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濮之战,富有之楚国为何没打败刚经内乱之晋国,成春秋霸主

Posted 齐国

篇首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论城濮之战,富有之楚国为何没打败刚经内乱之晋国,成春秋霸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城濮之战,富有之楚国为何没打败刚经内乱之晋国,成春秋霸主

论春秋五霸,原本占尽优势的楚国为何没有继承齐国的霸业 周朝八百年,西东分两头,西头一个周,东头一个周。 前周威猛霸气,后周弱弱小受,除了名头好听的天下共主,中原之实权皆无,不过可有可无之吉祥物。 (周朝版图) 而这转折点,就是周平王之东迁。 周平王其人,无疑是一个悲催的角色,继承老爹周幽王的位置,坐上去的时候就是一个烫人的椅子,这椅子之所以滚烫,除了自己老爹不争气之外,也和国家实力有关。 周幽王的不争气,人所共知,一出烽火戏诸侯,就让我们知道了一个无聊帝王的胡作非为。 其实吧,这就是历史造假造的。 周幽王确实爱褒姒,但是烽火戏诸侯之说,实为子虚乌有,不过后世文人为了掩盖帝王之失德而嫁祸女人的惯用手法。 以史为鉴,这样事情数不胜数,妹喜,苏妲己之流都是前辈,杨贵妃,陈圆圆之流皆是后辈。 (红颜祸水皆背锅) 前后辈女人背个锅,这国家动乱就成女人的事情了,美女们也是可悲。 可是可悲又如何,这天下该乱还是要乱。 经历过骊山的一场烽火,这周朝在犬戎攻击还有继承人混战之后,一蹶不振却是事实,后续登场的周平王,也不过是随着勤王的申、鲁、许等诸侯国拥立之下,而成的新王而已。 虽然这新王周平王还是王,还有天下共主的帽子。 但是实力那就是惨不忍睹了,西周原本的千里江山,大部分都成了异国他乡,换了主人,这新主就是制造骊山之烽火的鄫国(今河南方城)和西夷犬戎。 (犬戎的入侵) 一场王位继承战和外敌入侵,让周国元气大伤,周王室的领土居然只剩下了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 东到荥阳,西邻潼关,南抵汝水,北到沁水南岸。 四角合围之后,地方不过600余里,还地形狭窄人口稀少,就实力而论不过中等诸侯国大小。不仅如此还时刻受到西边犬戎的侵袭,可谓朝不保夕。 为了国家的安全,无奈的周平王一继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求助与当时还不是大国的秦国,帮助自己迁都洛邑(今洛阳),当时帮助周王的除了秦王还有后来的春秋小霸郑国和春秋大霸晋国。 (周平王东迁大国变小国) 随后又在晋国晋文侯帮助下,将周国另一个王周携王干掉,才勉强统一周国。 秦国也因为这一场动乱,登上历史舞台。 帮助周平王东迁的秦国国君秦襄公在打击犬戎时候,特别用心,还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获得的回报就是,岐山以西的周朝故地。 按照周平王的说法是: 「 ”西戎凶恶无道,掠我岐丰土地,秦国如能赶走西戎,则秦占之土,皆归秦所有。 拿着周王的尚方宝剑,原本是部落状态的秦国,就此通过攻伐,在周朝故地成就了自己的国家。 不知这周朝先主亶父,还有壮大周朝的文王武王,面对不肖子孙该作何感想。 (春秋开始) 就此,东周开始,春秋战国大幕拉开,只是这和周王的关系就不大了! 春秋时期,从平王东迁到三家分晋持续200多年,在这200多年里,历经五个霸主。 这春秋五霸一般而言有两种说法! 《史记索隐》所说之春秋五霸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荀子·王霸》所说之春秋五霸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其实与国家实力而论,以上两中说法可谓各有道理。 不过我个人看法而言,这春秋名副其实的霸主,其实不过三国。 (五霸纷争) 那就是春秋超级大国的代表,齐国,楚国和晋国。 齐国首霸,根源当然是姜太公底子打的好,滨海之利,盐铁之富,让齐国潜力无限。 又恰逢时代契机,天下诸侯皆没有争霸概念时候,配合一个绝世明相管仲的横空出世,再加上一轮又一轮经济改革,让齐国一跃而起,借助周王大义成就霸主之位。”尊王攘夷「 ”的口号之下,当然无望而不利。 晋国之强,皆在地利,占据中原大地最繁华之所在,人口众多,耕地众多,与古典时代而论就是最佳的战斗力,借助明主之存在,不强大都不行。 楚国之强,皆在被嘲讽后的反击,楚人在当时之待遇,与各国而言,确实不堪,除了广受非议群嘲之宋国,春秋各国,大多数都看不起楚国,也因此才有楚人的不服和叛逆。这叛逆之举包括早早称王,和周王对垒。 