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的老家在中原,为何东汉末年却跑到河北
Posted 天下
篇首语: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袁绍的老家在中原,为何东汉末年却跑到河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袁绍的老家在中原,为何东汉末年却跑到河北
袁绍,袁本初 袁绍,字本初,东汉末年著名人物,历任中军校尉、渤海太守、冀州牧、大将军等职务。袁绍在东汉末年是个声名显赫、实力非凡的地方诸侯,曾先后参与并领导了诛杀宦官、讨伐董卓、诸侯混战等诸多事件。在东汉末年的早期阶段,袁绍绝对是各路地方诸侯中的大哥大,是当之无愧的诸侯盟主。 袁绍之所以能够在东汉末年异军突起、独树一帜,除了他自己的苦心经营外,他的家族出身也为他增色不少。"袁氏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话语,想必大家都听说过。 袁氏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 袁绍出身的袁氏家族按照地望而言应当是汝南袁氏。汝南郡在东汉时期隶属于豫州(汝南郡即今河南省驻马店市),相当于地处中原腹地了,也就是说袁绍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原人士,袁氏家族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原世家大族。但是众所周知,袁绍在东汉末年的大本营并非是中原地区,而是河北地区的冀、幽、青、并四州(东汉时期的河北地区不仅指代今河北省,而是指黄河以北、吕梁山以东、阴山以南的广大区域,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以及内蒙古南部等广大地区)。 袁绍的老家明明在中原地区,为什么袁绍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偏偏要舍近求远、背井离乡地跑到河北地区呢? 袁绍不回中原而远赴河北可不是慌不择路。相反地,袁绍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特意选择奔赴河北地区的,因为袁绍此举是在效仿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袁绍效仿刘秀以河北地区逐鹿中原、统一天下的战略部署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南阳郡蔡阳县人(南阳郡即今河南省南阳市),本是中原人士,但是众所周知,刘秀在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情势下能够逐鹿中原、再造大汉,凭借的不是中原地区,而是河北地区。 更始元年(23年),势单力薄的刘秀抵达河北地区后,以皇族宗室子弟的身份获得了河北地区部分世家大族的支持。在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刘秀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征战杀伐、最终将铜马、尤来等农民起义军和其他反对派都镇压下去了,刘秀也因此顺利地统一了河北地区,顺利地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刘秀当时收编了许多铜马农民军,所以刘秀当时被称为"铜马帝")。 坐拥河北地区的刘秀就坐山观虎斗,趁着赤眉军和更始政权在中原地区杀得两败俱伤之际再发兵南下、逐鹿中原。最终刘秀坐收渔翁之利,顺利地兼并了中原地区,而后轻而易举地消灭西北地区的隗嚣政权和巴蜀地区的公孙述政权,最终统一了天下。 刘秀当年就是自足河北地区统一天下的 袁绍之所以舍弃中原老家,远赴河北地区就是为了重走一遍刘秀统一天下的道路,再次复制一份刘秀的统一霸业。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的袁绍和曹操的一段谈话更能说明袁绍效仿刘秀的心态。 "初,绍与公(曹操)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段话的意思是:"袁绍和曹操当初起兵反董时,袁绍问曹操道:\'如果此番讨伐董卓战事不顺利,你将来准备怎么办?\'曹操反问道\'你是怎么考虑的?\'袁绍回答道:\'我要南面以黄河为限,北面占据燕地和代地,然后兼并北方的戎狄部众,最后再南下逐鹿中原,你觉得我这个想法怎么样?\'曹操说:\'我征召天下名士,然后以王道驾驭他们,那就会无往不胜!\'" 袁绍的战略部署是「 ”南据河,北阻燕代,南向以争天下” 曹操那段"任天下之智力"的说法太敷衍(谁不知道争夺天下要用人才呢!曹操纯粹是打了个官腔),而袁绍那段"南据河,北阻燕、代,南向以争天下"的话语才真是推心置腹、毫不保留地将自己未来的的战略部署全盘托出了。 这段话清楚明白地展现了袁绍在东汉末年诸侯混战时期的战略部署。即袁绍的计划是先夺取河北地区(东汉时期的河北地区不仅指代今河北省,而是指黄河以北、吕梁山以东、阴山以南的广大区域,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以及内蒙古以南等广大地区)。