——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装甲骑兵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摧枯拉朽定九州”——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装甲骑兵
引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但是却是封建社会上升的阶段,也是中华民族逐步走上大融合的阶段。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格局多次反复,统一战争、民族战争成为这一时期战争的主要形态。在魏晋南北朝的战场上,骑兵成为绝对战争胜负的主要兵种,出现了骑兵大兵团远程奔袭以及千里迂回的机动作战,这一时期的军事思想也得到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形势图 重装甲骑兵出现的历史条件 重装甲骑兵就是人和马都披甲的骑兵。我国古代叫做「 ”甲骑”或「 ”铁骑”。这种骑兵具有较强的防护力和集团的冲击力。在对没有装甲的轻骑兵或步兵作正面突击时,具有相当的威力,曾经一度成为战场上的决定性力量。恩格斯说: 「 ”条顿族的骑兵征服者在西欧各国建立的贵族政体,开创了骑兵史上的新纪元。各地贵族都组成骑兵,他们担任铁甲骑土勤务,成为一种装备最分发重的骑兵,不仅骑士,而且连马匹也都披戴金属的铠甲。” 恩格斯还说:「 ”我们发现,在多次大会战中,参战的骑士不到八百至一千人。但是,他们只要把敌人的重装甲骑土逐出战场,通常便足以诱对付任何数量的步兵了。”可见这种骑兵的主要任务就是击溃对方的重装甲骑兵,以便较容易地击溃对方的步兵。这种骑兵最大的缺点,就是由于马匹的负担过重,降低了骑兵特有的快速性和机动力。 因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后就为轻骑兵所取代了。据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证明:人的甲胄在春秋战国以前就有了。马的防护装备,在汉代才有皮革制的「 ”当胸”,曹魏时才出现马铠,十六国时,才有了结构完善的马铠,南北朝时已成为骑兵部队普遍拥有的装备。直到隋代, 甲骑都是军队的核心。 马铠模型 《晋书•石勒传》记载:永嘉六年石勒守襄国,打败疾陆眷,于追击中,获铠马五千匹;义熙五年,刘裕灭南燕的临胸之战,恭容超曾出动铁骑万余,前后夹击刘格军,同年秦主姚兴遣使威胁刘裕说:「 ”秦王已遣铁骑十万屯洛阳。”从上述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成千上万使用「 ”铁骑”于战场,甚至可以号称「 ”十万”。重装甲骑兵,已经是军队的核心力量了。考古发掘也发现南北朝的墓葬里,常常放置大量甲骑陶俑。 魏晋重装骑兵与步兵作战 早期重装甲骑兵的形态 甲骑”的大量编入军队,并成为军队的核心力量,标志着我国古代骑兵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是氏族门阀制度和游牧民质氏族军事组织结合的产物。南北朝的氏族门阀势力,在西晋大量发展,自东汉经魏晋、形成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部曲佃客荫户制。 豪族地主都有自己的部曲私兵,这些部曲私兵装备精良,而且拥有其武器装备的制造业和储备,因面可能人、马都披甲。例如晋桓伊家就拥有马的具装百具,步铠五百领。北齐高季式「 ”自领部由千余人,马八百匹,戈甲器仗皆备。”这些部曲私兵,集合起来就成为当时军队的核心。 部曲私兵 西晋以后,北方形成各民族纷争的局面,其中匈奴、鲜卑等民族,在进人中原以前,还是游牧民族,长于骑射,军事制度往往还保留着氏族的形式。进人中原后,与世族门阀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以大量骑兵为核心的世族门阀武装,也采用了甲骑的具装。例如刘曜的近卫部队——亲御郎,就是一支精锐的重装甲骑兵部队。《晋书•刘曜载记》说: 「 ”召公卿以下子弟有勇敢者,为亲御郎,披甲乘铠马,动止自随,以充折冲之任。” 重装骑兵的装备和编成 重装骑兵的特点就是骑手披甲载胄,马也披甲。人披的铠甲,主要是「 ”两当铠”,也就是胸前一片甲,背后一片甲,两片甲在肩上用带联结起来。也有在肩部加「 ”披膊”的,头上戴兜鍪(头盔)。 两当铠构想图 战马所披的甲,古代叫具装。这种具装披在马身上,除眼、鼻四肢和尾外,其余部分都能得到铠甲的保护。铠甲有皮革制成的,也有钢铁制的。一般是人的铠甲和马的具装都用样的质料,一样的颜色。重装骑兵的武器,主要还是用弓、驽、矛、载和刀创。远战用弓弩,近战用矛载,刀剑,特别是马刀则是重要的格斗兵器。