也因这广泛的歧视,让楚国民心渐齐,虽然后续战国时期不如此,可春秋时代,楚国因此而强大,却是不争事实。 (楚国八百年) 一场春秋,两百年光景,齐国首霸之后不就是历经百年的晋楚之争吗? 至于那小字辈的宋国,仁义霸主不过是笑话。 越王吴王也好,不过辉煌十来年,又哪能比肩? 那么为何楚国,历经春秋五霸的时代,却在三大超级诸侯中成最后称霸哪一位就值得研究了。 公元前643年,春秋首霸齐桓公因为齐国五子登先,互相征伐,谁也不管自己老爹,悲催的饿死。 齐国的霸业也因为齐桓公的去世而成了过眼云烟,一去不返。 留下的不过一个动乱的国家和一个空缺的霸主之位。 霸主之位空缺当然会引发新的野心家窥伺,这野心家除了不甘于失败的齐国,还有南方的强国楚国,至于晋国,那个时候还在内斗,即没机会也没实力窥伺。 齐楚之争,成了齐桓公死后的时代趋势。 趋势之下就会有导向。 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最早感受到天下形势变化的无疑是夹在齐楚之间的郑国。 郑国可谓居与天下之中的国度,下邻楚国,左边是曾经的老大周国,左上是晋国,上面隔着几个小国后是齐国。 齐国霸业萎靡,周国靠不上,晋国还在内讧,其他小国自身难保。 这样的国际形势,让当时主政的郑文公有点心慌,原本又齐国撑腰,他不怕楚国,可是齐国乱了,以吞并为乐的楚国难保不趁人之危啊。 (齐桓公和管仲)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投靠,弄个投名状也是好的啊! 于是就立马改换门庭,亲自跑楚国去朝觐楚成王。 那个时候,曾经的天下霸主,齐桓公还尸骨未寒,看着自己曾经照顾的小弟如此举动,估计心里拔凉拔凉的。 可惜人死万事休,说啥也没用了! 楚国一看,这齐桓公一去就有人投诚,心里好不开心,想想就知前途光明啊。 楚国慷慨的接待了投诚的郑文公,主政的楚成王还非常大方的给了郑文公一千斤铜锭。 这礼物可不是白给的,那个时候铜就是钱,这是显示国家实力啊,并和郑文公约定,这给你的铜,别产武器了,只能做礼器。 也算友好条约的附带条件吧。 拿着这巨额财富,郑文公心满意足的回国了,临走还念念不舍,这楚国南蛮子真有钱真大方。 经过郑文公游楚国的一番宣传,无数国家看到了机会和依靠还有发财之道,于是很多小国都来了。 (争霸总在变) 一年后,陈国、蔡国、郑国,这三个不算太小的国家在齐国故地,和楚国举行了会盟,他们单方面承认了楚国的霸权地位。 如果事情按照如此剧本走下去,其实也是其乐融融的场面。 楚国有钱,有实力,大家有好处,其实霸主给楚国也没啥。 可架不住有人不服气啊,这不服气的就是以齐国霸业继承人自居的宋襄公。 他看不下去南蛮子成霸主,成规则制定者,于是愤而发兵攻打郑国,郑国一看你居然打我,马上呼叫老大楚国。 然后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义战-泓水之战”发生。 讲义气的宋襄公脑袋比较轴,半渡而击不愿意,上岸而击而不愿意,最后等楚军列好整列,宋国军队居然一触即溃了。 就这样的玩意,如何成的春秋霸主,我不懂啊! 宋国一触即溃,宋襄公也随之一命呜呼,成了浮云。 就公元前637的国际形势而言,中原各国,爵位最高的被打败了,实力最强的在内乱,晋国后来的霸主晋公子重耳还在秦国滞留。 (泓水之战) 楚国一家独大,还有一大帮小弟,这当霸主之势,在当时看来是妥妥的。 可惜的是,这个时候楚国却自乱阵脚,功败垂成! 引发这一切的原因也很直接,就是楚国高层的人事变动。 当时的楚国,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令尹斗谷於菟,德高望重到什么程度,执政时间长达27年,楚王对其言听计从。 这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要退休,于是就把自己的官职传给了亲族内的贤者子玉。 子玉其人也是王族之后和斗谷於菟同脉,楚成王一看,这是老臣推荐的,也从善如流的接受了。 (楚成王) 就此,子玉成了楚国新令尹。 不过对于权力交割而言,当然会有斗争啊,当时就有人提出质疑! 大夫䓕(音伟)吕臣就对斗谷於菟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交给一个毫无经验的新人,你将国家置于何处。 斗谷於菟:回答说,此人有才,我传贤者有何不可。 大夫䓕:「 ”您这样做,将把国家置于何地?” 斗谷於菟:吾以靖国也。夫有大功而无贵仕,其人能靖者有几?——《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传》 从这番对话中,可以看出,斗谷於菟传位子玉,除了这子玉是自己家族的人之外,也有看好子玉才华的成分在内,不算假公济私。 