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贪点,没法养活一家老小

Posted 官员

篇首语: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不贪点,没法养活一家老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贪点,没法养活一家老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真正的"清官"是不存在的,能够在官场潜规则之外保持清廉的,就能够被称为"清官"了。比如说明清时期,面对官场中的各种陋规,没有一个官员能够独善其身。"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 在古代,官府总是能创造出各种办法来搜刮民脂民膏,特别是那些地方父母官,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些直接管理老百姓的父母官们,搜刮起来更是得心应手。明清时期的州县官为此还发明了一些约定俗成的陋规。 第一种:淋尖踢斛 若不是遇见重大的天灾,古代的老百姓每年都要给朝廷交税,也就是上交粮食。斛是古代的一种量器,类似于大酒杯,老百姓交粮的时候要先将粮食倒入斛里面,不仅要倒满,还要堆起成尖,这时衙门的小吏就会使出吃奶的力气狠狠在斛上踹上一脚,那些洒下来的粮食就成了运输中的"损耗",归官员所有,要是剩下的粮食不够交公,那老百姓也只能自认倒霉。 这一脚的威力有多大呢?清朝的时候,户部还真的对此做过统计,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发挥正常的话,一脚能踢下来四五升的粮食,积少成多,一年踢下来的粮食数量还是很可观的。而这些粮食当人是被各级官员瓜分了。 第二种:折色火耗 "火耗"一说始于明朝万历年间,那时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老百姓交税时一律征银上交国库,需要把征收的碎银子重铸为银锭,而熔化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火耗,征税的时候,官员一般会加征大于实际的火耗,这样一来差额就进了官员的腰包了。有时候,贪得无厌的官员还会说百姓们交上来的银子成色不足,得扣除部分分量,这样一来,老百姓要交的赋税就比实际上的要多出来不少。 第三种:谎报垦田 在古代,朝廷一般都会鼓励州县官府和老百姓多开荒,这样可以增加赋税。可落实到实际操作上时,很多官府会在上报户部时谎报垦田数量,对于新开垦的田地,户部会给予各种奖励,这些奖励自然是被官员收入囊中,而收税的时候官府会按上报的田地数量征税,而多出来的部分当然是落在了老百姓身上。如此一来,朝廷和老百姓都没捞到什么好处,反而是那些官员腰包又鼓了起来。其实,这种事情皇帝是知道的,为此各朝各代的皇帝想过各种办法,也发过禁令,但都起不到约束的作用。 清朝的雍正皇帝继位后不久,当时的山西巡抚给雍正提过一条建议:将火耗折色、淋尖踢斛之类的收入都收归国有,在填补上亏空之后,再把余下的分给官员们。说实话,笔者认为这个建议实在不怎么样,因为这就相当于承认和鼓励这些灰色收入的合法性,鼓励这些陋规的存在。 雍正听了之后也无法定夺,便和其他官员一起商议,可是大臣们都因为牵涉到自己的利益,都缄口不言。 此时,有清官美誉的沈近思对雍正说,这个建议不行,若是推行此法,那州县官员们势必会想出新的陋规来,反而会让百姓的负担更重。沈近思说道:"臣就是从县令的位置上来的,对此体会颇深,这个法子肯定行不通。" 听了这番言论,雍正便问沈近思:"那你当县令的时候,也贪了?"沈近思不慌不忙,十分坦然地回道:"臣不是贪图那些耗羨,只是有一家老小等着去养活。"在场的大臣都被这句话惊出了一身冷汗,可让人意外的是,雍正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怪罪。 雍正二年七月,火耗归公推广全国,将收取火耗改为朝廷的法定正税,并且设置了"养廉银"制度,而这所谓的"养廉银"当然是从老百姓所交的火耗中来。

相关参考

才子皇帝梁元帝萧绎

  萧绎在登皇位之前作为皇子,在太平盛世时代,不贪慕醉生梦死的贵族生活,十分勤奋辛苦地读书、着书,即便因一只眼瞎不能亲自捧书观阅也要令书僮读给他听,彻夜不停,着书以“成一家之言”的抱负始终是他奋斗的理

为何人们常说“不贪三更色,不恋一更食”

在过去的时候,虽然条件不好,生活艰苦,但是人们都是非常注重养生的,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其中,过去的农村有一句俗语就是关于养生的,老人经常用这句话来告诫年轻人。这句话就是“不贪三更色,不恋一更食,不动五

清朝乾隆时期几乎无官不贪的真正原因

乾隆时期亦是清朝比较发达的时期,已经是发展到了饱和点。以至于当时的发展也停滞不前,毫无创新与前进。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是在一种贪腐的状态下,和是最大的贪官都没有怎么样。想必这个和乾隆皇帝个人的政治素养、统

民间俗语“穷不贪赌,富不恋色”,背后道理值得深思学习

有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俗语,乍听起来没什么理论依据,但现实中却时不时能看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这些俗语都是祖先们在实践和观察中总结出来的,这些话或许并不能以大数据或者什么科学的方法验证,但确实是对社会现象与

不贪不色的翁同为什么救不了大清国

众所周知,大明王朝有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东林党,他们不贪财不好色,以儒教道义严于律己,是清流的代表,但是他们没能挽救大明亡国。大明亡国后,东林党成为历史,但中国清流没有消失,他们至少从形式没有亡,前清和晚

俗话说“人过五十,不贪三样”,究竟指的是哪三样

到了五十岁,也就意味着离退休不远了。这个年纪的人,已经经历了人生绝大部分事情,其实笔者觉得此后就可以放下一些东西了。然后好好地去享受生活,或许你的前半生过得十分忙碌,可是到了后半生,是不是可以为自己活

不贪钱,不畏权,他一生为国为民,散尽钱财,却无遗产给4岁儿子

他是报界的一代宗师,是《大公报》创办者之一。青年时期经受数次至亲离开的伤痛,曾经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到了而立之年仍然四处奔波讨生活。他一生三次婚姻,中年才得一子,短暂的一生,生前有许多遗憾,死后却受到众

明朝第一太监,权力比魏忠贤大却不贪,去世时文武百官纷纷吊唁

说到太监,很多人第一时间在脑海中浮现出的都是赵高、魏忠贤这种坏人,确实,由于身体上的残缺、生活环境的压抑,很多太监的心理逐渐扭曲,经常会做出一些越界行为,甚至威胁到整个朝廷的安全。但是凡事总有两面性,

民间俗语“人穷不思三人,没钱不贪三欲”,老祖宗的话你认同吗

在过去的农村,人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就不通世理。其实很多老人就算是不识字,说出的话也是很有道理的,这些就叫做的俗语。虽然这些俗语并不像那些名人名言读起来优美,却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同

第一清官包公为何不贪!年薪两千万有必要贪么!

包公在开封府当一把手的时候(《宋史。职官志》),每月粮三十石,其中米和麦子各一半;柴禾二十捆(每捆十三斤)、干草四十捆;冬天外发十五枰(每枰十五斤)木炭;月发“公使钱”一千五百贯、“添支钱”一百贯。包公时在中央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