恩格斯说: 「 ”马刀无疑适于白刃格斗,长矛太长太重,从这点看,就不适于冲锋,但在追击溃逃的敌骑兵时,长矛就成了有效的武器。几乎所有善骑的民族,都惯于使用马刀。锋利适用的精制马刀仍然是骑兵武器之王。” 我国在西汉时出现了短柄长刀,东汉以后,炼钢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魏晋以后,造刀数量常以万计。这都说明当时刀已成为军队的主要武器。 古代军刀 关于重装骑兵的编成,可以大业七年隋炀帝进攻高丽时为例。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当时军队的主力都是甲骑具装。陆路部队,左右各十二军,隋炀帝亲率六军,总共三十个军。每军设大将、亚将各一个,下辖骑兵四个团,团有偏将一人。每团辖十队,每队一百人。计一军之内,骑兵四十队,步兵八十队。 重装甲骑兵的使用、队形和战法 由身体强健而体重尽量轻的骑手组成的重装甲骑兵,主要应作为以密集队形进行集中攻击的力量。这些重装骑士,通常成横队作战,排成一列,这种横队,一与敌人接触,便立即散开,单骑作战。所以,会战是以单纯的白刃格斗面结束。 会战中的白刃战 我国历史上,从东晋到隋代的许多战看来,重装甲骑兵也都是集中使用在主要方向上作战的。其队形虽无详细记载,但从理论上说,重装甲骑兵,由于马匹负担很重,冲击行动缓慢而冲击力量较强,它不像轻骑兵那样机动灵活,那样变换队形容易,因而不宜于作较大纵深的配置,更不能成纵队进行冲击,必然也要采用横队以行冲击。 晋穆帝永和八年,冉闵与慕容格廉台之战,慕容恪就曾用铁锁连马为方阵,以抵御冉闵的进攻,而另以两军从旁夹击而大破冉闵军。重装甲骑兵既然一般都用在主要的、决定性的方向上,往往就必须和对方的重装甲骑兵相遇,而以短兵格斗来结束战局。因为远战的弓箭对重装甲骑兵的杀伤力是不大的。 重装甲骑兵对战略战术的影响 (1)战略思想日益成熟 魏晋以后,战略指导艺术日臻成熟,战略计划也比较完善。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平吴之战,战前三年,羊祜《请伐吴奏疏》,即制定了伐吴的全面战略计划,其内容不仅提出了战略企图——扫灭东吴,统一天下;还进行了全面的情况判断——从地形、人力、物力的对比和形势上断定伐吴必胜;特别是还制定了具体的进军方略「 ”引益梁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近临江陵;平南、豫州、徐、扬、青、兖并会秣陵”。晋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于279年分遣四路大军伐吴,顺利取得成功。这确是继诸葛亮《隆中对》之后,又一个事先制定的全面的、成功战略计划的范例。 晋灭吴作战图 此后,燕灭后赵,以小攻大,以弱击强,而慕容廆能抓住时机,乘机进军,其战略指导,并然有序;符坚在王猛铺佑下,统中原诸战役,特别是灭赵之战,部置周密,步骤协调,拓跋珪兴魏灭燕,则依靠其强大的骑兵集团,得力于对燕的形势,了然于胸,才能相机进取,完成其灭燕大业;匈奴刘汉利用其骑兵的机动力,纵横袭扰,以破坏西晋的经济基础,控制面而孤立点的战略,终于灭亡了西晋;东晋刘裕的战略奇袭等都是根据全面而正确的情况判断而制定其正确的战略决策的。可以说这一时期,战略指导思想已臻于成熟了。 (2)战术运用有所发展 1.大纵深的前进与后退 北朝自拓拔硅开始,即依靠其游牧民族的特点,建立起以骑兵为主的军队,并在华北大平原上,充分发挥其骑兵快速机动的能力,进行大纵深的前进与后退。如拓拔魏与后燕之战,魏军自平城远向西方后撤,并诱逼后燕东撤。然后,将其大骑兵集团分为几个纵队,进行远程奔袭,分进合击,一举而歼灭了后燕军。在以后一统北方的战争中 也屡用此法而取得成功。 游牧民族的骑兵 2.攻坚战法 魏军在进人中原地区后,在重要战略要地上,常常遇到坚固防守的城池。最初只是用长围和强攻两种方法。强攻则往往采用「 ”前仆后继”,积尸与城齐之后,用骑兵趁势冲入。后来用崔浩之计,绕过坚固城池,以长驱人侵江淮,逼得南朝政权,陷于溃乱。这种战法,充分发挥了骑兵机动迅速的特点,可以说是战术上一个新的创造和发展。但其缺点是粮运不济,难以持久。又因南方炎热的夏天不适宜于北方骑兵,特别是重装甲骑兵的活动,往往只能冬季进军,而夏季北撒,因而始终未能征服南方。 3.重装甲骑兵的突击战法 北朝分为东西魏后,都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装甲骑兵一般用在主要的、决定性的方向上,以进行冲击。公元537年,东西魏沙宛之战,宇文泰军就是用伏击,击败高欢;409年,刘裕攻南燕,慕容超曾以一万铁骑夹击刘裕军。值得一提的是宇文泰两次以寡敌众,两次运用内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方法,击破东魏军,可以说是个新的创造。 