而且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一个锐意进取的新人,替代自己这老成的旧人,与国家而言也是好事。 子玉其人,熟读兵法,曾经也做过武将,由他上位,对致力于扩展的楚国而言,不算坏事,而且他还在讨伐陈国的战斗中,立下大功,顺势而为,楚王都同意,你们反对有屁用? 就这样,子玉在老臣斗谷於菟的大力支持下,在楚成王的默认下,成了楚国新令尹。 当时看来皆大欢喜的事情,最后却证明是乱命! 子玉这个人啊,优缺点都很明显,缺点集中在政治品质和私人德行上。 (子玉) 《左传》有一段记载是这样写的。 子玉居令尹,为自己坐骑打造了套豪华的装饰。晋楚城濮之战前,河神托梦子玉。「 ”行头献我,则宋国孟诸之麋赐给你。” 醒来后的想起梦中河神所言,居然舍不得自己坐骑的装饰,就连别人劝说她。 死而利国,犹或为之,况琼玉乎?是粪土也!而可以济师,将何爱焉? 这子玉都不为所动! 无怪乎后来劝他的人,见他不听劝都说! 非神败令尹,令尹不勤民,实自败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传》 这虽然是书中记载的,但神话色彩太重,不足为信,不过却将子玉的缺点表露无遗。 那就是私心太重,格局太小,不以国事为重,这样的人,又如何能获得楚国朝野的支持? 而这种质疑,也成了后来决定晋楚霸主争夺战的「 ”城濮之战”决定性因素。 出征之前,楚成王就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在出征前惯例举行的治兵仪式上,楚成王钦点原来的令尹斗谷於菟阅兵,而不让令尹子玉阅兵。 面对楚王的质疑,子玉没有认错反而在阅兵现场发起了反击。 斗谷於菟与睽邑治兵之后,子玉自作主张在蒍邑又进行了一次。 (治兵仪式) 这就是典型的和楚成王对着干啊? 还没出征,楚国就发生了君将不和的事情,这和晋国出征前的君臣共济、勠力同心形成了鲜明对比。 还引发了楚国朝堂的争吵,仗还没打,就内乱,这仗打的好吗? 出征以后,这样的事情依然持续,面对晋文公和齐国秦国结盟,联手打击楚国的形势,子玉依然坚持正面对敌,将楚成王要求保留实力撤退的命令充耳不闻。 还回复楚王说: 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传》 这段话,在指责同僚蒍贾献谗言中伤自己的同时,还连带攻击楚王不给自己支持。 楚王一听子玉的回话,愤怒不已。 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六卒实从之—《史记·僖公二十八年传》 这段话啥意思,不过是说,楚王非常愤怒,却阻止不了子玉的行动,因为子玉手里有兵。 这「 ”若敖六卒”就是子玉的私军,是子玉家族若敖氏的宗族亲军,数目大概在18000人,这数字占据了楚国出征总兵力的相当比例,不说一半,三分之一是有的。 楚成王一看,也无奈啊,你非要打,还要用自己的私兵为要挟,收兵不现实,打有危险。 只能赌博了,要赌就赌大点,要是赢了就翻本,于是又派出了自己的卫队3000人增援子玉。 (城濮之战) 本意是安抚子玉并督促他认真打仗,谁曾想,楚王的善意,不如子玉的私心。 在战斗中,子玉将自己的私兵「 ”若敖六卒”组成自己的中军,让楚国其他军队组成左军,将盟国大军组成右军。 战斗打响之后,盟国组成的右军被晋国下军打败,左军被晋国的上军中军夹击也溃败了,子玉一看左右军都败退,居然命令中军鸣金收兵。 这就是典型的私心作祟啊,自己的私兵毫发无损,盟友的军队,国家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换谁都要想,你这家伙是不是故意的? 楚成王当然也如此,愤怒的说,你这家伙打败了仗还有脸回来! 面对楚王的责备和楚国的舆论压力,子玉在方城山的连谷之地羞愤自杀。 楚国就这样因为自己的人事变动发,还有内斗失去了成为春秋霸主的机会,而打败楚国的晋国晋文公,则顺势而为成了春秋霸主。 胜利之后他还不忘子玉说道。 子玉死,则楚国无人能够威胁晋国了。 这话深意何在,不过是晋文公看明白了楚国朝廷格局而已,楚国拥有野心的就是这子玉的家族若敖氏。没有了雄心勃勃的若敖氏,楚国进取之心将缺失,虽然子玉其人不咋滴,但是这个家族有威胁啊,他不在了,楚国会消停很久。 (楚庄王) 事实也确实如此,楚国消停了不少年。 直到一位「 ”三年不明一鸣惊人”的雄主楚庄王时期,才汇聚了宗亲和王族的势力,再次崛起成就了楚国的霸业。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楚国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国家,一个宗亲和王族从不对付的国家。 、