然后在招募北方的戎狄百姓,组合成汉胡军队,最后南下逐鹿中原。这一战略部署和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夺取天下的过程何其相似! 袁绍的战略部署就是翻版刘秀的统一之路 不得不说,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混战时期,袁绍欲效仿刘秀的以河北地区统一天下的模式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正确的战略部署。 首先,河北地区有逐鹿中原的经济实力和战争潜力 想要在东汉末年诸侯混战的局势下杀出一条血路,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战争是必然的途径。而战争打到最后往往就是经济实力的较量。"根据地"的经济实力能否支撑逐鹿中原、统一天下的成本就是衡量一个"根据地"的重要标准(例如甘肃、青海等西北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人口稀少,经济实力较差,这往往就很难支撑割据西北地区的地方诸侯来统一天下。所以历史上虽然不乏割据西北地区的军阀诸侯,但是却少有凭借西北地区逐鹿中原统一天下的)。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先后遭受黄巾之乱、董卓进京、诸侯混战等战乱。这些战乱直接导致中原地区陷入连年的战火之中,当时中原地区的社会生产基本停顿、社会生活基本乱套,其真实的社会景象是农业破败,工商业停顿,赋税无着,流民四起,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生者难活、死者难葬,甚至部分地区还发生了人相食的惨剧。 中原地区饱经战乱,人相食的惨剧也时有发生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北地区。河北地区因为距离政治中心较远(东汉时期的政治中心自然是首都洛阳),所以受到战乱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因为战乱影响小,所以河北地区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社会生产和社会秩序都基本正常,河北地区的百姓虽不说丰衣足食,衣食无忧,但至少能够自给自足。(曹操当年曾经对冀州的崔琰感叹道:"我核查冀州的户籍,居然达到三十多万户,这冀州也算是一个大州了啊!"。冀州能够有三十多万户,按照一家三口来说也就是百万民众,这等人口规模在东汉末年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社会背景下,如若能够率先占据相对安稳的河北地区,就能够率先安稳的积蓄力量,发展自身实力,这就相当于在诸侯混战的局势下抢得了先机(相当于游戏界的神开局!)。毫无疑问,袁绍就是这个抢得先机的人物! 袁绍得到河北地区,就相当于抢得了先机! 其次,河北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军事优势 河北地区的军事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养马场。 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战马绝对是非常重要的军事资源。虽然中原地区也能通过圈养的方式训练一批战马,但是这种方式驯养出来的战马质量和在大草原上驯养出来的战马质量相比,那简直是云泥之别,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河北地区拥有天然养马场就是相当于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兵工厂"! 大草原的战马耐力强、数量多 第二是背靠北方的戎狄民族,能招募到大量善于骑射的游牧骑兵。 骑兵在古代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战场利器,尤其是由北方游牧民族组成的骑兵部队那更是战场大杀器了。北方游牧民族自幼在马背上长大,他们弓马娴熟、善于骑射,机动灵活来去自由,在东汉末年中原地区还主要以步兵为主的战争时期,游牧民族组成的骑兵部队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 最后,河北地区有着坐山观虎斗的地理优势 河北地区南据黄河,北近夷狄,东临大海,西靠山川,在冷兵器时代,这些都是阻隔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东汉末年的北方夷狄还配不上是中原王朝的对手,公孙瓒、袁绍、曹操等北方军阀都先后打服过这些夷狄部落,这些夷狄部落也都臣服于这些北方军阀,绝大多数部落都愿意充当这些北方军阀的"外籍军团")。在这些天然屏障的庇护下,河北地区能够在战火纷飞的东汉末年相对安稳地休养生息。要知道在混战乱世,不是你想休养生息就能休养生息的,不仅总有人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骚扰你,而且还总有人想要趁你病要你命的。 