骑兵军团对战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国势弱、军备劣、兵制乱,特别是没有足以与北朝抗衡的大骑兵集团,战略上基本处于防守地位。东晋以后,常以凭江淮以进行防御,形势有利时,则出淮泗而抵河济。不利时,则屯兵积粮据守城池,并利用江河泛滥以阻止北军,长期坚持,以待来年春后,北军不耐炎热气候而自退。 结语 恩格斯说过,骑兵在整个中世纪(指封建社会),是一切军队的主要兵种。在中国的魏晋南北朝,也是一样的情况,封建时代的典型特点,就是以骑兵为主要兵种的战争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逐鹿中原,在于汉族融合的过程中,利用游牧民族本身的优势,形成了骑兵军团作战的战争形态。而骑兵由于其固有的高度机动性以及威烈的冲击力,往往执行着正面突击和迂回、包围、奇袭、侧击等出奇制胜的决定性任务。在骑兵作战的特点的影响下,诞生了各种战略以及战术思想,促进了我国军事思想的发展。 参考文献 《晋书》 《隋书》 《三国志》 《资治通鉴》 《中国古代兵器论从》 《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相关参考
九品中正制是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制度。具体是指,朝廷将人才的推举权,交给大中正。大中正由各州郡推选。并且大中正要在朝廷任职,其名望地位都要达到要求。大中正产生后,再由各郡官吏
1939年的德军面对的军事压力远比一般人们想象的要严峻,波兰、法国和英国加起来的军队总数远超过德军,当时动员完成后的德军总计有105个师,其中包括54个现役师。而波兰拥有30个步兵师、10个预备役师以
「”护军”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极其常见的职位,在南北朝时期的军队当中承担着很重要的角色。它出现于秦朝时期,「”汉承秦制”,所以这个职官被汉朝统治者保留了下来。东汉末年,曹操从各地大大小小的军阀之中脱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继汉代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式,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发展。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
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官员的选拔、任用制度,深刻地影响了整个魏晋南北朝史,在我国古代历史中有重要的地位。《宋书·恩幸传》:「”汉末丧乱,魏武登基,军中仓促,权立九品”。早在汉末,九品官人法就已经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魏晋南北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有朋友提问:“魏晋南北朝”感觉明明晋在前魏在后,为什么要表述成魏在前晋在后,具体如何?实际上这个问题不常见,只要是个国人,就应该对三国后期曹魏
在魏晋南北朝的妇女中,仍有人使用传统深衣制,但形式与汉代早期有较明显的差异。魏晋南北朝深衣的特点主要集中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将下摆裁制成三角,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叫做“”。南北朝时,这种去掉了长可拽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衣裳最具特色的有三种,一是大袖衫,二是裤褶与裆,三是不拘仪表的宽袍。大袖衫衫在魏晋之时不仅是玄者所着,而且也是上流社会的服饰特征之一。它是在传统的汉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的衫与现在的
浴衣也是内衣的一种。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类似今天浴衣的内衣――明衣,这是内衣发展到一定时期,成熟化、定型化的表现。对于明衣,南朝皇侃疏有云:“谓斋浴时所著之衣也。浴竟身未燥,未堪着好衣,又不可露肉,故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冠帽制度虽承袭汉代遗制,但形制上也有了一些变化。用于祭祀的冠服基本上是沿袭前制,没有大的改动。朝服的首服此时最大的特点是出现了小冠与笼冠。汉魏之际,频繁的战争使社会财力日益艰难,两汉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