相关参考

解析城濮之战是不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城濮之战谁赢了楚国为了争夺中原的霸主地位,以本来屈服于楚国的宋国投靠了晋国为理由,亲自率领军队对宋国进行讨伐,晋国出手营救了宋国。之后,楚、晋在城濮进行了会战,晋国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楚国攻打宋国,...

城濮之战楚国为何为败给退避三舍的晋国?

在了解城濮之战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个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典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城濮之战正是晋文公重耳兑现了他退避三舍承诺的一场战役,但是尽管如此,楚成王还是输了,不由让人对这场战役产生好奇。为什么晋...

城濮之战楚国为何为败给退避三舍的晋国?

在了解城濮之战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个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典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城濮之战正是晋文公重耳兑现了他退避三舍承诺的一场战役,但是尽管如此,楚成王还是输了,不由让人对这场战役产生好奇。为什么晋...

城濮之战的意义 城濮之战有何影响

  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楚国大将子玉羞愤自杀,晋国取得大胜,在"尊王"的旗帜下,顺理成章地登上了霸主宝座,问鼎中原。  城濮之战的意义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河南郑州西北)朝觐周王,会盟诸侯,

城濮之战是哪两个国家 关于城濮之战的成语是什么

成语“退避三舍”出自城濮之战,成语的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也比喻退让河回避,避免发生冲突。晋文公继位以后,整顿内政,大力发展晋国,使得晋国渐渐地强大起来。楚国这时候正在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范围,此次率领...

谁赢了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交战双方是谁

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为了争夺在中原的霸主地位,晋军制定详细的策略,大败楚军,确立了晋军在中原的不可撼动的地位。晋文公率领军队从棘津渡河,进军攻打依附楚国的曹国河卫国,企图通过攻打楚国的依附国来吸引楚国

城濮之战意义有哪些 城濮之战中的人物分析

城濮之战中,晋军赢得了胜利,楚军却落败而逃。这场战争中的主要指挥的人物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从晋国的国君到臣子都是有智慧和胆识的,但楚国却不能相提并论了。先来说下晋国的国君晋文公,晋文公年轻时经历长期流亡...

城濮之战谁赢了 城濮之战交战双方分别是谁

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为了争夺在中原的霸主地位,晋军制定详细的策略,大败楚军,确立了晋军在中原的不可撼动的地位。晋文公率领军队从棘津渡河,进军攻打依附楚国的曹国河卫国,企图通过攻打楚国的依附国来吸引楚国

城濮之战双方兵力 城濮之战伤亡人数

  城濮之战是晋国与楚国为了争夺在中原的霸主地位而爆发的战争,晋军利用楚军左右两翼兵力薄弱的特点,采取了先击左右侧,再攻打中军的策略,楚军不堪一击,溃败而逃。  城濮之战双方兵力  楚方:四万二千余人

强者之争 解读城濮之战

...素都息息相关。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城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