袁绍早早地消灭了幽州的公孙瓒后,就彻底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从此进入了厉兵秣马式的休养生息(毕竟身处乱世,肯定做不到解甲归田、马放南山式的休养生息)。而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曹操、吕布、陶谦、刘表、张绣、刘备等诸侯都为了些许蝇头小利就要大打出手,打的不可开交。如此两相对比就不难看出河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是多么优越了! 袁绍在河北地区能够休养生息 结语 总而言之,出身汝南袁氏的袁绍没有回归老家中原地区,而是背井离乡地远赴河北地区,其原因之一是他要效仿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以河北地区逐鹿中原、统一天下的战略;其原因之二是他看到了河北地区巨大的战争潜力、得天独厚的军事优势和绝佳的地缘优势! 袁绍的这一战略部署不仅正确无误,而且他也一度顺利地实现了自己统一河北地区的目标。至于袁绍为何最终落得个兵败官渡,饮恨而终的结局,我觉得可能是他统一河北地区的过程太顺利了。因为统一河北地区这一战略目的过于轻松地实现了,这必然会令袁绍飘飘然,所以袁绍接下来在逐鹿中原的战略目的中就过于自负、过于骄傲轻敌了。自身已经存在缺陷的袁绍偏偏又在逐鹿中原的过程中所遭遇的第一个敌人就是狡猾毒辣的曹操,兵败的结局或许就这样难以避免了吧! 参考文献 (西晋)陈寿著:《三国志》,中华书局2011年点校本。 (南朝宋)裴松之著:《三国志注》,黄山书社2016年版。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会定期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类文章,恳请各位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关注账号,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感谢支持!相关参考
公元191年,袁绍、韩馥等关东诸将商议,公推幽州牧刘虞为帝,以对抗控制汉献帝的董卓。可是,这一提议却找到了刘虞本人的强烈反对。刘虞疾言厉色的对袁绍的使者说:“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
公元191年,袁绍、韩馥等关东诸将商议,公推幽州牧刘虞为帝,以对抗控制汉献帝的董卓。可是,这一提议却找到了刘虞本人的强烈反对。刘虞疾言厉色的对袁绍的使者说:“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名声显赫。到了袁绍,同样位居三公之上。借祖上阴德,袁绍从来不失名声地位。只不过,汉室衰微,政治腐败,袁绍还是位列大将军何进之后。尽管如此,在那个十分看重门第的时代,袁绍仍是一呼百应
麴义,东汉末年人物,袁绍手下。原为韩馥手下,初平二年(191年)哗变,击败韩馥,投奔袁绍。又击败哗变袁绍的匈奴单于於夫罗。界桥之战中,麴义以精兵大破公孙瓒大军,斩杀严纲,又回救被围的袁绍。兴平二年(1
麴义,东汉末年人物,袁绍手下。原为韩馥手下,初平二年(191年)哗变,击败韩馥,投奔袁绍。又击败哗变袁绍的匈奴单于於夫罗。界桥之战中,麴义以精兵大破公孙瓒大军,斩杀严纲,又回救被围的袁绍。兴平二年(1
袁绍有几个儿子袁绍的儿子结局是什么 袁绍,东汉末年时期雄踞一方的军阀,是讨伐董卓的联盟军首领,据记载,袁绍他出身名门望族,是袁逢之子,拥有无人可及的清场能力,他可以透过毫无征兆的一次突然爆发秒杀全场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三国袁绍的谋士排名,都没落到好下场(第一谋士乃沮授)”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东汉末年时期群雄并起,董卓专权,而袁绍呢当时是公开反对董卓的群雄之一,后来成为18路诸侯中
【袁绍性格】袁绍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袁绍的性格分析 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人作为主体的原因是除了人会思考之外还有这人类独有的人格魅力,正如处在与东汉与三国的乱世之间,这一期间正是人才辈出的一事时代,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公元200年,为了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诸侯,曹操和袁绍这两大诸侯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
袁绍的两个主要劲敌是盘踞在冀州北部的公孙瓒和冀州南部的袁术。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冬,孙坚依附于袁术,袁术任命他为豫州刺史,屯阳城。孙坚出兵攻打董卓时,袁绍却派周昂任豫州刺史,袭取阳城。袁术派